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贮(zhù) 胶(jiāo)泥 薄(báo)如钱唇
B.炀(yáng) 瞬(shùn)息 字平如砥(dǐ)
C.镕(róng) 燔(pán)土 用讫(qǐ)
D.昇(shēng) 疏(shū)密 群从(cóng)
2. 下列句子含有通假字一项是( )
A.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B.持就火炀之 C.用讫再火令药镕 D.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3. 下列加线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持就火炀之(动词,接近、靠拢) B.第二板已具(准备好,齐备)
C.更互用之(交替,轮换) D.瞬息可就(成就)
4.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人/尚未/盛/为之 B. 乃/密布/字印
C. 若/止/印三/二本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5、下列对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火)
B.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记)
C.再火令药镕(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D.木格贮之(名词作动词,用木格)
6.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B.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C.皆为板本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
(4)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8.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沈括在《活板》中为我们记载了平民出身的创造发明家毕昇,我们应该对毕昇这类民间革新家、发明家保持崇高的敬意,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
B.《活板》一文抓住活板的特点,说明了它的工艺程序,有条不紊,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
C.《活板》用词准确,通俗易懂,整篇文章只用三百多字,便将印刷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释得清楚明白。
D.《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其中记载了丰富的科技知识,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的科技成就。
9、下列叙述不符合《活板》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排版、印刷和拆版四大工序。
B.《活板》从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C.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 以及字印便于贮存重排等方面。
D.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
10.学习语文,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生活,学校九(1)班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任务。
(1)语文兴趣我激发
《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有同学根据上面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 下联:
(2)语文活动我安排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分成不同专题活动小组搜集资料。
第一小组:搜集巧用了成语的广告。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3)学校开展户外“生活处处有语文”系列活动中,晓华在报刊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国竭尽全力为世界争取了缓冲时间,武汉用生命与血泪换来了宝贵的战疫经验。他以为句中的“疫”是错别字。你不同意他的看法并向他解说:
(4)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大型文化益智节目。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和欣赏,带动全员重温学过的古诗词,从古文化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材料二: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中,上海复旦附中16岁女生武亦妹最后胜出。对于古诗文她是发自内心喜欢,中央民大副教授蒙受评价武亦姝:“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材料三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激起了民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语文老师眼里,简直就是一场标准化考试。
网友Q爱谁谁: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理解古诗词。
读完以上材料,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活板① 沈括
板印②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③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④。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⑤之。欲印,则以一铁范⑥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⑦之,药稍镕⑧,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⑨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⑩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 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 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 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注释】①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②板印:指雕版印刷。③冯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④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⑤冒:覆盖。⑥范:模子。⑦炀:烘烤。⑧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⑨自:另自,另外。⑩韵:指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 奇字:生僻字。 燔:烧。 殊:根本。
11、请解释下面“原文例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
文言现象 原文例句 解释加点字 释义方法(供参考)
一字多义 持就火炀之 (1)________ 【查阅字典】①接近,靠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瞬息可就 (2)________
词类活用 火烧令坚 (3)________ 【课内迁移】石青(用石青)糁之
通假字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4)________ 【指出通假】故不错(同“措”)意也
12、下面是“毕昇科学精神”探究单,请你根据要求补充完整。
(1)毕昇制字可能经历的实验过程制字尝试制作木活字,发现木活字的缺陷是:①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尝试制作泥活字,对比发现泥活字的优势是:②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
