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三单元 章节PPT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三单元 章节PPT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9 13:28:30

文档简介

课件70张PPT。精 研 课 文
锻 炼 思 维整体
感知◆?背景链接
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人唯亲。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吕夷简,因而得罪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太子中允尹洙、欧阳修相继因直言遭贬。尹洙在欧阳修被贬后,对欧阳修的情况有所不解,就写信询问。欧阳修便写下这封信回复他的询问。整体
感知◆?文脉梳理文段
研读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师鲁十二兄书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党、团等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
答案:办理文书及缮写工作的人员文段
研读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前在京师相别时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名词作状语,以前
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约使人如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怪不如约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③其余皆如昔时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①动词,到……去 ②动词,遵从、按照 ③动词,像、如同 ④动词,比得上 ⑤副词,如果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答案:(1)省略句;补充完整为“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我)”,等到收到你亲手写的信,才知道你停船等待我
(2)被动句;我才知道老仆人懒得前往而被他骗了
5.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答案:第一段解释自己受骗失约。文段
研读二、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年长的人
(2)以大暑,又无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文段
研读(3)泛大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大河的通称
答案:(1)有德行的人 (2)(天气)太热 (3)长江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
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3)始谋陆赴夷陵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状语,像有德行的长者一样 (2)名词活用为动词,往西去 (3)名词作状语,从陆路
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绝
①沿汴绝淮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佛印绝类弥勒 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
①凡五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尽众人凡士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绝:①动词,渡过 ②动词,断绝 ③动词,停止 ④形容词,陡峭的 ⑤形容词,隔绝的 ⑥副词,非常 ⑦副词,全然
(2)凡:①副词,总共 ②副词,凡是 ③形容词,平凡的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台吏催苛百端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3)泛大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状语后置句;吏役百般严厉催促
(2)状语后置句;因此,又没有在京城给你留下回信
(3)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为“泛(于)大江”,在长江上浮行文段
研读◎筛选概括
5.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
答案:第二段主要写了未能修书的原因以及赴贬的艰辛。
三、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云去郢止两程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止”通“只”,只是、仅仅文段
研读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方喜得作书以奉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书籍
答案:书信
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方喜得作书以奉问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③以大暑,又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果以此行为幸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非以朋友待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①连词,表目的 ②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 ③连词,因为 ④动词,认为 ⑤介词,把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师鲁欢戚不问可知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宾语前置句;我不问也知道你是喜是忧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5.对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才明白这个老奴懒惰没去见你,(我)被欺骗了。
B.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只能托王拱辰在给你写信时附上我欧阳修的意思,然后派人启程西去给你送信。
C.在路无附书处,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在路上没有捎信的地方,不知王拱辰曾写信转达了我意思没有?
D.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我不问也知道你是喜是忧。
解析:“以西”指欧阳修向西出发赶赴夷陵。文段
研读 6.“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中,作者为什么运用了这么多问句?“渴”字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案:表达对朋友的极切关心。“渴”字道出了作者极想知道朋友是否安好的心情。口语化的语言令人感到亲切、温暖。文段
研读四、阅读课文第四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然江湖皆昔所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旧时泛指四方各地
(2)往往有亲旧留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文段
研读 (3)又不遇恶风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旧时指宅基地、墓地等所处的地理形势
(4)昨日因参转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把运来的货物再运到别的地方,也指运气好转
答案:(1)长江和湖泊,代指水路 (2)处处 (3)风浪 (4)转运使,宋代一路长官文段
研读2.【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果以此行为幸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④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始皇帝幸梁山宫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幸:①名词,幸运,此指平安 ②副词,幸亏 ③副词,侥幸 ④动词,希望 ⑤动词,宠爱 ⑥动词,特指皇帝到某处去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3.欧阳修在信中主要是解答尹师鲁的疑问,表明自己的心境,为什么一开始却用几段文字叙家常?
