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爬天都峰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爬天都峰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3 12:5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上17课《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承载着进一步学习“如何把一件事写清楚 ”这一表达方法的任务,为后面的单元习作做好铺垫 。
它的教学,既要适当回顾《麻雀》的学习所得,温故而知新,又要结合“交流平台 ”和“初试身手 ”板块,对单元重点—— “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 ”进行完善、归纳、提升,为学生搭建习作支架,把好学习表达方法关。
【教学目标】
1. 认读“级 、链 、攀 、辫 ”等 10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 “相”,把课文读通顺。
2. 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作者是如何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3. 勾连“交流平台 ”及“初试身手 ”板块,归纳出“把 一件事写清楚 ”的方法并尝试进行写法迁移 。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麻雀》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写一件事要交代事情的“六要素 ”,分别是——(课件出示:时 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我们还收获了把事情写清楚的一个法宝。谁来回顾一下?(板书:调用“五感 ”观察,把事情写清楚)
(二)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事的课文,齐读课题——《爬天都峰》。同样是写事,这篇课文又是怎么把一件事写清楚的呢?
【设计意图:开课环节开门见山,直奔“写事文章六 要素和调用‘五感 ’观察把事写清楚 ”这两个表达知识 点,简明扼要,直截了当,既是对旧知的巩固,又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生词,读准字音
课前预习了课文,这些生词能读准吗?(课件出示生 词,指名读,全班跟读)
石级 铁链 发颤 攀着 照相 纪念
小猴子 鲫鱼背 小辫子 笑呵呵
(纠正读音,强调多音字“相”)
【设计意图:习作单元的阅读课文,不再以识字写字、品词析句为主要目标,因而此环节教学是为扫清阅 读障碍,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并学习作者写作方法打好基础。】
(二)提炼要素,梳理文脉
1. 启发。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默读课文,找出事情的六要 素,填写在“学习单 ”上。默读课文,找出事情的六要素,完成下表。
《爬天都峰》学习单
时间 假日里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我们顺利爬上了峰顶
2. 引导。
谁能把六要素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 小结。
说得真好,看来“串联六要素 ”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的好办法呀!
4. 回顾表达。
再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小作者写爬天都峰,先 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借助下面思维导图下图启发思考,根据学生 发言并相机板书: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思维导图
5. 理清层次。
拿起笔在书上画一画,哪里写了爬山前、爬山时、爬 山后。
6. 小结。
(课件出示课文截图,标识“爬山前 、爬山时 、爬山后”)大家看,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我们就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得很清楚了。(板书:按照一定顺序,把事情写清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炼事情“六要素”,既是对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训练,更是对其进行表达方法的渗 透 。随后,借助思维导图探究课文表达顺序,让思维、方 法可视化,有效降低学生认知难度,让其轻松习得本课 重要表达方法——按照一定顺序,把事情写清楚 。此环 节教学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指向表达 ”的特点。】
三、深究文本,挖掘奥妙
有了一定的顺序,小作者又是怎样把爬山的过程写 清楚呢? 让我们放慢脚步,跟着小作者爬一爬天都峰, 边爬边看、边爬边听、边爬边想。
(一)品读“爬山前 ”部分
1. 启发。
请大家默读“爬山前 ”部分,思考:“爬山前,‘我 ’看 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交 流,相机板书,在思维导图的“爬山前 ”的后面加上“所 见:峰顶高、石级陡 所想:爬得上去吗 所感:叫人发 颤”)
2. 追问。
看到天都峰又高又险,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小作 者,你的心情会怎样?(害怕、畏惧、望而生畏、想退缩)
3. 指导朗读。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好这一段。
4. 小结。
大家发现了吗? 把作者所见、所想、所感写出来(出示课文截图,标识“所见、所想、所感”),爬山前的经历就 写得很明白了,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看来小作者也运用了我们在《麻雀》一课中学到的方法——调用‘五感 ’ 观察,把事情写清楚。
(二)品读“爬山时、爬山后 ”部分
1. 启发。
“爬山时和爬山后 ”这两个部分又是怎么调用‘五感 ’ 观察写具体的呢?请大家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①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爬山时、爬山后小作者 写了哪些方面——是所见所闻,还是所作所为,或者是所感所想 。画出相关语句,像老师一样在旁边标出来。
②小组讨论,提炼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
③派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
2. 自由朗读课文 3~5 自然段。
这部分除了写“我 ”的所见 、所想外,还写了什么?(对话)
“我 ”和爷爷的第一次对话:(出示)
分角色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通过对“也 ”字用法的分析,体会到:表面上是双方都 有怀疑,其实是向对方表示敬意,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 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小结:“从这简单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并不平 静的内心 。他们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信心,决定克服困 难,爬上去,所以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引读)——‘对,咱 们一起爬吧!’”
