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读准多音字“尽”,写好“纺、织、编”三个字,掌握绞丝旁字的书 写规律。
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讲好小毛虫的笨拙、结茧时的变化。
积累“生机勃勃、尽心竭力、九牛二虎之力”等词语。
【教学重点】
写好“纺、织、编”三个字。
2.朗读课文,体会变化,能借助提示完整讲故事。
【教学难点】
1.体会变化,借助相关词句完整讲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2.田字格
【教学过程】
一、 情境驱动,谈话导入
1 .谈话导入,出示图片,引入小毛虫的故事,板书课题。
2.引入科学老师要讲授关于“小毛虫”的科学课,拜托同学们录制小毛虫成长故事的任 务,导入本篇课文的学习。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新课,以真实情境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讲好小毛虫成长故事"这 一学习任务。
二、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读课文,关注文中标注拼音的字,初步认识生字新词,将小毛虫经历的变化圈出来。
出示词语、归类认读
出示“可怜、懂得、愉快、惊奇、悲观失望、羡慕;挪动、挣脱、抽丝”等词语, 学生认读。
通过偏旁归类,学生知道竖心旁的字、心字底、竖心底的字大部分都和人的心理活
动、心理变化有关,提手旁的字大部分与动作有关。
3.学习多音字
课前预习单上,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它们不同读音在字典中的解释,学生读好“尽里 头、尽底下、尽量,尽管;用尽力气、尽头、尽善尽美、尽心竭力”的字音。
出示本课包含“竭尽全力、尽管”的两个句子,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
集中识字中采用偏旁归类的方法,重视汉字构字规律,让学生在不同角度的归类识记中 构建系统思维。了解“竖心旁、心字底、竖心底”的字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为下文学生圈 画“小毛虫想法”做好铺垫。
三、体会变化,复述故事
仁视频做解说,借助“动作”,讲好小毛虫的笨拙。
读第一自然段,通过与大大小小昆虫的对比,感受小毛虫的可怜。
引导学生体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一点点。”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 子上,为什么“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体会小毛虫的笨拙。
出示锦囊,进行“趴、挪、爬、可怜、笨拙、生机勃勃”等词语闯关练习,闯关成 功后,出示由刚才学习的重点词语组成的思维导图。
学生借助动作的导图,把故事讲给同位听,要求讲好小毛虫的笨拙,声音洪亮,故 事讲完整。
指名学生进行讲故事展示。
音频说变化,借助“想法、做法”,讲好结茧时的变化。
默读课文3-4自然段。将小毛虫的想法用直线画出来,将小毛虫的做法用波浪线画 出来。
汇报交流小毛虫的想法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通过两个“织啊”,体 会小毛虫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的织茧,指导两个“织啊”中间逗号的停顿要稍长,语 速要慢,体会小毛虫结茧的不易。
读好小毛虫内心独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J小 毛虫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
学生借助画出的小毛虫的想法和做法,声音洪亮,完整的讲好小毛虫结茧时的变化。
以读代讲,体会破茧而出的惊喜。
(D学生朗读课文,说说小毛虫变成蝴蝶之后的变化。
采访学生,变成蝴蝶之后的心情,体会“惊奇、愉快” o
配乐朗读,带着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借助导图,通过小毛虫“趴一挪一爬”时的表现及相应的关键词语,搭建复述 支架,使学生能够按照课文顺序,讲出小毛虫的笨拙。“结茧”变化部分的复述则借助学生 自主圈画的小毛虫的“想法”和“做法”,讲好故事。从教师带领圈画,出示导图到学生自 主画出相关语句,自己讲故事,由扶到放,层层递进。
四、学习书写,总结课文
仁学写"纺、织、编”三个生字。
(1) 学生观察三个字的字形结构,书写时掌握绞丝旁的书写规律,注意左窄右宽,笔画 穿插等,特别强调“编”字的右下部分要注意“突围”,要求占格合适、布局合理。
(2) 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展示评价。
2.教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梳理小毛虫变化的三个阶段及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设计意图】
利用归类写字的方法,将三个绞丝旁的生字一起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构建学生系统性 思维。帮助学生梳理一类字的书写结构特点,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汉字书写规律。
五、布置作业
仁还关键词。
将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放进小毛虫成长变化的三个阶段。
2.完整讲故事。
课后借助相关词句,完整的讲一讲小毛虫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