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地理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性别比是一定时期区域人口中男性与女性的相对数,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为102~107。1966年,某国人口总数约7660万下图示意该国1966年不同年龄组的性别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影响该国1966年40~59岁年龄组性别比的因素可能是( )
A. 人口政策 B. 军事战争 C. 生育观念 D. 产业结构
2. 下列年龄组中、该国1996年性别比最低的是( )
A. 0~19岁 B. 20~39岁 C. 50~69岁 D. 70~89岁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该国1966年40~59岁年龄组性别比数据较低,且与前后年龄组的性别比例差距大,这表明这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的男性公民数量较少,最大的可能是发生了军事战争导致这一部分年龄的男性公民大量伤亡,进而导致该年龄组的性别比数据较低,B正确;人口政策、生育观念一般影响人口出生率变化,产业结构主要影响就业,不会造成40至59岁的男性公民数量较少,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1996年性别比中,20~39岁>0~19岁> 50~69岁> 70~89岁,因此70~89岁在四个年龄组中性别比最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性别比是人口学上关于社会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影响性别比例的因素较多,出生婴儿性别比、总人口的年龄结构和育龄妇女生育率、人口迁移等。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水平,经济结构,战争,卫生保健条件等也会对人口性别比产生影响。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中国某市2021年户籍人口约2786万,常住人口约1053.7万,工业就业人员约454.0万。2022年该市户籍人口增长13.8万,常住人口减少10.1万。下图示意该市2021年常住非户籍人口的来源地构成。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市位于( )
A. 江苏省 B. 山东省 C. 广东省 D. 陕西省
4. 2022年,该市( )
A.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4.72% B. 人口老龄化严重
C.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高 D. 城镇化水平较低
【答案】3. C 4. 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显示2021年常住非户籍人口的来源地湖南占比最大,可见该市离湖南较近,且经济发达,材料显示该市 2021年户籍人口约278.6万,常住人口约1053.7万,常住人口远远大于户籍人口,可见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很可能为我国东南沿海省份,综上所述,离湖南较近,且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最可能是广东省,C正确,江苏省、山东省离湖南较远,AB错误;陕西省不是沿海省份,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材料显示,该市2021年工业就业人员约454.0万,达到将近50%,2022年该市依然工业就业占比高,且最大,C正确;该市2022年户籍人口增长了13.8万,包含了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无法确定,A错误;外来务工人员多,青壮年比例大,人口老龄化并不严重,B错误;该地常住人口远远大于户籍人口,可见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下图示意2015~2020年中国部分省区的年平均省际人口迁移率。下表为2015~2020年中国部分省区年平均省际人口净迁出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 省际人口净迁出量
山西 12.2万人
河北 15.6万人
湖北 11.6万人
江西 22.4万人
5. 2015~2020年( )
A. 与湖北相比,江西人口多、迁入多 B. 与湖北相比,江西人口多、迁入少
C. 与河北相比,山西人口少、迁入多 D. 与河北相比,山西人口少、迁入少
6. 2015~202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可( )
A. 延缓广西、云南的老龄化进程 B. 延缓福建、宁夏的老龄化进程
C. 降低湖南、广西的城镇化水平 D. 降低宁夏、新疆的城镇化水平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人口迁出率=人口净迁出量/总人口数。据表可知,湖北省际人口净迁出量为11.6万人,人口迁出率为8‰,人口迁入率为6‰,人口净迁出率为2‰,计算出总人口数是5800万人,迁入人口为34.8万人;江西省际人口净迁出量为22.4万人,人口迁出率为10‰,人口迁入率为5‰,人口净迁出率为5‰,计算出总人口数是4480万人,迁入人口为22.4万人;故与湖北相比,江西人口少,迁入少,AB错误;河北省际人口净迁出量为15.6万人,人口迁出率为5‰,人口迁入率为3‰,人口净迁出率为2‰,计算出总人口数是7800万人,迁入人口为23.4万人;山西省际人口净迁出量为12.2万人,人口迁出率为6‰,人口迁入率为3‰,人口净迁出率为3‰,计算出总人口数约是4067万人,迁出人口数是12.2万人;故与河北相比,山西人口少、迁入少,C错误,D正确。故选D。
【6题详解】
读图可知,广西、云南人口迁出多,迁入少,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会加剧广西、云南老龄化进程,A错误;福建、宁夏人口迁入多,迁出少,可缓解老龄化进程,B正确;湖南、广西人口迁出多,迁入少,一般迁出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可能提高湖南、广西的城镇化水平,C错误;宁夏、新疆迁入人口多于迁出人口,大部分迁入人口生活在城市,可能提高宁夏、新疆的城镇化水平,D错误。故选B。
