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第三章第一节3.1机械运动同步练习(培优)
一、选择题
1.甲、乙、丙三人从A地沿同一道路同时,同向出发,最终都到达B地。若甲以20千米/时的速度骑自行车匀速前进,乙以5米/秒的速度跑步匀速前进,丙以每分钟0.4千米的速度骑电动自行车匀速前进,则( )
A.甲先到达B地 B.乙先到达B地
C.丙先到达B地 D.三人同时到达B地
2.下列四个有关物体运动状态描述的图像中,能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是( )
A. B.
C. D.
3.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当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速度的大小不随路程的长短或时间的多少而变化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正确
4.a、b、c三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乙地,其中a车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到乙地;b车以速度v出发,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还是v;c车也以速度v出发,先做减速运动,再做加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也是v。若三辆汽车运动的时间分别为,则其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5.“五一”期间,爸爸带着小科驾车去温州游玩。小科记录了某段时间内汽车的行驶速度,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速度-时间图像,其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线段有( )
A.1段 B.2段 C.3段 D.4段
6.某司机开车接近一学校门口时,为了安全踩刹车减速5秒,再轻踩油广]继续向前行驶,汽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 )
A.在5~10秒内,汽车是静止的
B.在0~10秒内,汽车的平均速度小于10米/秒
C.在0~5秒内,汽车的速度每秒减小2米/秒
D.第12秒时,汽车的速度为6米/秒
7.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为3: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1: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
A.3:1 B.1:3 C.4:3 D.3:4
8.如图所示,岸上的旗帜和甲.乙两船上的旗帜随风飘动,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船一定向左运动 B.甲船一定静止
C.乙船一定向右运动 D.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9.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一诗中写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关于诗中所描述的运动及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船为参照物,诗人是运动的
B.“云不动”是以两岸的“飞花”为参照物
C.以“两岸”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
D.“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的榆树为参照物
10.可以用图象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11.下列各种运动中,速度最大的是( )
A.奔跑着的猎豹的速度可达40米/秒
B.在水中游动的旗鱼的速度可达108千米/时
C.飞行的褐海燕1分钟能前进5千米
D.百米赛跑中某运动员的成绩是9.96秒
12.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在10~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13.在研究水滴下落规律的实验中,打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了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水滴下落0.3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150m/s B.15m/s C.1.5m/s D.0.15m/s
14.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
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15.2022年11月29日,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关于火箭、飞船的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 火箭和飞船升空的施力物体是地面
B.火箭从地面加速发射升空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不断改变
C.运载火箭升空“穿破云雾”,是以飞船作为参照物
D.飞船进入太空后所受重力和地球上是一样的
16.诗词中常蕴含着科学知识,根据下列诗句能估算出物体运动速度的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 B.坐地日行八万里
C.春风十里扬州路 D.桃花潭水深千尺
二、填空题
17.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步,依据他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数据作出了相应的s-t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前2秒内 运动得快,整个运动过程中两人的平均速度 (填“小明的大”“小刚的大”或“一样大”)。
18.如图所示为苹果下落过程中利用众电子频闪灯每隔相等的时间闪光一次所得到的频闪照片。从图中可以看出,此过程中苹果下落的速度 (填“变大”“变小”或(第8题)“不变”),理由是 。
19.如果闪电过后5秒才传来雷声,雷声持续6秒才停止,那么发生闪电的地方与你的距离大约是 米(音速约为340米/秒)。
20.在行驶的卡车内,卡车速度计指针如图所示,此时车速为 千米/时;按此速度匀速行驶360千米,所需时间为 小时。
21.下列语句的画线部分描绘的运动情景中,选取山为参照物的是 (填序号)。
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③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2.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走洲不走。”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其中“舟走”是以 为参照物,“洲不走”是以 为参照物;“鸽飞”是以 为参照物,“阁不飞”是以 为参照物。
23.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平均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和 ;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 。
