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定时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定时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3 11:50:00

文档简介

济宁市第一中学 2024 届高三 4 月份定时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①偶然读到白居易的《暮江吟》,竟被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感动到了,说不出什么原因,只觉得触碰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艺术“自留地”的边缘。
②九月初三,不是节日,不是节气,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这个日子在白居易的诗里,似乎处于被忽视的位置——人们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回味着“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灵动,甚至琢磨着“可怜”二字里透露出的爱怜、珍惜之情,至于“九月初三夜”,无足轻重的日子罢了,谁会在意它呢?它偏偏几乎占据了整一行诗,以看似“无意义”的状态构成了一首七绝的四分之一。如果说《暮江吟》是一幅画,那么“九月初三夜”就是这幅画的留白,一片“无意义”的空白,为天地之间的山水留出了可供呼吸的空气,这种空白,就是物质与精神流动的空间,也是中国文人呼吸艺术气息的一片安静之地。
③诗需要意犹未尽,画也需要余味无穷,而文字和笔墨未曾触及的地方,就是留白。留白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渗透在传统中国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中的。镂空的花窗、镂空的回廊,连太湖石也一定要以瘦、漏、皱、透为美,在石头的空隙间感受光线和空气的流动。这是一种延续性的美,它让人的感官跳出了客观事物的束缚,进入了精神世界,进入了情感世界。留白,留下的是想象,而美,一旦进入想象的空间,就有了无限可能。
④我相信古人对于时空的概念必有他们独到的理解,远近高低,既是诗歌,也是绘画和书法。看徐渭的写意花鸟,仿佛在看飘零的人生——墨葡萄在风中狂舞。风在哪里?风在留白处,这些飘忽不定的风,在葡萄的反衬下跃然于观者眼前。再看米芾、张旭的狂草,锋利的狼毫将怪诞狂妄铺陈开来,笔断意连,无墨之笔反倒更加变幻莫测,扣人心弦。
⑤中国的文人自古就生活在矛盾之中,他们渴望坐看南山、采菊饮酒,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但又舍不得“货与帝王家”带来的荣耀,他们读书、求学,满腹经纶只求考取一个功名。功名是什么?功名与理想无关,与诗无关,与人的存在价值无关,可它偏偏攫住了无数人的胳膊,让人挣扎不得。迫于生计,文人在他们的人生画卷上描绘了太多寻常人眼中“有意义”的图像,可越是如此,他们就越需要一些留白了,越需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于是九月初三的夜晚就成了永恒的艺术,成了无穷的遐想和怀念。
⑥将留白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属倪瓒。倪瓒的留白是为水域和天空准备的,他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山的轮廓,然后留下一片干干净净的白色,几乎不
事墨色——将观者带进倪瓒的美学空间的,不是山,恰是水天处的空白。在倪瓒笔下,山只是陪衬,水和天才是主体,虚实和主次的关系在倪瓒的空间维度里发生了巨大反转。所以《渔庄秋霁图》也好,《秋亭嘉树图》也罢,倪瓒笔下的山水总透着点点寒意,大片的留白给即将南下的冷空气腾出了呼啸而过的空间——凉意在呼吸间浸透肺腑,最终化作无限的寂寞。这样的意境,明代张岱在随笔《湖心亭看雪》中也有相似的表现:“雾凇沆砀,天与云,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文学领域虚实和主次关系的反差,同样通过视觉上的留白手法来实现,不同的是,倪瓒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他的画面是无人之境,是无我之境—— 他不是画中风景的参与者, 甚至连旁观者的身份都不需要。
⑦倪瓒和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并称为“元四家”,他们在创作上讲究空隙和苍润之美,明朗通透的枯笔山水宣告了文人画标准画风的形成。回看整个元朝,东方传统文化和艺术几乎都处于一种自发生长的状态,像一片无人看管的原野,各种植物竞相生长,诗歌、散曲、话本小说、书法、绘画、杂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结出了不同形态的果实。来自草原的统治者更愿意将目光投向遥远的美索不达米亚,甚至欧罗巴,他们醉心于马背上的征服,把江南留给了一群社会地位卑微却胸怀智慧和士大夫精神的文人。这是儒家士大夫从庙堂走向乡野的时代,也是贵族气息、士大夫气息与平民气息相遇的时代,这是两宋画院里拥有官员身份的宫廷画师无法感受到的。有元一代,士人变成了文人,绘画中的匠气变成了文人气、书卷气,元朝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漠视反而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
⑧其实绘画里的东西,诗歌里也有,你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白描,可偌大的画卷上还有大片留白,你想知道空白处到底是山上的风景还是山下的农家生活,可诗人却说“已忘言”,他说得那么洒脱又真挚,让你分不清他是真的忘却了,还是故意使性子不说。不说,反而比说了更让人心安。许多人生,因为“不说”变得简单和真挚了,就像许多诗歌,因为留白变得朴素和平易近人了。这样的人生和诗歌都让人感动。
⑨好的艺术形式都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留下一些空白,喜怒哀乐就在这空白里。
⑩空白是什么?是无限延伸的外延,是语言无法描摹的内心最柔软的地 方,留下一些空白,也是为了在下一次蓦然相遇时激起情感深处的波澜和感 动。比如南朝陶弘景看山,说“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上究竟有多少妙处?他也是只看在眼里,绝不说破——你若急切地想知道,何不亲自上山一见?
