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第五单元精 研 课 文
锻 炼 思 维整体
感知◆?背景链接
韩愈所生活的中唐时代,封建士大夫中滋生了一种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则务求宽容,即所谓“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为正视听,引起当权者注意,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韩愈奋笔写下这篇《原毁》。本文与《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合称“五原”,是韩愈较系统全面地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纲领性论文。整体
感知◆?文脉梳理文段
研读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懼”通“惧”,担心文段
研读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古代女子称丈夫;古代指普通百姓
(2)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
答案:(1)好人 (2)有才技的人文段
研读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故人乐为善
____________________
(2)早夜以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其一不责其二
____________________
(4)即其新不究其旧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5)能善是,是亦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好事 (2)名词作状语,在早晚 (3)均为数词活用为名词,一个方面;其他方面 (4)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今天的表现;过去的表现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病
①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②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何往而非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病:①名词,缺点 ②动词,生病 ③名词,忧愁 ④形容词,困苦不堪 ⑤名词,疾病 ⑥形容词,筋疲力尽文段
研读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人也;予,人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3)舜,大圣人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判断句;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
(2)判断句;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
(3)判断句;舜,是大圣人
(4)固定句式“不亦……乎”,这不就是对自身要求严格而全面吗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6.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明古代君子对待他人的态度一组是(C)
①其待人也轻以约 ②举其一不计其十 ③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 ④取其一不责其二 ⑤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 ⑥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A.①②③⑥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
解析:②⑤是今之君子对待他人的态度。文段
研读 7.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因为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
C.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文段
研读 D.本段通过对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的分析,阐述了本文的正题,下一段因为要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
解析:下一段才是本文的正题,此段对其起了一个衬托作用。
8.第一段分为几层?各层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第一段分三层来论述,第一层总论古之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第二层讲古之君子“待己”的做法;第三层讲古之君子“待人”的做法。文段
研读二、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未少有得而止矣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少”通“稍”,副词,稍微文段
研读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故人难于为善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老朋友;死去的人
(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答案:(1)两个词,所以;别人 (2)一般人、普通人文段
研读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故人难于为善
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善是,是亦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____________________
(4)究其旧不图其新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好事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3)均为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 (4)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过去的表现;今天的表现
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称
①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③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度而取长,称而取重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称:①动词,称赞 ②动词,称心 ③动词,适合 ④动词,说 ⑤动词,称量文段
研读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被动句;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得赞美
(2)固定句式“不亦……乎”,这不就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吗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古代君子严格要求自己的一组是(A)
①其责己也重以周 ②其待己也廉 ③去其不如舜者 ④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⑤未少有得而止矣 ⑥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文段
研读 7.下列对课文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与古代不同,现在的君子对别人求全责备,对自己宽容无度。
B.正是因为对自己过度地宽容,少约束,所以今人难以取得进步,因此也不被人尊重。
C.作者认为,造成现在这种样子的原因是懒惰和嫉妒,作者的这种观点是实践证明了的。文段
研读 D.最后,作者由此及彼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名誉光大,道德推广,首先加强自身修养。
解析:B项,强加因果,“因此也不被人尊重”于文中无体现。
8.“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则不然”此处何意?
