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5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5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17:1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单元学习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后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它是和中国的现代史和当代史相对应的概念。现代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代指社会主义时期。
常见的分法: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
当代文学1949年——至今
单元学习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貌】
现代文学:1917——1949
①1917——1927 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时期《阿Q正传》1921
代表作家:胡适、鲁迅、冰心、郁达夫、郭沫若、徐志摩
②1928——1937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时期
《边城》1934《大堰河》1933《再别康桥》1928
代表作家:左翼作家联盟(鲁迅、柔石、艾青、丁玲)
③1937——1949战争时期的文学矛盾《风景谈》
钱钟书《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单元学习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貌】
当代文学:
①1949——1966 十七年文学时期《茶馆》1956
表现社会变革风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
②1966——1976文革时期
③1976——至今 新时期文学《秦腔》1983
包罗万象 代表作家:刘心武、路遥、贾平凹、陈忠实
课标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深入研读本单元所选作品,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思考作品内涵,理解现当代文学的精神追求与思想意义;探究作品所表现的近代以来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把握现当代文学的成就和意义。
2、研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种体裁的作品,综合运用多种欣赏方法,多角度、多层面探究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意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3、尝试分析和评价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从语言锤炼的角度,探究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撰写语言鉴赏札记。
5 阿Q正传(节选)/鲁迅
*边城(节选)/沈从文
单元写作 妙笔生花有文采
第二单元
6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再别康桥/徐志摩
7 风景谈/老舍
*秦腔/贾平凹
8 茶馆(节选)/老舍
【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说
戏剧
散文
诗歌
人文主题:时代镜像
这几组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当文学的发展风貌,展示了近百年中国深刻的社会变迁;更展示了近百年国人在艰难困苦之中不懈的探索精神。
学习这些作品可以知道我们过去百年苦难的原因;可以知道我们民族复兴的过程;可以从先贤身上汲取力量!更好前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1.
学习目标
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内涵。
2.
深度解读重要语句或段落,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3.
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的民族意义和价值。
4.
走进作者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的小说多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
走进作者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史上的不朽杰作。
代表作品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散文诗集 《野草》
散文诗集 《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代表作品: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唤醒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革命政权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阿Q这个想要革命的流浪雇农,却被假革命、反革命分子和假革命政权杀害了。他是无辜者,假革命者有罪,而无辜者死,假革命者生。《阿Q正传》就是在这样颠倒黑白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写作背景
题目解说
①“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
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辨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瓜群众”的脸。
②“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的意思。
情节梳理
提示:小说没有按照传记常用的时间顺序或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写,而是选取了主人公生活的几个典型事件集结成篇,请大家认真阅读并概括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讲述了有关阿Q的哪些事情?
活动:速读文本,理清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优胜记略”
①“先前阔”
②“真能做”
③“见识高”
④“癞疮疤”
⑤挨打的荣耀
⑥遭劫的安慰
“续优胜纪略”
①蒙赵太爷的打而受到“尊敬”
②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
③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
④因调戏小尼姑而被骂
统治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赵太爷
钱太爷
受过奴化教育的假洋鬼子
钱少爷
被压迫阶层
阿Q、王胡、小尼姑、小D、吴妈以及闲人们
人物简介
活动:速读文本,弄清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人物关系图
闲 人
王 胡
阿Q
假洋鬼子
小尼姑
闲人——阿Q癞疮疤被笑话,反抗被打
王胡——比捉虱子,被打
假洋鬼子——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小尼姑——欺负小尼姑
分析人物
走近阿Q:初识人物(完成表格)
姓名 籍贯
年龄 婚姻状况
身份 工作
政治面貌 住址
家庭成员 外貌特征
爱好
性格特征
口头禅
阿Q
30左右
雇农

喝酒、押牌宝
精神胜利法
妈妈的
未婚
打短工
未庄土谷祠
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
不详
欺负小尼姑
生平最得意的事
生平最值得
炫耀的事
进城并看过杀头
贫农
生前最后一句话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评价
他评-- 真能做/自尊/
自负 /见识高/完人
自评--阔/
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
小结: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
地位低下
无依无靠
贫困潦倒
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
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六无奴隶: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
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深受剥削和压迫的雇农
总结:
研读第二章
优胜记略
阿Q胜利
大致、简单的记录
记录阿Q胜利的故事
分析人物
分析阿Q:结合具体事件
活动:速度第二章“优胜记略”,概括体现阿Q性格的重要事件
①“先前阔”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与人口角
思考:表现阿Q怎样的心态?
