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3 09:00:27

文档简介

赤峰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 每题2分,共48分)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 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 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
C. 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 D.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2. 下面是部分原产于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表。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品种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注
玉米 16世纪 明后期引进, 清初普及
甘薯 16 世纪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马铃薯 17世纪 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A. 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 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 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 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3. 来自异域的糖, 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 而且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 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
A. 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 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 促进了各洲间的文化交流 D. 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4. “渔光一体”创造性地将光伏新能源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真正实现“鱼、电、环保”三丰收的崭新发展模式, 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根据材料可知,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 彻底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 B. 进一步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 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 成功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
5.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庄园,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 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佛寺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 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 佛教势力发展动摇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基础
6. 下表所示为两位英国学者对近代工厂制的认识。两位学者都认为近代工厂制的兴起
“近代工厂制……包含了资本的使用、工人的集中、劳动的分工以及监管的运用。……工厂的经济优势主要体现为使用了能加快工作速度的机器,使用了能带动机器高速运转的动力” 西顿《约克郡的羊毛和羊毛工业》
“工厂制度倒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控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A. 依赖于廉价劳动力 B. 加速了欧洲工业化的发展
C. 是技术革新的产物 D. 导致了工人被机器异化的命运
7. 1775年,英国工人工资达到了每天1克白银的水平,其棉织品的劳动力成本是印度的7倍,这使企业主们尽可能的减少工人数量,转而寻求其他的生产方式。据材料可知,英国
A. 工人阶级的收入增长迅速 B. 棉纺织业技术创新动力增强
C. 工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D. 价格革命有力推动英国发展
8. 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可以支持不同地区的人们“面对面”沟通和交易;可以在公共危机来临时构建在线课堂以保证学生不耽误学业。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材料反映出互联网
A. 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B. 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C. 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 D. 为人类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
9. 《吐鲁番出土文书》被评为首届向全国推荐的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其中整理的隋唐五代时期汉文商业契约文书约163件,有涉及借贷、契约、买卖等方面,文书内容全面丰富、规整清晰。可见隋唐五代时期
A. 经济史的史料全面完善 B. 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C.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D. 商业贸易的主体多元化
10. 清代的一则告示写道:“民间执业,全以契券为凭。其载银数或百十两,或数千两,皆与现银无异,是以民间议价立契约之时,必一手交银,一手交契”;“盖有契,斯有业,失契即失业也”。由此可知当时
A. 商业贸易的诚信精神缺乏 B. 国家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
C. 契约文书的内容严密详细 D. 契约在商业中有货币属性
11. 17世纪的荷兰,坚持准时、全额还款,让贷款人借款给他们的风险降低。同时,奉行司法独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特别是私有财产权。于是,资本逐渐流向荷兰这样愿意遵守法制、保护私有财产的国家。这表明,当时荷兰( )
A. 最早建立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 B. 海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 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荷兰崛起 D. 因此确立起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12. 1575-1630年,英国各类贸易公司的社会和阶级构成中,“商人”占了73.5%,其余部分为绅士、骑士、贵族、职业家人士和自耕农。这一时期的26个公司中,乡绅和其他非商人的投资占该公司或贸易组织总资本的比重在70%以上的公司有9个,在50%以上的有14个。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
A. 逐渐摆脱封建王权的控制 B.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C. 推动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D. 呈现新旧势力兼容的特征
13. 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不是“国际法人”,算不上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具有国际法人资格条件,其地位对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均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
A. 弱化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B. 有利于国际贸易更加有序发展
C. 保证了自由贸易下交易的公平 D. 实现了世界经济秩序的公正化
14. 如表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某些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 A理论是手工工场时期的主流经济理论 B.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引发经济危机
C. A理论与罗斯福新政一脉相承 D. B理论推动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
15. “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僧巢。”可见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上述记载主要反映出(  )
A. 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 B. 南北方之间有巢居和穴居之分
C. 巢居可避寒,穴居可避暑 D. 巢居、穴居之分受地势影响
16. 中国古代四合院中,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后院有一排较为矮小的房屋,叫作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这一居住格局
A. 体现了传统社会敬天保民的思想 B. 深受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