答案:这句话揭示了现在的君子待己待人的表现: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则不然”揭示了“今之君子”的嘴脸,“责人”“待己”恰与“古之君子”相反。文段
研读三、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3)道德之行,难已
“______”通“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1)“原”通“源”,根源 (2)“说”通“悦”,喜悦
(3)“已”通“矣”,了、啊
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2)吾尝试之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试验,试文段
研读 (3)尝试语于众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试验,试
(4)是故事修而谤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答案:(1)虽然这样 (2)两个词,曾经;试验过 (3)两个词,曾经;试着 (4)两个词,因此;事情文段
研读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望名誉之光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动词活用为名词,诽谤的话;诋毁的话 (2)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文段
研读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修
①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怠者不能修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恐修名之不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⑥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孙膑膑脚,兵法修列 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修:①动词,做到 ②动词,修身、求上进 ③形容词,美好的 ④动词,治理 ⑤动词,修订 ⑥动词,研究 ⑦动词,编纂 ⑧形容词,长文段
研读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怠与忌之谓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良士,某良士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3)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4)又尝语于众曰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5)士之处此世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1)宾语前置句;就是所说的懒惰和忌妒啊
(2)判断句;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好人
(3)状语后置句;强硬的人定会在语言上愤怒,软弱的人定会在脸色上愤怒
(4)状语后置句;我又曾经试着对大家说
(5)省略句;补充完整为“士之处(于)此世”,读书人生活在当世上
(6)被动句;而希求声名被光大、德行被推广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6.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与“毁”有关的一项是(B)
①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②我善是,是亦足矣 ③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④举其一,不计其十 ⑤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⑥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也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解析:①和③是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的表现。文段
研读 7.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从全文的思路来看,先以古之君子为例,正面说理,后以今之君子为证,反面说理,再进而分析“毁”的原因、危害,最后是作者的殷切希望。
B.古之君子,总是把自己看成舜、周公这样的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名誉之光,道德之行”。
C.作者对当时社会“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很是忧虑,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士之处世,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的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治理问题。文段
研读 D.作者曾经以称赞某人和批评某人为试验,结果让他很是失望:人们评价一个人不是以实事求是为原则,而是以此人跟自己的关系和利益为标准。
解析:B项,应是古之君子把舜、周公这样的人当作榜样来严于律己。
8.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答案:说明当称赞或批评某个人时,人们不是根据事实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他的关系而定。这种行为会导致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文段
研读四、阅读课文第四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乃
①而我乃不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①副词,竟然 ②副词,于是 ③代词,你的 ④副词,才 ⑤副词,仅仅
2.【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将有作于上者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状语后置句;在朝堂之上而将有所作为的人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作者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依据,从待己和待人两方面立论,以古今作比较,分析揭示了毁谤产生的根源在于懒惰和嫉妒。
B.文章高度赞扬了“古之君子”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精神,抨击了惯于“怠”与“忌”、好说别人坏话的“今之君子”,呼吁社会改变“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嫉贤妒能的坏风气。文段
研读 C.作者认为,君子要求自己应严格而全面,要求别人应宽容而简约。国家当中居于上位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他的国家就一定会治理得好了。
D.文章采用比较对照的论述方法和并列双行的结构方式,排比成篇,层层紧逼,处处呼应。
解析:C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可几而理矣”。
4.下列对课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愤懑之情,但在不平之鸣中道出了一个真理:只有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方能使人“乐于为善”。文段
研读 B.作者认为“怠”和“忌”造成了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
C.最后一段交代了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毁谤歪风,又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D.本文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对比,还有“应者”与“不应者”不同的两类人的对比。
解析:“应者”与“不应者”不构成对比。文段
研读 5.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答案:最后一段阐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杜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身上,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归纳
探究【上下求索】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探究结论】
答案:(示例)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示古之“毁”不兴的缘由。第二段“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第三段水到渠成,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的猖獗。拓展