明确:这句话是阿Q面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飘渺的阔气来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要强、妄自尊大
②“真能做”
有一个老头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不辨夸讽,将讥笑当作褒奖来满足自己
病态的自尊、自欺欺人
分析人物
分析阿Q:结合事件
③“见识高”
全不在他眼睛里
看不起未庄人
鄙薄城里人
没见过城里人煎鱼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条凳”“细葱丝”
“这是错的”“可笑”
妄自尊大,狭隘保守
④“癞疮疤”
1.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
敏感禁忌,内心脆弱
2.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欺软怕硬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阿Q很懂得“审时度势”,马上卑躬屈膝起来,骨子里的“懦弱”和“卑怯”顿时显露无遗,他受过很多苦,深知反抗是得不到好处的,他通过“示弱”来换取“不挨打”,此时的阿Q,虽懦弱,却是广大生活在底层人们的弱小代表的一个缩影!
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有不愿意面对失败,而以口头上占便宜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同样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你还不配……”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活动:被取笑被打时,阿Q是怎样表现的?找出相关语句,体会心理。
⑤挨打的荣耀
懦弱卑怯
思考:阿Q赌博,被抢,感到失败的痛苦了,但是他立刻转败为胜,他用了何种绝招?
⑥遭劫的安慰
自轻自贱、自我麻醉
自打嘴巴,转移痛苦。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往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辣辣的有些疼;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思考:“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指阿Q已经麻木,没有思想了。
结合上面第二章中的人物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小结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性格特点。
精神胜利法
自尊自负
自轻自贱
自打嘴巴
性格特点
妄自尊大
狭隘保守
争强好胜
懦弱卑怯
小结
续优胜纪略
研读第二章
事件 原文语句 性格特点
蒙赵太爷的打而受到“尊敬”
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
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
因调戏小尼姑而被骂
活动②:结合事件中人物的表现,分析阿Q的性格,完成表格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
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
趋炎附势
可悲奴相
蛮横霸道
麻木愚昧
懦弱卑怯
奴性十足
欺凌弱小
卑鄙无赖
流氓恶习
屈辱1
屈辱2
最藐视
最厌恶
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
“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
问题探究
政论文
思考:与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
明确:阿Q戏弄尼姑,尽显阿Q欺软怕硬,卑鄙无赖的嘴脸。“九分”是作者仿造的词语。作者略带幽默地讽刺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他们不但没有同情心,而且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象阿Q那样亲手调戏小尼姑而感到不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
小结
精神胜利法
忘却失败
欺凌弱小
性格特点
蛮横霸道
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
卑鄙无赖
“续优胜记略”中的几件事,说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有哪些?表现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总结人物形象
胜 利 方 法
自尊自负
自轻自贱
自打嘴巴
忘却失败
欺凌弱小
性 格 特 点
妄自尊大,狭隘保守
争强好胜,懦弱卑怯
蛮横霸道,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卑鄙无赖
阿Q的“胜利方法”和思想性格:
阿Q的双重人格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
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直任性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
贫苦农民
游手之徒
阿Q形象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坟·灯下漫笔》
即使显得凶兽相
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学者林兴宅
鲁迅先生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对阿Q这一人物的刻画,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方法及效果。
塑造方法 文本内容 表达效果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再用力的一拧”
“他怒目而视了”
“于是也心满意足地走了”
通过语言上的示弱,刻画出阿Q自轻自贱、欺软怕硬的形象。
通过两次欺负小尼姑的动作描写,刻画出阿Q欺软怕硬、哗众取宠的形象。
刻画出阿Q麻木健忘、自欺欺人的形象。
塑造方法 文本内容 表达效果

正面描写
叙述语言
心理描写
幽默
诙谐
夸张
大词小用
“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
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刻画出阿Q沉浸在“精神胜利”的喜悦中的状态,突出其麻木健忘、自欺欺人、妄自尊大的形象特点。
作者用诙谐幽默、加以讽刺的语言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刻画的淋漓尽致,将作者的情感态度展露得淋漓尽致。
鲁迅先生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对阿Q这一人物的刻画,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方法及效果。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阿Q作为一个生长在未庄的人,是一个卑怯狡猾、自轻自贱、欺软怕硬的底层雇农的形象,那阿Q生活的未庄又是什么样的呢?(环境描写)
未庄世情
世情 表现
人情淡薄、虚伪
人们多趋慕权势、势利
人们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
只要他帮忙……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
老头子颂扬“阿Q真能做”时,阿Q正懒洋洋瘦伶仃地在他面前,别人也说不清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
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
阿Q欺负小尼姑时,酒店里的闲人大多是看客,一起哄笑,丝毫没有帮助的意思;阿Q也在众人的欢笑中欺负得更加有力。
未庄世情
世情 表现

人们封建思想浓厚、虚情假意、麻木自私
看重利益、为利益不择手段
小结:未庄是一个封建思想浓厚、世情冷漠的农村小镇,人们多贪慕权势、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不仁。
阿Q在赌场中赢得钱财之后,赌场中发生了打架事件,阿Q的钱财在混乱中被抢劫一空。
钱太爷的大儿子跑去东洋回来后,辫子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是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
探讨精神胜利法
1.请你为“精神胜利法”下个定义。
2.阿Q的“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3.你如何看待“精神胜利法”?