C. 成为小农经济下普遍的建筑样式 D. 反映了封建体制下家国同构特点
17. 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
A. 城市化水平相当高 B. 注重改善居住环境
C. 法制建设日趋完善 D. 城市建设世界领先
18. 1949—1957年,随着战后经济恢复以及“一五计划”顺利推进,我国城市化率由 10.6%升至 15.4%;1961—1965 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出现了“中国式“的逆城市化现象;1978 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这一切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A. 深受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影响 B. 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
C. 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城市体系 D. 走协调发展的多样化道路
19. 1909年天津关报写到:“出口土货”,向来用牲畜、大车、船只运来天津,“受沿途种种耽延,种种遗失”,“今则虽仍用旧法载运,不过自产地运至张家口或丰台……即可易由火车运往本埠……延迟既少,伤耗亦轻”。随着京汉铁路的贯通、京张铁路延至包头,天津的经济腹地更为广阔。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 近代城市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消失 B. 铁路运输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
C. 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 天津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商贸城市
20. 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分别2小时59分钟、1小时23分钟可到达,这一铁路线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增强了鲁南和中原地区交通互联互通性,将有效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这表明( )
A. 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 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
C. 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 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1. 《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向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
A. 人们对于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
B. 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定的防治措施
C. 中国古代医学成就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D. 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达成共识
22. 洋务人士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感叹:“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一朝致富,断无湮废之虞,所以其医学能渐推渐精,蒸蒸日上也。”在此,薛福成意在强调
A. 中西医培养模式的利弊 B. 西医发达取决于政府鼓励
C. 中医世代传承积淀深厚 D. 西医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23. 青霉素诞生于二战期间,堪称抗感染类“神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产青霉素产能有限且质量不佳,而进口价格却贵如黄金。在苏联的帮助、政府的重视与爱国专家的努力下,1958年6月, 华北制药厂建成投产, 青霉素依赖进口的局面被打破。据此推知(  )
A. 苏联为中国培养大量科技人才 B. 新中国医疗事业得到发展
C. 中苏合力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 D. 新中国外汇收入大幅提升
24. 赤脚医生,是“文革”时出现的名词,尤其在1968年毛主席亲自批准后,迅速走红。指没有固定编制,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他们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到1977年底,我国农村赤脚医生有150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约390万人。由此可知,赤脚医生( )
A. 助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建立 B. 医疗水平职业待遇双高
C. 有利于村镇公共医疗体系的完善 D. 是时代“左”倾的产物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52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谴责,而且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对于背信之人的惩罚,无需借助法律手段。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 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一一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城市与国土、国土与上天都是一一对应的。在长期对宇宙天体的认识中逐渐形成了“天圆地方”的空间形态观念,所以理想的城市是方形的。皇宫位于城市中心,南北和东西向大道将城市分割成棋盘式的街区,这一理想模式传承数千年。宋代是中国传统城市街道发展的一个分界点,里坊临街一面开满商店,酒肆……街道不但具有交通功能,还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市。明清时期,由于和山水的结合,南方市镇街道布局与水系结合成双重性的交通体系。
——摘编自《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市是不规则的,街道狭窄且弯曲,俭朴的住宅拥挤在一起。但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山多石的环境培养了希腊人喜爱户外活动的性格。雅典的街道尽管没有非常明确的人工规划,但形成了以庙宇和广场为主导的活泼多变的城市景观。公元前5世纪,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后的城市恢复建设中以几何与数理知识为蓝本,用规则的棋盘式网格构建城市框架。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城市街道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城市街道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医疗资源贫乏,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1949年11月,卫生部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之后,逐步组建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体系。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197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69732个,专业医院9293个,卫生技术人员2463931人,中医院与中医院校广泛建立。
——摘编自李玉荣《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卫生事业》
材料二 《1911年国民健康保险法》规定工人参保由工人、雇主和政府共同出资,参保工人可免费接受全科医生诊疗。二战期间,战时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的免费诊疗范围扩展适用于遭空袭的伤员、服务业人员、生产军需产品的工人、特定的慢性疾病患者,最终适用于战时所有行业的工人和其他需接受医院治疗的人。《1946年国民医疗服务法》强调卫生大臣有责任促进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据此建立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大区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机构管理,地方卫生当局负责地方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全科医生服务管理。
——摘编自李鸻《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行政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新中国与英国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二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医疗卫生成就的意义。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4世纪 欧洲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裸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 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 欧洲、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 欧美地区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物加工业迅速发展。 1860 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欧美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 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据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上表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 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赤峰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 每题2分,共48分)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 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 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
