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月迹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过 程
教材分析《月迹》处于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本文记叙了中秋之夜,几个孩子从中堂到院子里再到院子外寻找月迹的过程。作者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的镜中月变化时的调皮可爱,院中月的恬静柔美。以及院外月的无处不在。表现了孩子的敏锐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真童趣。教学目标认识“袅”“嫦”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月迹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并尝试写出景物的变化。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教学重点: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体会月迹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并尝试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教学准备:语文书 课堂作业本 板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归类识字(一)出示课题,了解“迹”意思是“足迹”、“踪迹”。介绍课文的作者贾平凹,注意凹(wā)的读音。(二)引导学生理解月亮的足迹,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地上的月亮,或者说是月光。(三)检查生字词1.注意易错字的读音。 (出示:面面相觑 倏忽间 嫉妒 悄没声儿)2.通过图片展示,深刻的了解“累累”“袅袅”的意思,并积累带累累和袅袅的四字成语。(出示:累累的骨朵儿 袅袅。展示水果一大串一大串挂满枝头的三张图片,感受累累的意思是“接连成串”。通过展示一张乡间的村舍,烟囱冒烟,缓慢上升,理解“袅袅”的意思是“云雾缭绕上升”。) 3.了解文章语言的特色,读好儿化词。 (出示:屏住气儿 悄没声儿 骨朵儿 葡萄叶儿 瓷花盆儿 掀刃儿 。贾平凹是陕西人,在他的文章当中都会带着北方特色的儿话词,同时引导学生对比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儿化词,如花儿 鸟儿 小猫儿等,让学生在品读中对比,有了“儿”,也更符合小孩子的语言特点,表现出作者对这些事物的喜爱。)二、寻找月迹 梳理文章1.出示:默读课文,找一找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并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题。2.学生反馈,梳理月迹。竹窗帘儿→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 ① ② ③ ④ 爷爷的掀刃儿上→小河里→沙滩上→眼睛里 ⑤ ⑥ ⑦ ⑧3.给月亮的足迹进行分类。思考:哪些月迹是在家里中堂看到的?哪些月迹是在院子里看到的?哪些月迹是在院子外看到的? 中堂(①②) 院子里(③④⑤) 院子外(⑥⑦⑧)师总结:根据月迹,划分文章段落。中堂里的月迹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堂月(1~2),由于中堂的月迹主要出现在镜子里,我们直接写镜中月。那院子的月迹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院中月(3~20)。院子外的月亮称之为院外月(21~24)。(相机板书:中堂月(镜中月)、院中月和院外月。)5.过渡:让我跟随作者一起走进那个有趣的中秋之夜吧。三、合作学习 体会美感出示要求:文章中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感到很有趣,用“_____”划出来。你从哪些关键词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并用你的朗读读出这种感受,想一想: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完成表格。月迹关键词句感受描写方法镜中月(中堂月)院中月院外月(一)学生反馈,交流镜中月。(出示文章第2自然段。)11.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很会读书,不仅圈出了关键词句,而且还在旁边简单的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你们真棒,现在我们一起按照镜中月→院中月→院外月的顺序分享我们的感受吧!预设:我从“溜”和“爬”两个动作中感受到了镜中月的调皮可爱,就好像小孩子一样,这一处的描写运用了景物描写中的动态描写。(老师相机把“动态描写”板贴,贴在黑板上。并请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调皮可爱”板书到黑板上“动态描写”的下面。)22.请学生用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出示: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3.你的朗读让镜中月的调皮可爱跃然纸上。那对于镜中月部分,谁还有什么想说的?预设:我从镜中月的动态变化中,感受到月迹很神奇,富有变化,这里运用了动态描写。(相机请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神奇”、“多变”板书在黑板上“动态描写”的下面。)