把握形象,探讨意图
阿Q在生活中面对不同人的表现
愚昧,受压迫欺凌
遇强者
遇弱者
憎恶、反抗
失 败
自负、自贱、忘却
胜利满足
欺凌
合作探究
提示:注意阿Q的身份、性格,注意周围环境,结合具体的情节甚至细节,以第三章“续优胜纪略”中的三件事为例。
1. 结合课文阿Q的表现,请给“精神胜利法”下定义。
提示:被定义概念=种差(本质特征)+邻近属概念(大概念)
明确:
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1.病因诊断,根据生活环境,探讨来访者性格成因。
分析故事环境
(1)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2)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3)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你如何看待“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一种自欺自骗、自我安慰的心理现象,
一种不思进取、逃避现实,随遇而安的处事方式。
弱势群体的一种精神特征,一种奴性的典型表现。
统治者对民众实施“精神胜利法”的目的
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的麻醉和毒害的工具,使他们忘却压迫和屈辱,没有反抗的意识和斗志,永远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之中,永远当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阿Q正传(节选)
优胜记略
续优胜记略
先前阔
真能做
见识多
光荣的癞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怕硬篇
欺软篇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 立身法宝
国民的劣根性
赵太爷的巴掌→更荣耀得意
王胡的碰墙→意外灭威风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轻松高兴
调戏小尼姑→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内容回顾
小说主旨
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暴露旧中国国民愚昧懦弱的劣根性, “引起疗救的注意”。
探究意图
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鲁迅先生给呈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鲜活的面孔,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严重的国民劣根性,阿Q死了。但这种精神确留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认为我们现在生活需要吗?
观点一:需要的,我们现在所处在压力山大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可以让我们缓解压力。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好,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的话,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
1
2
3
拓展探究
鲁迅先生给呈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鲜活的面孔,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严重的国民劣根性,阿Q死了。但这种精神确留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认为我们现在生活需要吗?
观点二:不需要,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会让人一直消沉。阿Q精神只会诗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
2
拓展探究
鲁迅先生给呈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鲜活的面孔,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严重的国民劣根性,阿Q死了。但这种精神确留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认为我们现在生活需要吗?
观点三:任何事情就像硬币一样都有两面性,生活中,要辩证对待。阿Q精神”并非坏事,它内含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使我们能放松自己的心情,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都能用的,如果我们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就会丧失进取意识,缺乏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
3
拓展探究
谁是“阿Q”?
阿Q具有超越时代性
对接现实
小说结尾:“这断子绝孙的阿Q!”
电影结尾处画外音:“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得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思考:我们周围还有“阿Q” 吗
1.各种形式的安慰自己,把平衡点无限下调
2.对比自己牛的人不屑,却又爱攀关系
3.欺软怕硬
5.没有公主命却有公主病
4.可怜又可悲
知识拓展
政论文
新阿Q主义
我没钱,说明我不是守财奴!
我没车,说明我不需要考虑买车库!
我太胖,说明我不需要吃增肥药!
我不是帅哥,说明我不用担心美女老板骚扰我!
