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08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提纯
1.下列依据实验目的进行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炭粉中的铁粉 用磁铁吸引
B 鉴别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 灼烧,闻气味
C 检验自来水是否为硬水 加入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
D 检验NaOH溶液是否混有Na2CO3 滴入少量的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2.检验、鉴别、除杂和分离都是化学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不能成功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方法
A 鉴别硬水和软水 加肥皂水,振荡
B 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 闻气味
C 鉴别纯碱溶液和烧碱溶液 加酚酞溶液
D 鉴别氯化钠和硝酸铵固体 加水溶解,比较温度变化
A.A B.B C.C D.D
3.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以下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燃着的木条鉴别和
B.用稀盐酸鉴别铁粉和氧化铜粉末
C.用溶液鉴别和溶液
D.用水鉴别NaOH固体和NaCl固体
4.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完全正确的是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肥皂水,振荡 取样,分别加入明矾,搅拌
B 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分别观察颜色 分别加入MnO2观察
C 二氧化碳和氧气 取样,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取样,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D 大理石和碳酸钠 取样,分别加入足量稀盐酸 取样,分别观察颜色
A.A B.B C.C D.D
5.物质的鉴别和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浓盐酸和浓硫酸 打开瓶塞,闻气味
B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
C 除去CaO 中的CaCO3 加水,过滤
D 除去Cu中的Fe 加入过量稀硫酸,过滤,烘干
A.A B.B C.C D.D
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NH)2SO4和K2SO4 取样,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B 鉴别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 取样,灼烧,闻气味
C 鉴别NaOH、NH4NO3两种固体 取样,加水,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D 证明某固体是碳酸盐 取样,滴加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
A.A B.B C.C D.D
7.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A.MgSO4、KCl、Ba(OH)2、NaOH B.NaOH、HNO3、NaNO3、CuSO4
C.NaNO3、AgNO3、KCl、FeCl3 D.HCl、Na2SO4、Na2CO3、BaCl2
8.不用其他试剂,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下列物质的溶液,正确的鉴别顺序是
①NaOH②③④⑤
A.②④③①⑤ B.③①②④⑤ C.③①④②⑤ D.③②④①⑤
9.不用其它试剂就能将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鉴别出来的是
A.NaCl、H2SO4、CuSO4、MgCl2 B.CaCl2、AgNO3、MgCl2、CuCl2
C.CuSO4、NaOH、NaCl、稀HCl D.Na2SO4、Na2CO3、NaOH、稀HCl
10.实验室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
A 氧化铜粉末和铁粉 观察颜色
B 碳酸氢铵和硫酸钾 滴加稀盐酸
C 黄金和黄铜 在空气中加热
D 羊毛和涤纶 点燃,闻气味
A.A B.B C.C D.D
11.下列对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一定含有氯离子
B.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后,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溶液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
D.向某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白色沉淀消失,该溶液一定含有钡离子
12.下列离子的检验正确的是
A.向某物质中滴入盐酸,生成无色气体,说明原物质中有
B.向某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说明原溶液中阳离子一定只含有
C.向某溶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
D.向某溶液中滴入硝酸银和稀硝酸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
13.不用其它试剂,用最简捷的方法把下列物质鉴别出来:①氢氧化钠②硫酸锌③氯化钡④氯化铜⑤硝酸钾五种溶液,则被鉴别出来的物质的正确的顺序是
A.④①③⑤② B.④③①⑤②
C.④②③①⑤ D.④①②⑤③
14.不使用其他试剂,区分①;②NaOH;③NaCl;④HCl的可能先后顺序是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④①③② D.②①③④
15.下列鉴别生活中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A B C D
待区分物质 调料:蔗糖 调料:味精 面料:棉线 面料:蚕丝 化肥:氯化铵 化肥:硝酸钠 饮料:蒸馏水 饮料:盐汽水
鉴别方法 尝味道 灼烧,闻气味 加入氢氧化钙研磨,闻气味 滴加酚酞试剂
A.A B.B C.C D.D
16.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鉴别的物质 鉴别的方法
A CO和H2 分别点燃,检验产物是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二氧化碳和氮气 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C 黄铜、金 在空气中灼烧,观察是否变暗
D 软水和硬水 加入肥皂水,比较泡沫与浮渣的多少
A.A B.B C.C D.D
17.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羊毛和涤纶 灼烧闻气味
B 鉴别尿素和硝酸铵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C 除去溶液中混有的 加入足量铜粉,过滤
D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18.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
A 氢气和氧气 将气体通过氧化铜
B 尿素和碳酸氢铵 闻气味
C 羊毛线和涤纶线 灼烧,观察
D 铝丝和铁丝 加入稀盐酸,观察
A.A B.B C.C D.D
19.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择的方法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A 将气体通过生石灰