【点睛】对迁入地影响: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 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 )
A. 开采矿山 B. 放养牛羊 C. 种植棉花 D. 水上漂流
【答案】7. A 8. C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据图可知,在M县区域内,甲地附近有时令河,有水源,且绿洲面积大,数量多,环境承载力大,适合生态搬迁选址,故A正确;乙不在M县,丙绿洲面积小,丁附近是地质公园,且没有河流和绿洲,故BCD错。
【8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断该区域气候干旱,多荒漠景观,河流为时令河,没有矿产信息,所以不适合开矿和水上漂流,放养牛羊会对草场产生破坏,加剧荒漠化,故ABD错;适合在绿洲上适当开垦土地、种植棉花,故C正确。
【点睛】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作为某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2000年前后,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下图示意1982-202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少儿人口(15岁以下)比重、劳动人口(15~60岁)比重、老年人口(60岁以上)比重对应的坐标轴依次是( )
A. X、Y、Z B. X、Z、Y C. Y、Z、X D. Z、Y、X
10. 由图可推测( )
A. 1982~1990年少儿人口比重变化主要是由于实施计划生育
B. 1982~1990年劳动人口比重变化主要是由于就业岗位增多
C. 2010-2020年少儿人口比重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频发
D. 2010~2020年劳动人口比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口涌向城镇
11. 有学者预测,2020年以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将朝图示箭头方向发展。若该预测成立,则中国未来十年内( )
A. 人口分布趋向均衡 B. 人口总数持续增多
C. 少儿抚养负担加重 D. 养老产业蓬勃发展
【答案】9. C 10. A 11. D
【解析】
【9题详解】
据材料,2000年前后,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即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读图可知,2000年占比为10%对应坐标为X,故X轴代表老年人口(60岁以上)比重;劳动人口(15~60岁)数量最多,比重较大,对应Z轴;Y轴为少儿人口(15岁以下)比重,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1982~1990年少儿人口比重快速下降,主要是由于实施计划生育,自然增长率下降,A正确;1982~1990年劳动人口比重增加,主要是由于六七十年代人口出生率较高,同时期出生人口减少,劳动人口比重上升,B错误;2010-2020年少儿人口比重先减少后又缓慢上升,二孩三孩政策使出生率有所上升,C错误;2010~2020年劳动人口比重下降,是因为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迁移不会引起全国劳动人口比重变化,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人口分布与人口增长关系不大,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A错误;少儿人口比重下降,意味着出生率降低,人口总数可能会减少,B错误;少儿人口比重下降,抚养负担减轻,C错误;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加剧,养老产业蓬勃发展,D正确。故选D。
【点睛】导致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原因,首先是受中国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口基数在逐步变小;其次是当前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90后、00后生育意愿明显下降,新生人口出生率下降将成为一个长期趋势。归结起来,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两个主要原因。
浙江X村是一个拥有4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房屋依山而建,多为黄泥墙、木头窗的土胚房。20世纪90年代,不少村民离开X村迁往周围城市,秀美山村一度成为“空心村”。随着2014年X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当地政府组织修缮、改造原先闲置破损的房屋,村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城里人的第二居所”。完成下面小题。
12. 20世纪90年代,村民迁出主要是由于X村与周围城市( )
A. 出现区域产业分工 B. 收入水平差距扩大
C. 环境质量差异增大 D. 信息通讯条件改善
13. X村在改造闲置破损房屋时仍保留黄泥土胚房风貌,是为了( )
A. 节省修缮成本 B. 减少生态破坏 C. 维持景观和谐 D. 改善居住条件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与乡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少村民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务工和经商,村民迁出主要是由于该村与周围城市收水平差距扩大,B正确;乡村与城市产业分工本就不同,A错误;乡村的环境质量不一定比城市差,C错误;信息通讯条件改善有利于村民迁出,但不是村民迁出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由材料“2014年X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房屋依山而建,多为黄泥墙、木头窗的土胚房”可知,仍保留黄泥土胚房风貌,是为了保持该村原有的景观,维持景观和谐,C正确;因建筑工艺不同,保留黄泥土胚房风貌不一定节省修缮成本,A错误;修缮改造房屋与减少生态破坏关系不大,B错误;改造为现代建筑和修缮时保留原有黄泥土胚房风貌均有利于改善居住条件,D错误。故选C。
