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课标解读(详细分析,明确复习方向)
课程标准要求 学科素养要求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综合思维:
①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
②通过实例,理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区域认知:
①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理解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特点。
②结合区域背景资料,理解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原因及分类。
人地协调观:
结合资料,理解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发展消费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
结合实际生活,分析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特点。
考情和考向分析(2021-2023年)
根据2021-2023年考情分析,提取考点
大考点2:可持续发展(核心原理,重难点)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重点,常见考向);
2.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等)(重点,常见考向);
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重点,常见考向);
2.环境问题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重点,常见考向);
3.环境问题的类型、具体表现、成因及分析思路(重难点,常见考向);
4.环境问题的分布地域差异(非常见考向);
大考点1:环境问题(核心原理,重难点)
环境与发展章节知识体系
环境
发展
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
产生原因
表现
自然资源枯竭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地域差异
全球性
区域性
可持续发展
含义
内涵
原则
途径
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
国家发展战略
主体功能区建设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
1.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1)人为原因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人类掠夺自然资源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2)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 具体分析
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条件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考向一: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
表现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大气污染 工业废气和交通尾气等任意排放到大气中 大量废弃物进入环境之中,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组成成分,其中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人类生活质量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废弃物任意排放到江河湖海中 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等任意排放到土壤中 固体废弃物污染 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堆积在城市或郊区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建筑业等产生噪声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核废料处理不当 海洋污染 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航运泄漏、海上石油开采等产生的污染物排入海洋 考向一: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环境问题的表现
(2)生态破坏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森林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毁林开荒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生态退化问题,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功能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 考向一: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环境问题的表现
(3)资源短缺
表现 成因 治理措施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降水少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考向一: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资源短缺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之间的关系
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同
特别提醒
考向一: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考查往往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材料为线索,以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主线,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判断(类型、表现及分布)、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治理的措施等。
考向一: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思维点播
首先明确题目中涉及的环境问题的类型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其次判断是具体哪一类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或哪一类生态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等)或哪一类资源短缺(水资源、能源等),
再结合题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危害及解决措施。
考查角度 解答的基本思路
