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七下科学第三章 第1节 机械运动(速度的运用)培优训练 (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七下科学第三章 第1节 机械运动(速度的运用)培优训练 (2)(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12 20:1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七下科学第三章第一节机械运动(速度的运用)培优训练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1.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前面山崖 440 m 处鸣笛,经过 2.5 s 后听到回声,已知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 340 m/s,求:
(1)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为多少?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汽车的行驶速度。
2.汽车追尾常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如图所示,司机从看到情况到他肌肉动作操作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汽车需保持原来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开始刹车到车辆停止的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反应距离与制动距离之和叫停车距离。
速度v/(km/h)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 停车距离s3/m
1 45 9 14 23
2 75 15 38 53
3 90 18 56
4 105 21 76 97
下表是同一位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相同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
(1)根据表中已给的数据,分析计算并填写尚缺的数据 ;
(2)根据上表数据可知,影响司机的反应距离的主要因素是 ;
(3)请利用表中数据,在坐标图中用平滑的曲线画出停车距离随速度变化的曲线 。
(4)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请提出一条有利于安全行驶的建议: 。
3.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所示。
车行驶速度v( km/h)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
60 11 20
80 15 34
100 19 54
下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1)根据上表数据,可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秒;
(2)分析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一起发生在限速50千米/时路段的交通事故中。交警测得肇事车后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25米。请你根据表格数据判断司机是否超速? ;(注:该车的制动性能与上表数据一致)
(4)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下列行为不会使司机反应时间变长的是 。
A.疲劳驾驶 B.酒后驾驶 C.打手机 D.超速驾驶
4.一辆电动玩具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
(1)求小车在0~4s运动的路程;
(2)请在图乙中画出它的路程—时间图像;(作图题请在用铅笔完成后用黑色水笔描黑)
(3)求出小车0~12s的平均速度。(保留两位小数)
5.汽车以6m/s的速度匀速驶上一斜坡,经10s到达坡顶,求
(1)该斜坡的长度;
(2)接着又以10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需多少时间达到坡底;
(3)该汽车在上、下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超声波测速
测距:如图甲所示,固定不动的超声波测速仪向静止的汽车发射超声波信号(简称信号)同时开始计时,信号传播过程中遇到汽车会被反射,测速仪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停止计时,计算出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图乙可表示信号传播过程的图象,s表示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t表示信号传播的时间。
测速:测速仪向运动的汽车先后发射两次信号,根据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的时间段内所通过的距离,计算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超声波速度取340m/s)
(1)小科乘坐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发现测速仪向他驶来,选定的参照物为 ;
(2)如图乙,若,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 米;
(3)某次对汽车进行测速时,向匀速驶来的汽车发射两次信号,两次发射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1秒,第一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4秒,第二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2秒,如图丙。请通过计算说明汽车在限速100千米/小时的告诉路段行驶是否超速(写出计算过程)
7.港珠澳大桥全长55km,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引桥、跨海桥、海底隧道三部分组成,其中跨海桥长22.9km,海底隧道长6700m。港珠澳大桥的限速牌上标有限速100km/h。请根据以上信息,求:
(1)当汽车以最高限速行驶,通过港珠澳大桥全程需要多少时间?
(2)若一辆通过海底隧道的小客车车长10m,车身完全在隧道中的时间为223s,请通过计算说明该车是否超速?
(3)一车队以90km/h的速度完全通过海底隧道,所用时间为280s,该车队的长度为多少米?
8.如图甲所示,马路为双向两车道,小车A和小车B在马路上相向而行,小车A向右运动,小车B向左运动。如图乙是小车A和小车B的路程随着时间变化的图像,第15s末两车正好相遇。(小车均可看成长方体)
(1)小车A的速度是多少m/s?
(2)如图乙所示,小车A和小车B在第5s末时相距多少m?
9.快速公交“BRT”项目试运营,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全长约为24km,据测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约为30km/h,车辆配备了智能化的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中心,通过GPS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踪记录并实时传递每台营运车辆的各种信息。
(1)“BRT”从起点站到终点站需要多少分钟?
(2)该“BRT”在某一地段运行时,先以72km/h的速度运行60s,停车10s,再以54km/h的速度运行30s,求“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10.在如图甲所示的某条道路上用某种测速仪来测量汽车的速度。该测速仪的测速原理如下: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被测车辆的速度。如果某次测量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的车速时,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6s,第二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4s,两次信号发出时间间隔是1.8s(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1)第一次、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与被测汽车相遇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分别为多少米?
(2)在时间坐标轴上用t1、t2、t3、t4分别表示超声波第一次发射、第一次与汽车相遇、第二次发射、第二次与汽车相遇的时刻,在图乙中t1、t2、t3已标出,请你用小黑点标出t4,并求出超声波第一次与被测汽车相遇后,经过多少时间与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相遇?