【点睛】我国农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迁移,加上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巨大的收入差异(根本原因),我国人口大量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内地迁移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英国伦敦都市区可分为内伦敦与外伦敦(卫星城镇),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早的区域之一,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下图示意19、20世纪内伦敦与外伦敦的年代人口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由图可知( )
A. 19世纪50年代,伦敦都市区城镇化水平达到最高
B.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外伦敦人口数量减少
C. 20世纪50年代,伦敦都市区开始出现逆城镇化
D. 20世纪10年代至70年代,内伦敦闲置住房减少
15. 图中,与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伦敦都市区的城镇化阶段最相符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其他都市区仍处于逆城市化阶段,而伦敦都市区已进入再城市化阶段。下列现象中,可能导致伦敦都市区进入再城市化进程的是( )
A. 国际年轻人口大量迁入 B. 英国区域经济差异缩小
C. 外伦敦外围建设绿化带 D. 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
【答案】14. C 15. B 16. A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纵坐标表示人口增长率,不城市人口所占比重,1850s(即19世纪50年代)伦敦都市区人口增长率最高,表示城市化速度最快,并不代表城镇化水平达到最高,A错误。读图,1940s-1950s(即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外伦敦人口增长率为正值,表示人口数量增加,1950s-1960s(即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人口增长率为负值,表示人口数量减少,B错误。1950s(即20世纪50年代)开始外伦敦人口进入负增长而同期内伦敦人口增长率有所回升,标志着伦敦市区开始进入逆城市化,C正确。1910s-1970s(20世纪10年代至70年代)内伦敦人口增长率始终为负值,说明人口在减少,迁出人口数量多,闲置住房增加,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外伦敦人口增长率始终为正值,表明人口一直在迁入。20世纪1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内伦敦人口增长率为负值,表明人口迁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一般而言,再城市化是逆城市化的下一阶段,其特点是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人口重新向城区回流。根据题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其他都市区仍处于逆城市化阶段,而伦敦都市区已进再城市化阶段”,可知与英国其他都市区相比首都伦敦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就学机会,对国际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迁移的吸引力更强,随着年轻人口的迁入,伦敦都市区的人口出生率随提高,城市人口数量增多,A正确。外伦敦外围建设绿化带是伦敦都市区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扩大的举措,与再城市化无关,C错误。“区域经济差异缩小”与“伦敦比英国其他都市区先进入再城市化”矛盾,B错误。逆城市化出现的前提就是“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对人口回流的“再城化”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化一般指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郊区城市化通常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人口由乡村区域向郊区迁移 (或大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二三产业向该地集聚的过程;城市郊区化指当代特大城市的人口和二三产业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指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反迁,二三产业向该地区集聚的过程;再城市化是应对逆城市化中“市中心衰败”的一个过程,即人口再次向城市中心迁移,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
塘湾村位于上海近郊,兴起于清朝嘉庆年间,文化遗产丰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塘湾老街和舞草龙、跳鹬蚌斗舞等民俗文化活动。在乡村文化式微和城镇化的背景下,上海市政府于2020年起实施塘湾村综合改造项目,建设野生动物栖息地、学生学农基地等。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 塘湾村的舞草龙、跳鹬蚌斗舞等地域文化,反映该村所在地( )
A. 气候炎热 B. 降水集中
C. 湿地广布 D. 地势低平
18. 地理研究性小组提议,在综合改造项目的实施中,塘湾村还可( )
A. 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大型商城 B. 鼓励土地流转,保障粮食生产
C. 寻求国际合作,发展高新产业 D. 修缮传统建筑,发展城郊旅游
【答案】17. C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题干中“舞草龙、跳鹬蚌斗舞”可知,该地湿地广布,C正确;气候炎热、降水集中、地势低平是共性的特点,与题干无关,排除ABD。故选C。