C. 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 D.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可知,农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阶级的分化,进而出现了国家机器、文字等文明的标志,由此可见,农耕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D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唯一标志”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人类文明产生之后,逐渐形成了私有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古代文明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并非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下面是部分原产于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表。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品种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注
玉米 16世纪 明后期引进, 清初普及
甘薯 16 世纪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马铃薯 17世纪 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A. 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 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 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 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由材料信息“16世纪”“17世纪”“玉米”“番薯”“马铃薯”“传入中国”可知,明清时期大量经济作物的引进,弥补了粮食产量的不足,增加了人们的食物来源,D正确;“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说法错误,夸大了物种引进的作用,玉米、番薯、马铃薯的引进只能是弥补粮食产量的不足和缓解粮食问题,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出现的,与引进农作物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3. 来自异域的糖, 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 而且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 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
A. 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 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 促进了各洲间的文化交流 D. 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可知,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D项正确;“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仅符合材料的部分内容,无法涵盖材料全部内容,排除A、B项;“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不仅是文化的交流,还是殖民侵略,且促进各洲文化交流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 “渔光一体”创造性地将光伏新能源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真正实现“鱼、电、环保”三丰收的崭新发展模式, 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根据材料可知,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 彻底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 B. 进一步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 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 成功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与传统的水产养殖相比,“渔光一体”模式下,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有利于实现养殖和发电的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C项正确;“渔光一体”模式并不能“彻底”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排除A项;渔光一体模式与提高水产品的“质量”无关,排除B项;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减轻但不能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5.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 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佛寺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 佛教势力发展动摇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佛寺庄园经济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佛寺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寺院经济的影响,不是佛教的影响,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需要要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6. 下表所示为两位英国学者对近代工厂制的认识。两位学者都认为近代工厂制的兴起
“近代工厂制……包含了资本的使用、工人的集中、劳动的分工以及监管的运用。……工厂的经济优势主要体现为使用了能加快工作速度的机器,使用了能带动机器高速运转的动力” 西顿《约克郡的羊毛和羊毛工业》
“工厂制度倒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控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A. 依赖于廉价劳动力 B. 加速了欧洲工业化的发展
C. 是技术革新的产物 D. 导致了工人被机器异化的命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工厂的经济优势主要体现为使用了能加快工作速度的机器,使用了能带动机器高速运转的动力”“工厂制度倒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可知,两位学者都认为运用机器设备进行生产是近代工厂制的核心所在,机器生产的前提是技术变革,C项正确;两位学者都认为近代工厂制兴起时技术革新的产物,并不是依赖廉价劳动力,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工厂制的兴起是技术革新的产物,没有强调工厂制的影响,无法得出工厂制加速欧洲工业化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工厂制发展对工人的影响,无法得出导致了工人被机器异化命运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7. 1775年,英国工人的工资达到了每天1克白银的水平,其棉织品的劳动力成本是印度的7倍,这使企业主们尽可能的减少工人数量,转而寻求其他的生产方式。据材料可知,英国
A. 工人阶级的收入增长迅速 B. 棉纺织业技术创新动力增强
C. 工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D. 价格革命有力推动英国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棉织品的劳动力成本是印度的7倍,为了降低成本,英国加紧了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
【点睛】
8. 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可以支持不同地区的人们“面对面”沟通和交易;可以在公共危机来临时构建在线课堂以保证学生不耽误学业。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材料反映出互联网
A. 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B. 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C. 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 D. 为人类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可知,互联网功能强大,打破了传统的认知,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故C项正确;A项说法夸大了材料之意,错误;材料未体现人工智能,B项排除;D项未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
