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生产过程中,未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石油的分馏
B.高炉炼铁
C.海水制碱
D.工业制二氧化碳
2.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大美图景,展示了我国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对垃圾分类放置,变废弃物为资源
B.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C.把生活污水就近排放到河流中
D.使用脱硫煤,减少酸雨形成
3.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达69 541万吨,比上年增加888万吨。粮食生产需要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农药波尔多液可以用铁桶盛放
B.铵态氮肥可以与碱性物质混用C.硝酸钾属于氮肥
D.化肥的过度使用会引起土壤酸化、水体的富营养化
4.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2024年化学中考模拟卷(二)
A.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
B.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容器壁注人盛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
C.蒸发食盐水时,将食盐水全部蒸干后再停止加热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D.闻浓盐酸的气味时,将鼻子尽量靠近试剂瓶口去闻
5.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及硫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16S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X元素
18
32.06
39.95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A.氩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9.95
B.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016N14Cl35.5S32Na23Mg24K39
C.X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D.图中三种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Ca 40 Fe 56 Cu 64 Ag 108
案写
6.我国典籍和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有关化学知识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在答题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B.《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明矾净水的方法,明矾的作用是除去水中有颜色、有气味的杂质
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定
C.“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生产过程中,未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域
D.《永乐大典》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其用墨书写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见,其原因是常温下
A.石油的分馏
B.高炉炼铁
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海水制碱
D.工业制二氧化碳
7.形成化学观念是化学课程学习目标之一。下列对化学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2.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大美图景,展示了我国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治
A.变化观:烧碱和纯碱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理。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B.微粒观: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
A.对垃圾分类放置,变废弃物为资源
B.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C.元素观:硫酸是由H、S、0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把生活污水就近排放到河流中
D.使用脱硫煤,减少酸雨形成
D.守恒观:12g镁与12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24g氧化镁
3.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达69541万吨,比上年增加888万吨。粮食生产需
8.“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要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能被液化储存于钢瓶中一分子之间有间隔且间隔能改变
A.农药波尔多液可以用铁桶盛放
B.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易燃烧
B.铵态氮肥可以与碱性物质混用
C.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一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改变
C.硝酸钾属于氨肥
D.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刷烈燃烧一单位体积内氧分子数目决定反应的剧烈程度
化学中考模拟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