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17《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是统编语文四上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照爬山前、爬山中和爬上顶峰后的顺序,把一次爬黄山的过程写得很清楚。和通常写爬山的写法有所不同的是,课文并没有把爬山中当做重点来写,而是把爬山前和爬上顶峰后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写得很清楚。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我”由不敢爬到最后爬上去了的转变过程,体现“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个中心。爬山前“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看天都峰的感受,“我”和老爷爷的前后两次对话,都是值得好好品读的地方。通过这样的品读,体会词句所蕴含的意思,才能体会作者如何把爬山过程写清楚。
作为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还承担着学习写作方法的重要使命。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有意识地进行把件事情写清楚的写法迁移,也是本课教学所需要思考并落实的。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指导学生梳理课文顺序。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3.把本节课学到的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初试身手”中,用一段话把自己炒土豆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重难点
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旅游?今天老师带来一段视频,我们一起去看看。看了视频,谁能说说你的感受?简介天都峰。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要看一看作者会怎样去写爬天都峰的,我们从中能学到哪些方法呢?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视频和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请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到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和事情。
2交流初读情况。
第一组:笔陡的石级 叫人发颤
第二组:攀着铁链 手脚并用
第三组:鲫鱼背 照相 纪念
3.理清文章脉络
每一行词藏着文章的顺序,顺势引导出文章的脉络。
(爬山前 ——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
4.找出事情的六要素,梳理并串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
你根据大家找到的关键信息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课文里有一句话把刚刚这些信息都全告诉我们了。
出示第一自然段: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生齐读
小结:你看作者真厉害,用一句话交代非常清楚了。对于如何写一件事情,作者教给我们一个方法:交代要素,开篇点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会用“串联六要素”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既是对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训练,也是对其写作方法的渗透。)
三、走进文本,厘清“写清楚”,学习写作方法
(一)爬天都峰前:怎么想
出示第二自然段: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预设1:感受高
① 哪句话写了天都峰的高?“啊”字说明了什么?你要怎么读这个字?高到什么层度?个别读
②看到高高的天都峰,我是怎么想的呢?个别读 齐读 读出怀疑的语气
预设2:感受陡
①“再看看笔陡的石级”,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陡,个别读
哪个字最能体现它的陡?“挂”
②小作者心理怎么了?害怕,个别读,齐读。
作者和你们有一样的感受,那就是害怕 (板书 担心害怕)
小结:我们发现作者在爬山前,并没有写山特别特别高,也没有写如何如何陡,只写了一句高,一句陡,更多的写的是自己的心里感受(板书 怎么想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描写?——心理描写,用心理描写就把山的高和陡突出来了。所以,我们写文章也可以学这样的写法,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文章就更加的真实。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对课文内容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理解天都峰“高”和“陡”这两个特点。一是为后面感受人物的精神做好铺垫,二是渗透要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可以从怎么想入手,怎么想就是心理描写。)
(二)爬山前的对话 :怎么说(学习3-5段)
(1)品味第一次对话,课件出示: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要求:边默读边画出他们的对话,分角色赛读
(2)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老师作为记者采访一下,你看到对方来爬天都峰心里是怎么想?
------采访老爷爷:
生一:真是太高兴了,有人陪我作伴。
生二:你的眼前是一位小朋友来爬天都峰,老爷爷你是怎么想的?这么小的小朋友都来爬天都峰。
师:哦,你的心理产生了疑惑。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师:你的“也”字读的真棒,老师听出了你的质疑。老爷爷年纪这么大了,读得语气应该怎么样呢?速度要慢。
-----采访小朋友
生一:老爷爷这么老都来爬天都峰,我这么小,也要努力爬啊!
生二:这么老的老爷爷怎么可能怕上去?
师:此时你的内心是?非常疑惑,你读读这句话
生二:“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总结:我们现在感受到了他们表面上来说是非常疑惑,其实是互相怎么样呢?
(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3)齐读“对,咱们一起爬吧!”