思维 在“责己”与“待人”两个方面,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所持的态度截然不同。在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毁人扬己的现象?你觉得韩愈的分析有没有道理?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提示:本题意在学以致用,同学们可借助课本知识来观照现实,评价生活现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律己严格,待人宽和。答案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这里指符合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标准的人。责:要求。重:严格。以: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而”。周:周详、全面。待:对待。轻:宽容。约:简少。求:探求。早夜:早晚。去:抛弃、去掉。就:接近、靠近。才与艺:才华与技能。病:弊病、缺点。艺人:有才技的人。取:选取、肯定。责:苛求。究:追究。旧:过去。恐恐然:提心吊胆的样子。懼:通“惧”,担心。】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然:代词,这样。详:详细、要求高,与“周”相近。廉:少、要求低,与“约”相近。我善是:我擅长这点。外、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少:通“稍”,副词,稍微。止:停止。已:表程度的副词,太、甚。不足:不值得。称:称道。用:功用、本领。举:抓住。计:考虑、思考。图:考虑。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闻:名誉、声望。望:希望。】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虽然:虽然这样。为是:做这些。本,原:指事物的根源。“原”通“源”。怠:懒惰。忌:嫉妒。语:告诉。某:代词,不确指,某人。良士:好人。应:应和。强者:强硬的人。怒:发怒、生气。言:言论。色:脸色、表情。说:通“悦”。是故:因此。事修:事情办好了。修,治理。谤:动词活用为名词,诽谤的话。兴:产生。呜呼:表感叹,唉。光:发扬光大。行:实行、贯彻。已:通“矣”。】课文
翻译 【将:将要、打算。有作:有所作为。上:指朝堂之上。说:指以上的话。存:留心、牢记。其:副词,表推测,大概。几:庶几、差不多。理:治理。欤:语气词,表感叹。】课件71张PPT。精 研 课 文
锻 炼 思 维整体
感知◆?背景链接
北宋中期,国势日衰,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嚣张。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整体
感知◆?文脉梳理文段
研读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然后可以制利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答案:可以用来文段
研读 2.【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色
①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秋水共长天一色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色:①名词,脸色、表情 ②名词,颜色 ③名词,女色 ④名词,景色文段
研读3.【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状语后置句;泰山在眼前崩塌而脸色不改变
(2)状语后置句;麋鹿在身边突然出现而眼睛不眨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文全篇有一条主线相贯,每节各有妙用。一、二节论治心,三、四节论养士,五、六节论审势,七、八节论守备,而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B.作者认为,战争的正义性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义的战争,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是不利的;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士气旺盛,才能百战不殆。文段
研读 C.文章阐述了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长和短、尝(试)敌和自尝等众多对立因素的关系。对战争中的问题,作者从矛盾双方着眼去思索,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D.本文给人以跌宕顿挫之感,得力于文中大量整句的熟练运用。这些整句,不仅音韵铿锵,气势不凡,而且是极富哲理的警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为文章增色不少。
解析:文章首节论治心;二、三、四节论养士;五、六节论审势;七节论阴长暴短,出奇制胜;最后一节论守备,要“无所顾,有所恃”。文段
研读 5.什么是“治心”?作者认为作为主将,应该具有怎样的心理品质?
答案:“治心”,就是提升心理修养。作者认为主将的心理品质最重要的有二:第一,超人的镇定,临大事而不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第二,极度的沉静,能有效地排除一切干扰,“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能如此,就能把握利害得失,能够抵御敌人。文段
研读二、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凡兵上义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上”通“尚”,崇尚、提倡文段
研读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不义,虽利勿动
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惟义可以怒士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乎正义 (2)使动用法,使……激愤文段
研读 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怒
①夫惟义可以怒士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士常蓄其怒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怒:①动词,使……激愤 ②名词,愤怒 ③形容词,形容气势强盛,奋力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士以义怒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被动句;士气因为正义被激愤文段
研读 5.什么是“上义”?你是怎样看待苏洵的“上义”之说的?
答案:“上义”就是崇尚正义,“不义,虽利勿动”,把正义性作为军事行动的准则。苏洵是从利的目的性出发提出尚义原则的,因为背义逐利的战争只能获得一时之利,最终将弄到“不可措手足”的地步,那就大不利了。依义而行,则可尽天下之大利。文段
研读三、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小挫益厉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1)“厉”通“励”,激励 (2)“殆”通“怠”,懈怠文段
研读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谨烽燧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严斥堠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丰犒而优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士不厌兵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小心对待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严肃对待 (3)使动用法,使……悠闲自在 (4)名词活用为动词,打仗文段
研读 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兵
①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凡兵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冠胄衣甲,据兵而寝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兵:①名词,士兵 ②名词,军事 ③名词,军队 ④名词,兵器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判断句;这就是黄帝七十次战斗士兵也不懈怠的原因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B.作者认为,一切事情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能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文段
研读 C.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
D.作者认为黄帝经历七十次战斗士兵也不懈怠的原因是使士兵们常常积蓄着怒气,使他们心中的欲望不能完全实现。
解析:原文说的是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切事情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能行动”。文段
研读 6.待战之道在于四养,请指出四养的方法,并思考四养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养心”之道有何作用?
