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世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2.(2015?梅州)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
A.振动 B.静止不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一直向左运动
3.(2015?荆门)2015年6月1日晚,“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队员用铁锤敲击露在水面的船体并将耳朵贴在船体上听.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船体是为了使铁锤振动发声
B.敲击船体是利用声向被困者传递能量
C.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听到求救的超声波信号
D.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4.(2015?遵义)广场舞(俗称坝坝舞)风靡各地,在广场上,跳舞的人在音箱中传出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对此,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音乐声由音箱中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B.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C.音乐声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噪声 D.将音量调大是提高声音的音调
5.(2015?南通)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 B.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
C.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 D.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6.(2015?巴彦淖尔)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敲击瓶子就可以发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则对应“re(2)”音阶的瓶子是( )
7.(2015?常州)2015年1月,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一个陨石凹坑,形状如圆形平底锅,如图所示.小明在圆心A点大喊一声,经过6s听到回声.设空气中声速为340m/s,圆形凹坑的直径为( )
A.510m B.1020m C.2040m D.4080m
8.(2015?吉林)听到考试的铃声,同学们立刻开始答卷.这个场景说明( )
A.铃声以波的形式传播 B.铃声能传递能量
C.铃声属于噪声 D.铃声能传递信息
9.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环保部门在一些主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是为了减弱噪声
C.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
10.(2015?扬州)下列关于鼓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音调越高
C.鼓声主要是靠大地传入人耳的 D.鼓面振动频率越高,鼓声的响度越大
11.(2015?长沙)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如图所示,该设施长175m,高7m,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采用全封闭隔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
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D.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
12.(2015?淮安)中考考场附近设有禁鸣喇叭的标志,下列四幅图中属于该标志的是( )
13.(2015?威海)近年,全国各地掀起跳广场舞的热潮,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是( )
A.调节音响的音量,使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以阻断噪声的传播
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14.(2015?泸州)2015年3月23日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在泸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盛大开幕式.如图是开幕式的场景图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进入会展区的车辆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挂有彩带的气球在升空过程中,彩带相对于气球是运动的
C.闻到“酒香”是因为酒分子的体积很小
D.花团锦簇的红色鲜花是因为鲜花吸收了白光中的红色光
15.(2015?潍坊)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我市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创建宜居文明城市,采取了多项措施.下列措施中主要用于降低噪声污染的是( )
A.修建人工湖和湿地公园 B.倡导市民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C.高楼大厦减少使用玻璃幕墙 D.市区道路设置禁止汽车鸣笛标志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6.(2015?南京)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 产生的,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
17.(2015?河南)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 的大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
18.(2014?遂宁)控制环境污染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优雅遂宁”的重要举措.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 减弱噪声;城区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19.如图甲所示,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铃声变轻最后消失,这说明声音要依靠 来传播.在图乙中,拿一张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 (选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 有关.
20.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接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 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 .
21.(2015?梧州)“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如图所示).游戏时,当你对着它讲话,它就会模仿你的腔调学舌,非常好玩.“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由于两种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你讲话的声音是靠你的声带 产生的.
22.(2015?江西)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① ,② .
23.(2015?哈尔滨)哈夏音乐会上,优美的小提琴声是由琴弦的 产生的,琴声是通过 传到台下观众处的.
24.(2015?株洲)笛子是通过从吹孔向管内灌气引起空气柱 而发声的,演奏时,通过分别开闭六个音孔,笛子就能发出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的声音.
25.(2015?丹东)南美洲热带雨林中有一种鸟能抓住一根木棍打击树干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可谓是鸟界的“打击乐高手”.这声音是由树干的 产生的,人们能区分鸟叫声和树干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不同.
三.解答题(共5小题)
26.(2014?福州)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如图2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27.(2011?常州)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
28.(2013?广州)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
, ; , .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 ,计算出海水深度为 .
(3)真空中声速是 .
29.(2014?大石桥市校级模拟)如图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实验发现:①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
②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
30.(2015?泰山区模拟)一汽车以20米/秒的速度向一山崖开进,途中鸣了一声笛,2秒钟后听到山崖传来回声,当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还有多远?
