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3 07:12:57

文档简介

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 )
A. 敬天保民 B. 与民休息 C. 崇德尚贤 D. 天人合一
2.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 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3. 古希腊戏剧的题材、剧情虽然已知,但诗、音乐、舞蹈与哲学说教每次都不同,往往抒发公民的情感,关注广大观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诸如城邦政治、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
A.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产生于古希腊戏剧作品之中
B. 古希腊戏剧内容需要进一步扩展,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
C. 古希腊戏剧有助于培育城邦公民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D. 古希腊戏剧创作缺乏对社会的理性思考
4. 图1、图2、图3可用来说明( )
图1 苏美尔人的壁画 图2 古埃及建筑 图3 古代阿拉伯建筑
A. 亚非文化的统一性 B. 农牧文明的交融性
C. 各国重视文化传承 D.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5. 现行公历,一年以365.2425日计算,玛雅历以365.2420日计算。而根据天文学家计算,一年应该是365.2422日。玛雅历的误差为每年0.0002天,换算成秒仅为每年17.28秒。可见
A. 玛雅历是最早的太阴历 B. 玛雅历的准确性非常高
C. 现行公历起源于玛雅历 D. 玛雅文明历久远而不衰
6. 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征服了迁人地区的居民,与被征服或征服者融合,在亚欧大陆分别形成了希腊人,雅利安人等不同的人种,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材料旨在强调这一迁徙过程( )
A. 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 B. 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C. 中断了亚欧大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D. 推动了先进文明进一步传播
7. 如图是日尔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的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
A. 打断了欧洲的农耕文明进程 B. 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 促进了区域文化交融与认同 D. 征服了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化
8. 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 掠夺了当地的资源 B.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 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 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9. 下表反映出( )
表:南北美洲的种族分布(单位:百万)
白人 黑人 印第安人
1835年 1935年 1835年 1935年 1935年
北美洲 138 124.3 26 12.4 1.8
中美洲 1.9 6.9 2.7 8. 21.4
南美洲 2.9 40.9 4.5 18.7 29.2
合计 18.7 172.1 9.8 39.5 52.4
A. 欧洲移民流向中南美洲 B. 欧洲殖民扩张导致土著锐减
C. 人口迁徙促使族群变化 D. 新航路开辟引起人口大迁徙
10. 1866年7月9日,《萨克拉门托联合日报》报道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华人六大会馆的人数,如下表所示。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华人在加利福尼亚铁路工地上劳动。由此可知,当时( )
会馆 宁阳会馆 阳和会馆 三邑会馆 四邑会馆 合和会馆 人和会馆
人数 15000人 11500人 10500人 9000人 8500人 3800人
A. 会馆负责华工日常管理 B. 美国人口发生替代性变化
C. 地域性商人集团的崛起 D. 华工为美洲发展作出贡献
11. 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是处理二战之后欧洲的难民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难民署要求设立“联合国难民紧急基金”,但因美国干预而失败。1954年,美国希望把难民署作为反苏的力量而开始给予支持。此后,“联合国难民基金”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并迅速筹集完毕。这反映出( )
A. 冷战导致难民问题形成 B. 人道主义原则得到了各国公认
C. 霸权主义威胁国际治理 D. 联合国致力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12. 二战后,大量劳动力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流入西欧、北美洲、大洋洲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和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20世纪90年代,东欧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上述材料表明( )
A.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顶峰
B. 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C.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改变着劳动力结构
D. 劳动力全球流动预示着经济的平衡发展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他们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状况说明了( )
A. 交通发达为移民奠定基础 B. 国际劳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C. 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移民潮 D. 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14. 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下列呈现的新加坡移民辅导活动( )
·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 ·通过挨家挨户的家访,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 ·组织以多元种族和宗教为主题“新加坡和谐之旅”。 ·在各选区定期举办典礼,为取得身份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
A. 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 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 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D. 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15. 下图为2001~2017年“世界难民日”主题(部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2001年:“尊重” 2004年:“我想有个家:安全和有尊严地重新开始生活” 2005年:“勇气” 2008年:“保护” 2010年:“家园” 2014年:“因战争而导致分裂的家庭即使只有一个也太多” 2017年:“因为勇气,我们与难民同在”
A. 战争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B. 难民问题是持续性的世界难题
C. 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难民问题 D. 难民基本的国民权利得到保障