类型、表现与分布 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如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采矿
考查角度 解答的基本思路
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如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土壤破坏,土质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
解决措施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②小流域综合治理;③矿渣回填,矿区复垦等
考向二:可持续发展
(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基本原则
考向二:可持续发展
经济活动社会发展
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处理好经济与环境关系
合理开发和利用
保持适度人口规模
自然资源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考向二:可持续发展
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结合具体考题可有所侧重或删减。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3)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答题要点
考向二: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
产品生产制造
产品包装运输
产品销售
产品利用回收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环境
资源的开采
原材料加工
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
工业——清洁生产
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考向二: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
玉米
脱胚
发酵
蒸馏
糟液
沼气发酵
消化液
农田
高效有机肥
增产20%-30%
玉米油
饲料
CO2
回收率60%
酒精
杂醇油
饲料
沼气
工艺流程
主产品
废弃物综合利用
某酒精总厂酒精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
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就业,增加收入;提高资源利用率,产品成本降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费用降低。
非杜绝或消除
考向二: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
粪、尿(有机肥)
生产者
农户
太阳能
化肥、农药
粮果菜
粮食、蔬菜、水果等
鱼肉蛋奶等
初级消费者
饲料及农副产 品
肉蛋奶
饲料
加工厂
原 料
饲 料
食品
加工厂
原料
食品
精饲料
下脚料
秸 杆
粪、尿
粪尿
沼气池
沼气
沼渣、沼液
意义: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废弃物充分利用;有机肥返田,保持土壤肥力;沼气发电,减少大气污染。
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多种经营;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沼气、太阳能等新能。
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
农业——生态农业
拓展:生态农业
1.东南丘陵地区的立体农业 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3.黄淮海平原低湿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
4.林下经济 5. “猪沼果”模式
6.稻——鱼(稻——虾、稻——螺)生态系统
6.稻——鱼(稻——虾、稻——螺)生态系统
7.养耕共生
在循环经济关联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关键环节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有效方法。
(1)关键环节法
第一,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第二,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第三,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技巧
第四,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b为饲料,d为肥料),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快问题的解决;
第五,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法
第一,要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第三,关联图中若有填空,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填时最好采用试填法;
第四,完成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读的正确性。
(2023年浙江1月卷)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是指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由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构成,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GEP高达2045亿元,其各项价值量占比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5. 属于图中“其它”项目的是( )
A. 农林产品 B. 科普教育 C. 休闲旅游 D. 净化空气
D:净化空气属于调节服务功能,D正确;
A:农林产品属于物质产品,A错误;
B:科普教育属于文化服务,B错误;
C:休闲旅游属于文化服务,C错误。所以选D。
D
典例讲解
(2023年浙江1月卷)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是指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由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构成,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GEP高达2045亿元,其各项价值量占比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6. 该公园GEP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壤肥力高 B. 科研价值高 C. 森林面积大 D. 纬度跨度大
土壤肥力、科研价值对于海南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影响较小,AB错误;