答案:大段的叙家常更显二人真挚友情,也为后文剖白心迹、推心置腹作好感情铺垫。文段
研读五、阅读课文第五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将曲线改为两点连线
(2)得罪虽死,不为忘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今义:触犯,使不满而怪罪
答案:(1)博取忠直的名声 (2)获得罪名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
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忠直的声誉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了解文段
研读 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全责备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数加笞责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崇高之位,忧重责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责:①动词,责备 ②动词,要求 ③动词,责罚 ④名词,责任 ⑤通“债”,名词,欠别人的钱财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状语后置句;然而你又说我对朋友不了解
(2)定语后置句;有不少对我获罪感到意外并加以安慰的人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5.整封书信有几答几疑?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案:全信有三答三疑,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文段
研读六、阅读课文第六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有义君子在傍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傍”通“旁”,旁边文段
研读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见有就死,知其当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对事理或情理的充分肯定
(2)史册所以书之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用于因果关系复句中,表示结果文段
研读 (3)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答案:(1)应当这样 (2)……的原因 (3)即“以之为”,把它当作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相师成风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2)史册所以书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知进道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 (2)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诧异 (4)名词作状语,每天文段
研读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然士有死不失义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见有就死,知其当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安道亦以为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沛公然其计,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环堵萧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以须炉火之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然:①连词,但是 ②代词,这样 ③形容词,对的 ④动词,认为……是对的 ⑤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⑥通“燃”,动词,燃烧
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2)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知修处之如何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1)判断句;古代的砧斧鼎镬,都是斩杀人的东西
(2)省略句;补充完整为“使(之)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使人知道这些事应该承担而不能逃避
(3)省略句;补充完整为“要(尔)知修处之如何”,需要让你知道我是怎样对待那件事的文段
研读七、阅读课文第六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感激不避诛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由衷地感谢
(2)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平庸没有作为的人
答案:(1)感动发愤 (2)普通人文段
研读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自言我为大不为小
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言益慎职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事;小事 (2)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好本职工作文段
研读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师鲁察修此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察臣孝廉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感激不避诛死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3)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被动句;感动发愤不怕被诛杀
(2)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为“其心欢戚无异(于)庸人”,他们心中的欢喜悲愁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
(3)被动句;近代人因为上书言事也有被贬职的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5.下面各句分别编为四组,最能体现作者泰然心境的一组是(C)
①感激不避诛死 ②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 ③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 ④自言我为大不为小 ⑤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 ⑥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A.①③⑥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文段
研读 6.欧阳修是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这封信中,你读出了作者与尹洙之间怎样的感情?
答案: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欧阳修对待被贬的态度:①认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②对史书记载义士事迹的看法,“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③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④告诫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⑤“自言益慎职,无饮酒”。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从作者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之中,不难看出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人间真情。文段
研读八、阅读课文第八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夷陵有一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同一类;一起;沿路;一个劲儿
(2)白头奴足以往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完全可以(达到某种结果)
答案:(1)一条路 (2)足够用来文段
研读 2.【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只数日可至郢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罪至重而刑至轻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水至清则无鱼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至:①动词,到达 ②副词,极、最 ③副词,达到了顶点 ④介词,至于文段
研读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作者认为唐代文学家韩愈对待贬谪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其心欢戚无异庸人”,心胸不够豁达。
B.在贬所勤官慎职,不作穷愁文字,凸显了作者面对贬谪的泰然心境。
C.范仲淹、高若讷、尹洙、欧阳修先后因直言政事被贬逐,当时有人作《四贤一不肖诗》传诵一时。四贤,指范仲淹、高若讷、尹洙、欧阳修;一不肖,指余靖(字安道)。
D.本文行文朴实,同叙家常一样,充满着温馨和理解,对于同遭贬谪的朋友而言,这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归纳
探究【上下求索】
请谈谈你从本文中感受到欧阳修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探究思路】
写作背景→书信内容→文本审美。归纳
探究【探究结论】
