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端午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9端午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3 12:2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端午粽》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提示: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分析,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已学内容与本课内容的关联。可用结构图示呈现
《端午粽》是一篇童年散文,课文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课文的语言很形象,比如对粽子的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了“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等形容词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所以我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学习了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学习者分析 提示: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针对低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水平,我认为本课难点是长句子的朗读,特别是在课文第2、3自然段中,所以我一直在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了吃粽子的习俗。
学习目标确定 提示: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可分条表述
1.认识“端”“粽”“节”“总”“米”“间”6个生字,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会写“午”“节”“叶”“米”4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了解“箬竹叶、又黏又甜”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等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 3.初步读懂介绍粽子的顺序和方法,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传统习俗。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图文结合,了解“箬竹叶、又黏又甜”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等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 难点:初步读懂介绍粽子的顺序和方法,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传统习俗。
学习评价设计 提示: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了解学生对“箬竹叶、又黏又甜”等词语意思的理解,并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等词语。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能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教师活动1 (一、传统佳节,知端午(6分钟左右) 1.做游戏:小朋友们,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小吃货猜节日。游戏规则:小眼睛看图,小耳朵听题,猜出节日举手说。听明白了吗?游戏开始。 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吃饺子、放鞭炮——春节!吃青团、去踏青——清明节! 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 2.比较学“粽”字,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粽子图字卡:嗯!“粽”是平舌音,谁来读? (2)认识米字旁:小朋友们看,粽的偏旁是?为什么是米字旁呢? (3)学习“米”字:我们来仔细瞧瞧,米字与米字旁的不同,米成偏旁捺变点。 (4)它的右边也是一个生字(祖宗的“宗”),咱们的老祖宗在一千六百年前就已经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啦。(板贴题目“粽”字) (5)所以粽子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端午粽。谁来读好这个词? (6)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3.字理学“端”字。 出示字卡:端的偏旁谁知道?(立字旁)在书写的时候,要与立字区分,立的横变提。 右边部分是山和而且的而,表示植物的嫩芽破土而出,所以“端”的意思就是事情的开头,而端午节就是在农历的五月开头——五月初五。(板贴题目“端”字) 4.指导写“午”字。 (1)我们再来一起写写“午”字,师范写,生书空。(板书题目“午”字) (2)生书写“午”字,描一个,写两个。 (3)师投影反馈。 学生活动1 一、传统佳节,知端午(6分钟左右) 1.做游戏:小朋友们,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小吃货猜节日。游戏规则:小眼睛看图,小耳朵听题,猜出节日举手说。听明白了吗?游戏开始。 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吃饺子、放鞭炮——春节!吃青团、去踏青——清明节! 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 2.比较学“粽”字,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粽子图字卡:嗯!