B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D 溶液 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20.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CO2(CO) 氧气 点燃
B O2(H2O) 氧化钙 通过盛有氧化钙的装置
C KCl(K2CO3) 过量氯化钙溶液 过滤
D CuO(Cu) 足量稀盐酸 过滤
A.A B.B C.C D.D
21.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及操作方法
A 氯化钾 氯酸钾 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加热至完全反应
B NaCl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
C CuO Cu 在氧气流中充分加热
D H2O 臭味 加入足量的活性炭吸附
A.A B.B C.C D.D
2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除杂目的的是
A.氮气(氧气):通过足量灼热铜网
B.氧化铜(木炭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C.铜粉(铁粉):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KCl(KClO3):加入MnO2充分加热至反应完全
23.检验、除杂和分离是进行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铜粉中的锌粉 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B 分离木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C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点燃气体
D 分离CaCO3和CaO的混合物 加适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A.A B.B C.C D.D
24.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中提纯硝酸钾 加水溶解后,再蒸发结晶
B 除去中含有的少量 点燃
C 鉴别棉线和羊毛 点燃后闻气味
D 验证某溶液为稀硫酸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A.A B.B C.C D.D
25.我们通常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进行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与除杂,下列实验方案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 取适量样品加水溶解,加入氯化钙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B 鉴别CaCO3、NaCl、NaOH三种固体 分别取少量固体于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水,观察现象
C 区分硫酸铵、氯化钠两种白色粉末 分别取少许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D 分离MgCl2、NaCl固体混合物 加入适量Ca(OH)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用适量盐酸溶解沉淀,再分别蒸发两种溶液
A.A B.B C.C D.D
26.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可行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 CO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B NaCl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C FeSO4溶液 CuSO4 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D KCl KClO3 加入少量MnO2,加热
A.A B.B C.C D.D
27.除去下列混合物中杂质。所加试剂及所用方法均正确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C1溶液(Na2SO4) 过量的BaCl2溶液 过滤
B CaO(CaCO3) 无 高温灼烧
C CO2(H2O) NaOH固体 通过足量的NaOH固体干燥剂
D MnO2(KC1O3) 水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28.实验室里有甲、乙、丙三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各一种。为了鉴别这三种溶液,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述。则依据实验现象作出的下列推断中,合理的是
实验内容 甲+乙 甲+丙 丙+乙
实验现象 有气泡冒出 有沉淀生成 有沉淀生成
A.甲一定是稀硫酸 B.甲一定是碳酸钠溶液
C.甲和丙生成的沉淀一定是BaSO4 D.丙一定是氢氧化钡溶液
29.某溶液可能含有 中的一种或几种离子。为推断溶液的组成,科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得滤液和滤渣;
②取步骤①所得滤渣滴加过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
③取步骤①所得滤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有白色沉淀产生;另一份滴加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可能有
B.一定没有、,可能有
C.一定含有,可能有
D.一定没有,可能有
30.现有失去标签的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4种无色溶液。将它们编号为甲、乙、丙、丁后,两两混合的现象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甲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实验顺序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① 甲 + 乙 有气泡生成
② 甲 + 丙 有沉淀生成
③ 丙 + 丁 有沉淀生成
④ 甲 + 丁 没有现象发生
A.CaCl2 B.HCl C.AgNO3 D.Na2CO3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08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提纯
1.下列依据实验目的进行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炭粉中的铁粉 用磁铁吸引
B 鉴别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 灼烧,闻气味
C 检验自来水是否为硬水 加入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
D 检验NaOH溶液是否混有Na2CO3 滴入少量的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铁能被磁铁吸引,该选项设计合理;
B、羊毛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灼烧有刺激性气味,则能鉴别,该选项设计合理;
C、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其中产生较少泡沫或较多浮渣的为硬水,该选项设计合理;
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则不能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故选D。
2.检验、鉴别、除杂和分离都是化学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不能成功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方法
A 鉴别硬水和软水 加肥皂水,振荡