答案:四养即“养财”“养力”“养气”“养心”,“养财”的方法为“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养力”的方法为“丰犒而优游之”;“养气”的方法为“小胜益急,小挫益厉”;“养心”的方法为“用人不尽其所欲为”。四养中“养心”最重要。“养心”能够培养和保持士兵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斗志。文段
研读四、阅读课文第四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委
①故士皆委己而听命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委身为贾人妇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委:①动词,托付 ②动词,托付 ③动词,丢下 ④动词,散落 ⑤动词,通“萎”,衰颓、枯萎
2.【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被动句;聪明就不能被揣测,严厉就不能被冒犯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3.下列各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属于“调动士兵积极性”的做法的一项是(A)
①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②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
③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④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 ⑤怀其欲而不尽 ⑥用人不尽其所欲为
A.③⑤⑥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①③⑤文段
研读 4.下列对课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作为用兵策论,本文强调“治心”,即将帅的思想与军事素养。文章每节自成段落,各有中心,又有内在的联系,逻辑很严密。
B.本文分别从治心、上义、养心、智愚、审势、出奇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战争的战略策略思想,但也有“怀其欲而不尽”之类的封建权术。
C.凡是做将帅的只有使士兵变得更加愚蠢,这样自己才能号令严明,威严不可侵犯,如此士兵就都会把自身交给将领而听从命令。文段
研读 D.大凡做主帅的方法,要通晓事理、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知道控制时机。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并且能保持自己力量的人,才能天下无敌。
5.作者认为临战之时的将领应该“智而严”,而士兵则应“愚”,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答案:要求士兵应该绝对服从和无条件执行命令有合理的成分在内,但临战之时将智士愚并非完全利于作战,如遇突发情况,士兵无法灵活应对困难,只能坐以待毙。文段
研读五、阅读课文第五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而后可以动于险
____________________
(2)邓艾缒兵于穴中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去就可以决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要之处 (2)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绳索拴着往下放 (3)动词活用为名词,离开与靠近的决定,引申为前进与撤退的策略
2.【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坐
①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副有罪,当相坐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④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停车坐爱枫林晚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王曰:“何坐?”曰:“坐盗。”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坐:①动词,坐着 ②通“座”,名词,座位 ③动词,株连受罚 ④副词,徒、空 ⑤连词,因为 ⑥动词,犯罪,定罪文段
研读3.【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而后可以动于险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状语后置句;然后才能够从危险的地方出兵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作为将领,应该有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良好素质。惟其如此,才可以统率军队,谋求胜利。
B.调动士兵最好的方法是告诉他们正义,用正义激发他们,士兵就会一往直前,无畏无惧。
C.对待战争,战前要积蓄财力;战时要鼓励士气;战后要修养心性。要让士兵怀有不可满足的愿望。文段
研读 D.摸清敌情才能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唯此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
答案:C项,“要让士兵怀有不可满足的愿望”应为“要让士兵怀有没有实现的愿望”。
5.第五、第六段讲了什么内容?第五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答案:讲战时的用兵之道——知己(知理、知势、知节)知彼(知敌之主与将)。第五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文段
研读六、阅读课文第六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使动用法,使……受辱
2.【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举
①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②举其一不计其十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举世无双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举:①动词,发动 ②动词,抓住 ③动词,抬起 ④副词,全 ⑤动词,攻下、占领 ⑥动词,推举、推荐文段
研读3.【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无敌于天下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状语后置句;在天下无敌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阐述“养士”的用兵之术的一组是(C)
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②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③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④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⑤用人不尽其所欲为 ⑥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文段
研读 解析:①说的是“治心”的用兵之术,②说的是“审势”的用兵之术,⑥说的是“守备”的用兵之术。
5.为什么说“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答案:在苏洵看来,忍,是飞跃之前的一步后退,是为了积蓄更多的力量和拓展更大的空间。所以必须有所舍弃,有所节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文段
研读七、阅读课文第七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彼将不与吾校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吾抗而暴之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1)“校”通“较”,较量 (2)“暴”通“曝”,暴露文段
研读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兵有长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长度;意外的灾祸、事故;是非,好坏
答案:长处和短处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兵有长短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2)敌我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抗而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长处;短处 (2)数词活用为动词,相同 (3)使动用法,使……暴露、显露文段
研读 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短
①兵有长短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目光短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倾襄王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短:①名词,短处 ②形容词,短,与“长”相对 ③形容词,浅陋 ④动词,陷害、诋毁文段
研读 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使之狎而堕其中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省略句;补充完整为“使之狎而堕(于)其中”,使敌人轻忽而陷入圈套中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直接表现“心术”具体内容的一组是(B)
①用人不尽其所欲为 ②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 ③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④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⑤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 ⑥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解析:②讲“心术”的效果,③讲不注重“心术”的恶果,⑤是“出奇”战略所举的例子,都是间接表现。文段
研读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苏洵阐述自己用兵之术的一组是(C)
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②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③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 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⑤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⑥知此者,可以将矣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文段
研读 8.本段所言的长短之术,与前文哪一段有逻辑关系?