9. 《吐鲁番出土文书》被评为首届向全国推荐的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其中整理的隋唐五代时期汉文商业契约文书约163件,有涉及借贷、契约、买卖等方面,文书内容全面丰富、规整清晰。可见隋唐五代时期
A. 经济史的史料全面完善 B. 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C.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D. 商业贸易的主体多元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有涉及借贷、契约、买卖等方面,文书内容全面丰富、规整清晰”体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通过商业契约来约束商业的发展,使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B项正确;A项错在“全面完善”,排除;材料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业贸易主体的多元化,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0. 清代的一则告示写道:“民间执业,全以契券为凭。其载银数或百十两,或数千两,皆与现银无异,是以民间议价立契约之时,必一手交银,一手交契”;“盖有契,斯有业,失契即失业也”。由此可知当时
A. 商业贸易的诚信精神缺乏 B. 国家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
C. 契约文书的内容严密详细 D. 契约在商业中有货币属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以民间议价立契约之时,必一手交银,一手交契”、“有契,斯有业,失契即失业也”说明清代政府认可了当时契约的法律功能,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认可了契约的法律功能,没有反映商业贸易的诚信精神缺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不是契约文书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政府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不是契约在商业中有货币属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7世纪的荷兰,坚持准时、全额还款,让贷款人借款给他们的风险降低。同时,奉行司法独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特别是私有财产权。于是,资本逐渐流向荷兰这样愿意遵守法制、保护私有财产的国家。这表明,当时荷兰( )
A. 最早建立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 B. 海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 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荷兰崛起 D. 因此确立起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荷兰的金融稳定、司法独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荷兰的崛起,C项正确;金融体系只能体现部分材料内容,无法反映全部材料,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荷兰的营商环境,并未提到海外扩张,排除B项;荷兰并未确立起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575-1630年,英国各类贸易公司的社会和阶级构成中,“商人”占了73.5%,其余部分为绅士、骑士、贵族、职业家人士和自耕农。这一时期的26个公司中,乡绅和其他非商人的投资占该公司或贸易组织总资本的比重在70%以上的公司有9个,在50%以上的有14个。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
A. 逐渐摆脱封建王权的控制 B.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C. 推动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D. 呈现新旧势力兼容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575--1630年,在英国各类贸易公司的社会和阶级构成中,乡绅和其他非商人占有一席之地,且投资占比较大,由此可以判定,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存在各种社会阶级并存的局面,新兴资产阶级群体不断壮大,同时封建势力从中扮演重要角色,呈现新旧势力兼容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封建王权,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排除B项;“工业资产阶级”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不是“国际法人”,算不上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具有国际法人资格条件,其地位对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均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
A. 弱化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B. 有利于国际贸易更加有序发展
C. 保证了自由贸易下交易的公平 D. 实现了世界经济秩序的公正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算不上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对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均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相比关贸总协定,对成员国有更严格的约束力,有利于发挥其作用,有利于国际贸易有序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美国经济是否弱化,排除A项;保证公平这一说法有误,排除C项;D项说法有误,世界经济秩序仍在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如表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某些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 A理论是手工工场时期的主流经济理论 B.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引发经济危机
C. A理论与罗斯福新政一脉相承 D. B理论推动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某些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理论是自由主义,B;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采用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A理论是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排除A项;B理论是凯恩斯主义,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干预经济,与凯恩斯主义一脉相承,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僧巢。”可见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上述记载主要反映出(  )
A. 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 B. 南北方之间有巢居和穴居之分
C. 巢居可避寒,穴居可避暑 D. 巢居、穴居之分受地势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氏族村落居民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房屋,分为上下两层,下层饲养牲畜上层供人居住,与史料中的“巢居”相似,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而且先王冬夏居住的房屋并不一样,说明南北、冬夏气候不同,居住的地方也不一样,反映出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A项正确;南北方之间有巢居和穴居之分不符合材料“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排除B项;“巢居可避寒,穴居可避暑”只对材料“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作出了解读,解读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气候的影响,并未涉及巢居、穴居之分受地势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中国古代的四合院中,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后院有一排较为矮小的房屋,叫作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这一居住格局
A. 体现了传统社会敬天保民的思想 B. 深受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