海南位于热带地区,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受海洋影响较强,降水较多,森林面积广阔,能够提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较高,C正确;
海南岛纬度跨度较小,D错误。所以选C。
C
典例讲解
典例讲解
(2023年北京卷)16. 某校中学生赴蛇鱼川流域进行野外研学。图(左)为该流域示意图,图(右)为某同学撰写的考察报告。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二、探究水环境变化
查阅文献,获取到图中采样点河水氮含量监测数据,如表所示。
(2)绘制统计图。概括采样点河水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并说明理由。
变化特征:采样点河水氮含量冬春较低,夏秋较高。理由:夏季农作物生长旺盛,施用化肥和农药,污染水体。
典例讲解
(2023年北京卷)16. 某校中学生赴蛇鱼川流域进行野外研学。图(左)为该流域示意图,图(右)为某同学撰写的考察报告。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三、调研流域生态治理
以“清水下山、净水入库”为目标,当地对蛇鱼川流域开展生态治理。
(3)在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从保护水质角度列举该地应采取的治理措施。
(3)甲地:保护植被,保持水土,减少河流含沙量;恢复生态环境,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乙地:控制污染企业布局;严禁施用农药、化肥,防止污染水源;生活污水净化处理。
解析:【小问3详解】
甲地:位于山区,应当保护植被,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减少河流含沙量;加大宣传力度,恢复生态环境,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障下游水体水质。
乙地:位于平原地区,要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布局,导致水体污染;下游平原河谷农业发达,要严禁施用农药、化肥,杜绝污染水源;居民生活点较多,生活污水要净化处理。
(2022年全国甲卷)44.【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多氯联苯曾被广泛使用,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被公认为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美国于1929年最先使用,1978年禁用。时至今日,美国某湖虽然鱼类丰富,但由于存在多氯联苯污染,湖边仍立着“不建议食用鱼类”的警示牌。
分析该湖鱼类体内多氯联苯的来源,列出应采集的样品种类及采样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来源:工业生产中残留多氯联苯,农业生产过程大量使用农药残留氯联苯,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中残留多氯联苯,注入湖泊,最终污染鱼类等生物。(2分)
采样品类:食草鱼类,多氯联苯先把湖泊中水草吸收,被鱼类消化后进入体内。(2分)
采样地点:河流入湖口附近、陆源排污口附近,多氯联苯浓度较高。(2分)
理由:直接采集鱼类样品,化验鱼中的多氯联苯含量;根据湖岸、入湖河流、湖水等不同位置的样品,分析多氯联苯的主要来源和影响范围。(4分)
解析:污染源的分析要注意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分析,宏观指生产、生活、生态三个角度;微观生产包括农业的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第三产业的餐饮业、旅游业、工业等;微观生活指城乡的生活污水;微观生态如流域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入湖的泥沙等污染物增多。
典例讲解
(2022年湖南卷)21.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华北地区某河流水体溶解氮浓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中氮肥的过量施用。某规划设计院在该河下游建设人工强化湿地,通过泵站将河水引入湿地,净化后流入水库。下图示意人工强化湿地各种水生植物、拦水坝等的布局。
(1)该湿地进水口溶解氯浓度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说明其原因。
溶解氮浓度
受氮来源
水量
流速
非汛期氮肥使用量大,氮来源多
非汛期降水少,河流水量小,流速慢,河流的自净能力弱
(1)非汛期降水少,河流水量小,流速慢,水体溶解氮浓度较高;为避免氮肥提供的养分被降水、径流淋溶过快,氮肥往往集中在非汛期使用,尤其春季是华北地区的播种季节,氮肥使用量大,导致河流水体溶解氮浓度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
典例讲解
(2022年湖南卷)21.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华北地区某河流水体溶解氮浓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中氮肥的过量施用。某规划设计院在该河下游建设人工强化湿地,通过泵站将河水引入湿地,净化后流入水库。下图示意人工强化湿地各种水生植物、拦水坝等的布局。
(2)据图指出该湿地净化溶解氮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的解决措施
工程措施
技术措施
生物措施等
管理措施
①工程措施:据图,工程措施有泵站、拦水坝,泵站是为了将河流水引入湿地,但如果没有拦水坝,水在湿地中停留的时间不够长,净化效果不明显;
②生物措施:主要是修建湿地及种植水生生物,提供净化水质的功能;
典例讲解
(2022年湖南卷)21.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华北地区某河流水体溶解氮浓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中氮肥的过量施用。某规划设计院在该河下游建设人工强化湿地,通过泵站将河水引入湿地,净化后流入水库。下图示意人工强化湿地各种水生植物、拦水坝等的布局。
(2)据图指出该湿地净化溶解氮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2)工程措施:泵站引水,将河流水体引入湿地,拦水坝拦水,提高湿地内水位,让水体与水生植物充分接触;
生物措施:修建人工湿地,种植数量繁多、类型多样的水生生物,净化水质,降低水体溶解氮浓度;
典例讲解
(2022年广东卷)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
①对流雨多发②谷风环流较强③植被蒸腾较弱④地面蒸发旺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热
冷
午后气温最高
植物的蒸腾作用强。故③错误
汞在常温常压下易挥发,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午后气温最高,地面蒸发旺盛;
山顶与山谷温差大,同水平高度气压差异大,午后主要盛行谷风,将山谷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含有汞的废气带到山顶,大气汞含量最大。故②④正确;
对流雨常多出现于低纬度赤道地区,其他地区夏季酷热午后也有,但汞不溶于水,与对流雨无关,且对流雨多发也会稀释少部分大气汞含量,导致大气汞含量降低,故①错误
②④正确,C项正确;
C
典例讲解
(2022年广东卷)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
A. 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 南下冷空气更频繁