(3)被测汽车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1)850m;(2)30m;(3)12m/s
【详解】(1)[1]汽车与鸣笛声的传播时间
t车=t声=2.5s
鸣笛声传播的路程
s声=v声t声=340m/s×2.5s=850m
(2)[2]由题意可知
s总=s车+s声=880m
汽车行驶的路程
s车=s总-s声=880m-850m=30m
(3)[3]汽车的速度
答:(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为850m。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30m。
(3)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2m/s。
2. 74 速度 见解析
【详解】(1)[1]由表中数据可知,第3次停车距离
s3=s1+s2=18m+56m=74m
(2)[2]由表中数据可知,汽车速度越大,反应距离就越大,影响司机的反应距离的主要因素速度。
(3)[3]由表中数据可知,在图上描出各点,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如下图;
(4)[4]根据生活实际分析,为了安全,不要超速行驶。
3. 0.673 影响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行驶速度 是 D
【详解】(1)[1]由第一组数据得到反应时间
由第二组数据得到反应时间
由第二组数据得到反应时间
该司机的反应时间
(2)[2]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三次测试中,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大,刹车距离随着增大,所以影响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行驶速度。
(3)[3]由表中数据可知,制动距离25m对应的速度大约在60~80km/h之间,大于50km/h,因此该司机超速。
(4)[4]ABC.疲劳驾驶、酒后驾驶、打手机都会使司机反应迟钝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增加反应时间,故ABC不符合题意。
D.超速行驶会增加反应距离,与反应时间没有关系,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1)8m;(2) ;(3)1.33m/s
【详解】解:(1)由图甲可知,在0~4s内,速度为2m/s,运动的路程为
s1=v1t1=2m/s×4s=8m
(2)4s~12s的速度为v2=1m/s,运动时间为
t2=12s-4s=8s
小车运动的路程为
s2=v2t2=1m/s×8s=8m
路程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3)由图可知,通过的总路程为16m,总时间是12s,平均速度为
答:(1)小车在0~4s运动的路程为8m;
(2)见上图;
(3)小车0~12s的平均速度为1.33m/s。
5.(1)60m;(2)16s;(3)7.5m/s
【详解】解:(1)由知道,该斜坡的长度
(2)由知道,达到坡底的时间
(3)汽车在上下坡过程中通过的总路程
s=s1+s2=60m+60m=120m
总时间
t=t1+t2=10s+6s=16s
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1)该斜坡的长度是60m;
(2)接着又以10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需16s达到坡底;
(3)该汽车在上、下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7.5m/s。
6. 汽车 136 超速
【详解】(1)[1]小科乘坐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发现测速仪向他驶来,说明测速仪与小科乘坐的汽车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选定的参照物是汽车。
(2)[2]汽车遇到超声波时的时间为
(3)[3]第一次发射信号与汽车相遇的时间
汽车在第一次反射信号时与测速仪的距离
s1=vt1=340m/s×0.2s=68m
第二次发射信号与汽车相遇的时间
汽车在第二次反射信号时与测速仪的距离
s2=vt2=340m/s×0.1s=34m
测速过程中,汽车通过的路程为
s车=s1-s2=68m-34m=34m
测速过程中,汽车行驶的时间为
t车=1.0s-0.2s+0.1s=0.9s
汽车的速度为
汽车已超速。
7.(1)0.55h;(2)该车已经超速;(3)300m
【详解】解:(1)从图乙可知,限速v=100km/h,通过大桥的时间
(2)客车通过海底隧道的路程
s′=s﹣s车=6700m﹣10m=6690m
客车的速度
可见,客车通过海底隧道时已经超速;
(3)车队的速度
v″=90km/h=25m/s
车队完全通过海底隧道的路程
s″=v″t″=25m/s×280s=7000m
海底隧道的长度s′=6700m,车队的长度
s车队=s″﹣s′=7000m﹣6700m=300m
答:(1)通过港珠澳大桥全程需要0.55h的时间;
(2)该车已经超速;
(3)该车队的长度为300m。
8.(1)5m/s;(2)50m
【详解】解:(1)由图可知,小车A的速度
(2)由图乙可知,B车15s共运动的路程是,,A车15s共运动的路程是
小车A和小车B在开始计时的时候相距的路程
第5s末A通过的路程为
由图可知此时B车通过的路程为,则小车A和小车B在第5s末时相距
答:(1)小车A的速度是5m/s;
(2)如图乙所示,小车A和小车B在第5s末时相距50m。
9.(1)48min;(2)16.5m/s
【详解】解:(1)快速公交“BRT”运行的时间
(2)公交的速度
v1=72km/h=20m/s
v2=54km/h=15m/s
快速公交“BRT”运行的路程
s=s1+s2=v1t1+v2t2=20m/s×60s+15m/s×30s=1650m
平均速度
答:(1)“BRT”从起点站至终点站需要48min;
(2)“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16.5m/s。
10.(1)102m和68m;(2)见解析,1.7s;(3)20m/s
【详解】解:(1)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与被测汽车相遇时的时间
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1=v声t1=340m/s×0.3s=102m
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与被测汽车相遇时的时间
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2=v声t2=340m/s×0.2s=68m
(2)图中t1和t2分别表示超声波第一次发射和第一次与汽车相遇,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与被测汽车相遇时的时间是0.3s,坐标轴上一格表示的时间为
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与被测汽车相遇时的时间是0.2s,所以t3和t4之间是两格,如图所示:
超声波第一次与被被测汽车相遇后,与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相遇的时间
t=t4-t2=2.0s-0.3s=1.7s
(3)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s=s1-s2=102m-68m=34m
汽车的车速为
答:(1)第一次、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与被测汽车相遇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分别为102m和68m;
(2)见解析,超声波第一次与被测汽车相遇后,经过1.7s与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相遇;
(3)被测汽车速度是20m/s。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