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通用教学案
学科: 高二语文 课题:《 离骚 》
主备人 秦瑶
备课成员 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句式,在反复吟诵中理解文本,提升阅读古文的能力。 2、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理解“香草美人”意象体系;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艺术成就。 3、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理解“香草美人”意象体系;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艺术成就。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具准备 多媒体
学情分析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新课引入 同学们,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x楚辞》汾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重陶。 学习目标 作者、作品介绍及文体知识 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mǐ )姓,屈氏,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法国拉伯雷),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作品简介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 2490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楚辞” 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的特点:①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以六言、七言为主;②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③用韵不严格;④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字。 《楚辞》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四、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听读正音。在书上标注读音;自行朗读课文。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诵读时要有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读时语音延长,不仅可以强化抒情、咏叹色彩,而且能够充分体现楚辞体情感浓郁的特点。 四、整体感知 2、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第1段:自叙族源身世一先天的“内美”。 第2段:后天的“修能”。 第3段:政治理想被粉碎而迷惘、徘徊、反思与抉择。 第4段:表明心志,要返回充盈的自我。 五、字斟句酌赏文本 第一段: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作者在《离骚》的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文章第二段接连出现2个“恐”字,说说诗人“恐”的内容是什么? ①、“恐年岁之不吾与”,担忧的是时间飞逝。 ②、“恐美人之迟暮”,这里美人可以说是自己,屈原以草木零落起兴,比喻美人迟暮。担忧的是岁月无情来不及做一番事业。这里美人也指代楚王,担忧的是楚王衰老不堪大任,更担忧的是楚王不图进取,昏聩误国。 2、作者在《离骚》的第二段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概括。 本文塑造了一位出身高贵,既注重内美修洁,又注意外美修饰,情操才华卓然出众,志向抱负远大宏伟,敢为天下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香草美人” (汉代)王逸《离骚》序: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 4、“移情”技法拓展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五、字斟句酌赏文本 第三段: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诗人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却又“謇朝谇而夕替”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一:君王荒唐、昏庸(“浩荡”“不察”); 原因二:小人诽谤、嫉妒(“众女”“谣诼”); 原因三: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好修”“不忍为此态”“未悔”)。 2、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自己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诗人是否一味哀怨?作者报以怎样的态度?(在原文寻找相关诗句)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②、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小人们的丑态,宁死也不会与他们同流合污) ③、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不可调和,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 第四段: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与“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中的“悔”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前者的“未悔”是诗人对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的坚持。后者的“悔”是诗人对政治生涯的悔,打算远离政坛,并未放弃操守反而更加高洁自守。作者不仅回到了“九死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深沉,意志更坚定。 2、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观点一: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观点二:赞同——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观点三: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被攻陷的情况,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个人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小人。 屈原之死,既是他对于个人爱国抱负无法实现的绝望,更是对于国家沦陷的哀鸣!更重要的是,屈原之死,唤起了无数人对于国家的大爱,从关注个体上升到关注家国命运的高度。 课堂总结 1、内容小结 形象小结 3、艺术手法总结 七、拓展延伸 屈原为我们这个民族注入了一份至死不渝的爱国基因,一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文人风骨,在他的感召下,一代代的读书人前仆后继,让我们这个民族不管经历怎样的苦难,都能顽强的站起来,走上复兴之路。于是…… 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黄大年:只要祖国需要我,我必全力以赴。
秦玥飞:在殿堂和田垄之间,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李登海:一生只做一件事,让中国拥有玉米高产的核心技术。
中国航天人:被祖国需要是一种幸福。中国工匠:精益求精,打造中国名片。 不管日月如何变迁,屈原的精神永远独立不迁。自投入汨罗江,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已凝固和沉淀,他的灵魂就得到洗礼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为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不再是两千年前的屈大夫,而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民族文化。它穿越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屈原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