预设:我从孩子看到满盈时的高兴,到空镜时的失望,感受到孩子们的童真童趣。(二)学生反馈,交流院中月。11.接着我们来分享院中月的感受,谁愿意首先来分享你的感受。(出示第3自然段)预设:我选择的是院中月,我从“玉玉的”、“银银的”两个词语中感受到月光的柔美。这里作者运用了静态描写。(老师相机出示第3自然段,板贴贴出“静态描写”,并请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静态描写的下面。)22.对于院中月部分,谁还有什么想说的?预设:月夜下,粗粗的梧桐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累累的骨朵儿,让我感受到月夜的恬静和美好,这里运用了动态描写。(老师相机请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恬静”板书到动态描写的下面。)对比朗读,读出月迹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如果说镜中月是调皮可爱的、神奇多变的,那么院中月却是恬静柔美的。同学们用你们的朗读,把月迹的两种美读出来。(出示:第2、3自然段。通过个人读,男女赛读,读出两种月迹的两种美。)4.感受儿童的语言特点,感受叠词之美。玉玉的 银银的 粗粗的 疏疏的 运用叠词,体现了儿童语言的简洁、朴素充满纯真。在生活中,小孩子的说话表达是很有特点的,比如“吃饭饭”、“喝药药”、“喝水水”,小孩子的语言简单而可爱,朴素而准确。作者运用儿童的语言描写,真实的再现了当时作者看到院中月的感受。55.出示第8自然段,感受作者有趣的想象。老师发现第8自然段写的也很有趣,一起读一读,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预设:我仿佛看到白色的云雾从地面窜出在我身后缭绕上升,这种白色的云雾飘到我的脖子上似有若无的 、痒痒的,好舒服。 我好像真的处于《西游记》中的月宫一样,置身于人间仙境之中。小结:是的,同学们的想象真美。这一段是作者的想象,他想象自己站着的地球变成的月球,自己好像真的飞上月亮啦,儿童的想象真有趣。交流反馈,交流院外月。1.对于院外月,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预设:月迹出现在小河里、弟弟妹妹的眼睛里,我感受到了月亮无处不在。这一部分运用了动静结合。(老师相机板贴“动静结合”)2.是的,只要你愿意观察、愿意寻找、它就有了。正向 文中说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出示: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齐读。)3 3.你觉得在作者心中追寻月迹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预设:有趣、美好、快乐、幸福小结:是的,追寻月迹就是追寻一种美好、一种幸福。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情,很多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就像奶奶所说的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美好也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学习写法、书写美好1. 过渡:在作者的笔下,月迹不仅有着调皮可爱的动态美,同时还有着恬静美好的静态美。一次寻月,月亮给我们带来了如此新奇的、有趣的感受,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写作秘妙呢?同桌讨论一下。 预设: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运用了“溜”“爬”字,将月迹写的富有情态,非常调皮可爱。那作者是怎么把镜中月的细腻变化一步一步的表现出来的呢?预设1:作者运用了一系列连续的时间词语,把镜中月的一点一点的变化表现出来。预设2.作者在描写月迹的同时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让文章充满的了趣味。小结:同学们真会发现,作者就是运用一系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先→再→渐渐地→还在→慢慢儿→末了,把月亮由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空境的动态变化细腻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把观察月迹变化时的心情的变化也细腻的表现出来, 让我们读者如临其境,心情随着作者的心情一起变化起来。同学们,其实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一系列的连续时间词语加上自己的心理感受,就能把文章的动态描写和感受细腻的表现出来,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文章就更有趣了。(相机板书:连续的时间词+感受+想象)同学们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很多很多,现在就让我们运用所学的写作秘妙,书写日出之美。播放日出视频,边看边想:日出时,什么在发生着变化?预设:日出时,天空的颜色、太阳大下、太阳位置、太阳光芒、还有我的心情都在发生着变化。4.引导学生运用第2自然段的方法写出日出之美:时间词+感受+想象出示要求①运用连续的时间词,写出日出时的各种变化先 ……再……渐渐地…… 慢慢儿……末了……起初......后来......接着......②写出自己看日出时的心情变化。③并展开自己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