“粽”是平舌音,谁来读? (2)认识米字旁:小朋友们看,粽的偏旁是?为什么是米字旁呢? (3)学习“米”字:我们来仔细瞧瞧,米字与米字旁的不同,米成偏旁捺变点。 (4)它的右边也是一个生字(祖宗的“宗”),咱们的老祖宗在一千六百年前就已经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啦。(板贴题目“粽”字) (5)所以粽子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端午粽。谁来读好这个词? (6)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3.字理学“端”字。 出示字卡:端的偏旁谁知道?(立字旁)在书写的时候,要与立字区分,立的横变提。 右边部分是山和而且的而,表示植物的嫩芽破土而出,所以“端”的意思就是事情的开头,而端午节就是在农历的五月开头——五月初五。(板贴题目“端”字) 4.指导写“午”字。 (1)我们再来一起写写“午”字,师范写,生书空。(板书题目“午”字) (2)生书写“午”字,描一个,写两个。 (3)师投影反馈。 活动意图说明:(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情境、学习活动等的组织与实施意图,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说明环节或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意义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出教与学活动的关联,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 导入环节,我用猜节日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快速让学生进入了课堂。 环节二:教师活动2 二、初读课文,读端午(4分钟左右) 1.过渡:有个小朋友喜欢吃粽子,每年端午节他的外婆都会煮好粽子,等着他去吃!你们听(播放第一段音频) 2.哇!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瞧!这锅可大了!(板贴图片锅子)谁来读好“一锅粽子”? 3.学习“总”字:小朋友们看,这个字读——总,下面是个心,每年到了端午节,外婆心里总会想着我们,总会给我们包粽子,盼着和我们团聚呢! 4.这段话中“节”也是生字,指名读,谁来给它找个好朋友? 5.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6.读课文:老师听出来了,外婆是多爱我们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品尝外婆包的端午粽吧! (1)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46页,听老师范读。 (2)(出示提示语)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长句子,注意停顿,多读几遍,现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开始读吧! 学生活动2 二、初读课文,读端午(4分钟左右) 1.过渡:有个小朋友喜欢吃粽子,每年端午节他的外婆都会煮好粽子,等着他去吃!你们听(播放第一段音频) 2.哇!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瞧!这锅可大了!(板贴图片锅子)谁来读好“一锅粽子”? 3.学习“总”字:小朋友们看,这个字读——总,下面是个心,每年到了端午节,外婆心里总会想着我们,总会给我们包粽子,盼着和我们团聚呢! 4.这段话中“节”也是生字,指名读,谁来给它找个好朋友? 5.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6.读课文:老师听出来了,外婆是多爱我们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品尝外婆包的端午粽吧! (1)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46页,听老师范读。 (2)(出示提示语)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长句子,注意停顿,多读几遍,现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开始读吧! 活动意图说明 在指导朗读时,也借助停顿符号,范读等训练学生朗读长句子的能力,孩子们的提升也比较明显。 环节三:教师活动3 三、读好长句,品端午(20分钟左右) 过渡:好,读好的小朋友人坐正,小手平放,压在书本上。刚才大家读得真不错,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外婆包粽子,用了哪些材料呢?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一)看粽形 过渡:读得真好!你们看看,外婆的端午粽是用什么包成的?(箬竹叶、糯米、枣子)(板贴:“看”)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1.学习“青青的箬竹叶” (1)读“箬竹叶”:都找全了,原来包粽子的材料都在第一句话中(出示第一句话)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指名读箬竹叶。 (2)小朋友们,(出示箬竹图片)箬竹是一种特别的竹子,所以箬是竹字头,它的叶子就是——箬竹叶,箬竹叶形状像竹叶,但比竹叶大,看看,什么颜色? (3)读“青青的箬竹叶”(词卡):对呀,新鲜的箬竹叶特别绿,你看课文中连用了两个青,谁来读? (4)外婆也给了我一片箬竹叶,伸出小手摸一摸,你再闻闻,是不是有一股清香啊!小朋友们,青青的箬竹叶不怕开水煮,越煮越香呢,我们一起读好这个词。(板贴:青青的箬竹叶) 2.学习“白白的糯米” (1)再看,粽子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我们平时吃的是——大米,煮稀饭有时候还用——小米,包粽子用的是——糯米。 会读“糯”:糯米煮熟了,粘粘的,糯糯的,看,它的声母是n,齐读糯米。糯米是米,所以也是米字旁。 (2)读“白白的糯米”(词卡):糯米用水泡过,亮亮的,颜色特别白,谁来读好这个词?指名读。 这糯米雪白雪白的,看,箬竹叶就像一件绿衣服,把白白的糯米包裹在里面,我们一起再读这个词。(板贴:白白的糯米) 3.学习“红红的枣。 (1)学习生字“间”:粽子的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间”也是生字(出示字卡),指名读,你能怎么记住它?