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单元阅读理解过关练习-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阅读。
军神
①“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②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③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下来,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
④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⑤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⑥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⑦“试试看吧。”
⑧①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⑨②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1.从文中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变化的词句,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
2.用“__”画出可作为沃克医生断定“这位病人是军人”的依据的句子,画出的句子是 描写,从侧面表现 。
3.结合语境,品味文中画“_ ”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1)句子①中沃克医生“双手却有些颤抖”是 ;“额上汗珠滚滚”让我们体会到了沃克医 的心理;而一句“你挺不住可以哼叫”则体现了沃克医生 这段话运用前后 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 。
(2)句子②是对刘伯的 描写和 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刘伯承 。
4.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刘伯承需要有清醒的大脑,因此拒绝在手术中施行麻醉,可见在刘伯承心目中革命事业是最重要的,为此他宁愿忍受痛苦。
B.文中的“一刀刀”写出了手术的复杂,要有忍受剧痛的心理准备;“一次又一次”则从侧面烘托出病人的意志坚强。
C.“试试看吧”是对刘伯承的语言描写,一个“试”字让我们感觉出刘伯承心中也没有十足把握,能努力克服疼痛。
D.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是因为他不敢相信病人会有如此强的承受力。
5.曾有诗赞道:“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刮骨人”涉及的情节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中的 (故事情节)。
阅读理解。
①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juàn liàn( )。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fán máng( ),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感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赵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tè shū(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照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②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③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qiān( )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涅的枕巾。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工整、规范地写出相应的词语。
2.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毛主席的( )描写,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毛主席的( )、( )描写,你体会到了他的 。作为父亲,毛主席想,作为领袖,他做出了的艰难抉择,体现了他 。
3.以“打湿的枕巾”为话题展开小练笔,围绕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准确表达人物当时的内心,不少于50字。
课内阅读。
①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②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画“ ”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告诉我们 。
2.“传世宝”指什么?方志敏把这些说成“传世宝”,反映了他怎样的品质?
3.下面对“清贫”内涵的理解,正确的有( )(多选)
A.指朴素的生活。 B.指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
C.指清苦的物质生活。 D.指坚定的革命信念。
4.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者的“富有”又是什么呢?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抗日英雄杨靖宇(节选)
①鬼子军官气得发疯,机枪、步枪一起向杨靖宇射击。突然,杨靖宇右手一沉,他挂彩了。杨靖宇顽强地用左手向敌人射击,在他面前,敌人的尸体倒了一大片。又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腰,顿时鲜血把军装浸透了一大片。敌人见杨靖宇负了重伤,嚎叫着蜂拥而上。这时杨靖宇枪里仅剩下最后一颗子弹。他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了自己。为了人民的解放,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②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无法理解一个抗联战士为何如此英勇顽强,他们把杨靖宇的遗体进行解剖。打开肠胃,鬼子军官惊呆了:在这个只身与数千名日本兵战斗了五天五夜的抗联司令的肚子里,竟找不到一粒粮食,有的只是未消化的野草、树皮和棉絮……
1.选文第①段主要写杨靖宇 (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杨靖宇牺牲前的 描写,表现出他对革命 的信心。像这样的抗日英雄有很多,例如: 、 。
3.敌人把杨靖宇的遗体解剖后,鬼子军官惊呆了,原因是:
4.你从杨靖宇身上学到了哪些品质?
阅读短文。
陈正之读书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1.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中。
(1)比喻学习不仔细,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 ( )
(2)形容马马虎虎地将事情办完。 ( )
2.“这使他很苦恼”中的“这”指的是 。
3.陈正之为什么一开始读书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请你找出短文中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句子,用“﹏﹏﹏”画出来。
4.朱熹教给陈正之的读书方法是 。
5.请写出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警句。
阅读理解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期就热爱学习,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一般人。
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湖南一师学习的时候,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对着窗前熹微的晨光,高声朗读英文或古典文学。等天大亮了,同学们都来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天六节课,他每天都抓紧课余时间把必须完成的作业做好,然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看报。晚上,学校规定的两个小时自习时间,他总是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哲学、历史、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边读边做笔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星期天,除了爬山、游泳,就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学业,从不白白度过。
毛泽东同志不但抓紧时间读书,而且读得特别认真。凡是他自己的书,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在一本只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许多地方都用黑红颜色的毛笔加上圈点、单线、双线、三角、叉子等各种符号,标明书的重要之处,可见他读书的态度是多么认真,理解得多么深透。
毛泽东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终于走上了革命道路。
1.联系文章内容理解“孜孜不倦”。
2.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3.与第一段相照应的句子是:
4.这篇短文是围绕 这句话来写的。文章围绕中心从 和 两方面说明了毛泽东同志的学习精神。
5.把第四自然段具体介绍毛泽东认真读书的句子用“___”画出来。
参考答案:
1.目光柔和下来 再一次愣住了 2.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语言 病人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 3. 他担心病人难以忍受疼痛 非常紧张 对病人的关爱 对比 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神态 动作 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4.D 5. 三国演义 关羽刮骨疗毒
1.眷恋 繁忙 特殊 签 2. 动作、神态 心理 语言 悲痛 伟人胸襟 3.毛主席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眼泪不住地流,他也没心思去擦,只是把手搭在紧皱的眉头上,似乎这样会好受一点。他自言自语地说:“岸英啊!你怎么这么狠心啊!让我白发人送黑发人……”不知不觉,泪水打湿了枕巾。
1. 设问 “我”有一点儿财产 2.“传世宝”指旧的汗褂裤和缝上底的线袜。这些东西是方志敏唯一的财产,方志敏把它们看作“传世宝”,可见他的清贫、清廉。 3.ABCD 4.他们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因为他们身上挑着为全国人民谋幸福的重担,肩负着解放中国,带领百姓过上幸福日子的神圣使命。所以,即使物质上很清贫,他们也心甘情愿。
1.壮烈牺牲 2. 语言 必胜 王二小 刘胡兰 3.战斗了五天五夜的抗联司令的肚子里,竟找不到一粒粮食,有的只是未消化的草、树皮和棉絮。 4.不惧艰险、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为祖国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
1. 囫囵吞枣 草草了事 2.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 3.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吞枣。 4.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2.毛泽东同志不但抓紧时间读书,而且读得特别认真。 3.毛泽东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终于走上了革命道路。 4. 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期就热爱学习,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一般人。 抓紧时间读书 读书十分认真 5.凡是他自己的书,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在一本只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许多地方都用黑红颜色的毛笔加上圈点、单线、双线、三角、叉子等各种符号,标明书的重要之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