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送 别 诗 鉴 赏
黯然销魂者,
唯 而已矣!
——江淹《别赋》
别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人们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 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送别诗基本知识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标题常含“送”、“别”或“送别”“留别”“赠”“酬”等字词。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
一、送别诗常用意象
(一) 习俗类意象
1、折柳惜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1、“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2、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折柳送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小雅》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
《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折柳送别
《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gǔ)师:船夫。
临圻(qí):地名。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饮酒饯别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离别之情。
“阳关三叠”古琴名,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骊歌”即“离歌”是离别时唱的歌】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二)时空类意象
1、离别诗中多出现日暮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灞桥等空间意象。
送别诗常见地点:
长亭 南浦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长亭,南浦
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王实甫《长亭送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九歌 河伯》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谢公亭 李白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送别诗常见时间:
傍晚、月夜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日暮”等时间意象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月夜”等时间意象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秋”等时间意象
(三)景物类意象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带话,
别情无极。
——周邦彦《六丑》
送别诗常见景物意象之:
柳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考题回顾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过,“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很多考生不理解《折杨柳》为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问人间,
谁管别离愁?
杯中物。
——辛弃疾《满江红》
送别诗常见意象之:
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李白《送殷溆》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离恨如旨酒,
古今饮皆醉。
——贯休《古离别》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送别诗常见意象之:
芳草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1、表现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草的意象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二)》 欧阳修
2、抒发爱春、惜春、伤春的情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3、乡思离情的触媒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楚辞·招隐土》 屈原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清平乐》 李煜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苏幕遮》 范仲淹
4、衬托荒凉景象,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物是人非的感伤。(杂草丛生,给人以荒凉之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春望》 杜甫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乌衣巷》 刘禹锡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台城》 韦庄
5、隐喻自身的渺小卑微、默默无闻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旅夜书怀》 杜甫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 《晚晴》 李商隐
6、将草人格化,用以自况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滁州西涧》 韦应物
7、喻闲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青玉案》 贺铸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蝶恋花·春景》 苏轼
8、用芳草喻贤才君子和自己追求的理想
9、表现环境幽静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草木茂盛,多是因为其生长处人迹罕至,无人践踏。)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题李凝幽居》 贾岛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0、表现边塞和草原风光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水:以水之纤柔象征离情的缠绵
以水之深淼象征离情的悠长
以水之清寂象征离情的凄切
以水之空濛象征离情的无边
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江水
总结:送别诗常见意象
1、空间意象:长亭、南浦、古道、渡口、灞桥、谢公亭
2、时间意象:傍晚、月夜、清晨
3、景物意象:杨柳、浊酒、芳草、笛声、远山、流水
4、习俗意象:折柳、饮酒、唱歌
送别诗的风格类型
1、哀伤凄婉。
2、慷慨豁达。
3、坦陈心志。
送别诗的风格类型:
哀伤凄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依恋、不舍
慷慨豁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安慰、祝愿
送别诗的风格类型: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别诗的风格类型:
坦陈心志
送别诗的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感伤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友人离去后的茫然、怅然若失。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情感3:表明朋友间的友谊深厚。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4: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宽慰
(情深意长的勉励)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送席大
孟浩然
惜尔怀其宝,迷邦倦客游。
江山历全楚,河洛越成周。
道路疲千里,乡园老一丘。
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
情感6: 诗人如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坷,其送别诗常包含个人的身世之感。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情感7:别后情境的想象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1、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2、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3、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
4、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多在诗人艰难困厄之际)
5、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小结:送别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注意:诗歌情感是多而复杂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同学们要仔细阅读,逐联分析,细细探究,准确描述诗人的情感。注意情感的多样性。
三、送别诗常用表达技巧
送别诗常见的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
《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 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
表达技巧指导
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寞孤馆月。
表达技巧指导
表达技巧指导
想象(虚写)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常用载体: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杨柳、芳草、笛声、浊酒等)、行为(折柳、饮酒、唱歌)
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感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烘托、虚实结合、比喻、拟人
★★★送别诗特点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旅中送迁客
吴 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首联中,灵均是屈原的字。表面写朋友要去凭吊屈原,实际上暗示朋友被贬的遭际。
B.颔联点明送别的时间,对仗工整,注重色彩,用冷色调渲染了离别的心情。
C.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友人之作,情感真挚,格调相同。
D.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备精当,感情深沉含蓄。
C
【解析】“格调相同”分析有误。吴诗送别“迁客”,格调沉郁伤感;而王诗则壮勉友人,格调开扬旷达。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①对朋友的担忧。“天南不可去”“落日青山路”,此去路途遥远,为朋友担心;②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平生何处陈”,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无人可以倾吐平生心事;③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鉴证,间接赞赏友人敢于直言的品格。(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 ~2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BD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4分)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上句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B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4分)
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即将分别的朋友的深情与不舍。②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写景的手法还可以考虑视听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