31.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s后接到海底返回的声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耳能听到超声波吗?为什么?(2分)
(2)海洋的深度是多少?(3分)
(3)运用声波的反射,能否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2分)
(4)请你再列举一个超声波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1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世界》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15?成都)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考点:
声音的产生.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解答:
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二是转换法在物理学研究当中的有效运用.
2.(2015?梅州)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
A.振动 B.静止不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一直向左运动
考点:
声音的产生.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
解:当喇叭振动会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泡处,由于声音有能量可以使肥皂泡产生振动.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
此题结合人耳听到声音的实例,考查利用声学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要学以致用.
3.(2015?荆门)2015年6月1日晚,“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队员用铁锤敲击露在水面的船体并将耳朵贴在船体上听.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船体是为了使铁锤振动发声
B.敲击船体是利用声向被困者传递能量
C.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听到求救的超声波信号
D.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与信息.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①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②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③人的听觉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
④一般地,声音在固体中的传声效果最好,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差.
解答:
解:
A、敲击船体是为了使船体振动产生声音.此选项错误;
B、敲击船体是利用声向被困者传递信息,希望被困者做出回应.此选项错误;
C、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更清晰地听到求救的信号,但不是超声波.此选项错误;
D、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更容易发现信息.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此题是一道与声现象有关的综合题,考查了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作用、声音的分类及不同介质的传播特点,涵盖的规律较多,难度不大.
4.(2015?遵义)广场舞(俗称坝坝舞)风靡各地,在广场上,跳舞的人在音箱中传出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对此,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音乐声由音箱中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B.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C.音乐声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噪声
D.将音量调大是提高声音的音调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噪声及来源.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
(3)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干扰需要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
(4)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
解答:
解: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音乐声是由音箱中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此选项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箱中传出的音乐声通过空气传递到人耳中.此选项正确;
C、音乐声是优美动听的,但对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声.此选项正确;
D、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将音量调大是提高声音的响度.此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重点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噪声以及响度与音调的区别,属于声现象基本规律的考查,是一道基础题.
5.(2015?南通)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
B.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
C.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
D.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明确用手摩擦杯口时,其发声的原因与发声物体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判断对其发声的音调产生的影响.这里的“声音不同”是指音调,则应围绕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解答:
解:如图的实验中,当用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时,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当水量越大时,杯子和水越难振动,因此可以得出杯中的水量越大,音调越低,水量越小,音调越高.由题意可知,这里的“声音不同”是指音调,则应围绕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即探究“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是最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
故选D.
点评:
在分析音调的变化情况时,明确振动的物体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在探究时,则要选择最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6.(2015?巴彦淖尔)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敲击瓶子就可以发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则对应“re(2)”音阶的瓶子是( )
A. B. C. D.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音调和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相同条件下,体积大,质量大的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解答:
解:当敲击瓶子时,是瓶子与水柱在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子与水柱越难振动,振动的频率越来越低,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低,故“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序号是D、A、B、C.因此对应“re(2)”音阶的瓶子是A.
故选A.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难点和易混点是弄清究竟是哪一部分在振动发声.可联系装水的烧杯进行实验探究,经过对比可增强记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7.(2015?常州)2015年1月,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一个陨石凹坑,形状如圆形平底锅,如图所示.小明在圆心A点大喊一声,经过6s听到回声.设空气中声速为340m/s,圆形凹坑的直径为( )
A.510m B.1020m C.2040m D.4080m
考点:
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求出声音到凹坑壁的时间(单趟时间),再利用s=vt求从A点到凹坑壁的距离(半径),进而求出直径.
解答:
解:
声音到凹坑壁的时间:
t=×6s=3s,
从A点到凹坑壁的距离(半径):
r=vt=340m/s×3s=1020m,
圆形凹坑的直径:
d=2r=2×1020m=2040m.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能求出声音到凹坑壁的时间(单趟时间)是关键.