答案:与第六段有逻辑关系。第五段讲的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段说的就是如何让对方无法做到知己知彼,甚至制造虚假现象误导对方,从而出奇制胜。文段
研读八、阅读课文第八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变色而却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改变颜色
答案:改变脸色文段
研读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
____________________
(2)尺棰当猛虎
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此者,可以将矣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4)冠胄衣甲,据兵而寝
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为动用法,为……死 (2)名词作状语,用一尺长的鞭子 (3)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兵 (4)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戴;穿 (5)使动用法,使……牢固文段
研读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可以
①知此者,可以将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后可以制利害 ____________________
(2)却
①变色而却步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1)可以:①表示可能或能够,可以 ②表示有某种用途,能够用它来
(2)却:①动词,退 ②动词,击退 ③动词,拒绝、排斥 ④动词,回头 ⑤动词,去掉 ⑥副词,表将要重复或继续,还、再文段
研读 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判断句;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而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5.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主张用兵“心术”的一项是(C)
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解析:①说为将须“知己”的好处,③说敌我互有优势劣势,⑥说无所恃的害处。文段
研读 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B.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文段
研读 C.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D.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蜥蜴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解析:C项与原文“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意思不符。归纳
探究【上下求索】
本文在论证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论证了哪些关系?请举例说明。
【探究结论】
答案:(示例)文章深入实际,阐释道理,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文中,作者论述到一些关系,如:战争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战争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等。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与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双方因素的关系。拓展
思维 人既然须有恃才无恐,那么,是否意味着“治心”“养心”都只是一句空话?真正的力量到底是源于可倚仗的外物还是内心?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提示:可回答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心,也可回答真正的力量源于可倚仗的外物,言之有理即可。课文
翻译 【为:动词,担任、作为。道:原则、方法。治心:指锻炼培养军事上的胆略、意志和吃苦的精神等。治,研究,这里指锻炼。心:心性。色:脸色。兴:突然出现。瞬:眨眼。可以:可以凭借。然后:这样以后。制利害:控制利害得失。制,掌握。待:对付。】课文
翻译 【凡:发语词,不译。兵:军事。上:通“尚”,崇尚、提倡。利:有利。动:行动。非:副词,并非、不是。害:危害。措:放置。怒:使动用法,使……激愤。与:动词,参与。】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养:积蓄、蓄养。气:士气。谨、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小心对待;严肃对待。烽燧:烽火与烽烟,用于传递军情。斥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用于侦察、瞭望。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优游:悠闲自在。急:急迫。厉:发奋自厉。尽:完全实现。贪:追求。并:吞并、攻取。殆,通“怠”,懈怠。用:任用。】课文
翻译 【欲:应该。智:聪明。严:严厉。愚:愚钝,愚昧。测:揣测。犯:冒犯。委:托付。】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要之处。缒: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绳索拴着往下放。固:副词,本来。侮:轻视、轻敌。尝:试探(虚实)。以敌自尝: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去就:动词活用为名词,离开与靠近的决定,引申为前进与撤退的策略。】课文
翻译 【知理:明白道理。举兵:用兵、出兵。举,发动。知势:了解形势。知节:懂得节制。屈:理亏。沮:丧气。穷:困窘。动:动心。患:祸患。避:躲避、回避。辱:使动用法,使……受辱。技:技能、本领。此指军事才能。支:对付。制:控制。】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长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长处;短处。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相同。敢:谦词,冒昧。校:较量。蔽:隐藏。置:搁置、藏拙。强:偏要。角(jué):较量、争斗。抗:高,引申为突出地。暴:通“曝”,暴露。却:退却。阴:暗地里。狎:轻视、轻忽。堕:陷入。术:方法、策略。】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顾:顾忌。恃:依靠。死:为动用法,为……死。尺棰(chuí):名词作状语,用一尺长的鞭子。棰:鞭子。当:对着、面对。操击:挥鞭打击。徒手:空手。却:退却。袒裼(xī):裸露身子,露出手臂。乌获:人名,秦国大力士。冠胄衣甲:戴着头盔,身穿铁甲。冠,衣:均名词用作动词,戴;穿。据:靠着、枕着。童子:小孩。以形固:依靠形势来巩固自己的阵势。固:使动用法,使……牢固。】课件35张PPT。精 研 课 文
锻 炼 思 维整体
感知◆?背景链接
