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基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基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3 08:38:54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月考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A A C A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A D B
1.【答案】C【解析】据材料“皇帝是代表天意而君临百姓,他的意志与天一样不可违抗”、“臣民对他只有敬畏和服从”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观念,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借助神权强化专制主义,故选C项;材料强调借助神权强化专制主义, 与治国理政内涵丰富无关,排除A项;神权思想服务于君主专制的现实政治需要,并没有居于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儒家学者为统治阶级服务,未体现“互相”,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在中世纪的西欧,医师给病人治病时更多关注的是病人的脉搏和尿液,再就是病人表现的一些症状,这都能体现中世纪医生使用观察体液等重视经验和事实的方式诊断治疗,体现出一定的理性主义色彩,故选B项;材料中还必须根据气象和星象做判断,说明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排除A项;中世纪时,近代科学没有产生,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医患关系,更得不出医患关系和谐的结论,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盛产棉花......丝业重镇”可知,江南地区的一些农村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和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市镇兴盛,故选C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于鸦片战争之后,明清时期,江浙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江浙地区市镇发展的原因是纺织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便利促进区域贸易发展的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改变,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秦朝修建了通往全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道路系统,使得路上交通四通八达,加强了咸阳与各地区的联系,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秦朝二世而亡,并没有实现长期统一,排除B项;道路的修建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但是“保证”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等差异是无法消除的,“消除”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提到的飞机速度、飞行高度、飞行距离、装备等的显著提升,主要是由于一战进程的推进,这导致了战争需要更强大、更有效的武器和设备,以适应战场环境和取得战争优势,故选A项; 相关历史资料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时期技术革命的进行对飞机性能提升有直接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军备竞赛的加剧可能对飞机性能有某种程度的影响,但不是此期间飞机性能显著提升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据材料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飞机性能有所提升,但这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孟子荀子的观点体现出民本思想,黄宗羲的观点也是民本的体现,说明中国民本思想长期传承,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儒家民本思想,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二者并不冲突,排除A项;黄宗羲使儒家思想焕发了活力,并未实现近代转型,排除B项;“实现”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的学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时期,当时的学校被称为“泥板书馆”,因为大多数的知识都是记录在泥板上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在西亚流行数千年;最早的伊甸园指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等,因此这一古代文明是古代西亚,故选A项;古代埃及文明成就主要有象形文字、莎草纸、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太阳历、医学与建筑技术等,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B项;古代印度文明成就主要有社会等级制度、文学与艺术、宗教与建筑艺术等,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C项;古代希腊文明成就主要有政治制度、文学与戏剧、历史学、雕刻、绘画、哲学、科学与体育等,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材料大意是:如果被盗窃财物属于寺庙或皇室,盗窃者将作出三十倍的赔偿;如果它们属于非全权公民的财产,盗窃者将作出十倍赔偿;如果窃贼无力赔偿,将以死抵罪。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对窃取不同所有者财物的法律处罚是有明显区别的,说明当时存在森严的社会等级,故选D项;材料中的法律条文体现的是对盗窃不同所有者财物的法律处罚不同,并没有关于习惯法的描述,不能得出“法律带有习惯法的烙印”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盗窃财物的处罚标准问题,没有关于王权的相关描述,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法典中有关于盗窃的处罚并不意味着当时的社会治安混乱,排除C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伊斯兰文明保留了大量古希腊文献,然后转译为其他语言流传,一定的程度上传承了西方文明,故选B项;材料强调阿拉伯对于传承西方文明的作用,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在传播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化传承载体的问题,并无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据材料“西政新书,多出近岁”“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可知,随着列强的 侵略加剧,甲午战后,一些知识分子对西方的政治制度产生兴趣,说明有识之士对西学认知的深化,故选C项;材料中并无其他思想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主流”,排除A项;材料明显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同,希望以西方制度挽救民族危亡,而非国家认同,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民族救亡就已经开始觉醒,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据材料“亚”字字体几千年来的演变过程,可看出“亚”字整体变化不大,结合所学,中国汉字演变基本上万变不离其宗,这能够体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故选B项;“多元”表现为不同地区文明的多样性,“一体”则表示这些多元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包容、相互合作的紧密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主体或整体,而材料是“亚”字字体在时间发展上的演变,排除A项;文化交流指的是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的交流,材料不涉及文化交流,“丰富多彩”更没有依据,排除C项;博采众长,即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材料不涉及博采众长,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佛教杂糅了……报应不爽的理论”可知,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加入了一些中国传统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等,追求来世幸福,且主张布施求福,这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的过程促进了其本土化,故选C项;封建礼教观念儒家思想的部分内容,材料强调佛教思想的变化,不体现儒家地位的变化,且材料信息不涉及礼教观念,排除A项;隋唐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无法影响魏晋时期佛教对儒家思想的吸收,且统治者重视不是佛教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打击并未最终遏制佛教的发展,且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青砖小瓦……梦里水乡……慰苏杭”可知,徽派建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筑中蕴涵天人合一的理念,故选C项;据所学,宗法礼治主要体现为严格的等级秩序,材料主要表现徽派建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不能体现宗法礼治,排除A项;据所学,四合院布局主要体现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排除B项;材料主要描述徽派建筑风格,并未表现其建筑技术高超,