答案:(示例)一是对遭贬的态度。作者在信中对尹洙袒露了自己对贬官一事的态度,认为“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好友说的“非忘亲”这些都是不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是“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官,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反对被贬后“傲逸狂醉”“戚戚怨嗟”。他泰然面对被贬,不悲观不放纵,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上。二是对友情的珍重。作者于信的开头几段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关切、思念尹洙的心情。对失约而遗憾,对行程中无法与尹洙通信而牵挂,急于打听尹洙的情况,这些看似生活琐事,却表现了作者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和慰藉,细腻、亲切,充满人情味。课文
翻译 【某:作者自称。顿首:叩头。如:到。既:已经。受:领受。白头奴:老仆人。还:返回。言:说。其夕:那天晚上。手简:亲手写的信。简,书信。见:用在动词前,表被动。绐:欺骗。】课文
翻译
课文
翻译 【百端:百般。长者:名词作状语,像有德行的长者一样。惶迫:惶恐、紧迫。深:深切。托:托付。道:说出、表明。意:心意。西:名词活用为动词,往西去。始:当初。谋:考虑、打算。陆:名词作状语,从陆路。大暑:(天气)太热。绝:渡过。泛:浮行。凡:总共。程:一天的路程。附书:寄信。附,投寄。】课文
翻译 【止:只有。两程:两天的路程。方:才。奉:奉上。问:问候。欢戚:喜忧。渴:渴望。安:平安。处:对待。莫:不。苦:十分、非常。尤:责怪、埋怨。相:代词,你。平:痊愈。】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行:行程。江湖:长江和湖泊,代指水路。亲旧:亲人和故旧。留连:不舍得离开。恶:不好的。风水:大风浪。用:采用、相信。术者:算命的人。幸:幸运,此指平安。茶荈(chuǎn):茶叶。喜贺:欣喜、庆贺。参:参拜。庭趋:古代下级参拜上级的礼节。属下初次拜见上级,必须北面跪拜,上级坐受,这让欧阳修感到受辱。身:自己。】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自疑:怀疑自己。非他:没有别的。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太深:太过分。取:获取、博得。直:正直。尔:通“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决:决定。暗于朋友:介宾结构后置。暗,不了解。发:发作。极愤:非常愤怒。切:痛切。路中:路上。不测:没有意料到。见:在动词前面,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吊:慰问。忘亲:古人认为,子女犯罪,令父母蒙羞,是对不起父母养育之恩,是不孝。尽:完全、详尽。】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此辈:这一类人。沉默:不说话、不敢直言。慎:小心谨慎。布:遍布。师: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相:互相。风:风气。吾辈:我们这些人。交口:众口同声地说。深:很。相:偏指一方的代词,指代“赏叹”的对象。不惯见事人:见事情不多的人。嗟:感叹、慨叹。趋:趋向、奔向。就:靠近。几席:代指宴会。几,几案。席,坐具。枕藉:指睡觉。枕,枕头。藉,草编的垫子。无异:没有区别。傍:通“旁”,旁边。就死:赴死。当然:应当这样。特:只是。尔:通“耳”,罢了。诧人:使人感到诧异。诧,使动用法。绝口:因回避而不开口。及:提及、谈到。闲僻处:清闲幽僻的地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进道:提升自己的道德。要知:即“要尔知”,需要你知道。略道:简略地说说。】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然后:这以后。每:经常。论事:谈论世事。感激:感动发愤。知义:明白正义。戚戚:悲伤的样子。怨:埋怨。嗟:叹息。不堪:不能承受。穷:困苦。形:表现。文字:文章。欢戚:欢乐和悲伤。庸人:普通人。不免:免不了。累:牵累、影响。慎:千万。察:考虑。傲:孤傲。逸:放荡。狂:穹拧W恚鹤砭啤W匝裕鹤猿啤N?蟛晃?。鹤龃笫,不拘小节。慎职:谨慎做好本职工作。勤官:勤于政事。】课文
翻译 【足以:足够用来。不宣:不一一说了。古代书信结尾处常用语。】课件48张PPT。精 研 课 文
锻 炼 思 维整体
感知◆?背景链接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阳人,支持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元稹与白居易相识,是在贞元十九年,后成为挚友。元和十年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被贬为通州司马,到任不久即得瘴病,几乎丧命。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诬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于病危中得知好友白居易也被贬,产生强烈的政治共鸣,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诗。后来白居易给好友元稹写下了这封信,叙述了他在九江的生活,抒发了离别思念之情。整体
感知◆?文脉梳理文段
研读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脚下
(2)人生几何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今义:几何学
答案:(1)对人的尊称 (2)多少
2.【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置于胡越之身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取之于蓝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④业精于勤、荒于嬉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而君幸于赵王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于:①介词,在 ②介词,到 ③介词,从 ④介词,由于 ⑤介词,对于 ⑥介词,比 ⑦介词,被文段
研读 3.【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离阔如此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为“(我和您)如此离阔”,(我和您)竟像这样长久离别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4.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白居易对元稹的思念的一项是(B)
①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 ②牵挛乖隔,各欲白首 ③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④微之微之,如何如何! ⑤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文段
研读 5.信的第一段,两次连呼“微之微之”,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第一次呼“微之微之”,倾诉分别之日久,音断之日长。长久以来的对朋友无法抑制的深切怀念,对人生短暂而思念深长的感喟,犹如汹涌的浪涛,滚滚而来。接着又呼告“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可见友人“天各一方”“各欲白首”令作者感到椎心之痛,不能自已。文段
研读二、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上报疾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向上级汇报
答案:首先告知文段
研读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上报疾状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名词作状语,首先
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闻山猿谷鸟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愿以闻于官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博闻强识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闻:①动词,听说 ②动词,听到 ③动词,理解 ④形容词,闻名 ⑤动词,使……知道 ⑥名词,见闻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封题其上曰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请以代书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3)此夕闻君谪九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句他人尚不可闻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 (1)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为“封题(于)其上”,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
(2)省略句;补充完整为“便请以(之)代书”,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
(3)被动句;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
(4)宾语前置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这样的诗句文段
研读◎筛选概括
5.文中“且云”所说的内容是(C)
A.元稹信札中的话
B.元稹托熊孺登转告白居易的话
C.熊孺登补充告诉白居易的话
D.熊孺登补充情况并转达元稹的话 6.对元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首句先 写室内景物。夜深的时候,灯油已将燃尽,昏黄的火苗在闪着光。这一句,侧重渲染室内温馨的氛围,为下面听到意外消息作反衬。文段
研读 B.元稹在元和十年(815)的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刚刚到任,又不幸染病,自身遭际坎坷,本已心黯神伤了,何况这时候又听到那从远方传来的挚友白居易贬谪九江的消息呢!他震惊、心悸,陡然从床上坐起。
C.好友被贬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深太重了,他无论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阴惨的灯影里,只觉得夜风吹雨,凉气透过疏窗一阵阵地往身上袭来。末句,写景兼顾室内与室外,笔法不仅变化,而且用“暗”“寒”两字勾勒,这样,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景物,便都与作者的悲凉心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凄惨孤独,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文段
研读 D.首句和末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际上景中寓情。拿元稹的诗与白居易的书信对读,可看出二人的深挚交情。
解析:A项,“侧重渲染室内温馨的氛围”理解有误。
7.这段追忆抒情的文字分为两层,其主要意思是什么?