16. 有学者认为,移民国家的国情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接触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程度。国家的和平与繁荣要求树立一种新的整体共识,接受多元化,努力适应不同民族的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文化多元化会带来混乱 B. 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多元化
C. 移民国家应该适应文化多元化 D. 世界和平造就了文明多元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图中齐鲁文化圈的主流思想理念并对其进行阐释。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的确,凭着自己的实力,这些印欧语系的波斯人在向西方的推进中节节胜利。但是不久他们就遭到其他一些印欧人部落的抵抗,这些印欧人几个世纪前就移居欧洲并占领了希腊半岛及爱琴海诸岛。他们发觉自己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这样,两支印欧人发生了三次著名的战争。战争期间,波斯国王大流士和薛西斯侵略了希腊半岛的北部,千方百计想在欧洲大陆上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美]房龙《房龙讲述人类的故事》
材料二 向海外流放犯人是英国解决国内罪犯问题的一种做法。1783年后,英国停止了向北美运送罪犯的行动。然而,此时的罪犯却增多了,犯人因为不堪忍受而频繁发生暴动。伯克于1786年呼吁下院关注“被判处流刑的那些不幸的人的悲惨处境”。为此,1787年,英国政府把几百名犯人流放到非洲的冈比亚,但到1791年,这些人中只剩下64人,死亡率极高,朝野上下大为不满。皇家学会的班克斯认为澳大利亚距欧洲人所居住的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相当遥远,罪犯逃跑将十分困难。去那里拓殖的人,每人可以得到一年的粮食及必需品。此后,英国将东澳大利亚植物学湾作为政治犯和刑事犯的流放地。
——摘编自郭家宏《英帝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波斯人崛起的地理区域及“其他一些印欧人部落”的族群名称。分析波斯人的迁徙对区域政治与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澳大利亚被英国开辟成为罪犯流放地的原因。指出澳大利亚殖民地化对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漳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
材料二 国会中关于排华法案(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辩论起初集中于对中国人口的恐惧上。俄勒冈州参议员拉法叶格佛说:“她(中国)的人民会如蝗虫一样蜂拥而至。”就当时的在美华人人口而言,心理意义上的人口威胁要远大于实际上的。因为1876年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在美华人人口仅有10.5万人,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成年男性劳动力,并没有耗费美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调查报告中大多数证人都使用了“勤劳”“安静”“可靠”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所接触过的华工。国会辩论中也提到了中国移民不愿同化的问题。俄亥俄州众议员伊兹拉泰勒认为:“中国人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歧视,美国的法律规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黑人的后裔能够成为美国公民,如果说中国人不可同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给予这样的权利。他们在加州的遭遇能够让他们接受被同化吗?”
——摘编自曹雨《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立法过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
(2)假如你是1882年美国国会中的一名议员,面对排华法案,你是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西方国家开始推行文化多元主义。其基本范式:让少数族群在地区与中央政府机构中具有代表性;改组制度组织结构,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采取措施促进平等、互相包容与尊重,尤其是促进人口主体对少数族群的尊重和包容;提供资源,支持移民群体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对本民族的认同(而不是同化)。随着西方难民危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日益深化,美国学者开始对一直以来实行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进行深刻的反思。他们认为,多元文化主义使西方文明在面对外来威胁时脆弱不堪,使极端主义如虎添翼。多元文化主义使得许多外来移民社区成了一个个孤岛,长期下去将导致美国的巴尔干化。
——摘编自郭才华《美国多元文化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威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认识。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 )
A. 敬天保民 B. 与民休息 C. 崇德尚贤 D. 天人合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这体现”,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人们如何对待“自然”,不涉及如何对待“民”,也不涉及“崇德尚贤”,排除A、B、C项。故选D项。
2.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 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出现大量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儒学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倡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获得真理,C项正确;宋代自然科学教育逐渐普及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传统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排除B项;宋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仍然是儒家的价值观念,研究自然也是体现了儒家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
3. 古希腊戏剧的题材、剧情虽然已知,但诗、音乐、舞蹈与哲学说教每次都不同,往往抒发公民的情感,关注广大观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诸如城邦政治、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
A.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产生于古希腊戏剧作品之中
B. 古希腊戏剧内容需要进一步扩展,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
C. 古希腊戏剧有助于培育城邦公民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D. 古希腊戏剧创作缺乏对社会的理性思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由材料“诗、音乐、舞蹈与哲学……往往抒发公民的情感,关注广大观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可知,古代希腊的戏剧关注公民的现实问题,有助于培育城邦公民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C项正确;材料只能显示古希腊戏剧是人文主义的一种载体,但不能由此就说人文主义就是产生于古希腊戏剧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古希腊戏剧内容较为丰富,如城邦政治、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不能得知古希腊戏剧内容需要进一步扩展,排除B项;据材料“往往抒发公民的情感,关注广大观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诸如城邦政治、社会矛盾、人生困惑”可知,古希腊的戏剧创作有对社会的理性思考,排除D项。故选C项。
4. 图1、图2、图3可用来说明( )