【18题详解】
根据材料“上海市政府于2020年起实施塘湾村综合改造项目,建设野生动物栖息地、学生学农基地等”可知,塘湾村在综合改造项目实施中还可以修缮传统建筑,发展城郊旅游业,D正确;在综合改造项目的实施中,塘湾村可以完善基础设施,但不能引进大型商城,因为消费能力和消费人群有限,A错误;综合改造项目是在乡村文化式微和城镇化的背景下提出,因此要减少第一产业比重,B错误;塘湾村不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条件,C错误。故选D。
【点睛】当前,我国乡村文化的式微主要表现为传统村落建筑,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步解体,传统社会教化制度的逐渐消逝,传统乡民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逐步位移,传统道德伦常,风土习俗的逐步式微。
扬斯敦因炼铁而兴起,曾是美国四大钢铁城市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该市多家钢铁及相关企业相继关停。2010年,该市提出“精明收缩”策略:减少商业、住宅和工业用地,增加绿地面积,将原本分离的公园连成一体,吸引新的企业入驻。完成下面小题。
19.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扬斯敦出现的城市问题主要是( )
A. 交通拥挤 B. 住房紧张 C. 环境恶化 D. 劳动力过剩
20. 扬斯敦推行“精明收缩”主要是为了( )
A. 改变城市职能 B. 恢复城市活力 C. 控制人口增长 D. 缩减产业规模
【答案】19. D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扬斯敦因炼铁而兴起,在上个世纪的时候,钢铁行业如火如荼地进行,吸引大量劳动力过来工作,导致人数很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该市多家钢铁及相关企业相继关停,不需要这么多的劳动力,很多人失业。随着很多企业的关停,很多岗位消失,很多人离开了这里,交通拥挤情况会有所改变,A错误。人员减少,导致住房紧张问题缓和,B错误。工厂作为主要的污染源,在关停后,环境会比之前变好,C错误。但是很多技能不足的劳动力无法离开,但是又找不到工作,导致劳动力过剩,D正确。故选D。
【20题详解】
推行“精明收缩”并没有改变城市的职能,A选项错误;“精明收缩”策略:减少商业、住宅和工业用地,增加绿地面积,将原本分离的公园连成一体,吸引新的企业入驻,吸纳劳动力就业,刺激经济增长,恢复城市以往的活力,B正确。吸引新的企业入驻,会带动很多附加产业,吸纳就业,可能会增加人口,C错误。吸纳新的企业入驻,会扩大一些产业的规模,D错误。故选B。
【点睛】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诸多城市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依赖,导致资源逐渐枯竭,进而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门店密度是单位面积内门店的数量。S公司和L公司主营咖啡饮品,其中S公司的门店在提供高品质咖啡的同时,注重在服务环节提供优质体验,已成为人们休闲、会友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场所;L公司大多通过移动端销售,有外送和自提等形式。下图示意中国某直辖市S公司和L公司门店密度的空间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21. 由图可推知( )
A. ①代表L公司,空间分布差异较小 B. ②代表S公司,空间分布差异较小
C. ①代表S公司,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D. ②代表L公司,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22. 下列要素中,与图示门店密度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
A. 土地租金 B. 人口密度 C. 建筑密度 D. 交通通达度
23. 推测该市距市中心6~8千米处( )
A. 以普通居住区 B. 建有大型工业园区
C. 为青少年主要活动区域 D. 写字楼和核心商圈集中
【答案】21. C 22. A 23. D
【解析】
【21题详解】
据材料“S公司的门店在提供高品质咖啡的同时,注重在服务环节提供优质体验,已成为人们休闲、会友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场所;L公司大多通过移动端销售,有外送和自提等形式”可知,S公司分布在城市中心,主要服务于高收入人群,L公司对门店位置选择要求不高,故①代表S公司,空间分布差异大,②代表L公司,空间分布差异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据市中心距离越近,门店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在6~8千米处有局部上升现象,说明土地租金与门店密度变化趋势最接近,其次是交通通达度,A正确,D错误;与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关系不大,BC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推测该市距市中心6~8千米处,咖啡门店密度均呈上升趋势,说明这里消费人群较多,说明写字楼和核心商圈集中,D正确;青少年主要活动区域、普通居住区、大型工业园区对高端咖啡消费能力有限,S公司门店不应该增加,ABC错误。故选D。
【点睛】城市内土地区位条件不同,土地租金也不同。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区位条件有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的远近。
番仔楼是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其外墙主要由当地红砖砌成,楼外廊柱、拱门上的彩色瓷砖颇具东南亚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晋江市城区内的传统建筑数量逐渐减少。2012年起,该市将各处以番仔楼为代表的空置传统建筑拆卸后,移至市中心的W街区,并依照原样搭建。近年来,W街区将这些传统建筑整修为店铺,吸引多家餐饮企业在此集聚。完成下面小题。
24. “番仔楼”建筑特点反映的地域文化主要是( )
A. 天人合一 B. 御外凝内 C. 兼容并蓄 D. 顺应自然