B 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 闻气味
C 鉴别纯碱溶液和烧碱溶液 加酚酞溶液
D 鉴别氯化钠和硝酸铵固体 加水溶解,比较温度变化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鉴别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振荡,若泡沫少、浮渣多则为硬水,若泡沫多、浮渣少则为软水,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B、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闻气味无法鉴别,符合题意;
C、鉴别纯碱(碳酸钠)溶液和烧碱(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均呈碱性,加酚酞溶液,溶液都会变为红色,现象相同,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
D、鉴别氯化钠和硝酸铵固体: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现象不同,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3.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以下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燃着的木条鉴别和
B.用稀盐酸鉴别铁粉和氧化铜粉末
C.用溶液鉴别和溶液
D.用水鉴别NaOH固体和NaCl固体
【答案】A
【详解】A、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可燃也不助燃,都会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该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能鉴别,该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氢氧化钡和硫酸铵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氨气、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并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钡和硝酸铵反应生成硝酸钡、氨气和水,只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能鉴别,该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D、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温度升高,氯化钠溶解时溶液温度几乎不变,能鉴别,该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4.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完全正确的是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肥皂水,振荡 取样,分别加入明矾,搅拌
B 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分别观察颜色 分别加入MnO2观察
C 二氧化碳和氧气 取样,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取样,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D 大理石和碳酸钠 取样,分别加入足量稀盐酸 取样,分别观察颜色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其中产生较多泡沫的为软水,产生较少泡沫或较多浮渣的为硬水,方法一正确;明矾溶于水形成胶状物,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其沉降,但不能鉴别硬水和软水,方法二不正确,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溶液和水均是无色液体,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方法一不正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可观察到产生气泡,二氧化锰和水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方法二正确,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方法一正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方法二正确,该选项符合题意;
D、取样,分别加入足量稀盐酸,大理石和碳酸钠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但大理石中含有杂质,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反应后有残渣剩余,碳酸钠能完全反应,方法一正确;大理石一般为白色固体,碳酸钠也是白色固体,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方法二不正确,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物质的鉴别和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浓盐酸和浓硫酸 打开瓶塞,闻气味
B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
C 除去CaO 中的CaCO3 加水,过滤
D 除去Cu中的Fe 加入过量稀硫酸,过滤,烘干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浓盐酸有刺激性气味,浓硫酸无气味,打开瓶塞,闻气味能够鉴别浓盐酸和浓硫酸,选项正确;
B、水不与二氧化锰反应,且二氧化锰也不溶于水,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能够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产生大量气泡,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能够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选项正确;
C、碳酸钙不溶于水,氧化钙能够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会将欲保留的氧化钙反应掉,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错误;
D、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铁能够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加入过量稀硫酸,过滤,烘干,能够除去铜中的铁,选项正确,故选C。
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NH)2SO4和K2SO4 取样,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B 鉴别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 取样,灼烧,闻气味
