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测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测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2 22:4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测试卷
第一部分 (24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像一部卷zhì ______浩繁的史书,太湖记载着人类生命的足迹。翻开它凝重的书页,那吴越春秋的金戈铁马,西施、范蠡、勾践、夫差、伍子胥……一个个历史人物,活生生又在波光里a_______(叠现/重现)。猎猎的jīng ______旗,争流的百舸,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征战的鲜血;湖水汩汩,是吴越两地百姓的企求和呼喊?还是无奈的叹息?(A)
如果说,二千多年的灿烂诗篇是对历史英雄的热情歌咏,那么流传在吴越大地上的无数美好传说,便是百姓对平安幸福的企求和希望。
漫步于秀丽静mì______的太湖边,望一眼叠翠峰峦怀抱中的村庄、良田和潺潺溪流挟着永不疲倦的活力,肥沃了江南鱼米水乡(B)……举目四眺,水天相连,湖面上条条渔船,点点白帆,芦苇摇yè______,b (恍若/恍惚)潘天寿老先生最生动的一幅水墨画卷。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卷zhì   浩繁 jīng   旗 静mì    摇yè   
(2)根据上下文,在括号内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填入ab两处横线上。
a:    b:   
(3)短文中两处划线句,一个标点符号使用有误,一个句意表达有误,请加以改正。
划线A句修改:   
划线B句修改: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悠悠。(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俗子胸襟谁识我?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 小住京华》)
(3)   ,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李清照《渔家傲》)
(4)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5)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6)三十而立,   ,五十而知天命。(《论语》)
(7)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8)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3.(1)《儒林外史》中塑造了几对兄弟形象,其中包括严贡生、严监生兄弟。请结合作品中的事例简要评析这一对兄弟性格方面的不同。
(2)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傅雷家书》中的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家庭、对儿子傅聪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成才、如何为国争光的问题。
B.美国作家夏洛蒂的《简 爱》是一本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小说。作者以诗意与哲理的笔触,描写了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愿与人格独立的女性简 爱的成长经历和情感历程。
C.《水浒传》中的李逵,绰号“急先锋”,使两把板斧,力大如牛,为人粗鲁直率,爱憎分明。
D.《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著作,它通过描绘仕林的“群丑图”,展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
4.结合下面的资料,谈谈你对“自强不息”精神内涵的理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节选自《论语 泰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希望内蒙古的同志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却不畏寒冷,耐力超强,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担负着转牧场、踏坚冰、战疆场等重任,只要接受指令,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任何恶劣气候和环境都阻挡不住它的步伐。
﹣﹣摘自 2020.5.28求是网,有改动
“自强不息”的内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4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以下各题。
水仙子 夜雨
元朝 徐再思①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②,棋未收,叹新丰孤馆③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创作此曲时,他旅居江湖,已十年不归。②灯花:油灯结成花形成的余烬。③新丰孤馆:《新唐书 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
(1)这支曲子的题目是“夜雨”,全曲却没有一个“雨”字,作者用   两句,从侧面来写雨。
(2)这首元曲善用数量词,请结合前三句赏析其运用的妙处。