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全英国人口超过了10万的城市就已经有16个”,“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可知,英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一现象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时间恰好是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说明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英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随,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英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现象,至于这一现象是政府主导的结果,是外部因素的推动,还是城市自发的发展,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英国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因而无法体现出城市化的区域分布不均,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使得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了城市化,因此是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而非城市化促进了工业化,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苏伊士运河位于欧亚大陆交界之处,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的水道,原先需要绕道非洲的好望角,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故选D项;法国米迪运河17世纪开通,排除A项;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这与题干中“通往东方”“由法国人推动”不一致,排除B项;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排除C项。
16.【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宋朝大臣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投海自尽,同时还有十余万人(忠臣、将兵、家眷、随皇帝一起逃命的百姓等)一起陪同投江殉国,这体现出其强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而宋明理学强调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培养了人们的忠君爱国意识,题干所述史实反映出理学影响的扩大,故选B项;君主专制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而题干主要述及南宋皇帝与随行忠臣、将兵、家眷、随皇帝一起逃命的百姓等,排除A项;崇文抑武指的是宋朝政府重用文官、贬抑武官,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文官、武官,排除D项;经世致用指的是研究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研究学问的相关问题,排除C。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主要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5分,1点1分)
现实价值: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凝聚民族意识,塑造民族性格,建立文化自信)。②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③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3分,每点1分,任答3点即可)或按课本写
(2)影响:每点两分,共写五点
对亚洲:①汉字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推动了当地文化交流和发展。②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流行,成为官学。③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④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⑤东亚、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国饮食、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对欧洲:①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的发展。②火药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③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④印刷术对西欧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具有重大贡献。⑤儒家思想、史学、科技、文学等引起欧洲社会上层热烈反响,⑥中国的茶、丝绸、瓷器、中式园林和建筑等在欧洲深受喜爱,成为风尚。
18.【答案】
(1)现象:印第安人急剧减少。(2分)
原因:西方殖民者的屠杀和奴役;病菌和传染病蔓延。(2分,一点一分)
(2)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灾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为防治天花,发明人痘接种;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西汉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6 分,任意三点)
19.【答案】
(1)原因:统一的历史趋势;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政府推动(或铁路国有化运动);私人投资浪潮。(任答三点,6分)
(2)影响:推动德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大发展;推动国家统一进程;加速德国工业化进程;促进德国产业结构调整,向垄断阶段发展;加速德国崛起。(任答三点,9分)
20.【答案】(12分)
观点: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循序渐进的历程。(2分)
阐述:中国近代化是在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和发展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创办军事、民用工业、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建新式海军,以巩固清政府统治,开启中国经济、教育、军事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运动,希望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近代化运动由此开始;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徒有虚名,北洋政府对内专制对外卖国,基于对辛亥革命的痛苦反思,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诞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8分)
综上所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近代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思考和探索复兴中华的路径,是一个由浅入深,艰难曲折但前途光明的历程。(2分)郑州市基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级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儒学的“天人感应说”“天人合一论”,把“天”人格化,说成是具有意志和感情的神,皇帝是代表天意而君临百姓,他的意志与天一样不可违抗,臣民对他只有敬畏和服从。这种思想被历代王朝作为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据此可知(  )
A.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内涵丰富 B.封建国家神权居于主导的地位
C.历代君主借助神权维护自身统治 D.儒家学者和统治阶级互相结合
2.中世纪西欧的医师在医治病人时,首先根据脉搏和尿液,然后以肿胀、发烧、恶心、呕吐、头痛、脓液等症状为基础来进行诊断,此后,医生不仅要开出治疗方案,而且还必须根据进一步的症状以及外部(通常是气象和星象)状况或“体征”来制定预后。这套流程(  )
A.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 B.体现了理性主义色彩
C. 是近代科学发展的成果 D.促成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3.明清时期,松江府朱泾镇附近四乡盛产棉花,居民又精于纺织,所产棉布闻名遐迩,这里“居民数千家,商贾辐辏”;苏州府的盛泽镇地处桑蚕之乡,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丝业重镇。这表明(  )
A.江浙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交通便利促进区域贸易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市镇兴盛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4.表1 秦朝道路的种类及用途
种类 用途
驰道 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直道 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新道 通向岭南的道路
五尺道 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这些道路的修建(  )
A.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
C.保证了秦代经济的高度发展 D.有利于消除地区间差异
5.1914年时,飞机多用作侦察敌情,时速仅为80~115公里,4年后却升至180~220公里。在此期间,飞行高度也从200多米提升至8000米,飞行距离从几十公里扩大到400多公里;到1918年,机枪已是战斗机标配,机重也大大增加。这主要缘于,当时(  )