中唐时期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很不好的风尚,许多官员好高骛远,常常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地位不相符,片面地追求高爵位以炫耀自己。如此之势,引起了社会上一种广泛地追逐虚名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柳宗元有感于这种社会风气的危害之重,而借卖鞭者讽刺世俗之风。整体
感知◆?文脉梳理文段
研读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贾宜五十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
“______”通“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3)其节朽黑而无文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4)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5)则遬然枯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1)“贾”通“价”,价格 (2)“植”通“直”,与“曲”相对 (3)“文”通“纹”,纹理 (4)“翲”通“飘”,轻飘飘 (5)“遬”通“速”,快速文段
研读 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答案:两个词,于:介词,引出对象。是:代词,这文段
研读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
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遬然枯,苍然白
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之黄者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4)泽者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5)鞭折而为五六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动词活用为名词,手握的地方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白 (3)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栀子染 (4)名词活用为动词,打蜡 (5)数词活用为名词,五六节文段
研读 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贾
①其贾宜五十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鞭贾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求贾技于朝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长袖善舞,多财善贾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贾:①“贾”通“价”,价格 ②名词,商人 ③动词,卖,这里引申为“献” ④动词,泛指做买卖,经商文段
研读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持以夸余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3)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状语后置句;用五十还价时,他就笑弯了腰
(2)省略句;补充完整为“持(之)以夸(于)余”,拿着鞭子来向我夸耀文段
研读 (3)判断句;(原来)过去的黄色是用栀染的,光泽是用蜡打出来的
(4)省略句;补充完整为“后出东郊,争道(于)长乐坂下”,后来有一天从东郊出城,在长乐坡下与人争道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6.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马鞭质地极差的一组句子是(B)
①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 ②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 ③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④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⑤则遬然枯,苍然白,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 ⑥吾爱其黄而泽
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⑤文段
研读 7.“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五万而后可。”这是从哪个方面描写鞭贾的?请具体分析一下动词的妙处。
答案:从动作和神态两方面对鞭贾进行描写,把鞭贾在讨价还价中的虚假和奸诈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他们那种装腔作势、诈骗牟利的形象刻画得极其逼真。其中动词“伏”字用得好,意为“弯腰”,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文段
研读 8.作者在对鞭的描述时进行了由色泽到质地的描绘,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答案:作者先是对鞭的外表进行了具体地描绘,折鞭之后,又用“空空”“粪壤”等词对其质地进行了表述,为下文揭示朝中官员的本质做铺垫,更加深刻地揭示一部分官员的精神实质。文段
研读二、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余曷不至于公卿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曷”通“何”,为什么文段
研读 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余曷不至于公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患某种疾病的人
答案:(1)升级、晋升 (2)两个词,患:祸患。者:语气助词,不译文段
研读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今之栀其貌,蜡其言
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责其大击之效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栀子染,引申为“妆扮”;打蜡,引申为“粉饰” (2)使动用法,使……承担责任文段
研读 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朝
①以求贾技于朝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序八州而朝同列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两朝开济老臣心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朝菌不知晦朔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朝:①名词,朝廷 ②动词,上朝 ③动词,使……朝拜 ④名词,朝代 ⑤名词,早晨文段
研读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以求贾技于朝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