(3)“落灯花”一句源自南宋赵诗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请分析本曲与赵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文阅读】
桐城派古文,望溪开之,海峰继之,至惜抱而其传始大①,此天下之公言也。惜抱出于刘门,世几有“青蓝冰水”之喻。然惜抱之学,师法、家法,殆兼有之。惜抱之世父姜坞编修范②,博闻强识,诵法先儒,与海峰友善,诸子中尤爱惜抱,每谈文,必令侍侧。惜抱幼时,即喜亲海峰,客退,辄肖其衣冠,谈笑为戏,故编修授以经学,而复使受古文法于海峰。惜抱先生纂修秘书时,于文襄③雅重之,欲一出其门,竟不往。书竣,当议迁官,刘文正公④以御史荐,已记名矣,未授而公薨,先生遂决计去。既退归,梁阶平⑤相国属所亲传语曰:“姚君若出,吾当特荐,可得殊擢。”先生婉谢之,集中所谓《复张君书》也。南康谢方伯启昆⑥,见先生,退而叹曰:“姚先生如醴泉、芝草,使人尘俗都尽。”
(选自清代葛虚存《名人轶事》,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
【注】①此句中望溪、海峰、惜抱,依次为方苞、刘大櫆、姚鼐的号,世称“桐城三祖”。②这句话指姚鼐的伯父姚范是姜坞人,曾任编修的官职。③于文襄,清臣于敏中的谥号。④刘文正公,清臣刘统勋的谥号。⑤梁阶平:清代名臣和著名书法家梁治国的字。⑥谢启昆:清代官员,出生江西南康,曾任布政使等职。方伯,明、清时用作对布政使的尊称。
【古诗阅读】
(甲)怀刘海峰先生
【清】姚鼐
先生高卧楚云旁,贱子飘摇每忆乡①。
四海但知存父执,一鸣尝记值孙阳②。
于今耽酒能多少,他日奇文恐散亡。
脱足耦耕③如未晚,百年吾亦发苍苍。
【注释】姚鼐得悉刘大櫆准备离开歙县问政书院,回故乡隐居,至为挂念。在赴湖南任乡试副考官途中写下此诗。①贱子:姚鼐自谦;②父执:父亲的朋友;孙阳,指伯乐。③耦(ǒu)耕:指二人并耕。后亦泛指农事或务农。
(乙)绝句(其一)
【清】姚鼐
新蕉才展中心绿,芳杏将残半树红。
门掩小庭无客到,呼儿相对立春风。
6.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天下之公言也
B.于文襄/雅重之
C.辄肖其/衣冠
D.呼儿相对/立春风
7.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世几有“青蓝冰水”之喻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惜抱出于刘门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故编修授以经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授而公薨 人不知而不愠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诸子中尤爱惜抱   
②先生遂决计去   
③梁阶平相国属所亲传语曰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惜抱之学,师法、家法,殆兼有之。
②姚先生如醴泉、芝草,使人尘俗都尽。
10.阅读诗文,回答问题。
①古文记叙姚鼐轶事,不仅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侧面描写。
②文中姚鼐辞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再结合两首诗歌推断一下:姚鼐辞官还可能有什么原因?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减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自2010年以来,五年中有四年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
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大幅上升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媒体报道也随之跟进。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往年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更大的挑战。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大范围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之困如何解?》)
材料二:
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示意图
材料三:
综合我国“海绵城市”推进情况和洪涝治理现实,建议科学分析、客观评价其作用和适应范围,理性看待其功效,真正从洪水和涝水的规律研究开始,把握正确的方向。
要客观分析评价“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的适用性。建议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专家,客观分析当地自然地理、降雨特性,科学谋划城市内涝的解决途径,评价“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各地的适用性,因地制宜制订符合我国实际的内涝解决方案,并修订相关技术规范、指导意见。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2018年7月26日)
11.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性强降雨频次上升,降水量越来越大,是城市内涝“病根”的主要外因。
B.城市扩张的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导致城市内涝日益严重。
C.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在于市政管网排水系统,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是非常合理的。