A一战进程的推进 B技术革命的进行 C军备竞赛的加剧 D飞机性能的提升
6.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比喻,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由此可见(  )
A.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制度冲突 B.黄宗羲使儒家思想实现近代转型
C.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传承 D.儒释道已经完全实现“三教合一”
7.1959年,美国学者萨缪尔·克莱默在其畅销书中列举了某一古代文明的39个“世界之最”,包括:最早的学校、最早的“立法者”、最早的“农书”、最早的伊甸园、最早的文字肖像等。这一古代文明是(  )
A.古代西亚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8.《汉谟拉比法典》第8条:一个人窃取牛或羊、驴、猪,或船舶,如果它系神或宫廷的财产,则应对他科以三十倍之罚金;如果它系穆什钦努(非全权公民)之财产,则应对他科以十倍之罚金;如果窃贼无物以偿,则他应被处死。由此可见,古巴比伦(  )
A.法律带有习惯法的烙印 B.王权有浓厚神秘色彩
C.社会治安状况不断恶化 D.存在森严的社会等级
9.中世纪开始后的数百年间,亚里士多德已经被人们忘在脑后,尽管其希腊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750至900年间,所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译自希腊文。之后,他的著作又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13世纪,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译本,并闻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译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莱多。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
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
D.希腊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10.甲午战后,“西政”一词逐渐流行,1898年初康有为在上书中说:“西政新书,多出近岁。”甚至张之洞也以为“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西政”一词的流行,反映了(  )
A.维新救国思想成为主流 B.现代国家认同观念兴起
C.有识之士对西学认知的深化 D.民族救亡自强意识开始觉醒
11.文字是保存和传达语言的一种书写符号。下面依次是“亚”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及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据此可见(  )
A.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B.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C. 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D.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12.印度原始佛教追求涅槃,主张修行实践,不拜偶像。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变成了天理轮回、报应不爽的理论。对涅槃超脱的追求变成了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修行实践变成了布施求福。这种变化说明(  )
A.封建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隋唐统治者重视佛教
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
13.徽派建筑风格独特,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有诗赞云:“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梦里水乡芳绿野,玉谪伯虎慰苏杭。”这反映了徽派建筑(  )
A.严守宗法礼治的秩序 B.主打四合院布局风格
C.和谐流畅的建筑理念 D.建筑技术领先于世界
14.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人口超过了10万的城市就已经有16个。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材料反映了英国(  )
A.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随 B.城市发展具有自发性
C.城市化的区域分布不均 D.城市化促进了工业化
15.19世纪有一条运河的开辟被认为是“恢复通往东方的道路而且成为复活旧商路的重要一步”。但是,开辟这条运河的最初想法“却是由法国人推动的,其最终目的是制约英国”。这条运河是(  )
A.米迪运河 B.伊利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苏伊士运河
16.1279年,宋元崖山之战,宋朝大臣陆秀夫背起年幼的皇帝投海自尽,其他忠臣、将兵、家眷、随皇帝一起逃命的百姓等共10万余人一起投江殉国。这反映出当时(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理学影响的扩大
C.经世致用思想的流行 D.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是为数不多的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之一,又是唯一的上下几千年历史文化绵延不断的民族,历经漫漫时间长河,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它在历史发展中有过无数的辉煌,曾经达到人类文明的高峰。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历史上却发展出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许多其他族群文化的辉煌文明,并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传统还将有广泛、充分利用的宝贵价值。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之光(第三辑)》
材料二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这一支文化,逐渐成为东亚文化的主流,形成以汉字和儒学为特征的华夏文明或者称“中华文明”。经过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中华文明的泽被范围超出了“中央帝国”而到达北边的朝鲜和日本,南边的越南等地。中华文化成为学习效仿的对象,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早期的西方思想界,18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曾出现中国热,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有见识的欧洲学者经常面向东方,谈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现实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文化在亚洲和欧洲的传播说明其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10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 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二 “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是考场。”
——叶金《人类瘟疫报告:非常时刻的人类生存之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古代中国为“远离坟场”采取了哪些方法。(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德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交通运输业,而铁路建设则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1835 年,纽伦堡和菲尔特之间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正式吹响了德国工业化的进军号。与其他国家不同,政府的推动是德国铁路事业突飞猛进的关键因素。这项崭新的交通事业从一开始就受到政府高层的重视。在德国铁路建设的早期,很多线路都是由政府直接主办的,后来也曾涌现出私人投资铁路的浪潮,然而国家的统一给德国铁路事业的继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俾斯麦上台后开始大力推进铁路国有化运动,但在当时自由放任思想普遍流行的形势下,国有化的阻力还是很大的。1870 年代后期的经济萧条对铁路国有化其实是一个推动,因为很多人批评私营铁路管理不善,效率低下,此后,国家购买铁路的行动提上日程。1879年,普鲁士政府购买了5000公里的私营铁路,1884年再次收购了10个公司手里的4000公里铁路,随后还决定停止给予公司以建筑重要路线的新特许权。到1909年,德国全部铁路长度为6万多公里,而属于私人所有的标准轨铁路仅有3600 公里。正是通过国家拥有和管理铁路,德国交通运输事业很快迎来巨大发展。 ——摘编自刘雄《大国崛起的产业政策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路事业发展对德国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然而也应看到,现代化的变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应”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绵延。只是到了19、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这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的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应类型与历史走向。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请围绕“近代化”这一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阐述中国近代化的转型历程。(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