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秦腔》同步练习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2《秦腔》同步练习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2 13:0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秦腔》同步练习
一.基础检测(33分)
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________。
这种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________,只有纯洁,没有________,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________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    )。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余音  卑躬  矜持  放任 B.余韵  矜持  卑躬  一任
C.余韵  卑躬  矜持  一任 D.余音  矜持  卑躬  放任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白色的小草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必定也曾经围绕着那消逝了的村庄
B.这些白色的小草必定也曾经围绕着那消逝了的村庄,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
C.那消逝了的村庄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
D.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这秦腔,是陕西人天天都得吃的“米面”。不用板头过门,也不描眉化妆,神一清、气一定,那秦声就会从胸腔里冲出来,吼声如雷滚。华阴县泉店村几位华阴老腔传人________的癫狂演唱、光脚赤膊的自然装扮、如入无人之地的尽情挥洒,硬是把我唱得热血沸腾。这如吼如歌的声音,是来自三秦大地深处最为震撼的声音,苍凉而遒劲,嘶哑而雄浑,高亢而低沉。陕西男人的粗犷豪放,陕西男人的豪迈豁达,就像这秦岭和高原的一根根筋骨,伟岸而高大。而女声秦腔,让我感受到了秦腔的另外一种魅力。当柔美的声音通过她们心底里飘出来时,我感到了清泉滴脆的声音、云雀唱诗的声音,缠绵中满含着苍凉,哀怨中满含着甜蜜。那个民族大义前________的陕西女子,那个国难当头时坚守爱情的陕西新娘,尽显陕西女子的贤良、坚韧和博大。那些脚沾黄土、身沾帝王之气,而又饱蘸民间文化养料的文化人,就无形中有了一种大气和灵气。或相貌堂堂、________,或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提起陕西,他们简直个个都是“活字典”。一脸的虔诚,也一脸的自豪。个个写得一手好文章不算,还个个会唱秦腔和民歌,个个摆得一手好字和好画,对陕西的文化历史也个个________。这就奇了,一方平凡的水土,(  ),这方水土就不平凡,就伟大了。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痛快淋漓  忍辱负重  气宇轩昂  如获至宝
B.痛快淋漓 委曲求全 衣冠楚楚 如数家珍
C.酣畅淋漓 忍辱负重 气宇轩昂 如数家珍
D.酣畅淋漓 委曲求全 衣冠楚楚 如获至宝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当柔美的声音通过她们心底里飘出来时,我听到了清泉滴脆的声音、云雀唱诗的声音。
B.当柔美的声音从她们心底里飘出来时,我听到了清泉滴脆的声音、云雀唱诗的声音。
C.当柔美的声音在她们心底里飘出来时,我感到了清泉滴脆的声音、云雀唱诗的声音。
D.当柔美的声音从她们心底里飘出来时,我感到了清泉滴脆的声音、云雀唱诗的声音。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么多不平凡的全才能够被培养出来 B.能够对这么多不平凡的全才进行培养
C.能够把这么多不平凡的全才培养出来 D.能够培养出这么多不平凡的全才
二.散文阅读(22分)
秦腔 贾平凹
①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
②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大惑而不得其解。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③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秦腔,就源于西府。这里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的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
④秦腔是秦川农民大苦中的大乐。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⑤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古寺庙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时候,都有观众看,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⑥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到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
⑦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哗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
⑧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节选自贾平凹《秦腔》,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第一段揭示出秦腔的缺点——“死不离窝”,隐含了作者对它的发展的担忧。
B.作者以一个南方人的视角观察八百里秦川大地,让读者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C.通过对比,作者表达了对大吼大叫的秦腔的赞美和对那些空虚的都市人和讴歌爱情的诗人的鄙视。
D.从秦腔的排演到上演,村民们都热情高涨,秦腔使他们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慰藉。
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秦腔”为线索展开,笔墨却多在秦腔之外的秦地秦人,很少写秦腔艺术本身,写作角度独特。