8.(2015?吉林)听到考试的铃声,同学们立刻开始答卷.这个场景说明( )
A.铃声以波的形式传播 B.铃声能传递能量
C.铃声属于噪声 D.铃声能传递信息
考点:
声与信息.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结合选项中的描述可做出判断.
解答:
解:听到考试的铃声,同学们立刻开始答卷.这个场景说明是声音给我们提供了开始答卷的信号,说明铃声能传递信息.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与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
9.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环保部门在一些主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是为了减弱噪声
C.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
考点:
声与信息;红外线;紫外线;电磁波的传播.
专题:
声现象;光的折射、光的色散;信息的传递.
分析:
①超声波具有定向发射的性质,可以用于探测水中物体,如探测鱼群、潜艇等,也可用来测量海深;
②电磁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无线电广播、电视、手机都是靠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③紫外线应用:合成维生素D、使荧光物质发光、杀菌.
④红外线热作用强,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越强,用于浴霸、烤箱、夜视仪、热谱图、遥控、遥感.
解答:
解:
A、声呐发出的是超声波,可以确定海洋中鱼群的位置.此选项错误;
B、汽车导航仪是利用电磁波与卫星实现信息交流的.此选项正确;
C、验钞机能发出紫外线,钞票上涂有荧光物质,荧光物质只有在紫外线照射时,才发光.此选项错误;
D、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越强,夜视仪是通过接收红外线的强弱来分辨人和其他物体的.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红外线应用:热CT、电视遥控器、夜视仪.紫外线应用:合成维生素D、使荧光物质发光、杀菌.
10.(2015?扬州)下列关于鼓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音调越高
C.鼓声主要是靠大地传入人耳的
D.鼓面振动频率越高,鼓声的响度越大
考点:
声音的综合利用.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
解:A、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
C、鼓声主要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
D、鼓面振动频率越高,鼓声的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则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特性进行分析解答,属于基础题.
11.(2015?长沙)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如图所示,该设施长175m,高7m,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采用全封闭隔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
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D.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
考点:
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A、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等级;
B、减弱噪声的措施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C、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D、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解答:
解:A、高速公路安装的隔音板能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故A错误;
B、声音的强弱等级用分贝为单位来划分,故B正确;
C、隔音板不能降低噪声的音调,故C错误
D、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不是直线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减弱噪声的措施,都是声现象的基本内容的考查,识记性比较强.
12.(2015?淮安)中考考场附近设有禁鸣喇叭的标志,下列四幅图中属于该标志的是( )
A. B. C. D.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根据生活经验和对标志的理解作答即可.
解答:
解:
A、此图表示汽车驶入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故A正确;
B、此图表示禁止拍照,故B错误;
C、此图表示禁止使用手机,故C错误;
D、此图表示禁止吸烟,故C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标志牌表示含义的认识和理解,属于基础题.要求我们多观察、留意生活,多思考.
13.(2015?威海)近年,全国各地掀起跳广场舞的热潮,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是( )
A.调节音响的音量,使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以阻断噪声的传播
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解:A、节音响的音量旋钮,能够改变声音的响度大小,音量大则响度大,音量小则响度小;调节音量旋钮不能改变声音的音调、音色和频率,故A错误;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不能阻断噪声的传播,故C错误;
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传播以及防治噪声的途径,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14.(2015?泸州)2015年3月23日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在泸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盛大开幕式.如图是开幕式的场景图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进入会展区的车辆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挂有彩带的气球在升空过程中,彩带相对于气球是运动的
C.闻到“酒香”是因为酒分子的体积很小
D.花团锦簇的红色鲜花是因为鲜花吸收了白光中的红色光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物体的颜色;分子的运动.
专题:
声现象;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
A、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B、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C、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D、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反射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单色物体只反射与本身相同的色光,其它色光不反射.