图1 苏美尔人的壁画 图2 古埃及建筑 图3 古代阿拉伯建筑
A. 亚非文化的统一性 B. 农牧文明的交融性
C. 各国重视文化传承 D. 世界文化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苏美尔人的壁画”、“古埃及建筑”、“古代阿拉伯建筑”可知,各国文明有各自的特点,文化是多样的,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文化是统一的,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国重视文化传承,排除C项。故选D项。
5. 现行公历,一年以365.2425日计算,玛雅历以365.2420日计算。而根据天文学家计算,一年应该是365.2422日。玛雅历的误差为每年0.0002天,换算成秒仅为每年17.28秒。可见
A. 玛雅历是最早的太阴历 B. 玛雅历的准确性非常高
C. 现行公历起源于玛雅历 D. 玛雅文明历久远而不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玛雅历中一年的时长误差非常小,甚至比现行公历还要精准,这说明玛雅历的准确性非常高,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历属于太阳历,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现行公历起源于玛雅历,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点睛】
6. 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征服了迁人地区的居民,与被征服或征服者融合,在亚欧大陆分别形成了希腊人,雅利安人等不同的人种,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材料旨在强调这一迁徙过程( )
A. 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 B. 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C. 中断了亚欧大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D. 推动了先进文明进一步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与被征服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在亚欧大陆分别形成了希腊人、雅利安人等不同的人种,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印欧人在亚欧大陆的迁徙,形成了一些不同的人种与文明,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出现,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B项正确;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并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了不同的人种,不能反映印欧人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排除A项;印欧人的迁徙并未中断亚欧大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印欧人的迁徙对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影响,强调的是文化之间的甲流,而非“先进”文明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7. 如图是日尔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的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
A. 打断了欧洲的农耕文明进程 B. 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 促进了区域文化交融与认同 D. 征服了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日尔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融与认同,C项正确;日耳曼人的迁徙并没有打断欧洲的农耕文明进程,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区域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该迁徙并没有征服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8. 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 掠夺了当地的资源 B.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 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 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据本题材料“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D项正确;殖民者在美国和拉丁美洲地区都掠夺了当地的资源,这并不是导致拉丁美洲地区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建立的殖民统治的时间早晚,不是导致拉丁美洲地区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移民数量增多会给拉丁美洲地区增加劳动力数量,不是造成其发展统治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下表反映出( )
表:南北美洲的种族分布(单位:百万)
白人 黑人 印第安人
1835年 1935年 1835年 1935年 1935年
北美洲 13.8 124.3 2.6 12.4 1.8
中美洲 1.9 6.9 2.7 8. 21.4
南美洲 2.9 40.9 4.5 18.7 29.2
合计 18.7 172.1 9.8 39.5 52.4
A. 欧洲移民流向中南美洲 B. 欧洲殖民扩张导致土著锐减
C. 人口迁徙促使族群变化 D. 新航路开辟引起人口大迁徙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图表信息可知,从1835年到1935年,南北美洲的白种人分布数量上升,黑种人分布数量上升,印第安人分布数量也上升,三者之间的数量差距变小,这反映了人口迁徙促使族群变化,C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欧洲移民的流向,而且当时大量欧洲人去往美洲而非南美洲,排除A项;由材料可以看到印第安人分布数量上升,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时间是15世纪末,与材料时间相隔太远,不能作为材料历史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866年7月9日,《萨克拉门托联合日报》报道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华人六大会馆的人数,如下表所示。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华人在加利福尼亚铁路工地上劳动。由此可知,当时( )
会馆 宁阳会馆 阳和会馆 三邑会馆 四邑会馆 合和会馆 人和会馆
人数 15000人 11500人 10500人 9000人 8500人 3800人
A. 会馆负责华工日常管理 B. 美国人口发生替代性变化
C. 地域性商人集团的崛起 D. 华工为美洲发展作出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6年的美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统计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华人六大会馆的华人人数,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华人在加利福尼亚铁路工地上劳动,可知当时的华工大多数在美国从事基础设施建设,为美洲发展作出了贡献,D项正确;材料只是华工人数的统计,不能得出会馆负责华工日常管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美国其他人口的比例问题,不能得出美国人口发生替代性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具体涉及商人所占比例,不能得出地域性商人集团的崛起,排除C项。故选D项。
11. 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是处理二战之后欧洲的难民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难民署要求设立“联合国难民紧急基金”,但因美国干预而失败。1954年,美国希望把难民署作为反苏的力量而开始给予支持。此后,“联合国难民基金”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并迅速筹集完毕。这反映出( )