C 鉴别NaOH、NH4NO3两种固体 取样,加水,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D 证明某固体是碳酸盐 取样,滴加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硫酸铵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会释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而硫酸钾和熟石灰不反应,因此可用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硫酸铵和硫酸钾,故A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羊毛的成分是蛋白质,灼烧羊毛,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的一种,灼烧合成纤维,无烧焦羽毛味,所以可以采用取样,灼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故B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NaOH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NaCl固体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取样,滴加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不能证明某固体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故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故选D。
7.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A.MgSO4、KCl、Ba(OH)2、NaOH B.NaOH、HNO3、NaNO3、CuSO4
C.NaNO3、AgNO3、KCl、FeCl3 D.HCl、Na2SO4、Na2CO3、BaCl2
【答案】A
【详解】A. 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两次白色沉淀,该溶液为MgSO4溶液,与MgSO4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的是Ba(OH)2、NaOH,但无法鉴别Ba(OH)2、NaOH,此选项符合题意;
B.蓝色溶液为CuSO4,首先鉴别出CuSO4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发生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滴入生成的蓝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消失的是HNO3,无明显变化的是NaNO3,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出来四种物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黄色溶液的是FeCl3溶液,首先鉴别出FeCl3溶液,能与FeCl3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AgNO3溶液,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滴入AgNO3溶液中,能与AgNO3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KCl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NaNO3,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出来四种物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产生气体,该溶液为Na2CO3溶液,与Na2CO3溶液发生反应产生气体的是HCl,与Na2CO3溶液发生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BaCl2,与Na2CO3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的是Na2SO4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出来四种物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不用其他试剂,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下列物质的溶液,正确的鉴别顺序是
①NaOH②③④⑤
A.②④③①⑤ B.③①②④⑤ C.③①④②⑤ D.③②④①⑤
【答案】B
【详解】氯化铁溶液为黄色溶液,首先将③鉴别出来,然后将氯化铁与其余溶液混合,有红褐色沉淀产生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故将①鉴别出来,然后将氢氧化钠溶液与剩余的三种溶液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硫酸镁溶液,将②鉴别出来,然后将硫酸镁溶液与剩余的两种溶液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氯化钡,将④鉴别出来,剩余的即为硝酸钾,即可完成鉴别。
故选B。
9.不用其它试剂就能将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鉴别出来的是
A.NaCl、H2SO4、CuSO4、MgCl2 B.CaCl2、AgNO3、MgCl2、CuCl2
C.CuSO4、NaOH、NaCl、稀HCl D.Na2SO4、Na2CO3、NaOH、稀HCl
【答案】C
【详解】A、CuSO4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SO4溶液,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A不符合题意;
B、CuCl2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Cl2溶液,能与Cu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AgNO3溶液,AgNO3溶液与CaCl2、MgCl2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无法鉴别CaCl2、MgCl2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B不符合题意;
C、CuSO4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硫酸铜;然后向硫酸铜中滴加其他三种物质,有蓝色沉淀生成的为NaOH;向蓝色沉淀中滴加其他两种溶液,沉淀溶解的为稀HCl,无现象的为NaCl,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C符合题意;
D、Na2CO3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能产生气体,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C。
10.实验室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
A 氧化铜粉末和铁粉 观察颜色
B 碳酸氢铵和硫酸钾 滴加稀盐酸
C 黄金和黄铜 在空气中加热
D 羊毛和涤纶 点燃,闻气味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A、氧化铜粉末和铁粉均为黑色,观察颜色不能区分氧化铜粉末和铁粉,故A错误;
B、碳酸氢铵和硫酸钾中分别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氢铵,无明显现象的是硫酸钾,故B正确;
C、黄金和黄铜在空气中加热,黄铜中的铜被氧化成黑色的氧化铜,固体变黑的是黄铜,无明显变化的黄金,故C正确;
D、将羊毛和涤纶点燃,闻气味,有烧焦的羽毛气味的是羊毛,有特殊气味的是涤纶,故D正确;
故选:A。
11.下列对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一定含有氯离子
B.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后,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溶液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
D.向某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白色沉淀消失,该溶液一定含有钡离子
【答案】B
【详解】A、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银、碳酸银、硫酸银,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氯离子,选项错误;