3. 体会小作者爬山的过程。
自由读第 6 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 生交流。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 ”的意思。
(2)从“攀着铁链 ”“手脚并用向上爬 ”可以看出爬山 的艰难。
指导书写“攀”(这么陡峭的山峰,一不留神就会掉 下来,必须紧紧地抓着这铁链,怪不得“攀 ”字下面是一 个“手 ”字 。板书:手脚并用)。
小结:“通过描写动作,写出了‘我 ’是怎样爬天都峰 的。”
【设计意图:对“‘我 ’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这一问 题,抓住了重点词语进行理解,让学生理解了文章将主 要事件清楚地写出来的方法,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的效果。】
4. 指导朗读。
这么险峻的山峰,小小年纪的“我 ”和老爷爷都能克 服困难,坚持爬上去,真不简单。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 ”和老爷爷会怎样互相鼓 励呢?
小结:“这就是互相汲取力量 。在互相激励中,他们 坚持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
【设计意图:课文没有直接描写老爷爷怎样受“我 ” 勇气鼓舞、怎么爬上天都峰 。这里,启发学生联系天都 峰的特点、老爷爷的年纪和话语来合理想象,让学生进 一步体会怎样把事件说清楚的方法。】
5. 通过比较句子,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出示)
①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
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
从“终于 ”这个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三)学习“爬天都峰后 ”部分
1. 读一读 8~ 10 自然段。
2. 学习“我 ”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再次体会语言 描写的作用。
3. 讨论:“爸爸所说的话中蕴含了什么道理?为什 么要写爸爸的话呢?”
小结:“人与人在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 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这是‘我 ’在爬天都 峰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
4. 追问:“学到这里,有谁发现小作者把爬山过程写 清楚、写具体的秘密了呢?”
5. 小结:“(指板书)按照一定的顺序,调用‘五感 ’观 察,把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感所想写出来,就能把一 件事写清楚了。”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带领学生逐层揭开课文表 达的面纱,巧妙地为学生搭建了写清楚一件事的思维支 架,为后面的读写迁移、由读到写奠定了方法基础。】
四、读写迁移,初试身手
(一)总结
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假日里“我 ”和爸爸去爬天 都峰,然后写了天都峰高而险,“我 ”不敢爬以及“我 ”怎 样和老爷爷相互鼓励,怎么爬上去的,最后写出了“我 ” 的感受,这样就把爬天都峰这件事就写清楚了 。叙述一件事时,一般可以这样写(出示):
(1)开头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
(2)中间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事件的经过, 主要人物的表现要写清楚具体,抓住主要人物的神态、 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3)结尾写明事件的 结果或感受。
(二)迁移运用
请根据自己的课余生活,选择一件感兴趣的事,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并写上 自己的收获、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通过勾连“初试身手 ”的内 容,对学生进行习作构思的训练,旨在巩固本单元阅读 课学到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会表 达 。这样读写有机链接,让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拾级而 上,实现了习作单元习作训练的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