C. 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 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A:土壤汞排放量随着气温高低发生变化,夏春季节气温较高,土壤汞排放量更多,所以A项错误;
B:秋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变化幅度增大,导致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加工过程中汞的蒸发变化幅度大,会稀释空气中的汞含量,故B正确;
C:南岭在春季准静止锋更加强盛,故C错误;
D:植被的覆盖度与汞含量变幅大没有多大关系,D错误。
B
典例讲解
典例讲解
(2023年湖南卷)大气污染受湿度、大气运动等因素影响。我国某地某月7日8:00 至10日20:00经历了一次较强的大气污染,PM2.5浓度变化大。此期间该地空气垂直运动弱。下图示意此期间该地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箭头表示对应时刻的近地面风向和风速,帕/秒是气象部门计量空气垂直运动速度的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7日20:00至9日20:00,该地( )
A. 不同高度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相同 B. 空气当中的水汽以向外输出为主
C. 垂直气流强弱与湿度大小变化一致 D. 下沉气流相对较强时近地面风速小
【14题详解】读图可知,不同高度空气垂直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同,有的地方上升,有的地方下沉,A错误;读图可知,7日20:00至9日20:00空气的湿度呈下降趋势,因此空气当中的水汽以向外输出为主,B正确;图中显示,垂直气流强弱与湿度大小关联度不明显,并不一致,C错误;读图可知,下沉气流速度与近地面风速关联度不大,有些下沉气流相对较强时近地面风速大,D错误。故选B。
B
(2023年湖南卷)大气污染受湿度、大气运动等因素影响。我国某地某月7日8:00 至10日20:00经历了一次较强的大气污染,PM2.5浓度变化大。此期间该地空气垂直运动弱。下图示意此期间该地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箭头表示对应时刻的近地面风向和风速,帕/秒是气象部门计量空气垂直运动速度的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8日8:00至10日20:00,先后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
A. 冷锋、反气旋 B. 冷锋、气旋 C. 暖锋、反气旋 D. 暖锋、气旋
典例讲解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8日8:00至10日20:00,当地近地面风速先呈加大趋势,后风速减小,近地面均以下沉气流为主,空气湿度呈下降趋势,先后符合冷锋、反气旋天气系统控制的天气特征,A符合题意;此时段的天气特征与暖锋、气旋特征差异较大,排除BCD。故选A。
A
典例讲解
(2023年湖南卷)大气污染受湿度、大气运动等因素影响。我国某地某月7日8:00 至10日20:00经历了一次较强的大气污染,PM2.5浓度变化大。此期间该地空气垂直运动弱。下图示意此期间该地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箭头表示对应时刻的近地面风向和风速,帕/秒是气象部门计量空气垂直运动速度的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下列四个时刻,该地污染最严重的是( )
A. 7日20:00 B. 8日20:00 C. 9日20:00 D. 10日20:00
【16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历的大气污染属于颗粒物(PM2.5)污染,这种污染一般多出现在静风环境下,空气湿度大时,容易形成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污染较严重,读图可知,四个选项时段中,7日20:00时,近地面风速小、空气湿度大,因此此时污染最为严重。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A
典例讲解
(2023年北京卷)19. 1944年,摄影师萨尔出生于巴西东南部一个1500平方千米的农庄,农庄一半属于大西洋森林。图(左)示意大西洋森林的分布,图(右)是2001年和2019年萨尔家族农庄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在过去五个世纪里、大西洋森林被大规模开发,出现了起源于染料木贸易点的里约热内卢、兴起于皮拉蒂尔村庄的圣保罗等城市。森林面积持续减少。20世纪40年代初。萨尔的父亲购置土地。和其他许多农民一样。砍掉树木。种植牧草、咖啡、大豆和甘蔗等。
(2)概括大西洋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人为原因。
(2)不合理的开发模式、人口增长和发展经济摆脱贫困造成了森林面积持续减少。具体包括:商业性伐木;采矿;道路建设、电力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过度的迁移农业等。
典例讲解
(2023年广东卷)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 )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
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4题详解】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草地植被总量减少,初级生产力降低,①正确;草毡层遭到破坏,地表裸露,地表受风力侵蚀作用强度增加,直接接受太阳辐射,冻土融化速率增强,②错误、④正确;高原冻土中存在一些被封存的温室气体,随着冻土融化速率增强,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③错误。故选C。
C
典例讲解
(2023年海南卷)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以下区域中,此类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 )
A. 欧洲西部 B. 南太平洋 C. 南美洲中部 D. 中亚地区
【答案】7. 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太平洋岛国众多,他们大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上升对它们构成巨大的威胁。B正确;欧洲西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较大,A错误;南美洲中部地势较高,受海平面上升影响小,C错误;中亚地区深居内陆,受海平面上升影响小,D错误。故选B。
B
典例讲解
(2023年海南卷)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为减缓上述不利影响,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A. 禁止发达国家碳交易 B. 加大区域间产业转移力度
C. 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 D. 鼓励发展中国家大量移民
【8题详解】