A. 冷战导致难民问题形成 B. 人道主义原则得到了各国公认
C. 霸权主义威胁国际治理 D. 联合国致力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在联合国难民署成立的背景下,“联合国难民基金”的筹集经历了由失败到成功筹集完毕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曲折性,究其原因是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使难民问题与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增加了解决难民问题的难度,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难民问题是因为战争造成的,而非美苏间的冷战,排除A项;材料中其他国家的支持主要是跟随美国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联合国在国际关系民主化中的作用,美国的霸权主义是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二战后,大量劳动力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流入西欧、北美洲、大洋洲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和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20世纪90年代,东欧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上述材料表明( )
A.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顶峰
B. 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C.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改变着劳动力结构
D.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预示着经济的平衡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据材料二战后以来,大量劳动力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东欧等地流入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以及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等,可知二战后不同时期劳动力的流向存在差异性,主要反映了在全球化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通过全球流动寻求最佳市场区位条件,B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在经历了两极格局的解体后,出现了进一步的深化发展,排除A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实质上反映的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深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人口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劳动力的全球流动预示着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他们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状况说明了( )
A. 交通发达为移民奠定基础 B. 国际劳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C. 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移民潮 D. 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移民中的“知识精英”的移民增多,说明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D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在移民中“知识精英”的移民增加,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国际劳务市场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这是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而出现的变化,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 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下列呈现的新加坡移民辅导活动( )
·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 ·通过挨家挨户的家访,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 ·组织以多元种族和宗教为主题的“新加坡和谐之旅”。 ·在各选区定期举办典礼,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
A. 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 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 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D. 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可得出新加坡的做法让外来的移民更有归属感,逐步认同新加坡的文化,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D项正确;新加坡的做法是要形成对新加坡的国家认同,而不是维护多样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工业化的信息,B项不是主旨,排除B项;这种做法能提高社区自治水平,但不是新加坡的主观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下图为2001~2017年“世界难民日”主题(部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2001年:“尊重” 2004年:“我想有个家:安全和有尊严地重新开始生活” 2005年:“勇气” 2008年:“保护” 2010年:“家园” 2014年:“因战争而导致分裂的家庭即使只有一个也太多” 2017年:“因为勇气,我们与难民同在”
A. 战争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B. 难民问题是持续性的世界难题
C. 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难民问题 D. 难民基本的国民权利得到保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2001~2017年(世界)。材料涉及2001~2017年“世界难民日”主题(部分),据所学可知难民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而且短时间内很难解决,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影响难民的因素很多,战争只是其中之一,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利益失衡,没有加剧难民问题,排除C项;据所学,当今国际社会,难民基本的国民权利得不到保障,排除D项。故选B项。
16. 有学者认为,移民国家的国情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接触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程度。国家的和平与繁荣要求树立一种新的整体共识,接受多元化,努力适应不同民族的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文化多元化会带来混乱 B. 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多元化
C. 移民国家应该适应文化多元化 D. 世界和平造就了文明多元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依据材料中“国家的和平与繁荣要求树立一种新的整体共识,接受多元化”等信息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的必然性,文化的认可和适应有助于国家的和平与繁荣,移民国家应该适应文化多元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多元化会带来社会混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要积极适应文化多元,没有涉及和平和文明多元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图中齐鲁文化圈主流思想理念并对其进行阐释。
