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马过河》 课型 阅读课
教 学 过 程
教学目标:1.认识“棚、驮”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坊”,会写“愿、意”等8个字,会写“愿意、麦子”等11个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恰当的语气。3.能用上提供的词语讲故事。教学重难点:认识“棚、驮”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坊”,会写“愿、意”等8个字,会写“愿意、麦子”等11个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童话故事《小马过河》。2.引导质疑: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克服的?结果怎样?二、初读课文。1.提出要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认读字词。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用加一加、换一换、编口诀等方法记住生字。重点识记“磨坊”,区别多音字“坊”的不同读音,结合句子区别“该”和“刻”的字形,分别组词,指导书写“该、刻”这两个字。3.根据以下问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克服的?结果怎样?根据以上问题梳理文脉,尝试说出主要内容。起因:小马要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经过: 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小马向老牛请教,老牛认为水很浅,而小松鼠却说水很深,小马只好去问妈妈,妈妈让小马自己试一试。结果:小马顺利蹚过了河。连起来说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1.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瞧,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一天,他们进行了一番对话。来,读读第2自然段中老马和小马的对话。关注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体会老马亲切、商量的语气,表现小马和老马高兴的心情。2.小结方法,练习分角色朗读:可以根据角色,抓住提示语和标点符号,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齐读这两段话。3.用上下面的词语讲一讲故事的起因:马棚、愿意、磨坊。指导并强调讲故事的注意点:讲故事不是背课文,可用自己的话来说;故事要讲完整,不要遗漏主要内容,否则别人听不懂。(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1.请学生自主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2.交流,理解“为难”,了解它为难的原因,读出为难的语气。3.根据提示语“驮、挡住、为难”,概括讲述小马过河遇到的困难这部分内容。四、指导书写。出示六个生字,着重指导写好“愿、意”两字,指名学生说出注意点,写后交流反馈。五、总结存疑。小马驮着麦子去磨坊遇到了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结果如何呢?下节课再来学习。板书设计14 小马过河驮麦去磨坊小河挡去路 为难?
教 后 反 思
关注学情 适时引导——《小马过河》教学反思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中,我紧扣课后要求,目标明确,指导分角色朗读时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角色、提示语、对话内容和标点符号等确定说话语气,学生朗读指导到位。言语训练扎实到位。 这堂课,我不但重视朗读指导,还安排了不少言语训练内容,有理解关键词句的,有根据提供的词语进行故事讲述的等等。加强言语训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言语形式的掌握,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颇有助益的。这样扎扎实实地练,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能得到提升。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质疑。在课堂学习展开的过程中,我常带领学生针对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能入情入境,与文中的小马心意相连。这样,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获。这是同步课堂,在开展两个班级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毕竟班级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再加上平常各班的学习节奏、习惯等也不同,因此,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