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经典常谈》梯度训练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经典常谈》梯度训练1(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3 10:4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经典常谈》梯度训练1
1、名著阅读。(10分)
(1)填空题。(6分)
①《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________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②_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_____篇,也称“_________”。
③《战国策》是一部_______史书,西汉末年______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其中。
(2)“读《经典常谈》切不可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作者时代,书籍卷数’这类‘不能叫学生得到真实的受用’的知识。”说这句话的作家是( )(2分)
A.朱自清 B.叶圣陶 C.郭沫若 D.吴小如
1、(8分)
(1)(6)
①(1分)中学生
②(3分)《诗经》 305 诗三百
③(2分)国别体 刘向
(2)(2分)B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9分)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渐
渐注重一般的识字教育。到了汉代,考试史、尚书史(书记秘书)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 A 》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史籀”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
(1)画线语句分句间的关系是( )(3分)
A.递进 B.因果 C.并列 D.条件
(2)下列词语中与“注重”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想起 B.回顾 C.程度 D.统一
(3)以上文段节选自《经典常谈》作者是现代作家________,字_______。其中文中A处应填《__________》。(3分)
2、(9分)
(1)(3分)B
(2)(3分)C
(3)(3分)朱自清 佩弦 说文解字
3、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9分)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______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呀。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______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______的。 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越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 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1)依次填人语段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悲哀 务必 场合 B.悲哀 反正 光景
C.可悲 务必 光景 D.可悲 反正 场合
(2)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名)的《经典常谈》,这是一部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著作。(2分)
(3)请根据文段,分析文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分)
(1)(3分)B
(2)(2分)朱自清 我国传统文化经典(每空1分)
(3)(4分)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抒发情感(消愁解闷)。(答出两点即可)
4、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1分)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1)下列短语类型与“用力提倡”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生哲理 B.传授心法 C.心领神悟 D.约定俗成
(2)“四书”“五经”是儒家典籍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选文提到了“四书”,那么“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选文中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9分)
(1)(3分)A
(2)(2分)《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4分)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进而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每点 2 分)
5、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9分)
孔子这时已经年老,也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他为周朝伤心,也为自己伤心。看了一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
…………
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
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捡的这一些。
(1)选段中所说的《春秋》三传指的是( )(3分)
A.《左传》《公羊传》《国语》 B.《左传》《国语》《毛诗传笺》
C.《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毛诗传笺》《公羊传》《谷梁传》
(2)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2分)
(3)根据选段,孔子发愿编写《春秋》的目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分)
(1)(3分)C
(2)(2分)征实 劝惩
(3)(4分)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认为空话不能打动人。愿意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
6、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6分)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物,如“刃”字,在“刀”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表形,一个字表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表形,“工”“可”表声。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 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子”“汝”“被”等。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讲的是什么内容?其中造字的方法有哪些?用字的方法有哪几种?(6个)
6、(6分)汉字的六书;造字的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用字的方法有“转注”“假借”这两种。
7、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9分)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
《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热的。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的念,囫囵吞枣的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凭着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
(1)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考试制度”相同的项是( )(3分)
A.建功立业 B.开官发财 C.主要科目 D.背诵正文
(2)文中的“______”是古时参加______考试必读书籍。(2分)
(3)文中提到古时先生的教学方法,请你谈谈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认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分)
(1)(3分)C
(2)(2分)四书 科举
(3)(4分)古时先生的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了学生的读背,但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背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