我不是老板,说明我不怕职工倒炒我的鱿鱼!
我不是领导,说明我不用担心忙得开会找替身!
我不是明星,说明我不用担心讨厌的狗仔跟我!
我没去国外旅游,是因为我怕被恐怖组织抓去做人质!
我没去炒股,是因为我怕一夜暴富别人说我爆发户!
我没去开神七,是因为领导不准我假去考飞船驾照!
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阿Q正传》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一点也没有减退,反而日见其浓烈日显其尖锐,"未庄"的国情并无根本改观,"阿Q精神"仍然到处可见。《阿Q正传》就是一把解剖刀,通过"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和国民性格。
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 ——茅盾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茅盾《读<呐喊>》
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
——作家张天翼《论〈阿Q正传〉》
积极性:“精神胜利法”是处于无奈之中的“人”的一种几乎是无可非议的选择,精神胜利法可以缓解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保持自我内心的平衡。
消极性:但这种调节应该是适度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动适应方式,即“在无法改变自身实际社会地位的时候,以被动忍耐的方式适应被压迫、被蹂躏的悲惨处境”。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正确做法:对于失败,我们不能苟且,不能容忍,应该作出抗争,以求得实际的胜利。
你怎么看待这种“阿Q精神胜利法”?
阿Q形象的意义(主题)
意图有两点:
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政论文
一、《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阿Q的身份虽是农民,但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却并不只是农民才有的,它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鲁迅先生把阿Q性格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也就更具广泛的社会意义。鲁迅先生从整个国民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出发,对其精神、思想的痼疾进行典型概括,是要提醒人们,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同时也是要呼吁改革者们共同来作改造国民性的工作。
政论文
二、在《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作品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作了正面描写。作品前六章,在赵太爷与阿Q的冲突发展中揭示了当时农村阶级矛盾不断深化和激化的趋势。而对阿Q走向末路的描写,正是对思想革命的呼唤。辛亥革命爆发后,赵太爷、钱太爷们和阿Q开始出现不同的动向。小说一方面写了赵太爷、钱太爷们从害怕革命、投机革命到垄断革命和镇压阿Q,由此揭示出辛亥革命的悲剧:革命的对象不仅仍然执掌着政权,而且“骤然大阔”,发了“革命”财,而应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众依旧是任人宰割的奴隶。小说另一方面着重揭示和批判了阿Q式的革命,怵目惊心地写出了阿Q至死不觉悟和他的可悲“大团圆”的下场,由此揭示了辛亥革命更深层次的悲剧:革命没有真正唤醒民众,并未觉醒的民众糊里糊涂地参加革命,又糊里糊涂地被杀;而且可以想象,阿Q即使参加革命并掌握政权,他那样的落后的革命意识又将导致“革命”成为何种性质!小说要告诉人们的是:阿Q式的“革命”和杀害阿Q的“革命”,都只能使中国一天一天“沉入黑暗”;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真革命获得胜利,首先需要有一场思想革命和觉醒了的人民!
以上是两位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
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拓展延伸
赵延年的阿Q
丰子恺的阿Q
示例:我认为图一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画中阿Q撇着嘴的样子形象地表现出了他的妄自尊大,画家表现的阿Q是一个背对着读者转过头来的形象,表现出他被人欺负后在心里恨恨地嘟哝“儿子打老子”的样子。
拓展延伸
解析:第一幅,重点抓住漫画中人物神态来分析其心理性格,比如充满怒气的眼神和撇着嘴的细节,分析其被众人嘲笑奚落后的心理。
示例:我认为图二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阿Q衣服上的补丁表示他生活贫苦,头发长短不齐,似乎可以看到头上的癞疮疤。画中阿Q倒背着手显得无所事事,皱起的眉头好像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屑,外形表现得比较接近课文中的形象。
拓展延伸
解析:第二幅,要抓住漫画中人物的服饰细节,打了补丁,捆着腰带,别着烟袋,分析其无所事事又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抓住长短不齐的头发,皱着的眉头,不屑的眼神分析其心理。
在旧社会的压迫下,几乎所有人都因屈辱的地位和统治阶级思想的毒害而不能正视现实,成为那个时代的“阿Q”。那鲁迅笔下的”阿Q“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他又有什么地方可以引发人们的深思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
课程导入
学习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