研读 答案:(1)状语后置句;来向朝廷请求任职做官的人
(2)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为“恶有(于)其用不折,而获坠伤之患者乎”,哪有在用的时候不折断而导致坠地、损毁的祸患呢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文以“鞭贾”为题,揭露了卖鞭人的丑恶嘴脸,反映了当时社会相互欺骗、不讲诚信的现实。
B.柳宗元有感于许多官员好高骛远,注重追求高爵显位以炫耀自己的这一社会风气的危害,借卖鞭者之言讽刺世俗之风。
C.有个富家子,到市场出了五万买了鞭子,拿着来向“我”夸耀。可“我”看那鞭子的顶端,卷曲不舒展;看那手握的地方,歪斜不直。文段
研读 D.作者认为,当今那些粉饰容貌、言语,来请求向朝廷献技的人,如果职位恰好与其才能相当,就很好了。
解析:本文的主旨在于揭露当时的官员的丑陋行径。
7.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将富者买鞭与朝廷用人进行了对应式的议论,由物及人,形象生动。
B.用描写鞭的词语来描写朝中官员,产生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C.文章采用寓言的方式,巧妙讽刺了唐朝吏政的昏暗,巧饰而求官、无才而滥用,正是唐王朝最后走向崩溃的原因。文段
研读 D.作者用卖鞭的人隐喻官府,展现了用人不当、腐败的黑暗现实。
解析:“卖鞭者”不隐喻官府,隐喻的是官吏。
8.(1)鞭的特点与文中提到的某些官员的特性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鞭的使用状况与某些官员的工作能力有何对应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1)鞭的特点:黄而泽的外表引人注目;官员的特点:栀其貌、蜡其言。
(2)鞭的使用状况:“然犹持之三年”“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官员的工作能力:“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9.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案:本文作者旨在对当时官场中追逐虚名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进行抨击和讽刺,警示朝廷要谨慎用人。归纳
探究【上下求索】
如何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
【探究思路】
社会背景→寓言寓意→作者情操。
【探究结论】
答案:参考提示:结合本文“背景链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用意,言之成理即可。拓展
思维 这篇文章对我们青少年有没有指导意义?我们该如何借鉴本文的思想?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提示:作为新世纪的一代青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应该更注重自我素质的提高,充实自己,不要追求那些虚名微利,多做一些实在的事情,为社会多贡献一份力量。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鬻(yù):卖。贾:通“价”,价格、价值。宜:应该。复:回复,这里指还价。则:表假设,译为“就”“便”,以下两个相同。持以夸余:拿来向我炫耀。“以”后省略宾语“之”;夸余,即“夸于余”。拳蹙:卷曲、收缩。遂:顺,这里指舒展的意思。蹇仄:歪斜。植:通“直”。行水:鞭子的缨。承:衔接和谐,连接流畅。朽黑:朽败晦暗。文:通“纹”,纹理。掐:用指甲掐。灭:陷没。穷:尽、深。翲(pi?o):通“飘”。虚:空。爱:吝惜。爚(yuè):火光,这里作动词,烧。汤:热水。濯:洗。遬,通“速”,极短时间。向:从前、往昔。栀:栀子树的果实可以做黄色染料,这里作动词,用黄色染料染。争道:争抢道路。踶(dì):踢、踏。已:停止。理:纹理。若:动词,好像。粪壤:泥土。赖:凭借、依靠。】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栀,蜡: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妆扮;粉饰。以:连词,用来。当其分则善:当,动词,合乎。分,能力。一:一旦。误:出错。过:超过。曷:同“何”,为什么。至于:升到。驱:命令。陈力:效力、施展才能。御:驾驭、处理。责:使动用法,使……承担责任。大击之效:努力搏击的功用。恶:疑问副词,怎么。】课件32张PPT。精 研 课 文
锻 炼 思 维整体
感知◆?背景链接
仁宗庆历年间朝廷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的习气。彼时战事不断,而多以宋军败北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神宗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变法触及官场的腐败、用人体制的昏暗,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变法失败。王安石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任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整体
感知◆?文脉梳理文段
研读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流俗所共知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文段
研读(2)魏、晋而下,至于李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般用于下一句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
答案:(1)粗俗鄙陋的人,一般人 (2)直到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2)弃贤专己而衰
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贤而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贤、能: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文段
研读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国
①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去国还乡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2)兴
①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夙兴夜寐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国:①名词,国家 ②名词,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 ③名词,国都 ④名词,国事
(2)兴:①动词,兴旺 ②动词,起来 ③动词,建立 ④名词,兴趣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判断句;有了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这是国家的福气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兴盛,也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衰败。这是自古而然的定理。