(选自宋羽《留白,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光明网,
2023 年 10 月 5 日,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人们读《暮江吟》,容易忽视九月初三这个似乎并不特别的日子,而重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
在日常生活中,镂空的花窗和回廊所呈现出来的留白之美,让人的感官跳出客观事物的束缚进入到精神和情感世界。
倪瓒的《秋亭嘉树图》中,山只是陪衬,水天处的空白引导观者进入他的美学空间,虚实和主次的关系发生了反转。
倪瓒在绘画中的留白比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这说明留白在绘画领域比在文学领域更深刻。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中国的文人想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但又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去追求功名,所以一直生活在矛盾中。
九月初三夜成了永恒的艺术,成了无穷的遐想和怀念,可能是因为白居易在他的人生画卷上描绘了太多寻常人眼中“有意义”的图像。
在元朝,统治者醉心于马背上的征服而漠视文化艺术,客观上使儒家士大夫从庙堂走向乡野,从而推动了文人画的自由发展。
我们想知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白处究竟隐藏着什么,诗人却说“已忘言”, “不说”使诗歌因此变得朴素和平易近人。
下列选项对留白手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的是 “夕阳”和“人”,却让读者感受到羁旅异乡的作者无尽的落寞与思念。
姜夔的《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留下大片空白,引领读者去品味、思索那年年盛开的红药背后所隐藏的无限悲怆。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山空留马行处”,以马的足印写惆怅惜别之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李清照《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一句,问得自然,空出所问内容;“却道”一句,答得认真,空出侍女的细心。
作者为什么认为留白是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请根据文本概括。
(4 分)
结合文中主要观点,对《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母亲眼中的山水刘笑宇
十年前,我领着母亲去古城祁阳。县城边上,有一个地方叫浯溪,有浯溪碑林。其旁依湘江,百十来亩土地,奇石耸立,绿树掩映。仰天地造化,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个充满灵性的奇域。