解答:
解:A、车辆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
B、挂有彩带的气球在升空过程中,彩带相对于气球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故彩带相对于气球是静止的,故B错误;
C、因为酒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故C错;
D、太阳光就是白色光,红色鲜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红光.而不是吸收白光中的红色光,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物体的颜色由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特点、分子运动等几个方面去分析,属于基础题,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
15.(2015?潍坊)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我市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创建宜居文明城市,采取了多项措施.下列措施中主要用于降低噪声污染的是( )
A.修建人工湖和湿地公园
B.倡导市民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C.高楼大厦减少使用玻璃幕墙
D.市区道路设置禁止汽车鸣笛标志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结合选项中的描述可逐一做出判断.
解答:
解:A、修建人工湖和湿地公园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来调节气温,不是为了降低噪声,不合题意;
B、倡导市民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是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不是为了降低噪声,不合题意;
C、高楼大厦减少使用玻璃幕墙是为了减少镜面反射所形成的“光污染”,不是为了降低噪声,不合题意;
D、市区道路设置禁止汽车鸣笛标志是为了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本题结合实际生活考查了减弱噪声的措施,难度不大,要注意其他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措施也应该多了解一些.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6.(2015?南京)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 振动 产生的,是通过 空气 传入人耳的.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 声源 处减弱噪声.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防治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
解答:
解: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振动产生的,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声源.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属声学学基础题.
17.(2015?河南)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 响度 的大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声源 处减弱噪声.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解:(1)在此题中的轻声和大声说的是声音的大小,因此指的是响度.
(2)图中“请不要大声喧哗”的标志牌,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
故答案为:响度;声源.
点评:
音调和响度的概念很容易混淆,但是却是考试的热点内容之一,所以一定要注意进行认真的区分.同时还要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及应用.
18.(2014?遂宁)控制环境污染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优雅遂宁”的重要举措.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 声源处 减弱噪声;城区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 响度 (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控制噪声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噪声监测器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外界的噪声越大,也就是声音越强,即响度越大,其所显示的数字就越大.
解答:
解: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35的数字,可知此时的噪声是35分贝;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声源处,响度.
点评:
知道噪声监测器的用途,且能真正的理解响度的定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9.如图甲所示,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铃声变轻最后消失,这说明声音要依靠 来传播.在图乙中,拿一张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 (选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 有关.
20.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接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 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 .
考点:
声与能量;声音的产生.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声音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和能量.传递信息的例子有: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B超等;声音传递能量的例子有:清洗精密机械、粉碎体内结石等;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解答:
解:
超声波有很强的穿透性,能够传递能量,所以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故答案为:能量;振动.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有传递信息与能量的特性的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
20.(2012?西宁)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合 5400 km/h.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s后返回海面,则该处海的深度是 3000 m.
考点:
回声测距离的应用;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根据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就可求出此题;
(2)先求出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就可求出此处海的深度.
解答:
解:(1)1500m/s=1500×km/h=×3600km/h=5400km/h,
(2)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为t=×4s=2s,
那么此处海的深度为s=vt=1500m/s×2s=3000m,
故答案为:5400;3000.
点评:
本题考查了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弄清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21.(2015?梧州)“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如图所示).游戏时,当你对着它讲话,它就会模仿你的腔调学舌,非常好玩.“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由于两种声音的 音色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你讲话的声音是靠你的声带 振动 产生的.
考点:
音色;声音的产生.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
解:“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声音的音色不同,能够区别出来;
我们说话是靠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音色;振动.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音色及声音产生的知识,考查学生对声音的特征及声音的产生的掌握,属于基础题.
22.(2015?江西)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① 响度 ,② 频率 .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乐音的三种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通常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同时我们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成为响度,其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同时响度还和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解答:
解:乐音的三种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由图可知,①应该为响度;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故②应为频率.
故答案为:响度;频率.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充分识图,然后根据声音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牢记影响声音三特性的因素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23.(2015?哈尔滨)哈夏音乐会上,优美的小提琴声是由琴弦的 振动 产生的,琴声是通过 空气 传到台下观众处的.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
解:
优美的小提琴声是由琴弦的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琴声通过空气传到台下观众耳中的.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声现象最重要的规律,需要熟练掌握.
24.(2015?株洲)笛子是通过从吹孔向管内灌气引起空气柱 振动 而发声的,演奏时,通过分别开闭六个音孔,笛子就能发出 音调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的声音.