答案:第一层:对朋友的无比信任深表感动。第二层:对朋友的真挚关怀充满感激。文段
研读三、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寸见方,平方寸
(2)提挈同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照顾,提拔文段
研读(3)今悉置在目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时间词,指说话的时候
答案:(1)内心、心绪 (2)互相扶助 (3)眼前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下至家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一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3)条写如后云云
____________________
(4)量入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下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安适的事情 (3)名词作状语,分条、逐条 (4)动词活用为名词,收入文段
研读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虽
①司马之俸虽不多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
①得同寒暖饥饱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得兄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⑤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虽:①连词,虽然 ②副词,即使
(2)得:①副词,能够、可以,表示条件允许 ②动词,得到 ③副词,应该 ④通“德”,动词,感激 ⑤动词,得意、满足 ⑥形容词,正确 ⑦动词,成功、实现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此一泰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3)流水周于舍下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4)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1)判断句;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情
(2)定语后置句;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
(3)状语后置句;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
(4)省略句;补充完整为“红榴白莲,罗生(于)池砌”,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排列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5.文中列举的“三泰”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作者此时的心境?
答案:一是家中人平安团聚;二是生活虽然简朴但可以自给;三是在风景佳丽之地建了草堂,可以有所寄托。这透露出作者随遇而安的豁达胸襟,不愿意让朋友难过担忧,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文段
研读四、阅读课文第四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金銮殿后欲明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不远的将来
答案:天亮文段
研读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信手把笔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烟涛微茫信难求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④成述其异,宰不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信者效其忠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长天茫茫,信耗莫通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信:①副词,随意 ②名词,诚实 ③副词,确实、实在 ④动词,相信、信任 ⑤动词,讲信用 ⑥名词,使者、送信的人 ⑦名词,消息、音讯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哀鸣啾啾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状语后置句,啾啾地悲哀地鸣叫。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5.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白居易与元稹相互关怀和信任的一组是(B)
①牵挛乖隔,各欲白首 ②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③终论平生交分 ④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 ⑤瞥然尘念,此际暂生 ⑥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⑤
解析:①叹息时光易逝,人将衰老;②对上天造成这种境遇的感叹。此二句不符题意。文段
研读 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白居易与元稹友情深厚,却相距遥远,如处胡越。别久思切,所以悲叹人生苦短,未来不可预测,命运无力改变,深感凄楚无奈。
B.元微之于危惙之际,闻乐天贬谪江州,尚挣扎修书问候,且以文集代书,嘱人送达以致意,传达出二人深挚的情谊。
C.白居易倾吐了贬官后的三泰:亲人团聚,衣食自给,山水胜绝。将困窘生活诗意化,既表现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表现了唯恐好友“忧望”的良苦用心。文段
研读 D.最后一段,点明写信的时间、地点以及所见到的或坐或睡的山僧,听到的山猿谷鸟,哀鸣啾啾,诚挚地表达了诗人对山僧优游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遭际的感伤。
解析:“对自身遭际的感伤”理解有误,从后文可知,应是触景生情,表达了对挚友的怀念。
7.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语段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本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如“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说明了作者虽然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面对人生,但仍然怀念天各一方的朋友,字里行间抱有深深的哀伤之情。归纳
探究【上下求索】
在这封信中,我们看到:微之报之以病,而乐天报之以“三泰”。体会我们常言的“平安信”“报平安”的社会心理,想一想,如果你写一封家书,是报喜呢,还是报忧呢?为什么?
【探究思路】
回归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探究结论】
答案:略。(言之成理即可)课文
翻译
【白:道白,说。】课文
翻译
【欲:将要、即将。离阔:阔别。阔,久远。胶漆之心:比喻感情亲密。胶漆:如胶似漆。置:放置。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相距遥远。牵挛(luán):牵制。乖隔:隔离。如何:怎么办。奈何:怎么办。】课文
翻译
课文
翻译
【仆:对自己的谦称。病甚:病重。札(zhá):短信。上:首先。报:告知。疾状:病情。病心:生病的心情。交分:交谊情分。危惙(chuò):病危。暇:空闲。及:顾及。收:收集。帙(zhì):包书的套子。封题其上:即“封题于其上”,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其:表反诘语气,怎么。若是:像这样。睹:看。左降:左迁,贬官。幢幢(chuáng):昏暗、摇曳的样子。暗风:夜风。恻恻:伤心。】课文
翻译
课文
翻译
课文
翻译
课文
翻译
【且置是事:暂且放下这事(不谈)。怀:心情。涉三载:过了三年。形骸:指身体。方寸:心绪、心态。诸院:同一大家族中的各支。孤小:丧父的小孩。弟妹:弟弟妹妹。提挈:相扶持着。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安适的事情。风候:气候。稍:渐渐。瘴疠(zhànglì):疾病瘟疫。乃至:至于。虺(huǐ):毒蛇。蚋(ruì):小蚊子。北地:北方。门内之口:家里的人口。量入:衡量收入。俭用:节俭用度。身衣口食: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胜绝:风景极美、绝妙。援:用树木围的园林围护。桥道:桥上的道路。周:环绕。罗:排列。生:生长。砌:台阶。殚:尽。动:动不动。弥:满。旬日:十天。不唯:不只是。加:更加。忧望:挂念盼望。故:特意。录:记录。奉报:呈报。事况:事情。条写:逐条地写。云云:如此如此。】课文
翻译
课文
翻译