C. 成为小农经济下普遍的建筑样式 D. 反映了封建体制下家国同构特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四合院中,长辈住房拥有较大的进深和较高的台阶,因为在家族血缘关系中,长辈的地位高于晚辈;佣人与主人的居住条件差别明显,体现了等级色彩。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四合院的建筑符合尊卑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法,说明这一居住格局深受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与敬天保民的思想无关,排除A项;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成为小农经济下普遍的建筑样式”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家国同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7. 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
A. 城市化水平相当高 B. 注重改善居住环境
C. 法制建设日趋完善 D. 城市建设世界领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收地方税;这说明,随着英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高,注重改善居住环境,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城市化水平相当高”,故A项错误;材料只提及《娱乐地法》,无法说明法制建设日趋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比对,无法说明英国的城市建设世界领先,故D项错误。
18. 1949—1957年,随着战后经济恢复以及“一五计划”顺利推进,我国城市化率由 10.6%升至 15.4%;1961—1965 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出现了“中国式“的逆城市化现象;1978 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这一切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A. 深受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影响 B. 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
C. 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城市体系 D. 走协调发展的多样化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1957年中国城市化率提升主要和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推进有关;20世纪60年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和国民经济调整有关;1978年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和改革开放的进行有关,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城市化进行深受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影响,A正确;B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我国目前的城市体系发展并不合理,C排除。故选A。
19. 1909年天津关报写到:“出口土货”,向来用牲畜、大车、船只运来天津,“受沿途种种耽延,种种遗失”,“今则虽仍用旧法载运,不过自产地运至张家口或丰台……即可易由火车运往本埠……延迟既少,伤耗亦轻”。随着京汉铁路的贯通、京张铁路延至包头,天津的经济腹地更为广阔。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 近代城市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消失 B. 铁路运输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
C. 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 天津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商贸城市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铁路的发展提高了天津货物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扩大了天津贸易的范围,反映出铁路运输促进了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B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近代城市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消失,排除A项;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天津在近代中国的商贸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20. 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分别2小时59分钟、1小时23分钟可到达,这一铁路线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增强了鲁南和中原地区交通互联互通性,将有效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这表明( )
A. 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 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
C. 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 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高铁网络建设,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增强了地区间互联互通,有效带动沿线城市发展,据此可判断,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日益密切,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高铁网络建设,没有体现城市化进程,排除A项;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高铁网络的建设,没有涉及竞争意识相关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1. 《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向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
A. 人们对于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
B. 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定的防治措施
C. 中国古代医学成就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D. 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达成共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提到了疫病流行的时间,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医学的影响,排除C项;“达成共识”不能反映出来,D项错误。
22. 洋务人士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感叹:“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一朝致富,断无湮废之虞,所以其医学能渐推渐精,蒸蒸日上也。”在此,薛福成意在强调
A. 中西医培养模式的利弊 B. 西医发达取决于政府鼓励
C. 中医世代传承积淀深厚 D. 西医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信息可知,薛福成认识到中医传承的弊端和西医能够传承推广的原因,即强调了中西医培养模式的利弊,故A正确;“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强调中医世代传承积淀深厚,故C错误;材料没有欧洲近代化的信息,故D错误。
23. 青霉素诞生于二战期间,堪称抗感染类“神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产青霉素产能有限且质量不佳,而进口价格却贵如黄金。在苏联的帮助、政府的重视与爱国专家的努力下,1958年6月, 华北制药厂建成投产, 青霉素依赖进口的局面被打破。据此推知(  )
A. 苏联为中国培养大量科技人才 B. 新中国医疗事业得到发展
C. 中苏合力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 D. 新中国外汇收入大幅提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产青霉素产能有限且质量不佳,而进口价格却贵如黄金。在苏联的帮助、政府的重视与爱国专家的努力下,1958年6月, 华北制药厂建成投产, 青霉素依赖进口的局面被打破。这体现了新中国医疗事业得到发展,B项正确;仅仅就材料中苏联帮助制成青霉素,不能得出苏联为中国培养大量科技人才,排除A项;C项表述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外汇收入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24. 赤脚医生,是“文革”时出现的名词,尤其在1968年毛主席亲自批准后,迅速走红。指没有固定编制,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他们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到1977年底,我国农村赤脚医生有150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约390万人。由此可知,赤脚医生( )
A. 助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建立 B. 医疗水平职业待遇双高