D.材料三站在理性看待海绵城市功效的立场,提醒我们应因地制宜,制订符合我国实际的内涝解决方案,真正为我国的洪涝治理起到应有的作用。
12.根据材料二,说说“海绵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主要功能。
13.结合几则材料,说说我国在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做法。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船的事
路明
①我爸无意中说起,在他考入师范之前,有过一段在船厂当青工的经历,这触动了我 妈的浪漫神经。我妈想起小学时集体参观江南造船厂的情景:小朋友们排着队,仰头看高 大的船坞,江风阵阵,黄浦江船鸣。我妈托腮问,你们造什么船,万吨轮吗?我爸只好讪 讪地回答,水泥船啦。
②小镇去上海有三条路。一是铁路,镇北的夏驾桥有一个小站,沪宁线上几班慢车在 此停靠。一条乡间小路通向夏驾桥,刮风一阵土,下雨一身泥。二是公路,在汽车站等候 县城发往安亭的班车,一路折腾到静安寺的外婆家,四五个小时过去了。三是水路,江南 水路通畅,坐船是传统的出行方式。
③以前,小镇周边的村庄普遍种双季稻,冬天还要种一茬小麦或者油菜。一年收获三回,肥料就不够用,农民摇着简易的水泥船,去上海郊区的粪站拉粪,一船能拉五吨。那是庄稼人的宝贝。我爸初中毕业后插队当农民,也曾领受过几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两个壮劳动力轮流摇船,来回两天,算双工分。薄暮时分,河面倒映着晚霞,小船欸乃而行,船桨荡开涟漪,两岸风景后退……以至后来老师教我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我总会想到那诗情画意的场景。
④我小时候喜欢扒着桥栏,看往来的船只。最好看的是拖船,为首一艘马达突突,后边跟着长长的一串,像蜈蚣一样,像火车一样。夏天,和小伙伴们捏着鼻子从桥顶往下跳,溅起高高的水花。船老大高声骂,小猢狲,不要命了。
⑤除了水泥船,农民家里还有一人宽的小木船,船身和船桨刷了桐油,靠人力划。镇上有碾米厂、缫丝厂和榨油作坊。一大清早,小船摇曳,划开水道,送蚕茧来,送稻谷来,送菜籽来。那样的日子,老街热闹得像过节一样。下午,男人醉倒在大大小小的酒馆里,女人买了布和鞋,买了糖果和油盐酱醋,买了自动铅笔和彩色橡皮,独自划船回去,把老街的一部分带回村里。
⑥我妈在上海住院的那一年,我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放学后,我久久地坐在江边,看船。江风阵阵,空气里有鱼和河蚌的腥味。黄昏时,女人蹲在船头,用捡来的树枝生火,升起明亮的蓝色的烟,和小镇人家的炊烟似乎不同。不一会,飘来红烧鲫鱼和咸肉菜饭的香味。两三岁大的船家小孩,捧着铁皮小碗,专心地吃饭,一对光脚在船沿晃荡。我饿了,可是我不想走。这些随处停泊的船,这些生活在船上的人们,满足了一个南方孩子对游牧生活的想象。在河道纵横的江南,他们才是最自由的。
⑦奶奶喊我回家吃饭了。我不吭声。让我的名字在风里多飘一会,像炊烟。
⑧在那个寂寞的暑假,我和一个船上的男孩交上了朋友。男孩比我大一岁,假期跟爸妈出来跑船,每隔三四天来一次小镇。我带他打街机,钓龙虾,吃老街的油墩子和糖枣,他带我到船上玩,送我新鲜的河蚌和油炸的小鱼。他爹娘是典型的苏北船民,高大黝黑,五个脚趾分开,吸盘一样紧扣甲板。我妈还在住院,我有点羡慕他,不知谁更像在漂泊。
⑨那个泥鳅一般黝黑的男孩,用平静的语气告诉我,他老爹刚做了决定,不打算再让 他读下去了。老爹说,跑船的,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会做带小数点的加减法,看得懂水 路图,已经足够。其他的,要从风里浪里学到。
⑩他娘在船上喊,家来。他应了一声,飞快地跑回去。他走了之后,黄昏变得空荡。
我见过船民睡觉的船舱,在甲板底下,略低于水面。我无数次想象躺在里面的感觉会不会像睡在水里。很多个夜晚,我都想推开门跑出去,跑到河边,随意跳上一条船,听夜的水声。第二天早晨,发现自己醒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可惜,关于船的事,在斑驳与繁华中,渐渐成了历史。河道里,唯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观光船在徐徐前行。河岸边那些零零散散的人家,也換成了大大小小的特色商铺,每至夜晚,任由霓虹流转,及至洒满这条熟悉而陌生的河道。
其实,梦也是一条船,它将童年时那些美好而忧伤的过往,折成一只满载温柔的船,夜间行过千山万水,又悄无声息地停靠在二十年后的这个清晨。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4.本文围绕“船”重点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
15.第②段中,作者花了不少笔墨写“铁路”和“公路”,不属于“船的事”,这些文字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理解。
16.拉粪本是一件苦差事,但第③段却将其写得诗情画意,有什么用意?
17.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奶奶喊我回家吃饭了。我不吭声。(联系上下文,品味加点词蘊含的丰富情感。)
②他走了之后,黃昏变得空荡。(请揣摩加点词的含义。)
18.余光中先生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本文作者通过“船的事”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写出你的感悟思考。
第三部分 (60分)
19.作文。
有些物件里,会住着我们的灵魂,凝聚着我们的情感。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物件,让你真爱与不舍?旧书的扉页,木凳的纹理,老式的相机……或许藏着一个激起心底涟漪的故事。
请以“物件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