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边城
沈从文
《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系列湘西小说,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
【作家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京派文学】
京派文学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之所以称之为“京派”,是因为这些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京派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充满现实主义色彩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写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 ‘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解题】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不只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还可从时间、文化上理解,“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
【解题】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现实。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后人。
《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了的。为什么要浪漫主义?为什么要理想化?因为想留住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
【整体感知】
课文节选部分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
端午节
具体写了几个端午节?课文是如何安排的?
第三章:叙述今年的端午节:筹备龙舟竞赛
第四章:插叙两年前的端午:巧遇傩送
第五章:补叙一年前的端午:遇到天保
第六章:回到今年的端午节:迎亲的花轿引发翠翠的情思
【分析环境描写】
《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边城美
青山绿水风景美
古朴和乐风俗美
纯朴真挚人情美
节选部分用大量笔墨描写的,是保留多年的节日习俗,请找出相关语句,了解风俗特点。
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子赛龙舟、捉鸭子。
中秋月夜:看月、唱情歌。
新年: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风俗描写的作用:
为作品中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个活动的背景。
“端午节”是全文的线索,它把《边城》的情节巧妙地串联在一起。
展现了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情美,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同时富有生活气息。
【分析人物形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然也是与环境相匹配的。边城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和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赏析翠翠、傩送、天保和祖父的形象,感受人性美。
【翠翠形象探究】
纯真、可爱。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表现了她极其着急、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聪明、矜持。如第五章中顺顺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章中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去年端午的事情时,翠翠本来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翠翠形象探究】
③孝顺、懂事。比如第四章第二段中“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以及第六章祖孙守船。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对于爱情羞涩又真挚,后来傩送出走她又矢志不渝等待心上人回来。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拓展延伸】
把翠翠的心理与下面这首诗歌的主人公心理作一比较。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和,乃敢与君绝!
翠翠和以上这位女子相比,显得含蓄、羞涩,翠翠内心萌动的感情始终没有直接外露,连她最深爱、最依恋的爷爷也没有启齿。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感情变化展示了翠翠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爷爷形象总结】
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古道热肠。
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坐船的小伙子多给钱,顺顺送粽子给他。
这种超越阶级和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体现了边城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爷爷形象总结】
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勤劳,善良,坚毅,慈祥,对孙女爱怜备至,特别是为了翠翠的爱情,默默的操心担忧,对其心灵呵护倍至。在生活上对翠翠无比关怀,唯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讲翠翠父母的故事
告诉翠翠应该怎样去爱
去城里打听却不告诉翠翠
给翠翠余地,不影响翠翠的选择
爷爷给翠翠讲笑话
爷爷十分尊重翠翠的感情,把提亲的事当笑话讲
翠翠心乱了,吹不好芦管,爷爷给他吹,吹得她心都软了
理解翠翠的心
爷爷给翠翠唱歌,唱的是傩送唱过的歌
心疼翠翠
天保傩送兄弟
两个人都深爱着翠翠,他们的爱情“决斗”方式却是最淳朴的唱歌,当天保知道自己唱歌比不过傩送,而翠翠喜欢的是傩送时,自己选择了孤独的离开,成全一对有情人,最后却死于意外。而傩送宁可不要碾坊陪嫁也要娶翠翠为妻,情愿永远做个摆渡人。后来因为哥哥的死心怀内疚,又得不到翠翠的理会,也选择了离开。
祖 父
翠 翠
天 保
傩 送
亲 情
手足情
爱情
爱情
小说是怎样体现纯朴的人性之美?
《边城》这么美,人也这么善良,关系这么和谐,那作者为什么一边在赞美歌颂、却又一面要把它写成悲剧呢?
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
由湘西的封闭,农业文明社会性质决定,人们内心流露出了一种“孤寂”的色彩。
翠翠的“哭”:外公虽无微不至,但无法真正理解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孤独,“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对于爱情,她只能从虚幻的梦境中来开始体会;对于两兄弟的“决斗”,她更是不知道前因后果,最后只能孤独、凄凉地等待不可知的将来。
外公的担心:女儿女婿的悲剧在老人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不敢直接告诉孙女天保兄弟的选择。“温和悲悯的笑”表现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走其母亲的老路;对于天保的死,他既难过又自责,而对此引起孙女的悲剧,他更无能为力,又无人可以诉说,因此,他在孤独中死去。
天保兄弟:哥哥在糊里糊涂地陷入爱情的矛盾中后,因为竞争的失败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弟弟也是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唱情歌而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所至。
【探究小说的主题】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沈从文
【作品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
一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
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惟实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
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结合《边城》,分析散文化的小说具有怎样的特点?
结构散文化
本文节选的是《边城》三、四、五、六章,小说结构散文化,没有传统小说的悬念,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第三章主要叙述了“边城”的端午风俗,后面三章分别采用了追忆过去、补叙一年前、回到现在的情形的方式,叙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和内心纠葛。这样在情节上不设中心事件、人物上不设中心人物的创作方法,使得《边城》在结构上得以大解放,形成了疏散自如、跳跃多变的散文化结构。
结合《边城》,分析散文化的小说具有怎样的特点?
语言散文化
语言既质朴自然,又浮沉蕴藉,以诗和散文的凝重、情致融入乡土写实小说的写作,产生了纯和真的美文效果。《边城》中对小溪、白塔、老船工工作的渡口环境、气候、祖孙的心态和话语交流的描写,都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之美。
描写人的内心活动和人际交流的语言,质朴真诚,内蕴丰富,意味深长。如二老对翠翠的戏语“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翠翠念叨着“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这样的异句重复,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出它的水乡风昧,通俗、深刻而耐人寻味。这样质朴而醇厚、淡雅而明丽,又具有音乐韵律感的语言,显示了语言散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