【山窗:对着山的窗子。信手:随手。把:拿着。封题:写好信封。瞥然:时间极其迅速、短暂。尘念:世俗的思念之情。此际:此时。暂生:突然产生。余习:没有改掉的习惯,这里指写诗的习惯。庵:草屋。晓灯:拂晓的灯。笼鸟槛猿:笼中的鸟,槛(木栅栏)中的猿。这里比喻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课件75张PPT。精 研 课 文
锻 炼 思 维整体
感知◆?背景链接
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与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从20岁起就与欧阳修建立了亲密的过从关系。庆历四年,曾巩致书欧阳修,请他为祖父曾致尧作神道碑。庆历六年,欧阳修写好后,曾巩即写此信致谢,时年29岁。整体
感知◆?文脉梳理文段
研读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则必铭而见之
“______”通“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3)恶人无有所纪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4)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1)“材”通“才”,才能 (2)“见”通“现”,显现、表现 (3)“纪”通“记”,记录 (4)“材”通“才”,才能文段
研读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则勇于自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答案:建立功业文段
研读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传
①而善人喜于见传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舍相如广成传舍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2)存
①或纳于庙,或存于墓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1)传:①动词,流传 ②动词,传递 ③动词,传授 ④名词,驿舍 ⑤名词,注释或解释经传的文字
(2)存:①动词,保存 ②动词,关心、想念 ③动词,看望、问候 ④动词,慰问、抚恤
4.【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
____________________
(2)志义之美者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3)则必铭而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4)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恶的事情;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美德 (3)名词活用为动词,写铭 文 (4)数词活用为形容词,相同、一样文段
研读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3)则与铭乎何有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善人喜于见传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6)嘉言善状,皆见于篇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7)其将安近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状语后置句;碑铭在世上有显著地位,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文段
研读 (2)定语后置句;而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义的美德的人
(3)宾语前置句;那么对于碑铭来说还有什么可以写的呢
(4)被动句;好人喜欢(自己)被传扬
(5)判断句;这是它和史书不同的原因
(6)状语后置句;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铭中见到
(7)宾语前置句;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吗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6.下列语句中,分别说明铭与史的区别和著铭原则的一项是(A)
A.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文段
研读 B.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
C.或纳于庙,或荐于墓,一也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
D.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
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
解析:B项,第一句是说留“铭”的原因,第二句是误托的后果。C项,第一句是说铭的收藏,第二句是文采方面。D项,第一句涉及与史的区别,即罪恶不能书于铭,第二句是说曾巩自己请托的事。文段
研读 7.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段首先交代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诵碑铭后的总的感受,接着叙及撰写碑铭的意义。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次言其同。本段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文段
研读二、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著书立说
(2)茍托之非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属性词。不属于人应有的文段
研读 (3)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因此
(4)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答案:(1)撰写铭文 (2)不合适的人 (3)两个词,正确的;缘故 (4)到文段
研读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书其恶焉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名词活用为动词,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恶行
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则
①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茍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2)勒
①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勒兵,下令军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悬崖勒马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于是侨居者各勒还本属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1)则:①连词,表承接,就 ②连词,表假设,那么 ③连词,表并列,就 ④连词,表转折,却 ⑤副词,表判断,是
(2)勒:①动词,雕刻 ②动词,率领、带领 ③动词,约束 ④动词,强制
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2)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省略句;补充完整为“皆务勒铭以夸(于)后世”,都一定要刻碑铭来向后人夸耀
(2)宾语前置句;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不写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5.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C)
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文段
研读 解析:②是说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铭去向后世夸耀;③是说作铭者碍于人情不能写下死者的恶行;⑥是说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却事迹不佳的。
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文段
研读 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
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文段
研读 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解析:课文中作者认为铭志内容开始不真实的原因是撰铭者受死者子孙的请托,碍于人情无法写下死者的恶行。文段