B、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可排除银离子、碳酸根等离子的干扰,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所以原溶液中一定有,选项正确;
C、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后,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溶液可能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选项错误;
D、向某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可能为碳酸钡或碳酸钙等,所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钡离子,选项错误;
故选B。
12.下列离子的检验正确的是
A.向某物质中滴入盐酸,生成无色气体,说明原物质中有
B.向某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说明原溶液中阳离子一定只含有
C.向某溶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
D.向某溶液中滴入硝酸银和稀硝酸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
【答案】D
【详解】A、向某物质中滴入盐酸,生成无色气体,说明原物质中可能有等离子或者有氢前金属中的一种,故A错误;
B、向某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只能说明溶液显酸性,含有,但不能说明阳离子只有氢离子,故B错误;
C、向某溶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可以是氯化银或硫酸钡或碳酸钡中的一种,原溶液中有或或中的一种,故C错误;
D、向某溶液中滴入硝酸银和稀硝酸,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是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故D正确;
故选D。
13.不用其它试剂,用最简捷的方法把下列物质鉴别出来:①氢氧化钠②硫酸锌③氯化钡④氯化铜⑤硝酸钾五种溶液,则被鉴别出来的物质的正确的顺序是
A.④①③⑤② B.④③①⑤②
C.④②③①⑤ D.④①②⑤③
【答案】D
【详解】五种溶液中,只有氯化铜溶液显蓝色,其他溶液都无色,根据颜色鉴别出氯化铜,能与氯化铜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溶液,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锌,能与硫酸锌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钡,与硫酸锌不能产生沉淀的是硝酸钾,故顺序为④①②⑤③或④①②③⑤;
故选:D。
14.不使用其他试剂,区分①;②NaOH;③NaCl;④HCl的可能先后顺序是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④①③② D.②①③④
【答案】B
【详解】CuSO4、NaOH、NaCl、HCl四种溶液中,CuSO4溶液呈蓝色,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SO4溶液;CuSO4能与NaOH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不能与HCl、NaCl反应,CuSO4溶液与另外三种溶液混合,出现蓝色沉淀的溶液为NaOH溶液;氢氧化铜能与HCl反应生成可溶的氯化铜溶液,不能与NaCl溶液反应,再把剩余的两种溶液滴加到产生的蓝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溶解的是蓝色,无明显变化的是NaCl溶液;故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①②③④。
故选B。
15.下列鉴别生活中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A B C D
待区分物质 调料:蔗糖 调料:味精 面料:棉线 面料:蚕丝 化肥:氯化铵 化肥:硝酸钠 饮料:蒸馏水 饮料:盐汽水
鉴别方法 尝味道 灼烧,闻气味 加入氢氧化钙研磨,闻气味 滴加酚酞试剂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 蔗糖有甜味,味精有咸味,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选项方法正确;
B、蚕丝点燃有烧焦羽毛气味,棉线点燃有烧纸味,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选项方法正确;
C、铵态氮肥和碱混合研磨会生成氨气,所以加入氢氧化钙研磨,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氯化铵和硝酸钠,故选项方法正确;
D、 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不会变色,所以滴加酚酞试剂蒸馏水和盐汽水都不会变色,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选项方法错误。
故选:D。
16.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鉴别的物质 鉴别的方法
A CO和H2 分别点燃,检验产物是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二氧化碳和氮气 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C 黄铜、金 在空气中灼烧,观察是否变暗
D 软水和硬水 加入肥皂水,比较泡沫与浮渣的多少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 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氢气燃烧生成水,水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用分别点燃,检验产物是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方法可鉴别一氧化碳和氢气,此选项正确;
B. 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两种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着的木条都熄灭,用燃着的木条不能鉴别两种气体,此选项错误;
C. 黄铜是铜、锌合金,在空气中灼烧,铜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而黄金灼烧时无现象,所以分别在空气中灼烧,变暗的是黄铜,无变化的是黄金,此选项正确;
D.等量的两种水中,加入等量的肥皂水,产生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用加入肥皂水,比较泡沫与浮渣的多少的方法,可鉴别硬水、软水,此选项正确。
故选B。
17.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羊毛和涤纶 灼烧闻气味
B 鉴别尿素和硝酸铵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C 除去溶液中混有的 加入足量铜粉,过滤
D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分别灼烧,闻气味,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纤维,产生特殊气味的是涤纶纤维,可以鉴别,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硝酸铵中含有铵根,会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氨气,尿素不含铵根,不与氢氧化钙反应,加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是硝酸铵,无现象的是尿素,可以鉴别,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铜能与硝酸银反应,与主要物质反应,不符合除杂原则,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易溶与水,泥沙不溶,溶解、过滤能除去泥沙,再蒸发结晶便得到了纯净的氯化钠晶体,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