24.甲、乙、丙三辆小车在同一方向上做直线运动,它们的运动图像如图,由图可知:小车乙做 运动;经过4s,甲、乙两车相距 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计算丙的速度,然后比较三者的速度大小,进而确定谁先到达终点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甲的速度为20km/h,乙的速度为5m/s=18km/h,丙的速度为:。比较可知,丙的速度最大,根据可知,丙先到达B地,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2.【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确定横轴和纵轴表示的物理量,再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可。
【解答】A.在s-t图像中,当时间改变时,物体到起点的距离保持不变,即处于静止状态,故A符合题意;
B.在s-t图像中,路程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合题意;
C.在v-t图像中,当时间改变时,速度的数值保持不变,即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不合题意;
D.在v-t图像中,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即物体做加速运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C
【解析】【分析】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当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物体的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大小无关,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分析每辆车在全程中平均速度大小,再根据比较汽车运动时间大小即可。
【解答】 由题意可知,a车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因此a车的平均速度为:va=v;
因为b车以速度v出发,先加速,后减速,最后到乙地时速度恰好减小到v,因此整个运动过程中,除了甲地和乙地两个位置的速度是v,其他位置的速度都比v大,因此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大于v,即:vb>v;
因为c车以速度v出发,先减速,后加速,最后到乙地时速度恰好增加到v,因此整个运动过程中,除了甲地和乙地两个位置 的速度是v,其他位置的速度都比v小,因此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小于v,即:vc因此有:vc因为运动路程相同,而b的平均速度最大,c的平均速度最小,
由速度公式变形公式可知,t c>ta>tb,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分析汽车在不同时间段内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AB段速度不断增大,BC段速度保持60km/h不变,CD段速度不断减小,DE段速度不断增大,则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线段为BC段,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6.【答案】B
【解析】【分析】(1)根据速度的大小判断物体是否静止。
(2)根据图象得出0到10s的路程,由速度公式得出平均速度的大小。
(3)根据减小的速度和时间求出每秒减小的速度大小。
(4)根据图象分析出从第10s到第13s每秒增加的速度,从而可得第12秒的速度大小。
【解答】A、由图知,在5到10秒之间,汽车以4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为零,所以汽车不是静止的,故A错误。
B、0到5s之间,汽车通过的路程为,5~10s的路程s′=vt=4m/s×5s=20m;则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故B正确。
C、0到5s之间,速度每秒减小,故C错误。
D、10到13s之间,速度每秒增加,所以第12秒的速度为4m/s+4m/s=8m/s,D错误。
故答案为B
7.【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用时间的比值。
【解答】根据公式得到:。
故选B。
8.【答案】C
【解析】【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图中岸上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旗向右飘,说明此时风向右吹;
甲船上的旗子向右,甲有三种可能:一是甲船可能静止,二是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三是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但速度小于风速;
乙船上旗帜向左,说明它在向右运动且速度大于风速。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C说法正确。
故选:C。
9.【答案】D
【解析】【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解答】A、以船为参照物,诗人和船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诗人是静止的,故A错误。
B、细细品味古诗,从最后一句“不知云与我俱东”可知,相对于地面来说,诗人与云都是向东运动的,也就是说,二者的运动状态相同,相对静止。所以诗人以自己为参照物看云时,会认为“卧看满天云不动”的效果,故B错误。
CD、在本题中船是向东高速行驶,而“卧看满天云不动”是指“云与我”保持相对静止,即“云与我”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地球向东运动。所以“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的“榆树”为参照物的,故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B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图像横轴和纵轴表示的物理量,再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最后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甲的速度为:;
乙的速度为v乙=2m/s,丙的速度为3m/s,丁的速度为5m/s。
则速度相同的是甲和丁。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计算物体的速度,然后统一单位后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猎豹的速度为40m/s=144km/h;旗鱼的速度为108km/h;褐海燕的速度为:;运动员的速度为:。
比较可知,褐海燕的速度最大,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2.【答案】A
【解析】【分析】从图像中提取信息,结合s=vt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在0~10s内,甲通过的距离小于乙通过的距离,根据可知,甲同学的速度小于乙同学,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两个图像的交点对应的路程为100m,则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10~20s内,乙同学到起点的距离保持100m不变,即乙静止不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3.【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确定水滴在0.3s内通过的距离,然后根据计算水滴的平均速度。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0.3s内水滴下落的距离为45cm,则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为:。
