写出事件的波澜[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写出事件的波澜[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5-06 22: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写出事件的波澜
越西中学 沈建华
教学目的: 1.领会什么是波澜。 2.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3.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4.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学重难点: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教学时数: 2课时,讲1课时写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是曲线富有美感,还是直线更富有美感(黑板上画出曲线和直线)?曲线更富有美感,因为它是流动的,它是变化的。写文章也是如此,古人说:“文似看山不见平。”安排文章结构,最忌平铺直叙。如果文章一味地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毫无波澜、令人兴味索然,没有一点起伏变化,像流水帐,容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那是很难赢得读者喜欢的,这样的文章就不能吸引人。因此,文章在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上有些变化,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才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而这种一波三折、曲折多姿、引人入胜的写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澜”。曾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位老太太祝寿,她的子孙请唐伯虎写祝寿诗,唐伯虎在寿筵上即兴写了第一句:“这个老妇不是人”,(举座皆惊;) 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由吃惊转为喝彩;)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众人由喝彩转为惊怒);第四句“偷来蟠桃献至亲”。满座无不拍手叫好)。这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吊足了众人的胃口,让人忽惊忽喜,真是一波三折,跌宕生姿。这首诗给人一惊一喜、一张一弛之感,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所以令人拍案叫绝。
二、述要
无论侧重写人的记叙文,还是侧重写事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写事件。对于事件的叙述如果一泻无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没有情趣;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要写好情节曲折的记叙文,除了具备对客观事件的正确认识和严密清晰的表达思路以外,关键还在于写作技巧的运用,在于如何组织材料。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的情节富于变化,波澜起伏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并运用这种方法。
3、 前人对波澜的重要性有哪些精彩的论述
[明确]1、《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 ,有何可观 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2、 作诗要“波澜开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 平静的湖面固然能给人以美感,而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则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 4 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寡味。 5 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则吸引读者。这些精彩的论述都强调写文章不能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要在文章中利用各种方法巧妙的兴风作浪,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而扣人心弦。
“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这是说客观事物本身就有许多曲折变化。现实生活中各种事件要发展,就会受到别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以致产生许多反复、曲折。这反映在叙事性文章中也必然不是平推直进一帆风顺的。写文章必然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经常要因时因事因景而起伏跌宕。这变化的思想感情又必然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变化。所以,叙事性文章的波澜,可以有多种创造途径,但概而言之,不外乎两方面:一是事件本身的曲折产生波澜,一是巧用表达技法兴起的波澜。而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所形成的波澜,其写作方法正如刘勰所论:或“随物而宛转”,或“与心而徘徊。”
四、在叙事性的文章中,要写出事件的波澜,应注意哪几点 (怎样将文章写出波澜)
第一、 要善于利用事物的曲折性、复杂性。一般来说,叙事性的文章,无论长短,都是生活的反映。而现实生活本来就有许多曲折和变化。事有大小好坏,情有喜怒哀乐,景有动静荣枯,物有长短方圆。只要把握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如实地、有层次地展现事件的矛盾冲突,反映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就能显示出一定的波澜。课文《范进中举》主人公范进向丈人借钱去参加乡试,不仅被拒绝,还遭到奚落。如果范进因此不去乡试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矛盾冲突,而范进偏偏要去,他觉得不去试一试对不起老师的教诲;范进去乡试如果不中也就罢了,他偏偏中了;中了之后如果从此一帆风顺也就万事大吉,而他偏偏又狂喜得疯了;他如果从此疯癫一生,也就没有续写的必要了,而胡屠户一巴掌下去,他又清醒过来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第二、取材聚焦于一点(读〈〈那枝枯萎的康乃馨〉〉一文)
为使作文中的叙事有深度、有波澜,在取材上用聚焦于一点的方法,即围绕一个点,反复突出渲染这个点。由于选点集中,取材不至于分散,所要记叙和表达的主题就会深透的多,整个事件就易于起伏曲折。《那枝枯萎的康乃馨》,为了突出母亲的伟大,作者仅仅围绕康乃馨选材,因此,要写出事件的波澜,再选材时就要找到突破口,并以此作为事件展开的线索。(〈〈高一记事〉〉)
第三、 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1、悬念法