考点:
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停止;
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解答:
解:吹笛子是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而发声;演奏时,用手分别按住不同的笛孔,空气柱的长度不同,质量不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发声的原因和乐音的特征;掌握弦乐、管乐、打击乐的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
25.(2015?丹东)南美洲热带雨林中有一种鸟能抓住一根木棍打击树干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可谓是鸟界的“打击乐高手”.这声音是由树干的 振动 产生的,人们能区分鸟叫声和树干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音色 不同.
考点:
声音的产生;音色.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不同发声体,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解答:
解:(1)鸟抓住木棍击打树干发出有节奏的乐音,这乐音是由树干的振动产生的.
(2)不同的发生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区分出鸟叫声和树干发出的声音就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特性,属于基础性的题目,比较简单.
三.解答题(共5小题)
26.(2014?福州)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如图2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真空 不能传声.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
解:(1)正在发生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时,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虽然闹钟仍在响,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故答案为:振动; 真空.
点评: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二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声的,要会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的实际现象.
27.(2011?常州)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①
钢
20
0.3
②
钢
③
钢
40
0.5
④
尼龙丝
30
0.5
⑤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③ 、 ⑤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④ 、 ⑤ 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20、0.5 .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
实验探究题;控制变量法.
分析: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
解:(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材料,即选择③⑤;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即选择④⑤;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即缺少的数据中长度应该是20cm,横截面积应该是0.5mm2;
故答案为:(1)③⑤;(2)④⑤;(3)20、0.5.
点评:
此题由探究影响音调与各因素的关系,考查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与应用,是中考的热点考题.
28.(2013?广州)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 至 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
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种类有关 , 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 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 , 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 .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 s=vt ,计算出海水深度为 1531m .
(3)真空中声速是 0m/s .
考点:
声速;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运动和力.
分析:
(1)根据表中信息总结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固体的传声速度大于液体、气体中的传声速度;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温度越高,传声速度越快.
(2)从表中查出声音在温度为 25℃的海水中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海水深度.
(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
解:(1)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①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介质种类有关;
②声音在 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温度有关.
(2)声音在温度为 25℃的海水中的速度v=1531m/s,
声音从海面到海底时间t==1s,
海水深度为h=s=vt=1531m/s×1s=1531m.
(3)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真空中声速是0m/s.
故答案为:(1)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种类有关;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声音在 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2)s=vt;1531m;(3)0m/s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声速的影响因素、回声测距的知识,考察学生读表、总结能力.
29.(2014?大石桥市校级模拟)如图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实验发现:①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慢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低 ;
②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快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高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频率 有关.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解答:
解: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
①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②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①慢;低.
②快;高;频率.
点评:
抓住实验中,发生变化的因素,进而分析声音的哪个特征发生变化,此题要结合声音的音调与频率关系去分析解答.
30.(2015?泰山区模拟)一汽车以20米/秒的速度向一山崖开进,途中鸣了一声笛,2秒钟后听到山崖传来回声,当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还有多远?
考点:
回声测距离的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如图,车在A处鸣笛,因为v声>v车,所以声音从A→C→B,设声音的传播所用时间为t,在这个时间内,车由A→B,所用时间也为t,由图知2sAC=s车+s声,据此可求鸣笛时到山崖的距离,再减去汽车行驶的路程就是当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的距离.
解答:
解:设车由A→B,所用时间为t.
车行驶的路程sAB=v车t
由图知,2sAC=s车+s声,
2sAC=s车+s声=v车t+v声t=(v车+v声)t=(20m/s+340m/s)×2s
解得:
sAC=360m,
司机听到笛的回声时离山脚的距离:
sBC=sAC﹣v车t=360m﹣20m/s×2s=320m.
答:当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还有320m.
点评: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
31.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s后接到海底返回的声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耳能听到超声波吗?为什么?(2分)
(2)海洋的深度是多少?(3分)
(3)运用声波的反射,能否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2分)
(4)请你再列举一个超声波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