故选A。
14.【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提取信息,从而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A.s-t图象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题中没有说明运动方向,则t=5s时不一定能相遇,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等于乙。故B错误;
C.s-t图象仅描述直线运动,甲物体的运动图象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由图象看出甲物体的图象是一条曲线,表示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乙物体做匀 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B
【解析】【分析】(1)对火箭和飞船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2)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
(3)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判断;
(4)太空中所有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火箭发动机向后喷气,而气体同时对火箭产生反作用力,则飞船升空的施力物体是喷出的燃气,故A错误;
B.火箭从地面加速发射升空的过程中,它的速度不断增大,则运动状态不断改变,故B正确;
C.运载火箭升空“穿破云雾”,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而火箭相对飞船的位置保持不变,故C错误;
D.飞船进入太空后处于失重状态,和地球上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B
【解析】【分析】
物体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为速度,据此分析。
【解答】
物体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为速度,故“坐地日行八万里”表示每日运动八万里,能估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17.【答案】小刚;一样大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确定前2s内二者通过距离的大小,再根据比较二者速度大小;
(2)根据图像确定全程的距离大小和时间长短,然后根据比较二者的平均速度大小。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前2s内小刚通过距离大于小明通过的距离,根据可知,小刚的速度大,即小刚运动得快;
(2)根据图像可知,小刚和小明运动的距离都是40m,时间都是8s,根据可知,全程中两人的速度一样大。
18.【答案】变大;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变大
【解析】【分析】根据相邻照片之间的距离变化确定相同时间内苹果的路程变化,再根据确定苹果下落时的速度变化。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此过程中苹果下落的速度变大,理由是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变大。
19.【答案】1700
【解析】【分析】光速远大于声速,见到闪电就是声音刚开始由放电的地方传播,听到雷声的时间就是声音传播的时间,根据公式可求打雷放电的地方与听见声音所在地方的距离。
【解答】根据变形可知打雷放电的地方与你的距离:s=vt=340m/s×5s=1700m。
20.【答案】72;5
【解析】【分析】根据速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可以看出此时汽车的速度,由公式就可算出行驶360km需要的时间。
【解答】(1)根据上图可以看出此时汽车的速度v=72km/h。
(2)根据公式可知,汽车用这个速度行驶360km所用的时间是。
21.【答案】④
【解析】【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解答】①两岸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的,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巍巍青山两岸走”研究的对象是“青山”,运动状态是“走”,青山是运动的,是相对于竹排来说的,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看山恰似走来迎”研究的对象是“山”,运动状态是“走”,山是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是自己或者船与船上静止不动的物体,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轻舟已过万重山”,舟的运动应是相对于山,故诗人选取的参照物为山及两边的岸,故④符合题意。
22.【答案】橘子洲;地面;阁;地面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1)“舟”相对于“橘子洲”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所以以橘子洲为参照物舟是运动的,所以诗句中“舟走”是以“橘子洲”为参照物的。
(2)“橘子洲”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橘子洲”是静止的,所以诗句中“洲不走”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3)“鸽”对于“阁”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所以以阁洲为参照物鸽是运动的,所以诗句中“鸽飞”是以“阁”为参照物的。
(4)“阁”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阁”是静止的,所以诗句中“阁不飞”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23.【答案】甲;丙;乙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计算出甲的速度,再与乙和丙的速度进行比较即可;
(2)根据s=vt比较相同时间内前进的距离大小即可。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甲的速度为:,乙的速度为6m/s,丙的速度为4m/s,则平均速度相同的是甲和丙。
(2)根据s=vt可知,经过5s时,乙的速度最大,则乙的路程最大,即跑在前面的小车是乙。
24.【答案】匀速直线;0;丙小车在4秒内通过的路程为16m
【解析】【分析】(1)根据乙车的图像形状分析它的运动状态;
(2)根据图像确定4s时两车运动的距离,然后相减即可;
(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结合速度公式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乙车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则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那么小车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2)根据图像可知,经过4s时,甲和乙的图像相交,即二者到起点的距离相同,那么两车相距0m;
(3)根据图片可知,阴影部分为长方形,那么面积S=ab=vt,根据速度公式s=vt=4m/s×4s=16m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丙小车在4秒内通过的路程为16m。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