25. 改革开放以来,该市传统建筑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居住功能减弱 B. 建造材料短缺 C. 城镇化的发展 D. 环境污染严重
【答案】24 C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据材料番仔楼“其外墙主要由当地红砖砌成,楼外廊柱、拱门上的彩色瓷砖颇具东南亚特色”可知“番仔楼”建筑既有当地的红砖,也有东南亚特色的瓷砖,其特点反映的地域文化主要是兼容并蓄,C正确;与天人合一、御外凝内、顺应自然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25题详解】
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晋江市城区内的传统建筑数量逐渐减少”可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些传统建筑遭到了拆迁,C正确;番仔楼作为一种传统民居建筑,居住功能不会发生改变,A错误;据材料“其外墙主要由当地红砖砌成,楼外廊柱、拱门上的彩色瓷砖颇具东南亚特色”可知建筑原料普通,建造材料一般不会出现短缺,B错误;番仔楼作为一种传统民居建筑,不会产生环境污染,D错误。故选C。
【点睛】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因设计师建筑想法各异,工艺价值高,各种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等让人惊叹,是闽南侨乡的一颗颗建筑瑰宝。
水体(蓝色空间)和植被(绿色空间)组成的蓝绿空间能够有效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图示意苏州市2004~2014年城市部分剖面对应的NLST值变化。研究表明,NLST值越小,反映该研究区地面温度越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图示NLST值空间变化反映该城市蓝绿空间( )
A. 在城区错落分布 B. 在郊区分散分布 C. 在城区占比较大 D. 在郊区占比较小
27. 相比2004年,2014年该市NLST值整体明显上升因为( )
A. 产业转型升级 B. 建设用地扩大 C. 蓝绿空间扩展 D. 节能建筑增多
【答案】26. A 27. B
【解析】
【26题详解】
根据材料,NLST值直接反映该地区的蓝绿空间分布情况,NLST值越小,反映该研究区地面温度越低,即蓝绿空间面积越大。读图可知,在郊区20~30千米处NLST值较高,而0~20千米处和30~45千米处NLST值较低,故郊区蓝绿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且占比较大,BD错误;城区NLST值总体较高,城区不同区域NLST值差异较大,故蓝绿空间在城区占比较小,且错落分布,C错误,A正确;故选A。
【27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NSLT值越小,反映该研究区地面温度越低,即蓝绿空间面积越大;读图可知,2014年该市NLST值整体明显上升,推断该市蓝绿空间面积减小;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功能区的优化,促使蓝绿空间增加,A错误;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会挤占水体和植被的空间,导致蓝绿空间面积减小,B正确;蓝绿空间扩展,NLST值应减小,C错误;节能建筑增多,植被面积增加,则NLST值应减小,D错误;故选B。
【点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一是增加建筑周边的绿色植物,植物对缓解热岛效应能起到明显作用;二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三是减少建筑的体量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现在超大型建筑体量,会应用大型的空调设备,释放的大量热量,是热岛效应的一个源头,玻璃幕墙的反光和聚光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综合题(共两道大题,46分)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深圳市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土地面积1997.47平方千米,大部分为低丘陵地,间以部分低平地。2021年,该市城镇化率已达100%,森林覆盖率约40%,水土流失面积仅有58.02平方千米。
深圳市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该市景观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研究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1)说出上图中代码①②所表示的内容,并列举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方面的两项应用案例。
该小组研究发现,40年多年来,深圳市建成区面积由不足10平方千米扩展至927.96平方千米。下图为该小组研究得到的2020年深圳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图。
(2)描述2020年深圳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该特点的形成原因。
(3)指出深圳市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区,并说明判断理由。
(4)研究表明,40多年来深圳市气温日较差呈现减小趋势。分析深圳市气温日较差减小的人为原因。
(5)说出深圳市非建设用地中比重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并简述该土地利用类型比重高对深圳市的有利影响。
【答案】(1)①遥感影像;②图层叠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智慧交通等。
(2)特点:建设用地比重较高,西部多、东部少。 原因:城镇化水平高,建设用地需求大;与西部相比,东部地势起伏较大, 建设难度较高。
(3)大鹏区。 理由:住宅用地是面积最大的城市建设用地,可反映出人口数量的多少。该区建设用地比重最低。
(4)人口增长迅速,污染排放量增多;建设面积扩大,导致风速较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白天污染物削弱太阳辐射,气温较低;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增强,气温较高。