(2)毕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问题:遇到生僻字,没有现成的字模,该怎么办?解决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原文回答)
(3)毕昇的实验发现原文语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用现代汉语翻译:_________
(4)探究小结毕昇就地取材,不断尝试,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3、本文有些语句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活字印刷的特点,请找出一处,仿照示例加以说明。
【示例】“薄如钱唇”,写出了活字字模薄的特点。
(二)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各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乙
针,生于山中①,处于室堂。夫始生巨,而成功者小,长其尾②而锐其剽3,头铦达④而尾掉缭⑤。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洞而行。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尾生而事起,尾收而事已⑥。既以缝表。又以连里。既能合纵,又善连横。无羽无翼,反复甚急。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显贤良。簪以为父⑦,管⑧以为母。用时则出,不用则藏。
(选自《荀子·赋》,有删改)
【注释】 ①生于山中:缝衣针用金属制成,而矿石在山中,所以说“生于山中”。②尾:线。③剽(piao):针尖。④铦达:锐利挑达,畅通无队。⑤掉缭:摇曳而缠绕的样子.形容线的长。⑥尾收而事已:线尾打结就新衣完工。⑦簪以为父:簪,大针。一般小针由这种大针磨细而成,所以说“簪以为父”。⑧管:存放针的圆管状工具。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持就火炀之
(3)则第二板已具
(4)长其尾而锐其剽
(5)以成文章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夫始生巨,而成功者小。
16.甲段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请把空缺的三个步骤填在横线上。
设置铁板→ 放置铁范→ → →按平板面
17、对甲、乙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段“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乃密布字印”说明板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
B.乙段从多方面介绍针,尤其是运用多种修辞,生动展示了小小缝衣针上下穿梭,默默无闻为人们赶制衣裳的可爱特点。
C.“铁范置铁板上”和“上饰帝王”中的“上”意思不相同;“不用,则以纸帖之”和“不用则藏”中的“不用”意思相同。
D.甲段语言平实,乙段语言华丽,但都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乙段多用四字句式,因而科学严谨,表意清晰。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袁 公 问 曰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远近称之( ) (2)久而益敬( )
(3)家君法孤( ) (4)尝为邺令(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文本,完成练习。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群下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②州纲纪:州府的主簿。
2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有负盐负薪者 ( )
(2)顾州纲纪( )
(3)咸无应者 ( )
(4)同释重担( )
23. 以下句中的“之”与“使争者视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当求之于上流 B. 其反激之力
C. 久之 D. 两狼之并驱如故
24. 翻译句子。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25. 从文中可以看出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
写作
26.按要求进行写作。
20世纪80年代,王选院士主持开发的激光照排技术,使印刷术彻底“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纳米材料与印刷技术的创新融合,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发展了包括纳米绿色版材、纳米绿色制版以及绿色环保油墨在内的系统的绿色印刷产业链技术;进一步提出“纳米绿色印刷制造”的概念,拓展了纳米印刷技术在印刷电子、3D打印、印染和建材等众多重要领域的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众多产业变革。
阅读完上述材料,你有哪些感想?(100字左右)
答案
C 2.C 3.D 4.C 5.D 6.B
7、(1)五代时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2)用松脂、蜡 混合着 纸 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3)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 是因为木的纹理有疏有密。
(4)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8、D 9。D
10、(1)咏诗词弘扬传统
(2)搜集生活中的俗语 搜集流行的网络用语
(3)“疫”不是错别字。“战疫”仿照“战役”而来,切合当前抗疫形式,更为贴切生动;“战疫”是当前的高频用词,已被大众所接受认可,且辨识度极高;所以“疫”不是错别字。
(4)《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1、(1)接近,靠近 (2)完成 (3)用火 (4)同“以”
12、(1)①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②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2)随即刻制这个字,用草火烧,很快就能制成。(或“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3)如果只两三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
13、【示例一】“字平如砥”,写出了(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整的特点。
【示例二】“瞬息可就”,写出了活板印刷的速度之快。
14. (1)蒙,盖 (2)靠近火 (3)准备好 (4)使针尖变得锐利 (5)花纹
15.(1)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2)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很大,但制作成功后却很小。
16.纸灰冒之 密布字印 持就火炀
17. D
18.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9.(1)称赞 (2)更加 (3)效仿 (4)县令 20.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义来体恤(或:安抚)他。(或:用恩德来安抚强者,用仁义来安抚弱者。) 21.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22.(1)背 (2)回头看 (3)都 (4)放下 23. A
24.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羊皮,看见(发现)有少许盐末。
25.聪明机智、生活常识丰富、经验很多、办案公正
26、示例:中国科学家坚持自主创新,使我国在印刷产业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中学生要努力学习,打好基本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