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那个星期天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 那个星期天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2 19:3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砖、蚁”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惊惶、依偎”等词 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 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 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建构话题
1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 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你有过“盼”的经历 吗?生交流,师评价。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 个星期天》。(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 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 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 作。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 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 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 积累词语,理清脉络
1.出示统计图:难读难理解的词,指生读,相机正音。
空空落落念念叨叨一声不吭一片荒凉
消逝沉郁
急遽耽搁惊惶惆怅缥缈
2.理解“惊惶、惆怅、缥缈”的意思,指导易错字“偎”的书写,同 桌互评。
3.聚焦三处描写光线的句子,出示学生提的问题:
“为何光线又漫长又急遽? ”
“第7自然段为什么描写光线? ”
“为什么作者5到6自然段写了光线的昏暗呢? ”
“为什么要透过光线来突出作者的心情呢? ”
“为什么6、7自然段用光线来写心情,而不直接写心情? ”
4.师梳理发现:这些问题都关注“怎么写”这一问题,明确“怎么 写”是由作者写了什么决定的。
过渡: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这两个问题 作者写了什么,是怎么
写的。
(三)自主探究,议写了什么
1 .默读课殳,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 括?(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 历。)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你会用哪一句?指生答。
2.请同学们齐读第1段。如果要把这2句话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是什 么?(预设:盼望)
这种盼望是从早晨到下午,再到光线天色昏暗(我们可以说是黄昏或 者傍晚)你能再读读这段话吗?读出盼望的感觉来。学生读,教师指导。
3.在这几个时间段里,妈妈做了什么?作者的心情如何?借助思维 导图,梳理“我”的心情变化。
时间 妈妈的做法 我的心情
早晨
上午
下午
黄昏
4.指生交流学习单,互相补充。
5.观察所填写的内容,发现了什么?
一天之中,妈妈一直都在忙碌,作者的心情在发生着变化。作者心情 的变化贯穿全文,所以是这篇文章的——线索。你们信不信,结合时间的 变化,我们读课文,每一段都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请大家读第2段。
6.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说说,第2段如何来概括?(预设:盼望出去。)那第3段呢,你们发 现了什么没有?从早上开始,“我” 一直盼望着出去。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7.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早上,我盼望出去;上午,我盼望这 出;傍晚,我盼望着出去。如果我们这样写,你满意吗?学生自由回答, 说说理由。
过渡语:可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感觉到重复吗?没有,看 来,作者有写的秘诀,都是写“盼望出去”,却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下 面,我们就一同去探究,同样是写“盼望出去”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变化 的?
(四)联结比较,明了怎么写 活动一:
1.出示:探究任务:
独学:轻声读2-3自然段,都写“盼着出去”,这两段在内容和写法 上有什么不同?分别表达怎样的心情?拿起笔做做批注。
合学:四人小组交流并完善自己的发现。
2.学生自由读文,小组之间合作。
3.小组汇报交流。
4.教师引导学生读第2段:
这段话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兴奋,开心,期待。我们来看看每一句话 都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心情?
5.指名学生读,体会每一句话?
你发现了什么? “那个星期天” “就在那个星期天” “那个早晨” “答应”、“答应”“我想我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有没有发现作者写的话似乎都一样,他在反反复复的告诉自己一个信念, 那就是 出去玩。
6.是啊,这种反反复复的语言中,藏着作者的兴奋、期待之情,那么 这样的反反复复他是告诉谁呢?又是怎样表达呢? 预设:内心独白(板书:内心独白) 明确:内心独白(用语言描写的方式来表现人的心情,人物的自言自语) 他的心里只有那样一件事,想的全是那件事,无法忘怀,才会那样反复的 说,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星期天的早晨,走进小男孩的心里,去体会一个 小男孩的兴奋和期盼。
7.学生齐读第2段,读出兴奋和期盼。
过渡:作者将那天无法忘怀的兴奋和期待之情藏在反反复复的内心独 白中。那第3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在内容和写法上一样吗?刚才小组汇 报时交流过,这一段有了作者的动作和母亲的对话。
活动二
1 .指生读第3自然段,抓住“跑、站、藏”三个动作体会作者迫不及 待想出去玩那种急切的心情,关注小男孩和母亲的对话,引导发现作者表 达的特点,关联预习时提的问题一一为什么对话不用引号?
2.加上引号对比阅读,发现不加引号和提示语,感觉会比较急促一 点,就更能体会作者焦急的心情。
3.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体会作者语言的干脆利落,体会作者此时焦急 地心情。
4.除了动作和语言很干脆,其实这段话还有一句话也很干脆。
预设:“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5.指导读出干脆焦急的感觉。
过渡:一切特殊的表达都传递着特殊的情感。作者就将自己的情感藏 在反复的内心独白、动作、语言中。时间慢慢流逝,妈妈去买菜了,
“我”又做了什么事?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藏在哪里呢?作者依然是通过 “内心独白、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心情的吗?读到哪些句子,让你体会 到小男孩心情的,划下来,并在句子边上作作批注。
(生默读、圈画、批注、交流)
活动三:
出示:默读4自然段,作者依然是通过“内心独白、动作语言”来表 达自己心情的吗?读到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小男孩心情的,划下来,并 在句子边上作作批注。
1.学生默读第4段。
2.学生交流“我”做的四件事情。
跳房子 等母亲回来
翻看画报 看了多少回
3.再读一读妈妈买菜的段落,边读边写出我在做这些事情时候的心 情。
4.读到这你体会到了 “我”怎样的心情呢?焦急,无奈,不安……同 样是写“盼望出去”作者是怎样写出变化的?
预设:具体事例,动作描写
过渡语:时间在流逝,作者的心情也在发生变化,作者将这种心情在 藏在了反复的对白之中,藏在了动作和事件中。特殊的表达蕴含着特殊的 情感,随着时间的流逝,天渐渐暗下来了。
活动四:
(配乐朗读)出示: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 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 点儿明白了。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 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 的脚步。
◎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 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学生在音乐的映衬下有感情的朗读。
2.你从中有什么感受与发现?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作者把情感融入到环境的变化中,情与景融合在一起,环境描写功不 可没。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次读这句话。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 “我”心情 的变化,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 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