(门字框里一个日) (2)枣字有意思,里面就藏着两颗枣,谁来找一找?出示“枣”字,学生上来指两点。 (3)读“红红的枣”(词卡):枣子红得发亮呢,谁来读好这个词? (4)外婆把红红的枣包进粽子里,她希望我们的生活也红红火火,甜甜蜜蜜。(板贴:红红的枣) 4.分步理出顺序:现在我们知道了,粽子的外面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从外面到里面到中间,说得多有顺序啊。 5.句式训练:谁能照样子来说一说粽子是怎么包的?指名说。 粽子的外面是用__________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__的_____,中间有一颗__________。 6.指导朗读:找到了顺序,又读好了这些词语,相信这个长句难不倒我们,谁来试一试? (二)闻粽香 过渡:外婆包的粽子,颜色可真好看,那闻起来怎么样呢?让我们赶紧掀开锅盖,闻一闻吧!(板贴:闻)学生上黑板掀开锅盖。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2.出示第二句话,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板画:气味),谁来读好这个词? 我从锅里也拿了一个粽子,闻闻香不香?都有什么的香味? 3.这些味道融合在一起,特别好闻,我们一起读这个词语(板贴:一股清香) 4.一个粽子就这么香了,这一锅粽子该有多香啊,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三)品粽味 过渡:这香味挡也挡不住,有的小朋友都流口水了呢!下面我们就来尝一尝外婆包的粽子(板贴:尝)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1.出示第三句话:先要——剥开粽叶,请一名学生上台剥,看,箬竹叶被剥开了,来,张大嘴巴,咬一口,你尝到了什么味道?那请你读读这个词(又黏又甜) 黏的是什么?(糯米)甜的是什么?(红枣)小朋友们一起读好这个词。(板贴:又黏又甜) 2.让我们赶紧来读一读这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3.你们读出了粽子的美味!喜欢吃粽子的小朋友一定能读好这三个句子,指名读;齐读。 四、创编儿歌,夸端午(10分钟左右) 1.读儿歌,固字音: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想送你们一首儿歌。(范读,自由读,齐读,一边拍手一边读) 五月初五午节, 箬叶糯米把包。 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外婆的手儿真叫巧! 2.借儿歌,记字形。 (1)眼尖的小朋友一定发现了,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宝宝就藏在这首儿歌里,一起读。 (2)指导书写“节”“叶”“米”。 ①观察字形,学生说书写要点。 ②教师示范写。 “节”:上扁下长,草字头长横要写平,横折钩在横中线起笔,竖要写直。 “叶”:左窄右宽,口写在横中线上面,右边的横对准口的中间,横短竖长。 “米”:左右对称,先写点、撇,再写木,横竖在横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书写生字(小本子——食指拇指——两指相对——拇指成山——写字三个一——调整坐姿——),描一个,写一个。 师投影反馈。 3.小结:外婆包的粽子又好看、又好闻、又好吃,这小小的端午粽也包含了外婆对我们的爱。粽子有什么种类,为什么要吃粽子,我们下节课再学习!学生活动3 三、读好长句,品端午(20分钟左右) 过渡:好,读好的小朋友人坐正,小手平放,压在书本上。刚才大家读得真不错,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外婆包粽子,用了哪些材料呢?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一)看粽形 过渡:读得真好!你们看看,外婆的端午粽是用什么包成的?(箬竹叶、糯米、枣子)(板贴:“看”)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1.学习“青青的箬竹叶” (1)读“箬竹叶”:都找全了,原来包粽子的材料都在第一句话中(出示第一句话)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指名读箬竹叶。 (2)小朋友们,(出示箬竹图片)箬竹是一种特别的竹子,所以箬是竹字头,它的叶子就是——箬竹叶,箬竹叶形状像竹叶,但比竹叶大,看看,什么颜色? (3)读“青青的箬竹叶”(词卡):对呀,新鲜的箬竹叶特别绿,你看课文中连用了两个青,谁来读? (4)外婆也给了我一片箬竹叶,伸出小手摸一摸,你再闻闻,是不是有一股清香啊!小朋友们,青青的箬竹叶不怕开水煮,越煮越香呢,我们一起读好这个词。(板贴:青青的箬竹叶) 2.学习“白白的糯米” (1)再看,粽子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我们平时吃的是——大米,煮稀饭有时候还用——小米,包粽子用的是——糯米。 会读“糯”:糯米煮熟了,粘粘的,糯糯的,看,它的声母是n,齐读糯米。糯米是米,所以也是米字旁。 (2)读“白白的糯米”(词卡):糯米用水泡过,亮亮的,颜色特别白,谁来读好这个词?指名读。 这糯米雪白雪白的,看,箬竹叶就像一件绿衣服,把白白的糯米包裹在里面,我们一起再读这个词。(板贴:白白的糯米) 3.学习“红红的枣。 (1)学习生字“间”:粽子的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间”也是生字(出示字卡),指名读,你能怎么记住它?(门字框里一个日) (2)枣字有意思,里面就藏着两颗枣,谁来找一找?出示“枣”字,学生上来指两点。 (3)读“红红的枣”(词卡):枣子红得发亮呢,谁来读好这个词? (4)外婆把红红的枣包进粽子里,她希望我们的生活也红红火火,甜甜蜜蜜。(板贴:红红的枣) 4.分步理出顺序:现在我们知道了,粽子的外面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从外面到里面到中间,说得多有顺序啊。 5.句式训练:谁能照样子来说一说粽子是怎么包的?指名说。 粽子的外面是用__________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__的_____,中间有一颗__________。 6.指导朗读:找到了顺序,又读好了这些词语,相信这个长句难不倒我们,谁来试一试? (二)闻粽香 过渡:外婆包的粽子,颜色可真好看,那闻起来怎么样呢?让我们赶紧掀开锅盖,闻一闻吧!(板贴:闻)学生上黑板掀开锅盖。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2.