C. 有利于村镇公共医疗体系的完善 D. 是时代“左”倾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赤脚医生没有固定编制,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他们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可知,改革开放之前,赤脚医生的存在和发展,在农村抵抗疾病,维护人民健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弥补国家医疗体系的不足,有利于村镇公共医疗体系的完善,C项正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是在2003年开始,排除A项;医疗水平职业待遇双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是时代“左”倾的产物,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52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谴责,而且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对于背信之人的惩罚,无需借助法律手段。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 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一一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答案】(1)不同之处:
中国 西方
适用于以血缘为纽带“熟人社会” 适用于“陌生人”之间
是立身之本,治国之道 是社会正义的体现
侧重于社会理论道德义务 侧重于社会经济活动
以榜样、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进行保障 以制度和法律进行保障
(2)背景:中国:农业经济为主导;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西方:商品经济的发达;罗马法的影响;契约精神影响广泛。
【解析】
【详解】(1)不同之处:适用范围方面,根据材料“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可知,中国古代的“信用”适用于以血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根据材料“‘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可知,西方的“信用”主要适用于陌生人之间;从地位看,根据材料“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可知,古代中国的信用是立身之本,治国之道。根据材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可知,西方的信用是社会正义的体现;从侧重领域来看,根据材料“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可知,古代中国的信用侧重社会理论道德义务,根据材料“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可知,西方的信用主要在社会经济领域;从保障制约机制来看,根据材料“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可知,古代中国的信用保障机制主要以榜样、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进行保障,根据材料“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可知,西方的信用以制度和法律保障。
背景:中国:根据所学知识,从中西方的经济、社会观念和思想方面分析。如中国:农业经济为主导;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西方:商品经济的发达;罗马法的影响;契约精神影响广泛。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城市与国土、国土与上天都是一一对应的。在长期对宇宙天体的认识中逐渐形成了“天圆地方”的空间形态观念,所以理想的城市是方形的。皇宫位于城市中心,南北和东西向大道将城市分割成棋盘式的街区,这一理想模式传承数千年。宋代是中国传统城市街道发展的一个分界点,里坊临街一面开满商店,酒肆……街道不但具有交通功能,还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市。明清时期,由于和山水的结合,南方市镇街道布局与水系结合成双重性的交通体系。
——摘编自《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市是不规则的,街道狭窄且弯曲,俭朴的住宅拥挤在一起。但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山多石的环境培养了希腊人喜爱户外活动的性格。雅典的街道尽管没有非常明确的人工规划,但形成了以庙宇和广场为主导的活泼多变的城市景观。公元前5世纪,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后的城市恢复建设中以几何与数理知识为蓝本,用规则的棋盘式网格构建城市框架。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城市街道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城市街道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答案】(1)特点:
古代中国:受“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尊卑等级;注重整体规划;受商品经济的影响。
古希腊:体现人文主义;受自然环境束缚;以几何学和数理知识规划指南;开放性、公共性。
(2)意义:改善了城市的交通,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凸显城市政治内涵,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1)特点: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城市与国土、国土与上天都是一一对应的。在长期对宇宙天体的认识中逐渐形成了‘天圆地方’的空间形态观念,所以理想的城市是方形的”可得出受“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传统哲学思想影响;根据材料一“皇宫位于城市中心”可得出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尊卑等级;根据材料一“南北和东西向大道将城市分割成棋盘式的街区”可得出注重整体规划;根据材料一“里坊临街一面开满商店,酒肆……街道不但具有交通功能,还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市”可得出受商品经济的影响。
古希腊:根据材料二“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山多石的环境培养了希腊人喜爱户外活动的性格。雅典的街道尽管没有非常明确的人工规划,但形成了以庙宇和广场为主导的活泼多变的城市景观”可得出体现人文主义,受自然环境束缚;根据材料二“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后的城市恢复建设中以几何与数理知识为蓝本,用规则的棋盘式网格构建城市框架”可得出以几何学和数理知识为规划指南;根据材料二“以庙宇和广场为主导”可得出开放性、公共性。
(2)意义:综合分析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城市街道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根据材料一“由于和山水的结合,南方市镇街道布局与水系结合成双重性的交通体系”可得出改善了城市的交通,根据“还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市”可得出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皇宫位于城市中心”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尊卑等级,材料二“以庙宇和广场为主导的活泼多变”体现了开放性、公共性,具有民主色彩,从而凸显城市政治内涵,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材料一“城市与国土、国土与上天都是一一对应的”,并结合材料二“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山多石的环境培养了希腊人喜爱户外活动的性格。雅典的街道尽管没有非常明确的人工规划,但形成了以庙宇和广场为主导的活泼多变的城市景观。”可得出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医疗资源贫乏,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1949年11月,卫生部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之后,逐步组建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体系。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197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69732个,专业医院9293个,卫生技术人员2463931人,中医院与中医院校广泛建立。
——摘编自李玉荣《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卫生事业》
材料二 《1911年国民健康保险法》规定工人参保由工人、雇主和政府共同出资,参保工人可免费接受全科医生诊疗。二战期间,战时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的免费诊疗范围扩展适用于遭空袭的伤员、服务业人员、生产军需产品的工人、特定的慢性疾病患者,最终适用于战时所有行业的工人和其他需接受医院治疗的人。《1946年国民医疗服务法》强调卫生大臣有责任促进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据此建立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大区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机构管理,地方卫生当局负责地方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全科医生服务管理。
——摘编自李鸻《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行政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新中国与英国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二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医疗卫生成就的意义。
