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未有天才之前》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未有天才之前》课件(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9 16:4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未有天才之前》
鲁迅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6—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先生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导入 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8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有必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否则你就读不懂。
学习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文法,请调动你的语法和文言知识积累,先把文字疏通,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学习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演讲稿中倡导的“泥土”精神的思想精髓,思考其现实意义。
2、体会鲁迅先生演讲的语言特色,感受其犀利的逻辑力量。
3、思考“大家都来做泥土”的现实意义。
注意以下字词读音与释义
厌薄(???? )? 譬如(????? )?
不肖(???? )? 国粹(????? )
戕贼(?????? ) ? 寒噤(????? ) 若以“未有天才之前”作为一句话的开始,请从文中找出适当的句子来完成它,让它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意思的表达。
“未有天才之前, ”
题目
未有天才之前,
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中心论点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第二部分:(4—9段)批判封建主义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人的摧残。文章划分结构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土,做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①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
②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
第一部分分析

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盛大。
这里作者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并加以分析它们的作用。第一部分分析①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
之前”的演讲?
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盛大。
②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
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③这里作者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并加以分析它们的作用。
参考:拿破仑例子是类比论证,逻辑严密 拿破仑: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背后有许多兵;而今天的人要成为天才,背后必须得有许多的民众。比喻论证以花比喻天才,以土壤比喻促成天才成长的民众,比喻恰切精当,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一下了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使人容易明了,印象深刻。 鲁迅先生提出了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这一论点,指出社会更多的是对天才的扼杀。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当时缺少天才产生的土壤? 第二部分分析整理国故崇拜创作恶意批评整理国故 这个口号最早是由新文化阵营提出来的。当时北京大学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的支持下成立了“国故社”,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古之实。面对这一形势李大钊、胡适等人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反对国故社的以封建思想保存国粹。但后来胡适过分夸大了整理国故的意义,反对学生运动,以致走到了学生的对立面。鲁迅与胡适等人观点不同,从而批判整理国故的论调。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天才的培养,而且构成了天才成长的最大障碍。对此,鲁迅指出这些社会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及造成什么后果?
参考:“整理国故”之所以要批判,是因为一些人打着这样的旗号,阻止青年从事活学问和新艺术以致新的艺术没有生根发芽的基础,最终会导致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绝,鲁迅认为既要整理旧的也要搞活新的。“崇拜创作”之所以妨碍天才的产生,是因为它表面上倡导创作,实际上是排斥外来的思想和翻译过来的外国作品,结果是束缚了作者与读者的视野,使人们都缩进旧的圈套中去。这种排斥异己唯我独尊、妄自菲薄的风气,必然会对中国文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不仅产生不了天才,“即使产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鲁迅主张要积极借鉴人家的。
“恶意的批评”则是直接打击天才的产生。本来批评家的存在应有助于创作的发展,但实际这些恶意的批评却眼高于顶,目空一切,肆意攻击。扼杀了嫩苗,而这其中就有可能是天才的嫩苗。鲁迅认为幼稚是必经阶段,对于恶意的批评,不必在意。
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分析 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证的转换枢纽。否则,上下文就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 三段分别论述我们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和为什么做的问题。
文章最后发出了号召,作者的思路是什么? 第三部分分析第10段:指明培育天才的泥土大家都 可以做。
第11段:简要论述怎样做泥土。
第12段:为什么号召大家都来做泥土。“泥土”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号召大家“都可以做”?
支持和培植天才的社会文化环境。因为天才的产生要靠民众营造的社会文化环境,而这又与每一个人有关,天才是少数,并不是都可以做天才,然支持培植天才的“泥土”只要你肯,应该都可以做。 ③要怎样才能做使天才产生的民众呢?
?参考:从上文批驳的种种论调来看,做到破除守旧、排外的心理,理解包容未来天才的幼稚。
④为什么作者指出做泥土的条件是“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这反映了作者对于民众们什么样的期待?
参考:在这三段中,贯穿的是作者对于“泥土”精神,即坚实、坚韧,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的重视与欣赏,这是典型的鲁迅精神,也是鲁迅在以后的著作、通信中,一再强调的。这里是本文的精髓所在,也是应该好好读解领会之处。⑤若让你选择,是做横空出世的天才,还是做“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本文语言精?言简
意赅,说理周全在演讲中,演讲者注意运用多种论证手法。本文语言有“味”,需仔细品味。 语言辩证周全,既批评错误做法,又能够肯定其合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