B.有了贤才,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商朝的兴起,就是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周朝兴起时,也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
C.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有才能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文段
研读 D.使用人才时,不要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不要受制于世俗之见,不要专门挑别人的小毛病,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解析:“有了贤才,国家就能繁荣昌盛”说法有误,作者认为任何时代都有贤才,只有任用他们,国家才能昌盛。
6.文章首句“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句子加以分析。文段
研读 答案:此句开篇点题,提出论点,运用对比指出“兴贤”的重要性: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盛,因为不任用贤能之士而衰亡。概括力极强,语言精练。
7.文段中为何两处出现“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答案:强调观点“用贤则兴,弃贤则衰”,表现作者对任用贤能的渴望之情。文段
研读二、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涂”通“途”,指治世的境界文段
研读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不迩小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亲近
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志
①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聊以志吾之乐尔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志:①名词,志向 ②动词,记载 ③动词,记述 ④动词,用符号作标志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犹有贤能若是之众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才能者进矣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3)不拘文牵俗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责人以细过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定语后置句;还有像以上所说的那么多的贤能之人文段
研读(2)被动句;那么有才能的人就能被选用了
(3)被动句;不被成文的规定和风俗限制
(4)状语后置句;不因为小过错责备人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5.下列对课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开篇陈述了论点“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认为“治安之世”有贤才能造就兴旺之国,而“昏乱之世”,虽有贤才却无法挽回衰败的局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用与不用。
B.作者综观商、周以来的历史发展,援引史实,有力地证明:发现贤能,引进贤能,才能使国家再现“三皇五帝”时的繁荣景象。文段
研读 C.为使自己的论证有说服力,作者在使用史实的时候,历数古代“用与不用”两种相反的结局,并把这些古代的事例当作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进行古今映照。
D.本文的思路先是由古到今,继而又从今返古,既循环往复,又一意到底,不生枝节。文章短小精悍,平易明快,言辞时而虎虎有生气,时而饱含深邃忧思。
解析:D项,本文思路由古到今,并未从今返古。文段
研读 6.“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此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是怎样论证的?
答案:此句是对比论证,古时纷扰之际尚且贤能众多,现今太平安宁更有贤才可用,再次强调“兴贤”的重要性。此句明于对比暗含衬托,在对比和衬托中有力地警醒君王有才可用的现实和有才必用的重要性,最后以“在君上用之而已”作结,柔中带刺,讽劝有力。文段
研读 7.第二段中作者提出了哪些“兴贤”的方法?这些方法有内在联系吗?
答案:①“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要求广泛咨询众人的意见。②“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要求广开言路,让人们敢于说话。③“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要求疏远小人。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要求不墨守成规。⑤“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要求不要对人才求全责备。这些方法有联系,吸贤→辨贤→用贤→兴贤,环环相扣。归纳
探究【上下求索】
本文是怎样论证为什么要“兴贤”的?
【探究思路】
文章结构→论证方法→文章主旨。
【探究结论】
答案:(示例)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然后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反复从正面论证了兴贤则昌,又从反面说明了不兴贤则亡的道理。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作者采用举例论证,列举了历史上的众多事实,以古证今,进一步说明了兴贤的必要性。拓展
思维 “得贤才者得天下,非知之难,而行之难矣。”请结合本课内容,谈谈贤能之士怀才不遇的原因和应该如何做到人尽其才。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提示:可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想法,言之成理即可。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以: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任贤使能:任用贤能之人。贤,能: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专己:专断自负。通义:共通的道理。耳:罢了。何:为什么。之:第一、三个为结构助词;第二、四个为代词,指贤能之士。盖:句首发语词,有表原因的作用。遍举:一一列举。慎:慎重。欤:语气词,相当于“吗”。】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犹:跟……一样。扰攘:纷扰。太宁:太平盛世。在:在于。君上:君主。博询:广泛征询意见。庶:百姓。谠直之路:忠言直谏的言路。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亲近。拘文牵俗:指墨守成规。细过:细节、小过错。尽:竭尽。效:功效、作用。轶:超过、超越。涂:通“途”,指治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