A 氢气和氧气 将气体通过氧化铜
B 尿素和碳酸氢铵 闻气味
C 羊毛线和涤纶线 灼烧,观察
D 铝丝和铁丝 加入稀盐酸,观察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A、氢气和氧气分别通过氧化铜,均无明显的现象,故A符合题意;
B、碳酸氢铵有刺鼻的气味,尿素没有明显的气味,通过闻气味可以区分尿素和碳酸氢铵,故B不符合题意;
C、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线,没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涤纶线,故C不符合题意;
D、铝丝和铁丝,分别放到稀盐酸中,产生气泡较多的是铝丝(溶液无色),气泡较少的是铁丝(同时溶液变成浅绿色),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择的方法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A 将气体通过生石灰
B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D 溶液 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错误;
C、CuO能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0.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CO2(CO) 氧气 点燃
B O2(H2O) 氧化钙 通过盛有氧化钙的装置
C KCl(K2CO3) 过量氯化钙溶液 过滤
D CuO(Cu) 足量稀盐酸 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氧化钙固体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不与氧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K2CO3能与过量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钙(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uO能与适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21.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及操作方法
A 氯化钾 氯酸钾 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加热至完全反应
B NaCl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
C CuO Cu 在氧气流中充分加热
D H2O 臭味 加入足量的活性炭吸附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至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钾,放出氧气。虽然除去了氯酸钾,但引入了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A不正确;
B、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B不正确;
C、Cu在氧气流中充分加热生成氧化铜,除去了杂质Cu,没有引进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C正确;
D、加入足量的活性炭吸附臭味后,除去了臭味,引进了新的杂质活性炭,不符合除杂原则。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2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除杂目的的是
A.氮气(氧气):通过足量灼热铜网
B.氧化铜(木炭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C.铜粉(铁粉):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KCl(KClO3):加入MnO2充分加热至反应完全
【答案】D
【详解】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实验方案能达到除杂目的,错误;
B、木炭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实验方案能达到除杂目的,错误;
C、铁粉能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铜不与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实验方案能达到除杂目的,错误;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混合物中加入MnO2充分加热至反应完全,最终得到的KCl和MnO2混合物,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除杂目的,正确。
故选D。
23.检验、除杂和分离是进行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铜粉中的锌粉 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B 分离木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C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点燃气体
D 分离CaCO3和CaO的混合物 加适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A、除去铜粉中的锌粉,加入过量稀硫酸,锌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铜与硫酸不反应,故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可以得到铜,故A符合题意;
B、分离木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足量稀盐酸,铁粉会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木炭粉不与盐酸反应,故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木炭粉和氯化亚铁溶液,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故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含有一氧化碳,无法点燃一氧化碳,故C不符合题意;
D、分离CaCO3和CaO的混合物,加适量水,CaO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中提纯硝酸钾 加水溶解后,再蒸发结晶
B 除去中含有的少量 点燃
C 鉴别棉线和羊毛 点燃后闻气味
D 验证某溶液为稀硫酸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中提纯硝酸钾,先加水溶解,再蒸发结晶,得到的是两者的混合物,不能除去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除去中含有的少量不能点燃,不符合题意;
C、鉴别棉线和羊毛,点燃后闻气味,烧纸味道的是棉线,烧焦羽毛味道的是羊毛,符合题意;
D、验证某溶液为稀硫酸,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只能证明该溶液呈酸性,不能证明是否是硫酸,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我们通常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进行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与除杂,下列实验方案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 取适量样品加水溶解,加入氯化钙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B 鉴别CaCO3、NaCl、NaOH三种固体 分别取少量固体于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水,观察现象