出示第二句话,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板画:气味),谁来读好这个词? 我从锅里也拿了一个粽子,闻闻香不香?都有什么的香味? 3.这些味道融合在一起,特别好闻,我们一起读这个词语(板贴:一股清香) 4.一个粽子就这么香了,这一锅粽子该有多香啊,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三)品粽味 过渡:这香味挡也挡不住,有的小朋友都流口水了呢!下面我们就来尝一尝外婆包的粽子(板贴:尝)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1.出示第三句话:先要——剥开粽叶,请一名学生上台剥,看,箬竹叶被剥开了,来,张大嘴巴,咬一口,你尝到了什么味道?那请你读读这个词(又黏又甜) 黏的是什么?(糯米)甜的是什么?(红枣)小朋友们一起读好这个词。(板贴:又黏又甜) 2.让我们赶紧来读一读这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3.你们读出了粽子的美味!喜欢吃粽子的小朋友一定能读好这三个句子,指名读;齐读。 四、创编儿歌,夸端午(10分钟左右) 1.读儿歌,固字音: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想送你们一首儿歌。(范读,自由读,齐读,一边拍手一边读) 五月初五午节, 箬叶糯米把包。 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外婆的手儿真叫巧! 2.借儿歌,记字形。 (1)眼尖的小朋友一定发现了,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宝宝就藏在这首儿歌里,一起读。 (2)指导书写“节”“叶”“米”。 ①观察字形,学生说书写要点。 ②教师示范写。 “节”:上扁下长,草字头长横要写平,横折钩在横中线起笔,竖要写直。 “叶”:左窄右宽,口写在横中线上面,右边的横对准口的中间,横短竖长。 “米”:左右对称,先写点、撇,再写木,横竖在横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书写生字(小本子——食指拇指——两指相对——拇指成山——写字三个一——调整坐姿——),描一个,写一个。 师投影反馈。 3.小结:外婆包的粽子又好看、又好闻、又好吃,这小小的端午粽也包含了外婆对我们的爱。粽子有什么种类,为什么要吃粽子,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活动意图说明 抓住音、形、义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抓住“里面、外面、中间”这几个表示方位的词,让学生发现这是由外及里描写的粽子的样子。
板书设计 提示: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端午粽(粽子图) (眼睛图)看 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鼻子图)闻 一股清香 (嘴巴图)尝 又黏又甜 锅子图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提示: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好作业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层设计;检测类作业与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与补偿的依据
课堂中对于文段中的长句指导需要多花点时间,让孩子充分朗读。 在书写生字时,也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把生子的基础打好。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提示: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PPT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反思与改进 提示: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以下方面是我认为本节课中还算成功的地方: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用猜节日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快速让学生进入了课堂。在落实以上重难点时,我抓住音、形、义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抓住“里面、外面、中间”这几个表示方位的词,让学生发现这是由外及里描写的粽子的样子。在指导朗读时,也借助停顿符号,范读等训练学生朗读长句子的能力,孩子们的提升也比较明显。另外,我的课堂教具制作非常精美,板书设计活泼有趣,吸引了低段孩子的注意力。 但上完课发现自己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于板书中的“看、闻、尝”三个观察角度,可以采用从学生的回答中生成的答案,这样的概括性更强,也更能强调写作角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二、“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几个词语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我只让孩子对这些词语反复读,还可以让学生找找这些词语的规律,并且拓展练习一下,学生也能够掌握得更加扎实。 三、课堂中对于文段中的长句指导得较为不错,但是在整体文本的阅读上偏少,片段的朗读可以再多花点时间,让孩子充分朗读。 四、让学生闻气味时,学生能说到“清香”即可,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说出“红枣”的香味。 五、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太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关注点。 当然还有一些细节我没有把握得很好,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中,能够吸取这些经验与不足,增进自己的课堂,让每个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