研读三、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畜”通“蓄”,积蓄、富于文段
研读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不受而铭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意奸而外淑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写文章
(2)名词作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写铭文
(3)名词作状语,在外表上
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茍托之非人,则书之非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非:①副词,不是 ②形容词,不合适的 ③副词,不是 ④副词,不是 ⑤动词,认为不对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1)状语后置句。有的人实际表现要比他的名声大,有的人名声要比他的实际表现大
(2)被动句。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够辨别这些而不被迷惑
◎筛选概括
5.下列论述不属于阐述“文以载道”主张的一项是(A)
A.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B.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文段
研读 C.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D.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6.“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这句话说明撰写墓志铭能做到完全公正和正确的,必须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为后文赞扬欧阳修埋下伏笔。文段
研读 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作者认为只有“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才能写出“公与是”的墓志碑铭,将道德、文章并提,强调思想修养与写好文章同等重要。
B.本文善于敛气蓄势,本为感谢颂扬欧公,却先阐述道德与文章的关系,再言“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极其罕有,气势蓄极,到文末颂欧公便水到渠成。文段
研读 C.作者认为铭文与史传都有警世劝善的作用,然史传对善恶之人都会加以记载,而铭文一直以来都只记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
D.本文虽为书信,但吞吐抑扬,极尽腾挪,语言从容舒缓、纡徐百折,在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盛誉其“畜道德而能文章”的同时,也赞自己的先祖。
解析:C项,“铭文一直以来都只记……的人”说法不符合课文内容。文段
研读 8.下列对课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认为,写史和镂铭在内容上和对后世的作用上是有不同的表现的,但如果选对写铭之人,铭与史也不会有什么差别。
B.作者认为世道衰败就会使人急于夸耀自己和自己的先人,子孙们都一心想褒美称扬他故去的亲人,而不顾先人的行为是不是丑恶。文段
研读 C.作者认为,碑铭写得不公正和不正确,主要原因有写铭之人没有揣摩“所托”之人,不能据实而书。
D.作者对欧阳修为自己的祖父撰写铭文心存感激的同时,也高度赞扬了欧阳修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文笔。
解析:B项,“世道衰败就会使人急于夸耀自己和自己的先人”中,语句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文段
研读四、阅读课文第四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而世之学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穷困潦倒,漂泊外地
答案:(1)读书人、求学的人 (2)流下、落下文段
研读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感与报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写墓志铭 (2)动词活用为名词,感激之心;报答之心文段
研读 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六王毕,四海一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①名词,一篇文章 ②形容词,一样 ③副词,一心 ④副词,全、全部 ⑤动词,统一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3)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状语后置句;这种人传世是这样困难,碰到他又是这样困难
(2)判断句;像先生的道德文章,的确是所谓几百年才能出现的
(3)省略句;补充完整为“其传(于)世行(于)后无疑也”,这碑铭能流行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是毫无疑问的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一段第一句看似语句平淡,实则意味深长,如“去秋人还”暗示早已收到了墓志铭,“反复观诵”,则从侧面写出了欧阳修所撰墓志铭的精彩。
B.第三段指出,造成今铭“不实”和“传者盖少”二弊的原因就是“为人之子孙者”把墓志铭托付给了禽兽不如的人,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文段
研读 C.第四段指出,撰写墓志铭的人必须同时具备“畜道德”和“能文章”两个条件,才能纠除今铭之二弊。
D.第二段的论点是“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第四段的论点则是“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两段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6.下列对课文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中,曾巩就碑文撰写提出了看法:一是撰写碑文要态度公正,叙事合乎实际;二是撰写碑文要慎选作者。文段
研读 B.曾巩写信感谢欧阳修替自己的先祖父撰写碑文,但又不拘泥于致谢,巧妙地借碑文欲传后世就要托之德人的观点来称颂欧阳修的道德文章。
C.碑文本属一人一家之事,曾巩却做出与世道人心有关的文章,可见他对欧阳修的感激并非全出于一己之私。
D.本文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尤以思路缜密,情意真切见长。它的主要用意是赞美欧阳修擅长撰写碑铭的才华。
解析:主要用意是向欧阳修致谢,进而称颂欧阳修的道德文章堪为世范。文段
研读五、阅读课文第五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其谁不愿进于门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敢进其所以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群臣进谏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进:①动词,进拜 ②动词,进言 ③动词,出来做官 ④动词,超过 ⑤动词,进献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而先生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先生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3)善谁不为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4)而恶谁不愧以惧
____________________
(5)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数美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归于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8)愧甚,不宣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使动用法,使……进用 (2)使动用法,使……显扬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行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做坏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觉得羞愧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尊宠荣耀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美好的品行 (7)数词活用为副词,全 (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很愧疚文段