碳交易市场为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发达可以可以进行碳交易,A错误;产业转移并不能减少碳排放,B错误;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缓解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C正确;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大量移民不现实,D错误。故选C。
C
典例讲解
(2023年全国甲卷)15.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答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关系,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行。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山体、河流、森林、农田、湖泊、草地、沙漠和人类社会等多个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耦合原理连通起来,全地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生态系统各要素互相作用、协调发展,并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但某一要素的破坏,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导致原有的生态过程失衡或中断。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沙少”。
典例讲解
(2023年全国乙卷)15.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摘自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18日)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合理化建议。(要求:结合黄河上中下游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提出建议;建言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答案】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加强黄河上游荒漠化、中游水土流失及下游地上河的治理,在上游设立自然保护区,中游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下游修堤筑坝,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
典例讲解
(2023年浙江6月卷)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
A. 土壤碳含量降低 B. 根系吸碳量减少 C. 碳净排放量降低 D. 微生物活性减弱
【17题详解】
植物多样性增加将增强光合作用,植物碳库的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含量升高,A错误;根系可吸收水、有机质、无机盐,不能吸收碳,呼吸作用可能排出碳,B错误;植物多样性增加,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碳净排放量降低,C正确;植物多样性增加,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D错误。故选C。
C
典例讲解
(2023年浙江6月卷)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
A. 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 B. 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C. 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 D. 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18题详解】
湖滨植物有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释氧吸碳等作用,减少湖滨植物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A错误;外来生物往往因缺少天敌,可能疯狂生长,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B错误;降低湖面水位,水体减少,水体的生态功能降低,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C错误;借鉴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把浅的湿地淤泥挖掘堆放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建设生态缓冲岛,使湿地容量增大,水体增多,同时形成水生陆生植被,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稳定,从而起到有效的生态修复作用,D正确。故选D。
D
典例讲解
(2023年湖北卷)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绵(竹)茂(县)公路属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于2009年9月9日正式动工,2022年12月27日建成通车。公路起于绵竹市汉旺镇,沿绵远河上行,与茂北公路相接,全长56公里。沿线穿越龙门山4条断裂带,岩石破碎,暴雨多发,地质灾害频繁,河道演变剧烈,水文条件复杂,给项目选线、设计和施工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图左示意绵茂公路位置,图右示意绵茂公路局部景观。
(2)绵茂公路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工程该如何协调建设与保护的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2)协同多部门,建立有序的管理机制,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规划路径时尽量以桥梁、隧道代路,减少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割;施工期间减少破坏林地、渣土堆放,控制施工时间和范围;运行时加强巡护,控制车速,在大熊猫活动期间可以局部封路。
(2022年浙江6月卷)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下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9. 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 )
A. 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B. 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C. 不受季节变化影响
D. 加快污水处理速度
比较类目 污水处理厂 人工湿地系统
污水处理成本 该人工湿地系统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和处理,相对污水处理厂,不需要建设厂房设施和使用药物,污水处理成本较低,A正确 土地占用面积 图中人工湿地系统需要大量的土地,并没有减少土地占用面积,B错误; 季节变化影响 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植物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污水处理能力也有季节差异,C错误; 污水处理速度 据材料可知,人工湿地系统靠微生物、植物自然净化,速度较慢,D错误。