【答案】(1)地域分布广;多样性(多元化);地域特色突出;彼此融合吸收(包容性)。
(2)主流思想:以德治国、民为邦本。阐释:山东是春秋战国孔孟的故乡。孔孟的思想对齐鲁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孟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其主张“仁”和“仁政”、强调“以德治国”、“民贵君轻”,强调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些崇高的传统美德和核心的思想理念,构成齐鲁文化圈和中华文化圈的主流基因,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挖掘和弘扬。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分析示意图可知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的文化圈,如“都城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圈”等,由此得出地域分布广,呈现多样性或多元化,而且依据“都城”“北方”“齐鲁”“巴蜀”等地理名称,可知地域特色突出;再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彼此批驳的同时也彼此融合,具有包容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本问是开放性问题,首先根据设问要求和所学知识可知,齐鲁文化圈的主流思想:以德治国、民为邦本。然后依据山东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孟的故乡以及孔子、孟子儒家思想的主张、意义等进行论证。即山东是春秋战国孔孟的故乡。孔孟的思想对齐鲁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孟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其主张“仁”和“仁政”、强调“以德治国”、“民贵君轻”,强调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些崇高的传统美德和核心的思想理念,构成齐鲁文化圈和中华文化圈的 主流基因,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挖掘和弘扬。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的确,凭着自己的实力,这些印欧语系的波斯人在向西方的推进中节节胜利。但是不久他们就遭到其他一些印欧人部落的抵抗,这些印欧人几个世纪前就移居欧洲并占领了希腊半岛及爱琴海诸岛。他们发觉自己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这样,两支印欧人发生了三次著名的战争。战争期间,波斯国王大流士和薛西斯侵略了希腊半岛的北部,千方百计想在欧洲大陆上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美]房龙《房龙讲述人类的故事》
材料二 向海外流放犯人是英国解决国内罪犯问题的一种做法。1783年后,英国停止了向北美运送罪犯的行动。然而,此时的罪犯却增多了,犯人因为不堪忍受而频繁发生暴动。伯克于1786年呼吁下院关注“被判处流刑的那些不幸的人的悲惨处境”。为此,1787年,英国政府把几百名犯人流放到非洲的冈比亚,但到1791年,这些人中只剩下64人,死亡率极高,朝野上下大为不满。皇家学会的班克斯认为澳大利亚距欧洲人所居住的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相当遥远,罪犯逃跑将十分困难。去那里拓殖的人,每人可以得到一年的粮食及必需品。此后,英国将东澳大利亚植物学湾作为政治犯和刑事犯的流放地。
——摘编自郭家宏《英帝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波斯人崛起的地理区域及“其他一些印欧人部落”的族群名称。分析波斯人的迁徙对区域政治与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澳大利亚被英国开辟成为罪犯流放地的原因。指出澳大利亚殖民地化对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影响。
【答案】(1)地理区域:伊朗高原。族群名称:希腊人。影响:建立了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引发希波战争;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2)原因:解决国内罪犯问题;北美运送罪犯行动的终结;罪犯增多,暴动频发;流放非洲致死率高,导致社会不满;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四周环海,罪犯逃跑困难。影响: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白人成为主要居民;出现混血人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波斯。地理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人崛起的地理区域是伊朗高原。族群名称:根据材料“但是不久他们就遭到其他一些印欧人部落的抵抗,这些印欧人几个世纪前就移居欧洲并占领了希腊半岛及爱琴海诸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他一些印欧人为希腊人。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人的迁徙建立了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根据材料“这样,两支印欧人发生了三次著名的战争”,可得出引发希波战争;根据材料“战争期间,波斯国王大流士和薛西斯侵略了希腊半岛的北部,千方百计想在欧洲大陆上占据一席之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1783后的英国、澳大利亚。原因:根据材料“向海外流放犯人是英国解决国内罪犯问题的一种做法”,可得出解决国内罪犯问题;根据材料“1783年后,英国停止了向北美运送罪犯的行动”,可得出北美运送罪犯行动的终结;根据材料“然而,此时的罪犯却增多了,犯人因为不堪忍受而频繁发生暴动”,可得出罪犯增多,暴动频发;根据材料“为此,1787年,英国政府把几百名犯人流放到非洲的冈比亚,但到1791年,这些人中只剩下64人,死亡率极高,朝野上下大为不满”,可得出流放非洲致死率高,导致社会不满;根据材料“皇家学会的班克斯认为澳大利亚距欧洲人所居住的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相当遥远,罪犯逃跑将十分困难”,可得出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四周环海,罪犯逃跑困难。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活动导致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活动使白人成为主要居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人、土著、黑人相互交融,出现混血人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漳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
材料二 国会中关于排华法案(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辩论起初集中于对中国人口的恐惧上。俄勒冈州参议员拉法叶格佛说:“她(中国)的人民会如蝗虫一样蜂拥而至。”就当时的在美华人人口而言,心理意义上的人口威胁要远大于实际上的。因为1876年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在美华人人口仅有10.5万人,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成年男性劳动力,并没有耗费美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调查报告中大多数证人都使用了“勤劳”“安静”“可靠”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所接触过的华工。国会辩论中也提到了中国移民不愿同化的问题。俄亥俄州众议员伊兹拉泰勒认为:“中国人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歧视,美国的法律规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黑人的后裔能够成为美国公民,如果说中国人不可同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给予这样的权利。他们在加州的遭遇能够让他们接受被同化吗?”
