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
(共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主要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家中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颇有趣味,尤其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风趣的语言除了生动有趣、使人发笑之外,往往还能让读者在一笑之余有所回味。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就描述了主客双方围绕姓氏展开的一场巧妙地对话。
《杨氏之子》一文课后第一题明确了本课的朗读目标,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能适当停顿,而这与把握课文大意密不可分,因此,我将此作为第一课时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通过联系旧知、利用字理等方法,认识“诣”“禽”这两个生字,会写“梁”“诣”“禽”这三个字。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并能注意词句间正确的停顿。
(三)通过利用插图、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
(四)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重难点: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并能注意词句间正确的停顿。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板贴,微课视频。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揭示课题,引入课文
1.复习背诵《自相矛盾》,说说含义。
小结:同学们,这样深刻的含义,古人却用如此简单的语句说清楚了,这一类的文章我们称它为文言文。
文言文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揭题释题
“文言文”,它文字简约,却寓理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齐读课题)
(1)释题
交流后小结:“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所以题目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2)再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初读,整体感知。
(1)句一: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齐读,认读“梁”,点评。
(2)句二: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指名朗读(读准字音:诣)
(3)句三:为设果,果有杨梅。
读准字音。(点拨为wèi读音)
小组朗读
(4)句四: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生配合读,教师:孔指以示儿曰——;学生:“此是君家果。”
(5)句五: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准字音。(点拨应yìng读音)
男女生配合读,女生:儿应声答曰——;男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字义。
微课出示“禽”字的演化过程。(借助微课和注释,点拨“禽”的字义:在这个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体
通过观看微视频,学习“禽”字的书写和字理(注意提醒“禽”上下结构,撇捺舒展。)
学生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题:抄写本课生字,难写的多写一个。
(6)通读全文。(指名读)
过渡:课文读得如此流利,老师为你点赞。但我们都知道文言文的朗读还需要注意停顿,谁来说说,该怎么注意停顿呢?
(三)借助注释,交流发现,感知课文大意
哦,要做好停顿,首先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在一句话中人物后面可以做停顿;动作后面也可以做停顿。那现在就让我们借助注释,理解句意,读好停顿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看看大家的自学效果吧。
借助注释,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预设一: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聚焦“甚聪惠”)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甚”“聪”“惠”。
小结: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甚)为什么?(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板书(甚聪惠)
③指名说说大意:古代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有一个九岁的孩子,非常聪明。(板书:杨氏子)
④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指导朗读:读出杨氏子的聪明,读出内心对杨氏之子的喜爱。
⑤小结: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预设二: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①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
②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诣:拜访。”
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乃:就;于是。”“其:指杨氏子”。
③从这句话里,你知道了什么啊?(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恰巧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杨氏子叫了出来。)
出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④指导朗读。
(3)预设三:为设果,果有杨梅。
①从这句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生一: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杨氏子很有礼貌。生二:我从“果有杨梅”看出,孩子端出了多种水果,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②学生边演边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4)预设四: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谈话过渡: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这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而孔君平对杨氏子的喜爱更甚。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配合读)
②谁来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③完成《语文作业本》第3题的第(2)小题。读一读,选择停顿恰当的句子,画上“√”。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④孔君平在杨氏子的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孔君平的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如果是你,你会怎么与孔君平对答呢?
拓展延伸,试着说一说。
( )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
预设:李姓——李子;木姓——木瓜;石姓——石榴……男女生对比读
(5)再读全文,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
(四)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借助注释,试着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这则故事。
2.推荐同桌或毛遂自荐讲故事内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杨氏之子》这个故事的意思,故事中,杨氏子的聪慧和有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与孔君平的对话,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多有趣味啊。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吧。
附板书:
杨氏之子
孔君平 杨氏之子
“此是君家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甚聪惠 (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