1.从“对,咱们一起爬吧!”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相互鼓励,给与对方力量。
师:老的看到小的来爬,小的看到老的来爬,他们还担心吗?还害怕吗?
2.分角色赛读,再读能不能读的更加出彩。
小结:同学们,爬山之前呀,作者是抓住怎么想的来写的,这一部分是通过对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描写(板书 怎么说)把我爬山前遇到老爷爷的过程写清楚了。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采访的方式,围绕“怎么说”,创设情境,分角色读,恰当地读好重音和语气。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更快融入角色,引导体会“我”和老爷爷的相互吃惊和佩服,这是“我”和老爷爷信心和勇气的来源。)
(三)爬山中:怎么做(学习第6—7自然段)
出示第六自然段: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个样……
1.这段描写的是谁在干什么?作者在爬山的动作,也就是怎么做的。(板书 怎么做)
2.找一找这个段落描写动作的词语有哪些?(爬 攀)
3.观察图片,看,就是这样手脚并用向上爬,确实不容易。想象一下,作者在爬山过程中还会有什么动作?当我累得气喘吁吁快要走不动的时候,我会怎么做呢?
4.展开想象:除了怎么做的,我们在爬山的过程中肯定还会有想法
*当我攀着铁链快要抓不住了,看见旁边的老爷爷汗流浃背正在奋力向上爬,我想( )。 我对老爷爷说:“( )。”
*当老爷爷累得气喘吁吁快要走不动了,看见我正在手脚并用向上爬,他想:( )。他对我说:“( )。”
小结:所以我们把中间没有写的,都在同学们的创作中,把人物怎么想,怎么说都创作完成了。刚才同学说的特别好,不但有不服输的精神,更在彼此之间进行了鼓励。(板书 彼此鼓励)
5.学习第七自然段:爬啊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爬上了……
生齐读,在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谈感受 ,重点指导“终于”
不论爬山再累,但我和老爷爷,爸爸三人都坚持爬上了天都峰的峰顶。
(设计意图:围绕”怎么做”,引导学生找动词,感知爬山的难。创设爬山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加强学生对爬山难的理解,感受爬山人的精神)
(四)爬山峰顶后:写清楚(学习第8-9自然段)
1. 那爬上以后,他们又怎么说的呢?课文中有对话吗
出示第8,9自然段对话
小结:两个人在爬山的过程中,彼此鼓励奋力攀爬,最后终于成功登顶。两人还不忘——互相感谢。(板书 互相感谢)
2.课文中爸爸的话点明了爬山的意义所在。请同学们齐读——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爬上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来说,都是很难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二是他们都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写事情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开篇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在描写个重要场景时,抓住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要关注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描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同时,写清了人物的动作、对话、心理活动及这件事带给自己的启发。体会多角度进行描写,把事件过程写清楚。在朗读、品析词句中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受到启发。)
四、回归板书,总结写法
通过学习《爬天都峰》我们知道了两个习作方法。一是按照一定顺序写一件事;二是要围绕主题把主要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写出来。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设计,旨在通过勾连“初试身手”的内容,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实现习作单元习作训练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本单元为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设计是为了探索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之间的联系,构建相对独立的习作教学体系,呈现学生习作能力形成的过程。习作单元是围绕某项关键的习作能力编排的。在结构上与其他单元有较大区别。备课前期我查阅大量有关习作单元的资料,结合单元要素,交流平台相关信息,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本课旨在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方法,尝试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表达练习。
我的设计理念围绕爬山之前作者是怎么想的?爬山中是怎么说的?到了峰顶是怎么做的?人物之间是怎么对话?从写作方法的角度,一步一步围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来设计。
在教学伊始中,我先介绍了的文章的六要素,再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两个特点,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朗读,抓住怎么想作为重点突破,在读中让学生体会这两个特点,这样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会更加容易。
本课的重点是突破“我”与老爷爷这两次对话描写(怎么说),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多次试教时,我发现效果往往不理想,于是我改变策略,运用采访的方式,创设情境,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最后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转变一种思维的方式后,课堂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