A
典例讲解
(2022年浙江6月卷)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下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 )
A. 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
B. 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
C. 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
D. 河道整治清游,清除全部河滩
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常因缺少自然天敌而迅速繁殖,抢夺其他生物生长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或其他物种灭绝,A错误;
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可促进湿地生态环境保护,B正确;
C:扩大养殖规模,可能导致水污染加剧,C错误;
D:清除全部河滩,河床裸露,侵蚀加剧,进而破坏生态环境,D错误。
B
典例讲解
(2022年浙江6月卷)将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处理生成甲烷,并通过内燃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是生物质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式,既可发电还为农田提供优质肥料。下图为该项目实施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影响该项目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 原料
B. 交通
C. 市场
D. 劳动力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项目主要依靠养殖场废弃物以及农田秸秆等为原料,产出电力和肥料等,原料的运输成本更高,所以其布局应该靠近原料产地,A选项正确;
A
典例讲解
(2022年浙江6月卷)将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处理生成甲烷,并通过内燃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是生物质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式,既可发电还为农田提供优质肥料。下图为该项目实施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施用于农田,会( )
A. 减少土壤有机碳含量
B. 减弱土壤通气性
C. 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状况
D. 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是农田的优质肥料
沼渣和沼液属于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A错误
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生存,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D错误
沼渣施用到农田会增大土壤颗粒导提高土壤透气性,B错误
沼渣和沼液等有机肥料被微
生物分解后,再被农作物吸收农作物秸秆又可作为沼气原料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C正确
C
典例讲解
(2022年福建卷)崩岗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杨梅采收时间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某企业拟在该地采用新栽培技术以延迟杨梅成熟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地推广杨梅种植的首要目的是( )
A. 提高土壤肥力 B. 减轻水土流失
C. 增加农民收入 D. 降低种植成本
该地推广杨梅种植的首要目的是减轻当地的水土流失,修复当地生态环境,B正确;
生态效益是主要目的,经济效益是次要目的,C错误。
A :种植杨梅对增加土壤肥力影响不大,A错误。
崩岗分布区地形破碎,植被少,福建降水较多,必然会发生较明显的水土流失
D:崩岗分布区地形破碎,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因此该地推广杨梅种植并不能降低种植成本,D错误。
B
典例讲解
(2022年福建卷)崩岗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杨梅采收时间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某企业拟在该地采用新栽培技术以延迟杨梅成熟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 以下最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的是( )
A. 集水坡面 B. 崩壁 C. 沟道 D. 洪积扇
由图可知
集水坡面坡度相对较小,面积较大
集水坡面分布在崩岗上部
杨梅的保水保土功能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少崩岗区水土流失
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A正确
BCD:据图可知,崩壁坡度大,沟道和洪积扇面积小,都不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BCD错误
A
典例讲解
(2022年福建卷)崩岗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杨梅采收时间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某企业拟在该地采用新栽培技术以延迟杨梅成熟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企业延迟杨梅成熟时间主要是为了( )
A. 延长产业的链条 B. 增加产品的产量
C. 提高市场竞争力 D. 提升产品的质量
A:延迟杨梅成熟时间并不能延长产业的链条,A错误。
BD:延迟杨梅成熟时间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影响不大,BD错误。
C:延迟杨梅成熟时间,避开杨梅集中采收时间,错峰上市,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C正确。
C
典例讲解
(2022年河北卷)20.[选修6:环境保护]
陂(bēi)塘是通过人工截蓄自然径流而形成的小型水体,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我国南方某地在地表排水沟生态修复过程中,从传统陂塘智慧中找寻灵感,结合沟谷地形,修建了串联式陂塘体系,围绕陂塘配置多种水生植物,营造大众游憩空间。现代陂塘在落实生态文明观、建设美丽家园进程中被赋予了新功能。
概述传统与现代陂塘的不同功能,并说明该案例对生态工程建设的启示。
传统陂塘:主要的功能是蓄水、灌溉,注重陂塘的生产功能和实用价值;
现代陂塘:更注重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观赏游憩等生态功能和环境价值。