研读3.【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其谁不愿进于门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谁不有望于世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3)善谁不为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4)愧甚,不宣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答案:(1)状语后置句;有谁不愿到先生的门下进拜呢
(2)状语后置句;有谁不对世道有所希望呢
(3)宾语前置句;有谁不愿意去做善事呢
(4)状语后置句;感到很愧疚,不再赘言了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4.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墓志铭“行世”而“传后”应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B)
①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②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③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⑤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⑥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⑤④ D.③⑤⑥文段
研读 解析:①说明铭文的作用;②说明铭文内容要做到“公”与“是”;③说明铭文写作者要“畜道德”;④说明铭文写作者要“能文章”;⑤铭文的影响;⑥盛赞欧阳修的贤能。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即申说欧公对自己的教诲。“先祖父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即感谢欧阳修的铭文彰扬了其具有困顿身世的祖父。
B.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修身上,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与文章开头呼应。文段
研读 C.文段论述了墓志铭的作用及后来流于不实的原因,指出作好墓志铭应具备的条件,赞扬了欧阳修为他祖父所作墓志铭的“公与是”,并对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深表钦佩。
D.这篇文章虽然沿袭了一般感谢信的客套写法,但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词。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解析:D项,“这篇文章虽然沿袭了一般感谢信的客套写法”说法有误。文段
研读 6.“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连用五个反问句有何作用?最后一句“一”字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退居的隐士希望名声流播于世,人们一心向善,长辈想教育好子孙,子孙想光宗耀祖,此处运用五个反问句组成排比,突出表现了曾巩对欧阳修的赞美尊敬之情。“一”字把上述种种美德全集中于欧阳修身上,令人顿生敬重之情。归纳
探究【上下求索】
本文实为写给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但却用了相当的篇幅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探究思路】
墓志铭的功用→墓志铭的作者→写作目的。归纳
探究【探究结论】
答案:(示例)文章就墓志铭的文体功用展开论述,指出碑铭虽以存美为主,所述亦应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像史传一样劝善惩恶。然后,作者对撰写墓志铭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撰写墓志铭要做到态度公正,叙事合于实际;二是撰写墓志铭要慎重选择作者,须俟“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而为之。强调的是写作者的人选问题,而欧阳修正是这样的人选。文章不是浅直地申说谢意,而是借讨论墓志铭写作的得失,辗转表示得到欧阳修所撰写铭文的幸运。课文
翻译【再拜:拜两次。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隆重。】课文
翻译
课文
翻译
【蒙:受。先大父:亡故的祖父。先,称死去的人。感:感激。惭:惭愧。并:一起。铭志:墓铭和墓志。墓铭用韵文,墓志用散文。著:地位显著。义:作用。功德:功劳和高尚的德行。材:通“才”。志义:志向、大义。美:美德。惧:害怕,担心。见:通“现”显现、表现。纳于庙:立于家庙。一:一样的、相同的。恶:行为丑恶。辞:碑铭。作:写作。致严:表达尊敬。传:传扬、表彰。自立:建立功业。纪:通“记”,记录。通材达识:才学广博、见识通达的人。材:通“才”。义烈节士:忠烈节义之人。嘉言善状:美言善行。法:效仿的榜样。警劝:警醒与劝诫。其:表反问语气,难道。】课文
翻译
课文
翻译
【一欲:一心想。本:根据。勒:刻。夸后世:省略句,即“夸(于)后世”,向后世夸耀。立言者:指撰写墓志铭的人。莫之拒:宾语前置,莫拒之,不能拒绝他。不得:不能够。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实:真实,与事实相符。托之非人:托付给一个不合适的人。指请一个不合适的人来写墓志铭。公与是:公正与正确。行世:流行于世。传后:传给后代。里巷之士:平民、百姓。里巷:小巷子。莫:没有人。非他:没有别的。】课文
翻译
课文
翻译
课文
翻译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其人:那种人。畜:通“蓄”,积蓄、富于。无以:没有办法可以用来。铭之:为他写墓志铭。铭:名词活用为动词。众人:普通人。辨:分辨。行:品行。情:心地、情怀。迹:行为。非:不好。意:内心。奸:奸诈。外:外表。淑:善。相悬:相差悬殊。实指:如实地指出来。侈:过分、超出。用人:任用一个人。不惑:不迷惑。议:评议。循:徇私。辞之不工:文辞不工巧。兼:加倍。胜:胜过。】课文
翻译
课文
翻译
【并世而有:当出现在当世上。卓卓:高卓、卓越。传世行后:流行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所可感:能够感人的地方。衋(xì)然:伤痛的样子。涕:眼泪。流落:流下。追晞:追慕、仰慕。祖德:祖父的德行。思:考虑。由:办法、途径。推一赐:推恩一次赐我的碑铭。感与报:感激和报答之心。图:报答。】课文
翻译
课文
翻译
课文
翻译
【抑:但。滞拙:反应迟钝。进:提携。屯蹶否塞:遭遇艰难,频受挫折,困厄不得志。蹶:跌倒。塞:不通。显:使动用法,使……显扬。魁闳:器宇轩昂不凡。不世出:世上少有。潜遁幽抑之士:隐居出世、抑郁不得志的人。潜遁,隐居、遁世。望:盼望。世:世道。愧以惧:羞愧而畏惧。宠荣:使动用法,使……得到尊宠荣耀。美:形容词活用为美好的品行。一:全、都。拜赐:拜受赏赐。辱:自谦的说法,意为给自己的祖父写墓志铭使对方受辱。谕:告诉、谕示。次:次序。承教:接受教诲。不宣:古代书信结尾的客套话,表示不一一诉说的意思。】课件35张PPT。第三单元精 研 课 文
锻 炼 思 维整体
感知◆?背景链接
王维曾于开元二十(732)年前后隐居于辋川。裴迪是王维最好的朋友,早在移居辋川之前,他们就一同在终南山隐居过,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他们又经常“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辋川集》就是他二人的唱和诗集,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和逸兴雅趣。写这封信时,裴迪已回家去温习经书准备应试了,王维深感寂寞,只得独自去游山赏景。整体
感知◆?文脉梳理文段
研读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兴旺、繁荣
答案:气候文段
研读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近腊月下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山僧饭讫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近 (2)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文段
研读 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故山殊可过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过四十丈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过:①动词,过访、游览 ②动词,经过 ③动词,超过 ④副词,过分地 ⑤名词,错误、过失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 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憩感配寺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为“(于)感配寺憩”,在感配寺休息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5.文章第一段写了些什么?