B.八百里秦川的厚重辽阔孕育了高亢宏大的秦腔,而秦腔又展现了秦川的厚重悠长,两者巧妙地融合为一,相互关联。
C.文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秦人唱秦腔“快板”时的高兴、狂喜之情比作“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生动形象。
D.结尾呼应标题,强调只有也只能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流露出作者对秦人生存状态的理解和对秦腔文化的欣赏。
9.从排戏、盼戏到演戏,文章多次通过场景描写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请选取一处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0.为什么秦腔“死不离窝”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
三、诗词鉴赏(12分)
临江仙 向滈①
乱后此身何计是?翠微深处柴扉。即今双鬓已如丝。虚名将底用,真意在鸱夷②。
治国无谋归去好,衡门犹可栖迟。不妨沉醉典春衣。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注:①向滈:字丰之,南宋初人。曾官萍乡令。②鸱(chī)夷:范蠡归隐后的别号。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乱后”二句用设问手法,点明了此词的写作背景,写出了自己的无奈选择。
B.“虚名”二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蔑弃虚名、将要效法范蠡功成身退的愿望。
C.“衡门”即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屋舍。与上阙“柴扉”意义相近,前后呼应。
D.“不妨”句意为将春衣典当换钱买酒,刻画出一位贫困而又放逸的词人形象。
12.请比较《归去来兮辞》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二句与本词末二句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3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希望多打粮食,天一旱,庄稼的成长就受到威胁。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也焦急。北方的春天,十年九旱。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在梦中常常看到蒙蒙细雨。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或方正或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花。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冬眠中被唤醒的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正积蓄力量向水面进发。
13.下列句子中的“在”与文中加粗的“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6分)
A.张大爷远离家乡,来到千里外的城市打工,他在努力赚钱。
B.他在电脑桌上放了一盆仙人掌,仙人掌开花的时候很漂亮。
C.我找了好半天,一直都没有看见猫的踪影,原来猫在阳台。
D.我和老王说着话,一转眼他不见了,原来老王在找他的朋友。
14.请结合文段简要赏析画横线的句子。(4分)
15.文中画框的部分如果写成:“冬眠的荷花被扰动了,开始向水面生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梧桐属落叶乔木,原产于中国。树身高大挺拔,向上可达二十多米,树皮平滑翠绿,树叶浓密,显得一片郁郁葱葱,因此又名“青桐”。“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白居易的这两句诗,把梧桐碧叶青干、桐荫婆娑的景趣描写得可谓是(_______)。
梧桐树木材轻软,①___________,传说中很多古琴都是用梧桐木做成的。梧桐树皮可以用来造纸或者做成绳索,种子炒熟可食用或榨油。②___________,它的叶子、花、根和种子都可以入药,可治腹泻、疝气、须发早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梧桐树树形优美,且易于修剪整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用于园林观赏。梧桐生命力很强,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还能抵抗烟尘、隔离噪音,③___________,可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和厂矿区环境净化。
在传统文化里,梧桐因有引凤的传说而具有传奇色彩。“(_______,_______)”,从这个俗语就可知道,梧桐是象征着祥瑞的。
16.请根据语境,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一个成语和一个俗语。(3分)
(1)填入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
(2)填入的俗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秦腔》同步练习答案
1.答案 C 解析 第一处,余音:歌唱或演奏后好像还留在耳边的声音。余韵:遗留下来的韵致。此处用来形容“这个山村的历史”有韵味,应用“余韵”。第二处,卑躬:谦恭逊让。矜持:庄重,严肃;拘谨,拘束。根据语境“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________,只有纯洁”可知,这种“名贵的小草”不谦恭逊让,应用“卑躬”。第三处,此处还是区别“卑躬”和“矜持”,根据语境“掺杂在乱草的中间”“没有________,只有坚强”,说明这种“名贵的小草”不拘束,应用“矜持”。第四处,放任:听其自然,不加约束或干涉。一任:听凭;任从。“放任”多作贬义词,形容不作为;“一任”是中性词,形容不加干涉。根据语境“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说明村女听凭羊儿随意吃草,应用“一任”。
2.答案 D 解析 根据整个语境,作者是在描写“消逝了的村庄”,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排除A、B两项;根据语句的递进原则,应先写上文描述过的“小草”,然后再总结“负担着一切”,排除C项。故选D。
3.答案 (示例)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多重定语语序不当的语病,多重定语的排序应为“表领属(时间、处所)的,表指称(数量)的,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名词性的”。