巧妙设置悬念,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设置悬念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不自觉的想去弄清楚为什么?清代李渔说,悬念就是叫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如果“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好戏文”。设置悬念,能马上抓住读者,让他在探幽寻奇的心理支配下,紧张愉快地跋涉于阅读之旅。巧设悬念,就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关切之情,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好奇的心理和急于读下去了动力。例《祝福》 将结局放在开头,引起读者注意。(鲁镇的年底笼罩在祝福的气氛中,祥林嫂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死去,这就使读者急于想知道答案)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个很突出的设置悬念的例子。 小说开头反复渲染了“我”家庭生活的拮据,“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这句话,就成了悬念,使我们产生了很多的疑问,这个于勒是何许人也,他能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我们,使我们产生一种急于读下去的强烈的愿望。当然,像这样的文章很多,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荷塘遇险一段,也是这样的。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对“用奇谋孔明借箭”这一节一定不会忘怀,就是因为作者叙事时设下了一个个悬念:周瑜有意刁难、陷害诸葛亮,限令他在短时间内造箭十万,一向精明的诸葛亮这一回似乎很糊涂,竟然当众立下军令状,“三天后江边搬箭”;并莫明其妙地向鲁肃借用船只、军士、布幔、草束……一连串的悬念使情节的发展峰回路转,变化莫测,不能不叫人产生悬念和期待。假若作者在叙述这一事件时,采取“竹筒倒豆子”的方法,一下子就兜底翻出,说孔明早就定下巧计,如何如何去向曹操借箭,尽管周瑜一再刁难,他仍稳如泰山等等,这们读来就索然无味了。
2、对比法 例《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不借钱、奚落——巴结)
3、巧合法(巧合兴波法)
说书的人常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法也是使文章产生波澜的一种好方法。合理地运用巧合法,可以增强事件的戏剧性,使各种矛盾集中在一起,既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有利于揭示各矛盾所表现的事件的本质。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多次巧合全在一个“巧”字上,林教头到酒点里买酒巧遇自己帮助过的店小二等,“巧”推动了情节发展, “巧”也引起了人们的阅读兴趣。 《我的叔叔于勒》:恨于勒----盼于勒----躲于勒。
4、抑扬法二、欲扬先抑法
铺陈反衬是作文常用的手法之一。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反向入笔,极力渲染刻画对象的反面形象,然后笔墨突转,转入正面刻画,在叙述的曲折变化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杨朔先生的散文《荔枝蜜》就是这样经典性的文章。 作者先从小时候自己被蜂螫,对蜜蜂的感情总是疙疙瘩瘩的入手,展示自己与描写对象之间的情感矛盾。然后,再由甜香的荔枝蜜过渡,转入对蜜蜂精神的赞美。文章一起一伏,让人们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了蜜蜂的精神和品质,进而赞扬了具有蜜蜂精神的勤劳的劳动人民。 这种欲扬先抑的方法,很好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们在情感的起伏变化中走完了阅读历程。
5、情节突转法
情节是叙事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事件的过程,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要想事件兴波澜就要充分利用事物发展过程的变化多端来造成情节的突转,使事件变得曲折,从而生出波澜。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事件按照合乎逻辑的顺序波澜不惊地向前发展,读者的心态平和自然。突然峰回路转,石破天惊,故事的情节突转急下,逆向发展,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情节的突转,会让读者心往神驰,融进角色,融进情境。《那枝枯萎的康乃馨》中,先写买康乃馨,次写回家送康乃馨,按常理,母亲应该高兴,可是,儿子没有送出康乃馨,母亲也不知道儿子为自己买回了康乃馨。这一情节的突转表达出了深深的母子情。
6、情感起伏法
叙事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过程,文章中的情感起伏也易使所写的事件生出波澜,上边提到的唐伯虎的诗就是一例。“这个老妇不是人”,举座皆惊; 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由吃惊转为喝彩;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众人由喝彩转为惊怒);第四句“偷来蟠桃献至亲”。满座无不拍手叫好)。(读〈〈我的第一次成功〉〉一文)此文极尽感情起伏之能事:从忐忑到惧怕,惧怕到不怕,不怕到怯场怯场到镇定自如,再到快乐无比,快乐之后却是因大意而懊丧,作者既感受到了成功的甜蜜,又在甜蜜中尝到了苦涩,情绪起起落落,事件曲曲折折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7、张弛相间法
即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节奏的变化达到兴波的目的。在紧张的叙事之后,要有悠闲舒展的故事相继,才能造成一种张弛相间,回旋起伏的节奏,从而显出所叙事件的波澜。我国古代的章回小说,在回与回之间巧妙利用情节张弛起伏的变化,从而紧扣读者和观众的心弦,使之欲罢不能。(〈〈水浒转〉〉和〈〈三国演义〉〉中较常见)。
第四、尤其注意的是,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这样容易使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见奇。同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腾挪跌宕,波澜起伏,可以激发阅读兴味,但一定要适度、自然,不可脱离生活,故弄玄虚,或者节外生枝,故作惊人之笔。
五、学生自读《《“维纳斯”不见了……》,然后总结这两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维纳斯”不见了……》:“维纳斯”不见了——我认为是他们拿走了 “维纳斯” ——结果是同学那去了———父母为我买了一尊维纳斯
1.这两篇文章,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情节波澜起伏
制造悬念,巧设伏笔,设计巧合,铺陈误会。
六、写作
以〈〈出人意料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书写工整,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写出一定的波澜,多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标点使用符合规范,遣词造句有所讲究,写出一定的文采。
PAGE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