(5)林地。 影响: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改善大气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为深圳市的发展为背景材料,涉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深圳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深圳市气温日较差减小的人为原因分析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分析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框架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知,想要较为便捷的了解不同年份土地利用,需要用到遥感影像资料进行解译,所以代码①为遥感影像,将不同年份土地利用图和行政区划图叠加分析就可以知道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变化,故代码②为叠加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环境管理、智慧交通、城市抗震防灾等。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深圳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不均,西部多,东部少,由于深圳城镇化水平高,城镇规模大,建设用地面积占总面积比重大。根据材料可知,中西部地区交通线路较密集,交织成网状,说明地形相对平坦,而东部地势起伏相对较大,不利于建设,因此,城市建设用地中西部多,东部少。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大鹏区的建设用地最少,而建设用地中面积最大的是住宅用地,所以住宅用地少,人口少,但大鹏区的区划面积是深圳市各区中最大的,因此可以推断出大鹏区是深圳市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区。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0多年来,深圳市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产业活动高度集中。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排放出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再加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高楼林立,风速减小,污染物不易扩散,这些污染物使城市空气变得混浊。白天,这些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大大地减弱了太阳对地面的直接照射,使得城区升温较慢;夜晚,这些大气污染物大大减少了城区地面所散失的热量(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城区降温较慢。因此,40多年来深圳市气温日较差呈现减小趋势。
【小问5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深圳市森林覆盖率约40%,故非建设用地中林地的比重最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具有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深圳市热岛效应强,林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降低城市温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树木可以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还可以吸附飘浮在城市空气中的悬浮尘粒,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深圳市地形以低丘陵地为主,坡度较大,树木的根对土壤具有网结、固持作用,降雨时,林地可以阻滞坡面径流,使雨水下渗量增加,减少地面径流,减弱径流对坡面的侵蚀,有利于保持水土,同时增加土壤对雨水的拦蓄量,调节地下径流,涵养水源。
2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福建省为:1366万人。流动人口包含跨省流入人口和省内流动人口,福建的省内人口流动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二是区域中心城市吸引周边城市人口。左图示意福建省近10年流动人口与全国流动人口对比,右图示意近10年福建省流动人口情况。
(1)据图描述福建省近10年流动人口的增长特点。
(2)指出福建的省内人口流动对本省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
【答案】(1)与全国相比,福建省近10年流动人口增长较慢;其中省内流动人口增长相对较快,而跨省流入人口增长较慢。
(2)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解析】
【分析】本题以福建省人口流动情况为背景材料,涉及人口流动的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由左图可以计算出福建省近10年流动人口增长率为33.40%,而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为69.72%,与全国相比,福建省近10年流动人口增长较慢;由右图可以计算出,福建省近10年省内流动人口增长率为47.89%,而跨省净流入人口增长率为13.46%,因此,福建省近10年省内流动人口增长较快,而跨省流入人口增长较慢。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福建的省内人口流动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二是区域中心城市吸引周边城市人口。大量的乡村人口和周边城市人口流入,给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力充足,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的二三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厦门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地理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性别比是一定时期区域人口中男性与女性的相对数,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为102~107。1966年,某国人口总数约7660万下图示意该国1966年不同年龄组的性别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影响该国1966年40~59岁年龄组性别比的因素可能是( )