【答案】(1)新中国:基础薄弱,发展迅速;防疫、医疗、预防、保健并重;弘扬中医国粹(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政府与人民力量;统一管理与地方机构协调配合,形成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任答3点)
英国:基础较好,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形成分级分类管理体系;立法推进;服务全体国民,逐渐施行免费医疗。(任答3点)
(2)历史原因:近现代医学较为发达;战时医疗体制的深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或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发展),重视医疗卫生事业支出;试图解决医疗服务不均的弊端。(任答3点)
(3)意义:提升了全民卫生意识,逐步形成文明卫生生活方式;重视人民健康(或体现人民至上理念),促进了医疗技术发展;建立了覆盖世界人口最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或建立了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造了医疗卫生史上的奇迹;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优越性。(任答3点)
【解析】
【详解】(1)新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时,医疗资源贫乏,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197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69732个,专业医院9293个,卫生技术人员2463931人,中医院与中医院校广泛建立。”基础薄弱,发展迅速;根据材料“1949年11月,卫生部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可知,防疫、医疗、预防、保健并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弘扬中医国粹(中西医结合);根据材料“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可知,充分发挥政府与人民力量;根据材料“1949年11月,卫生部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可知,统一管理与地方机构协调配合,形成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任答3点)英国:根据材料“参保工人可免费接受全科医生诊疗。二战期间,战时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的免费诊疗范围扩展适用于遭空袭的伤员、服务业人员、生产军需产品的工人、特定的慢性疾病患者,最终适用于战时所有行业的工人和其他需接受医院治疗的人”可知,基础较好,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根据材料“形成了大区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机构管理,地方卫生当局负责地方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全科医生服务管理。”可知,形成分级分类管理体系;根据材料“《1946年国民医疗服务法》强调卫生大臣有责任促进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据此建立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可知,立法推进;根据材料“最终适用于战时所有行业的工人和其他需接受医院治疗的人”可知,服务全体国民,逐渐施行免费医疗。
(2)历史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现代医学较为发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医疗体制的深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或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发展),重视医疗卫生事业支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试图解决医疗服务不均的弊端。
(3)意义: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了全民卫生意识,逐步形成文明卫生生活方式;医疗建设成就重视人民健康(或体现人民至上理念),促进了医疗技术发展;根据材料“197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69732个,专业医院9293个,卫生技术人员2463931人,中医院与中医院校广泛建立。”可知,建立了覆盖世界人口最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或建立了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造了医疗卫生史上的奇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优越性。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4世纪 欧洲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裸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 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 欧洲、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 欧美地区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物加工业迅速发展。 1860 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欧美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 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据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上表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 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 人类食物由原产地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
论述: 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 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示例二 观点: 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
论述: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 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
(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也可。如:人类食品由偏重产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由一国重视到多国联动协调;人类饮食逐渐向追求卫生、营养和便捷发展; 粮食危机逐渐引起全球重视。)
【解析】
【详解】示例一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为近代世界。首先,阅读表格材料,在理解材料内容基础上提炼出人类食物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根据14世纪欧洲“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到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可以提炼出观点“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其次,根据自己提炼的观点,结合所学新航路的开辟等相关知识,说明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如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最后作出总结,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 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示例二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为近代世界。首先,阅读表格材料,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人类食物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根据“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物加工业迅速发展。”“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可以提炼出观点: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其次根据自己提炼的观点,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等相关知识,说明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如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 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最后总结,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
(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也可。如:人类食品由偏重产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由一国重视到多国联动协调;人类饮食逐渐向追求卫生、营养和便捷发展; 粮食危机逐渐引起全球重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