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时的内容
目录
板书设计
06
教学过程
05
教法、学法
04
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03
学情分析
02
教材内容
01
1、说课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四单元第9课时的内容
2、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通过展示不同图形在不同比例下的放大与缩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这些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加深对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和应用。
说教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比例的概念和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方法,对比的理解和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他们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对实际问题中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识别和处理不够熟练。在本节课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等方法,逐步掌握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说学生
1
2
教学目标
结合熟悉的生活实例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理解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在观察、比较、画图、思考和讨论等活动中,掌握画图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难点: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教学重、难点
教法:
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
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
学法:
要求学生则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主动获取所需的新知。
教法和学法
学
展
议
导
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猜想探究
得出结论
实践应用
巩固强化
课堂小结
9
一、新课导入
放大
仔细观察图片发生了什么变化?
蜜蜂变小了
你又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缩小
放大
放大
放大
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你见过这些现象吗?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按2∶1画是什么意思呢?
按2∶1放大,就是把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若是按3∶1画,是什么意思呢?
按3∶1画,就是把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3倍。
4
动手实践
要求:
1.边画边思考:你是怎样画的?把你的想法表达清楚。
2.观察放大后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3格
3格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6格
6格
正方形放大后还是正方形。
长方形放大后还是长方形。
4格
2格
8格
4格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4格
3格
8格
6格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三角形放大后还是三角形。
三角形的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
三角形的斜边也变为原来的2倍。
4格
3格
8格
6格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动手实践
要求:
1.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你发现了什么?
图形 内角 边长 周长 面积 形状
正方形 不变 原图的2倍 原图的2倍 原图的4倍 不变
长方形
三角形
按2∶1画出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图形放大前后,大小按比例发生变化,形状没有发生变化。
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特点
画法
一看:看原图各边占几格;
二算:计算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新图形的各边占几格。
三画:按计算后得到的新图形的边长画出新图形。
你能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和画法吗?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的练习
2、设置梯度练习,分层作业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设计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不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