A. 人口政策 B. 军事战争 C. 生育观念 D. 产业结构
2. 下列年龄组中、该国1996年性别比最低的是( )
A. 0~19岁 B. 20~39岁 C. 50~69岁 D. 70~89岁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中国某市2021年户籍人口约278.6万,常住人口约1053.7万,工业就业人员约454.0万。2022年该市户籍人口增长13.8万,常住人口减少10.1万。下图示意该市2021年常住非户籍人口的来源地构成。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市位于( )
A. 江苏省 B. 山东省 C. 广东省 D. 陕西省
4. 2022年,该市( )
A.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4.72% B. 人口老龄化严重
C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高 D. 城镇化水平较低
下图示意2015~2020年中国部分省区的年平均省际人口迁移率。下表为2015~2020年中国部分省区年平均省际人口净迁出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 省际人口净迁出量
山西 12.2万人
河北 15.6万人
湖北 11.6万人
江西 22.4万人
5. 2015~2020年( )
A. 与湖北相比,江西人口多、迁入多 B. 与湖北相比,江西人口多、迁入少
C. 与河北相比,山西人口少、迁入多 D. 与河北相比,山西人口少、迁入少
6. 2015~202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可( )
A. 延缓广西、云南的老龄化进程 B. 延缓福建、宁夏的老龄化进程
C. 降低湖南、广西的城镇化水平 D. 降低宁夏、新疆的城镇化水平
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 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 )
A 开采矿山 B. 放养牛羊 C. 种植棉花 D. 水上漂流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作为某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2000年前后,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下图示意1982-202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少儿人口(15岁以下)比重、劳动人口(15~60岁)比重、老年人口(60岁以上)比重对应的坐标轴依次是( )
A. X、Y、Z B. X、Z、Y C. Y、Z、X D. Z、Y、X
10. 由图可推测( )
A. 1982~1990年少儿人口比重变化主要是由于实施计划生育
B. 1982~1990年劳动人口比重变化主要是由于就业岗位增多
C. 2010-2020年少儿人口比重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频发
D. 2010~2020年劳动人口比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口涌向城镇
11. 有学者预测,2020年以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将朝图示箭头方向发展。若该预测成立,则中国未来十年内( )
A. 人口分布趋向均衡 B. 人口总数持续增多
C. 少儿抚养负担加重 D. 养老产业蓬勃发展
浙江X村是一个拥有4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房屋依山而建,多为黄泥墙、木头窗的土胚房。20世纪90年代,不少村民离开X村迁往周围城市,秀美山村一度成为“空心村”。随着2014年X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当地政府组织修缮、改造原先闲置破损的房屋,村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城里人的第二居所”。完成下面小题。
12. 20世纪90年代,村民迁出主要是由于X村与周围城市( )
A. 出现区域产业分工 B. 收入水平差距扩大
C. 环境质量差异增大 D. 信息通讯条件改善
13. X村在改造闲置破损房屋时仍保留黄泥土胚房风貌,是为了( )
A. 节省修缮成本 B. 减少生态破坏 C. 维持景观和谐 D. 改善居住条件
英国伦敦都市区可分为内伦敦与外伦敦(卫星城镇),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早的区域之一,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下图示意19、20世纪内伦敦与外伦敦的年代人口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由图可知( )
A. 19世纪50年代,伦敦都市区城镇化水平达到最高
B.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外伦敦人口数量减少
C. 20世纪50年代,伦敦都市区开始出现逆城镇化
D 20世纪10年代至70年代,内伦敦闲置住房减少
15. 图中,与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伦敦都市区的城镇化阶段最相符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其他都市区仍处于逆城市化阶段,而伦敦都市区已进入再城市化阶段。下列现象中,可能导致伦敦都市区进入再城市化进程的是( )
A. 国际年轻人口大量迁入 B. 英国区域经济差异缩小
C. 外伦敦外围建设绿化带 D. 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