浯溪有山有水,整山的树木像一把大伞。我和母亲来到这座小山,没走几步,汗水就冒出来。“天老爷连一滴眼泪都冒得”“日头像惨白的纸”“我儿子还是蛮土,带我到山包包来”,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母亲,埋怨都带泥巴味。
母亲没出过远门,常年在山里转。对她而言,这个山包包,是有点老和土。旁边的湘江从古流到今,春天涨水,冬天见沙。河边起势的大石头和一块块石碑,年代已经许久。母亲不认得字,更不晓得什么元结、颜真卿,这么多石碑,以为是谁的祖山。
在母亲看来,比起家乡的大山,这里是不起眼的。
家乡的山叫天明山,树大山莽,春夏秋冬色彩不同。过去人多田少,把日子过甜,就得上山。母亲砍柴爬树、捡茶籽、割牛草、找蕨根、摘野果、挖草药……那里似乎有无尽的宝藏。母亲被毒蛇咬过,被黄蜂叮过,被野狗追过。山是母亲的命,也是孩子的养分。
母亲眼中的山水,是艰难岁月可以补充营养的乳汁,是水牛健旺可以背动一年的生计,是点燃柴火不断升起的袅袅炊烟,是儿女走出山外念念不忘的汩汩清泉。
这浯溪是摆看的。春夏季节,浯溪花红水碧,鱼跃鸟飞,岚影沉浮,霞光掩映,这是读书人的讲法。这一圈水域多洲滩,有成片的芦苇起舞。如果母亲来,可以看到野鸭鹭鸶等水鸟,定会乐滋滋的。至于元结造字占山,写下《大唐中兴颂》,由颜真卿书刻于摩崖之上。元文、颜字,加之天公造就的峭岩,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被尊为国宝,这些个名堂,是与母亲无关的。
爬到浯溪最高处,有一阵风吹来,母亲脸色好看多了。登高望远,母亲说,儿子,还莫讲,这地也好。一河水,晓不得难,一年四季照样流;一山的树,从石缝里长,弯弯扭扭的,可怜又有味,没事的人可以散心。你说那个姓元的官,一定是受了什么委屈,在这个水边边砌亭子,写东西,过日子。我们穷苦人家,哪有这份闲心。
母亲靠石头坐下来,突然发现石头上有两个深深的脚掌印,顿时兴奋起来。说,哪个神仙,脚劲真大,可以把石头踩出来几寸深的印子。
母亲用手量量,用脚试试,像当年做草鞋打样。母亲打过草鞋,是从山上把笋壳捡回来,晒干,剪成片片,揉成索,按尺寸,做成鞋,换成钱。
浯溪的山路平平仄仄,石头被踩得光溜溜的。山虽小,却也是上山容易下山难。此刻,七十多岁的母亲下山却比我们快。我知道,故乡的山路就是被许多母亲踩弯踩细的,再苦再累,山里人同样把平凡日子踩得顺顺溜溜。
浯溪真有一条清亮亮的溪水。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哪里去。母亲蹲下来,像在打量自己,继而用溪水洗了把脸,像在家乡的井边,打水前先打量自己,生怕脸上有烟渍。母亲经历过乱世,她知道如花的年华和美丽当不得饭吃,用处不大。但她见到水,是有感觉的,这感觉是常年捞鱼打虾积累的。丝瓜煮虾米,是母亲的拿手菜。即使穷,母亲也很讲究。梳好头发,她要抹上一点清油。母亲斗大的字认得一箩筐,但发明过很多土得干净而有趣的山歌。心里苦时,寂寞时,她就唱。如:山对山来坡对坡,鼓对鼓,锣对锣,燕子对对回到窝等等。
母亲把孩子当成小树来养。哥哥牙齿有点龅,就叫驼子树;妹妹偏瘦,叫长竹竿;弟弟调皮,叫刺毛树;我算听话的,好养,叫水桐树。目不识丁的母亲,在山里水里穿梭,心思像纳鞋底的线脚,缜缜密密。
在陪伴母亲的这一个上午,我一路走一路思考。我想,浯溪的水也是母性的,甚至是孤独的。作为母亲的儿子,不知道山一程水一程,见过无数风景的元结,是不是这样想的。不然,元刺史为何在母丧守制时,隐居蛮荒之地的这一处?
