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力 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将人和动物对物体的作用和物体对物体作用相对比,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5.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6.经历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以及测量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课堂准备
课件
四、教法指导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五、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仅凭自己的左手,单手举起你的凳子,举过头顶。(教师板书:手举凳子)
教师: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这个过程(手把凳子举起来了)
(二)内容讲授
环节1.理解力的概念
教师邀请学生进行小实验。
①手压气球
②手拉弹簧
教师:在以上的实验过程中有共同点,都需要力,那么什么是力呢?
教师对板书进行圈画,圈出“举、压、拉”这些词表示作用。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含有两个物体。
教师提问:你能试着总结什么是力吗?
学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安排学生齐读两便“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然后追问“有几个物体?”
教师:这两个物体分别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我们将施加力的物体称为施力物体,另一个受到力的物体为受力物体。
教师提问:你们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吗?
学生根据课本P44的内容,判断并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教师提问: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才可以受到力的作用吗?(教师演示实验:磁体之间可以产生吸力,不需要相互接触)
过渡语:我们知道什么是力,只要产生了作用,就表示产生了力,那么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呢?
环节2:理解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教师安排学生“压气球”、“拉弹簧”、“扯橡皮筋”、“揉纸团”
教师:在以上的实验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学生:他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称为“形变”)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发生的形变一样吗?
学生: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撤去外力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塑性形变”。
环节3:实验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教师安排两个学生,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
(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发生的是哪一种类型的形变呢?两个弹簧的形变一样吗?你猜测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弹簧的形变大小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力的大小
教师安排学生借助刻度尺进行探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课本P45 页。
(学生阐述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教师提问:同学们,试想,如果让一个同学站在这个刻度尺上,会发生什么结果呢?这个时候还符合我们得到的结论吗?
教师:所以,我们增加一个前提,“在弹性限度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就不符合了。
教师演示实验:用弯曲的刻度尺弹飞粉笔。
教师提问:这个实验中,粉笔为什么会飞呢?
学生:粉笔受到了刻度尺对它的力的作用。
教师:这个力我们称为弹力,那么什么是弹力呢?
学生: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力图恢复原来的形状,而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力,这个力称为弹力。
教师提问:书本压书,这个现象也产生了,属于弹力吗?
教师:桌面部分相当于一块有韧性的木板,其实这里产生的是弹性形变,只不过这个弹性形变我们肉眼看不见。所以这里的力也属于弹力。
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概念,也认识到了弹力,那么力到底有多大呢?
环节4:学习力的测量方法
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力的测量工具(会回忆学过的测量工具,体会学习方法。温度计、天平、量筒)
教师提问: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单位?
教师安排学生自学信息快递的使用方法,然后举出错误用法的例子。
教师强调:①测量前,矫正“0”点;②轴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横着拉、竖着拉)
教师安排学生测量出一个钩码受到的力。
(三)当堂巩固
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力的概念,能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钩码受到的力,那么钩码此刻受到的力是什么力呢?我们下节课进行探究。
(五)布置作业
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六)板书设计
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七)教学反思
根据实际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