4.【答案】C 痛快淋漓:形容心情极为畅快;形容文章、言谈畅达详尽。酣畅淋漓:形容文章等笔意流畅,表达充分透彻。语境形容的是华阴老腔传人的癫狂演唱,应用“酣畅淋漓”。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屈辱,承担重任。委曲求全: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为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根据语境中的“民族大义”“国难当头”可知,语境为褒义,应用“忍辱负重”。气宇轩昂:形容人精神饱满昂扬,气度不凡。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衣冠楚楚”含贬义,语境为褒义,应用“气宇轩昂”。如获至宝: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形容非常珍视所得到的东西。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语境说的是对陕西的文化历史很熟悉,应用“如数家珍”。
5.【答案】B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应将“感到”改为“听到”,排除C、D两项;二是介词使用不当,应将“通过”改为“从”,排除A项。
6.【答案】D 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补写句子的主语应是“一方平凡的水土”,排除A项。B、C两项的表述都不够简洁,故选D项。
7.【答案】D A.“担忧”理解错误,结合文本主题可知,作者对秦腔所折射的乡土文化和秦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充满理解和情感上的认同。
B.“作者以一个南方人的视角”理解错误,原文表述是“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原文是一种“假设”,且指的并非“作者”本人。
C.“鄙视”曲解文意,原文“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这种对比意在突出秦腔演唱的雄壮,表现秦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
8.【答案】C C.“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不是“比喻”修辞,而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出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9.【答案】(示例一)排戏的场景描写:分析效果: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如场景一里面的“抱”“趴”,说明喜爱秦腔的人,从年龄来看,上至老叟下至童稚都有。此外,运用环境描写“冬天里四面透风,热了前怀,凉了后背”,着力刻画排戏环境的恶劣,来反衬“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这个事实,环境恶劣与秦人观看排戏时的执着,二者表现出来的张力,极力地反衬了秦人对于秦腔的痴迷程度。
(示例二)盼戏的场景描写:分析效果:以一言一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刻画出秦人盼戏时的拥挤场面、热闹非凡,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和渴求描写的淋漓尽致。
(示例三)演戏的场景描写:分析效果:运用动作描写,抓住了演员动作与观众动作惊人的一致性,刻画了观众和演员已经融为一体,十分投入,由此感受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演员的演唱,声如炸雷,全场每一个观众都为之震撼;迷醉于演唱的感觉,传遍每一个观众的全身上下。这句话,写出了秦腔演员唱腔的高亢雄壮,震撼之大、传播之广,更写出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和热爱。
10.【答案】(1)八百里秦川的厚重辽阔孕育了高亢宏大的秦腔并提供了秦腔的生存空间。(2)秦腔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秦人粗犷豪迈洒脱的性格特点。(3)秦腔是秦人生命中的一种必需的存在,是秦人表达喜怒哀乐的载体。(4)秦人对秦腔的痴迷与热爱使秦腔文化生生不息,处处折射着秦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生命意识。(5)秦腔是秦地的文化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11.答案:B解析:“效法范蠡功成身退”不对。从下阙开头的“治国无谋归去好”来看,词人实际上有志难伸,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无奈之下选择了归隐,这与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是大不一样的。
12.答案:同:都表达了对“富贵”的蔑视之情。陶渊明不求荣华富贵,只愿顺随自然,走到生命的尽头;向滈也对富贵不屑一顾,选择弃官归隐。异:①陶渊明还认为仙境不可期求,对道家得道成仙的想法表示了怀疑;②向滈所谓的“行乐”,其实是身逢乱世、理想无法实现后的愤懑之语,并非真正沉醉于酒,忘怀国事。
13.答案:B 解析:A.“在”是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在时间上的持续。B.“在”和文中加粗的“在”都是介词,表示方位。C.“在”是动词。D.“在”是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在时间上的持续。
14.答案:①连用四个动词“拾”“捡”“割”“劈”一气呵成,四个分句句式相同,形成排比,语言富有气势。②描述了“我”小时候在农村干农活的情景,写出了“我”对农村和农活的熟悉,也揭示了“我”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感情的缘由。
15.答案:①原句运用拟人手法,“高兴”“劲头”“积蓄力量”赋予荷花以人的情感;②拟人修辞的运用,使表达生动形象,趣味盎然,表达了作者对雨后荷花生长的期待和欣喜之情。③改句没有运用拟人手法,在表达上显得普通,不生动形象,缺少趣味。
16.答案:(1)淋漓尽致 (2)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家有梧桐树,招得凤凰来
17.答案:①可用来制作乐器 ②梧桐还有药用价值 ③具有很强的城市环境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