塘湾村位于上海近郊,兴起于清朝嘉庆年间,文化遗产丰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塘湾老街和舞草龙、跳鹬蚌斗舞等民俗文化活动。在乡村文化式微和城镇化的背景下,上海市政府于2020年起实施塘湾村综合改造项目,建设野生动物栖息地、学生学农基地等。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 塘湾村的舞草龙、跳鹬蚌斗舞等地域文化,反映该村所在地( )
A. 气候炎热 B. 降水集中
C. 湿地广布 D. 地势低平
18. 地理研究性小组提议,在综合改造项目的实施中,塘湾村还可( )
A. 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大型商城 B. 鼓励土地流转,保障粮食生产
C. 寻求国际合作,发展高新产业 D. 修缮传统建筑,发展城郊旅游
扬斯敦因炼铁而兴起,曾是美国四大钢铁城市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该市多家钢铁及相关企业相继关停。2010年,该市提出“精明收缩”策略:减少商业、住宅和工业用地,增加绿地面积,将原本分离的公园连成一体,吸引新的企业入驻。完成下面小题。
19.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扬斯敦出现的城市问题主要是( )
A. 交通拥挤 B. 住房紧张 C. 环境恶化 D. 劳动力过剩
20. 扬斯敦推行“精明收缩”主要是为了( )
A. 改变城市职能 B. 恢复城市活力 C. 控制人口增长 D. 缩减产业规模
门店密度是单位面积内门店的数量。S公司和L公司主营咖啡饮品,其中S公司的门店在提供高品质咖啡的同时,注重在服务环节提供优质体验,已成为人们休闲、会友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场所;L公司大多通过移动端销售,有外送和自提等形式。下图示意中国某直辖市S公司和L公司门店密度的空间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21. 由图可推知( )
A. ①代表L公司,空间分布差异较小 B. ②代表S公司,空间分布差异较小
C. ①代表S公司,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D. ②代表L公司,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22. 下列要素中,与图示门店密度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
A. 土地租金 B. 人口密度 C. 建筑密度 D. 交通通达度
23. 推测该市距市中心6~8千米处( )
A. 以普通居住区 B. 建有大型工业园区
C. 为青少年主要活动区域 D. 写字楼和核心商圈集中
番仔楼是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其外墙主要由当地红砖砌成,楼外廊柱、拱门上的彩色瓷砖颇具东南亚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晋江市城区内的传统建筑数量逐渐减少。2012年起,该市将各处以番仔楼为代表的空置传统建筑拆卸后,移至市中心的W街区,并依照原样搭建。近年来,W街区将这些传统建筑整修为店铺,吸引多家餐饮企业在此集聚。完成下面小题。
24. “番仔楼”建筑特点反映的地域文化主要是( )
A. 天人合一 B. 御外凝内 C. 兼容并蓄 D. 顺应自然
25. 改革开放以来,该市传统建筑数量减少主要原因是( )
A. 居住功能减弱 B. 建造材料短缺 C. 城镇化的发展 D. 环境污染严重
水体(蓝色空间)和植被(绿色空间)组成的蓝绿空间能够有效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图示意苏州市2004~2014年城市部分剖面对应的NLST值变化。研究表明,NLST值越小,反映该研究区地面温度越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图示NLST值空间变化反映该城市蓝绿空间( )
A. 在城区错落分布 B. 在郊区分散分布 C. 在城区占比较大 D. 在郊区占比较小
27. 相比2004年,2014年该市NLST值整体明显上升因为( )
A. 产业转型升级 B. 建设用地扩大 C. 蓝绿空间扩展 D. 节能建筑增多
二、综合题(共两道大题,46分)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深圳市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土地面积1997.47平方千米,大部分为低丘陵地,间以部分低平地。2021年,该市城镇化率已达100%,森林覆盖率约40%,水土流失面积仅有58.02平方千米。
深圳市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该市景观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研究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1)说出上图中代码①②所表示的内容,并列举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方面的两项应用案例。
该小组研究发现,40年多年来,深圳市建成区面积由不足10平方千米扩展至927.96平方千米。下图为该小组研究得到的2020年深圳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图。
(2)描述2020年深圳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该特点的形成原因。
(3)指出深圳市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区,并说明判断理由。
(4)研究表明,40多年来深圳市气温日较差呈现减小趋势。分析深圳市气温日较差减小的人为原因。
(5)说出深圳市非建设用地中比重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并简述该土地利用类型比重高对深圳市的有利影响。
2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福建省为:1366万人。流动人口包含跨省流入人口和省内流动人口,福建的省内人口流动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二是区域中心城市吸引周边城市人口。左图示意福建省近10年流动人口与全国流动人口对比,右图示意近10年福建省流动人口情况。
(1)据图描述福建省近10年流动人口的增长特点。
(2)指出福建的省内人口流动对本省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