——摘编自曹雨《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立法过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
(2)假如你是1882年美国国会中的一名议员,面对排华法案,你是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答案】(1)历史背景:黑奴贸易受到限制;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晚清政府腐朽无能;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人民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中国经济落后,就业困难。
(2)示例1:投赞成票理由:华人数量多,抢占了美国白人的工作机会;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无法融入美国社会;清政府国力衰弱,无力保护本国国民。
示例2:投反对票理由:华人勤劳可靠,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美国,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发展;没有耗费公共资源;排斥华工不符合美国自由、平等的宪法精神。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据所学,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据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后”可得出,西方国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晚清政府腐朽无能;据材料“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据材料一“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可得出人民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中国经济落后,就业困难。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列举题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后期的美国。投赞成票理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据材料二“她(中国)的人民会如蝗虫一样蜂拥而至”、“绝大多数是成年男性劳动力”可得出华人数量多,抢占了美国白人的工作机会;据所学,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无法融入美国社会;清政府国力衰弱,据材料一“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国力衰弱,无力保护本国国民。
投反对票理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据材料二“调查报告中大多数证人都使用了‘勤劳’‘安静’‘可靠’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所接触过的华工”可得出华人勤劳可靠,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所学知识,华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美国,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发展;据材料二“没有耗费美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可得出没有耗费公共资源;据材料二“中国人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歧视,美国的法律规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黑人的后裔能够成为美国公民,如果说中国人不可同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给予这样的权利。”可得出排斥华工不符合美国自由、平等的宪法精神。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西方国家开始推行文化多元主义。其基本范式:让少数族群在地区与中央政府机构中具有代表性;改组制度组织结构,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采取措施促进平等、互相包容与尊重,尤其是促进人口主体对少数族群的尊重和包容;提供资源,支持移民群体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对本民族的认同(而不是同化)。随着西方难民危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日益深化,美国学者开始对一直以来实行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进行深刻的反思。他们认为,多元文化主义使西方文明在面对外来威胁时脆弱不堪,使极端主义如虎添翼。多元文化主义使得许多外来移民社区成了一个个孤岛,长期下去将导致美国的巴尔干化。
——摘编自郭才华《美国多元文化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威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认识。
【答案】示例:认识: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符合民族发展的规律,符合世界民族发展的潮流,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但是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主张的就是各民族特征共存,各民族可以保存其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平等互助、互相容纳、共同发展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符合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民族平等的思想。当今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分属200多个国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组成的。可以预见,今后采用以多元文化为内容的政策的国家还会很多,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节与改良的一部分,这种调节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根基一私有制。只要私有制还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来看,关注更多的也是文化方面,而对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同时也缺少保护这一政策得以实施的机制。就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国家是民族存在的基础,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是任何一个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国家意识高于民族意识。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侧重点在多元,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过多强调保持民族传统,民族价值观等,容易导致思想混乱,会削弱国家意识,所以在多元的基础上还需形成-种国民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国民意识。因此,任何一种成功的民族理论政策,不仅要解决现实的民族问题,而且还要指出未来民族关系发展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还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促进平等、互相包容与尊重…….支持移民群体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对本民族的认同”及“多元文化主义使西方文明在面对外来威胁时脆弱不堪,使极端主义如虎添翼……许多外来移民社区成了一个个孤岛”可知,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即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一定弊端,故可从其积极性与局限性进行分析阐述;积极性可从保留各民族特征、推动民族间平等互助、互相容纳、共同发展,彰显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持久生命力进行阐述;局限方面可结合所学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私有制的根本属性认识多元文化主义的本质,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提倡内容的局限及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的矛盾进行分析阐述,从而辩证认识西方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