C 区分硫酸铵、氯化钠两种白色粉末 分别取少许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D 分离MgCl2、NaCl固体混合物 加入适量Ca(OH)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用适量盐酸溶解沉淀,再分别蒸发两种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取适量样品加水溶解,加入氯化钙溶液(溶液显中性),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显中性),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根据溶液是否变红确定原固体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故选项实验方案正确。
B、分别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难溶于水的是碳酸钙,溶于水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形成无色溶液的是氯化钠,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正确。
C、硫酸铵固体与熟石灰(氢氧化钙)混合研磨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氯化钠固体不能和熟石灰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正确。
D、依次加入水和适量Ca(OH)2溶液,氢氧化钙能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过滤后蒸发滤液得到的是氯化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向沉淀中加入适量盐酸,氢氧化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蒸发溶液得到氯化镁固体,故选项实验方案错误。
故选:D。
26.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可行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 CO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B NaCl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C FeSO4溶液 CuSO4 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D KCl KClO3 加入少量MnO2,加热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足量铁粉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K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D。
27.除去下列混合物中杂质。所加试剂及所用方法均正确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C1溶液(Na2SO4) 过量的BaCl2溶液 过滤
B CaO(CaCO3) 无 高温灼烧
C CO2(H2O) NaOH固体 通过足量的NaOH固体干燥剂
D MnO2(KC1O3) 水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氯化钡会将硫酸钠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但过量的氯化钡引入新杂质,不符合除杂原理,A选项错误;
B、高温煅烧下碳酸钙会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逸出,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B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钠固体吸水后会与二氧化碳反应,二氧化碳过量生成碳酸氢钠,除杂的同时除去原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C选项错误;
D、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加水,氯酸钾溶解,二氧化锰不溶于水,过滤、蒸发、结晶,得到的是氯酸钾晶体,不符合除杂原则,D选项错误。
故选:B。
28.实验室里有甲、乙、丙三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各一种。为了鉴别这三种溶液,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述。则依据实验现象作出的下列推断中,合理的是
实验内容 甲+乙 甲+丙 丙+乙
实验现象 有气泡冒出 有沉淀生成 有沉淀生成
A.甲一定是稀硫酸 B.甲一定是碳酸钠溶液
C.甲和丙生成的沉淀一定是BaSO4 D.丙一定是氢氧化钡溶液
【答案】D
【分析】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则丙为氢氧化钡,甲、乙分别为硫酸和碳酸钠。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可能为硫酸,也可能为碳酸钠,该选项推断不合理;
B、甲不一定为碳酸钠,该选项推理不合理;
C、由于不确定甲,则无法确定甲和丙生成的沉淀,该选项推理不合理;
D、由分析可知,丙一定为氢氧化钡,该选项推理合理。
故选D。
29.某溶液可能含有 中的一种或几种离子。为推断溶液的组成,科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得滤液和滤渣;
②取步骤①所得滤渣滴加过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
③取步骤①所得滤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有白色沉淀产生;另一份滴加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可能有
B.一定没有、,可能有
C.一定含有,可能有
D.一定没有,可能有
【答案】A
【分析】由于加入硝酸钡产生了白色沉淀,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所以得出一定含有碳酸根和硫酸根,加入硝酸银有沉淀生成,说明一定含有氯离子,而通入二氧化碳产生沉淀,说明一定含有氢氧根离子,阳离子排除了钙离子、钡离子,因此为了保证溶液的中性,所以一定还有钠离子,因此一定存在的有钠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详解】依据上述分析,一定含有的是钠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一定没有的是钙离子、钡离子,可能含有硝酸根离子。
故选A。
30.现有失去标签的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4种无色溶液。将它们编号为甲、乙、丙、丁后,两两混合的现象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甲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实验顺序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① 甲 + 乙 有气泡生成
② 甲 + 丙 有沉淀生成
③ 丙 + 丁 有沉淀生成
④ 甲 + 丁 没有现象发生
A.CaCl2 B.HCl C.AgNO3 D.Na2CO3
【答案】B
【详解】根题题意,失去标签的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4种无色溶液,甲+乙混合产生气泡,结合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甲、乙是碳酸钠和稀盐酸的一种;
甲和丙产生沉淀,若甲是碳酸钠,结合氯化钙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则丙是氯化钙,丁是硝酸银,因为碳酸钠和硝酸银会产生沉淀,推理不符合甲和丁无现象,故甲是盐酸。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