答案:第一段写游山的缘由及独游的经过。
6.“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句语言精练、简短,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总括了山中的气候特点。同时,还将引出下文对景物的描写、对春天美景的畅想和对裴秀才的邀请。文段
研读二、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僮仆静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寂静,没有声音;肃立不作声,表示悼念
答案:指已入睡文段
研读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夜登华子冈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月上下 ____________________
(3)村墟夜舂 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仄径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2)名词活用为动词,起落 (3)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4)名词活用为动词,散步文段
研读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猥不敢相烦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复与疏钟相间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伯乐相马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相:①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相当于代词,你 ②副词,相互 ③动词,辅助、帮助 ④名词,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 ⑤动词,仔细看、审查
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明灭林外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2)步仄径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为“(于)林外明灭”,火光在林外忽明忽暗
(2)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为“(于)仄径步”,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5.写景状物最忌单调平板,故作者常以“动”“静”对比笔法,使文字更具情致,下列属于这种类型的一项是(D)
A.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B.轻鯈出水,白鸥矫翼
C.比涉玄灞,清月映郭
D.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文段
研读 解析:A、C两项均写的是静景,B项写的是动景,D项既有静景(深巷)又有动景(狗吠),动静结合。
6.本段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请结合景物特点作简要分析。
答案:描绘的是蓝田的冬夜图。其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文段
研读三、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无”通“毋”,否定副词,不要文段
研读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非子天机清妙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般指重要而不可泄露的秘密
(2)因驮黄蘗人往,不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相同,不固定
答案:(1)天性 (2)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文段
研读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露湿青皋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使……湿,打湿
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当待春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积石横当其垠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③台当山西南缺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当:①副词,应该 ②动词,处在某个地方 ③动词,正对着 ④动词,担当、承担
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轻鯈出水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2)倘能从我游乎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为“轻鯈出(于)水”,轻捷的鲦鱼从水面跃出
(2)省略句;补充完整为“(你)倘能从我游乎”,您或许能和我一起游玩吧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6.下列对课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作者借短信描绘了自己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实写了冬日的清丽和春天的明媚,语言质朴,文笔淡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B.第一段“故山殊可过”句埋下一个伏线,暗暗点出自己隐居的山村实在值得一游。
C.“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以下六句,作者运用诗的语言,采用动静互为烘托的艺术技巧,描摹出一幅山村春色图,可谓是文中有画。文段
研读 D.第三段中,作者显示了他写信的意图,他与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以“真趣”为基础的。
解析:写春景是虚写。
7.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文眼”的一项是(C)
A.可过   B.相烦   C.深趣   D.相邀
解析:“深趣”是文眼。它包括王维笔下的终南美景,主要是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的氛围和春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有朋友相邀的一片诚心。文段
研读 8.下列对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王维诗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本文在思想内容上和他的诗作一脉相承。
B.王维给裴迪的这封信,描绘了辋川别业的冬景春色,也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C.本段写春景,是想象中的景色,因而较描绘的冬景显得有点粗线条了。文段
研读 D.这封信之所以写景,正是为了勾起裴迪的回忆,并希望再次享受同游的深趣,同时也委婉地表现了对对方不能同游的遗憾。
解析:D项,从课文中无法体现出作者有遗憾之情。
9.“矫”能否换为“举”或“展”,为什么?
答案:不能。用“矫”更能体现春日里雏鸥初试长空的矫健和喜悦。文段
研读 10.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答案: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归纳
探究【上下求索】
作为一封书信,王维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探究思路】
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写作效果。
【探究结论】
答案:(示例)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美景,与其写作意图有关。作者把景物描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与朋友分享美景、真情,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邀请,还表现了作者期望忘情于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拓展
思维 古人评价王维诗中有画,请你找出一首你所熟悉的王维的诗,作简要分析。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王维诗中有画,如其诗《鸟鸣涧》,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展现给人一幅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一种迷人的画面。课文
翻译 【近:接近。下:下旬。景气:气候。和畅:温和舒畅。故:旧。殊:副词,很。过:探访。足下:敬辞,对对方的敬称。方:正在。温:温习。经:儒家经书。猥:鄙,自我谦称。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相当于代词,你。辄便:就。讫:完、毕。】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郭:外城。在古代,内城曰城,外城曰郭。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沦涟:水起微波涟涟。与月上下:指水月相映,月光随波荡漾。寒山:冬天的山。远火:远处的灯火。明灭林外: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于)林外明灭。寒犬:冬天的犬。墟:村落。舂:捣谷。疏钟:稀疏的钟声。间:夹杂,交错。静默:没有声音,指已入睡。曩:从前。步仄径: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于)仄径步。仄径,狭窄的小路。】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当待:等到。蔓发:蔓延生长。望:看,有观赏之意。轻鯈(tiáo):又称白鲦,鱼名。出:跃出。矫:举。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打湿。青皋:青草地。皋,水边高地。朝雊:早晨野鸡的鸣叫声。雊,野鸡的鸣叫声。斯:代词,这。天机清妙:指天性清新脱俗。不急之务:不急的事,指游赏山水。然:可是。是中:这里面。无:通“毋”,否定副词。忽:忽略、忘记。因:凭借。驭:驾驭车马。不一:不一一详述。白: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