启示:通过该案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如何扬长避短,即继承又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本案例通过对传统陂塘的改造,即借鉴了传统陂塘的方法与经验,又根据现在社会更注重环境保护的需求,合理改造,提升其作为水塘的生态价值,即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又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答案】传统陂塘注重(蓄水与灌溉等)生产功能;现代陂塘注重(水土保持、水文调节、水质净化、休闲游憩等)生态服务功能。
借鉴传统方法与经验,解决现代生态环境问题;因时因地制宜,满足人们新需求。
典例讲解
典例讲解
(2023年浙江6月卷)某城市公园引入稻鱼生态系统,将原来分割稻田的田埂用架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取得了良好效益。下图为改造前后田埂和鱼道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修建鱼道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A. 扩大水稻播种 B. 拓展生物通道 C. 保障游客安全 D. 增加雨水下渗
【1题详解】
读图可知,架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并没有种植水稻,A错误;修建鱼道使原本被田埂割裂的稻田,连在一起,使鱼类有更宽阔的生长空间,拓展了生物通道,B正确;架空的木栈道修建鱼道,并没有增强游客的安全性,C错误;田埂变鱼道,对于雨水下渗的影响很小,D错误。故选B。
B
典例讲解
(2023年浙江6月卷)某城市公园引入稻鱼生态系统,将原来分割稻田的田埂用架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取得了良好效益。下图为改造前后田埂和鱼道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 下列地区最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的是( )
A. 江南丘陵 B. 黄土高原 C. 河西走廊 D. 华北平原
【2题详解】
据所学可知,秦岭淮河以南,土地类型以水田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秦岭淮河以北,土地类型以旱地为主,粮食以小麦为主。江南丘陵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水源充足,水稻种植面积大,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A正确;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均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地区,水源缺少,都不适合种植水稻,不能引进稻鱼生态系统,BCD错误。故选A。
A
(2022年广东卷)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
A. 增加稻田光照强度 B. 加强稻田通风透气
C. 减少田螺天敌威胁 D. 改善田螺生长环境
AC :稻田中开挖螺沟不能增加稻田光照强度,也不能减少天敌威胁,A、C错误;
B :根据图示信息“进水口、出水口”可知,螺沟里有水,不利于稻田通风透气,B错误;
该地位于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使沟与沟相连,达到田螺夏季能避热、冬季能躲冷,改善了田螺的生长环境,D正确;
D
典例讲解
(2022年广东卷)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
A. 进水区 B. 出水区
C. 水稻区 D. 螺沟区
A:进水区的主要作用是进水。
B:出水区的主要作用是出水。
C:螺沟区是相互连通的沟水,借助水体的调节作用,使田螺夏季能避热、冬季能躲冷,三个地区生态循环过程较简单,不复杂,A、B、D错误。
水稻生态系统包括与水稻生长发育相关联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周围其它各系统的关系,水稻区既有植物之间的生态循环过程,又有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生态循环过程,所以水稻区的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是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C正确;
C
典例讲解
(2022年山东卷)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国内河道纵横交错。
(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解释桑基鱼塘如何体现人地和谐?
什么是桑基鱼塘?
人地和谐的含义?
参考答案:顺应当地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发展桑基鱼塘,因地制宜;有利于提高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增强物产稳定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典例讲解
(2022年湖北卷)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最近几年,南疆地区农民利用房前屋后自家庭院,搭建拱棚,种植蔬菜,足不出户,增收致富。这些大棚里生产出来的新鲜蔬菜,不仅满足了本地需要,而且还跨越天山南北,被端上全疆千家万户的餐桌。目前,在政府、企业和农户的共同参与下,南疆地区设施蔬菜种植得到快速发展,面积由过去占全疆的四成提高到近八成,成为新疆最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图示意该地区蔬菜大棚。
(3)简述利用房前屋后搭建拱棚种植蔬菜对农民的好处。
房前屋后搭建拱棚
土地利用率:可以有效利用庭院土地;
投入资金和修建成本:房前屋后拱棚较小,投人小,修建成本低;
生产活动灵活性:随时可以管理拱棚中的农业生产,生产灵活;
经济效益:产出的农产品可以直接供应自家食用也可以出售,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典例讲解
(2022年湖北卷)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最近几年,南疆地区农民利用房前屋后自家庭院,搭建拱棚,种植蔬菜,足不出户,增收致富。这些大棚里生产出来的新鲜蔬菜,不仅满足了本地需要,而且还跨越天山南北,被端上全疆千家万户的餐桌。目前,在政府、企业和农户的共同参与下,南疆地区设施蔬菜种植得到快速发展,面积由过去占全疆的四成提高到近八成,成为新疆最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图示意该地区蔬菜大棚。
(3)简述利用房前屋后搭建拱棚种植蔬菜对农民的好处。
(3)提高庭院土地利用率;庭院小拱棚投入小、生产灵活;满足自家蔬菜的需求;足不出户就可以增加经济收入。
典例讲解
(2022·四川宜宾)如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清朝县志记载图中甲处当时山峦连绵,森林茂密,溪谷纵横,舟楫畅行。现在的甲处呈现出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根本原因是( )
A.旅游观光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开荒伐林
2.“红色荒漠”带来的影响是( )
A.山坡土层变厚 B.种植粮食增产
C.洪涝灾害增多 D.航运条件变好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