风很低,浯溪水静静地流。母亲像要把水看出鱼虾来,我的思绪远了。 “这里山水是好,就是少了一座庙”,母亲喃喃地说。我说:“妈,这山下
有一所学校。这个山包包风水好呢,我就是在这里考上吃国家粮的。”山里的孩子,像鸟飞出山,今又回到亮翅的地方,母亲终于明白我陪她来浯溪的原因了。
我与浯溪注定有缘。母亲不知道,我曾就读的祁阳三中,就在这座神奇的山下。眼前的浯溪碑林,不再是零星的艺术的碎片,而是不可磨灭的书法艺术的浓
墨重彩和历史见证的精神符号。爱好书法,从浯溪始。我在这里经受了不止于山水的厚重洗礼。
一阵凉风从浯溪山上的绿树中吹来,吹动了母亲稀疏的白发,我用纸巾轻轻揩掉了母亲的眼泪。此刻,在山水间,母亲高大起来。母亲算不上智者,但一定是仁者。孩子们那些生命、青春、才华,原来不过是被时间不断挤掉的水分,不过是父母用坚毅和希望缝纫了山中月亮的缺角。父爱是山,母爱是水。我说,父母是儿女眼里不变的山水;而在父母眼中,儿女便是整个世界!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山水作为大自然的杰作,总能唤起文人墨客对生活、对人生的深沉感悟,本文作者主要借秀丽山川塑造母亲的形象,表达对母亲的情感。
浯溪山水在母亲眼中是变化的,自然山水叠加了作者的求学经历和思想蜕变,使母亲从略有嫌弃到深情落泪。
母亲给孩子们起名的思维朴素而深刻,“长竹竿”“刺毛树”,是对母亲“心思像纳鞋底的线脚”的生动注解。
文章借游览浯溪山水引出对母亲生命中许多生活琐碎片段的回顾,在作者眼中,山水是母亲艰难一生的缩影。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母亲眼中的浯溪山水与家乡树大山莽的天明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家乡山水在母亲心中的独特意义。
作者写母亲“斗大的字认得一箩筐”“目不识丁”,却会自创有趣的山歌,欲扬先抑,突出母亲的高大形象。
作者穿插叙述浯溪碑林,元结、颜真卿在此处写奇文、刻奇书,创造了“摩崖三绝”,使文章具有文化厚重感。
从捡笋洗、晾晒修剪到揉索、做鞋,清晰地展示打草鞋的细节和过程,语言简洁而细腻,生活情境历历在目。
为什么说“我在这里经受了不止于山水的厚重洗礼”?(4 分)
散文语言往往饱含深情,且富有哲理。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宣子①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②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子产曰:“吾非偷.晋而有二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公孙)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 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敝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韩子买诸商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 “昔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 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③,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韩子辞玉,曰:“(韩)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有删改)
材料二
晋平公会诸侯于平丘,齐侯及盟。郑子产争贡赋之所承,曰:“昔日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④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贡之无艺,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极,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将在今矣。”自日中争之,以至于昏,许之。既盟,子大叔咎.之曰:“诸侯若讨,其可渎乎?”子产曰:“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
(节选自《孔子家语·正论解》,有删改)
【注】①韩宣子:姬姓,韩氏,名起,晋国执政大臣,谥号宣,史称韩宣子。
②子产:郑穆公之孙,世称公孙侨,字子产,郑国执政大臣。③艺:限度,极限。
④甸服:古制称离王城方圆五百里的区域。男服,甸服之外方圆五百里的区域。郑国属男服。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3 分)
昔我先君A 桓公与商B 人皆出自周C 以艾杀D 此地E 斩之F 蓬蒿藜藿而共处之 G 世有盟誓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宣子谒诸郑伯”与《桃花源记》“及郡下,谒太守,说如此”中“谒”字的词义相同。
“吾非偷晋而有二心”与《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中“偷”字的词义相同。
“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与《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中“字”字的词义不相同。
“子大叔咎之曰”与《出师表》“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中“咎”字词义不相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面对子大叔、子羽等人的担忧,子产强调国家要树立美名,就需要依礼来确立郑国在诸侯中的邦国地位。
子产从大小国之间关系、对先祖盟誓守信的角度,拒绝了晋国执政韩宣子从郑国商人处购买玉环的要求。
子产认为根据周制,贡赋轻重应与各诸侯国的地位尊卑、次序先后相关,郑国不应依照公侯的标准来供给。
子产修盟诸侯,以对大国贡赋没有极限、小国难以满足大国要求的理由,使周天子同意提议,最终不辱使命。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吾子何爱于一环,以取憎于大国也?
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
弱国无外交,子产为何能够说服超级大国的君臣,最终维护了郑国的尊严?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15~16 题。
次韵陆金宪元日喜晴①王守仁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睛。也知②造物曾何意 底是③人心苦未平!柏府④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⑤还多达曙明。
【注】①写作此诗时,王守仁正生活于贵州山区。②也知:谁知。③底是:终是,实在是。④柏府;御史府,陆金宪正担任金都御史。⑤积素:积雪。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城里和城外有十里的距离,相距并不遥远,却一个是夕阳晚照,一个是白雪皑皑。
诗人询问有谁知道造物主是何心意,表面是质疑造物主,实际诗人自有答案。
颈联采用对照写法,御史府上的楼台倒映水面,诗人的茅屋周围高松翠竹流泻寒意。
诗人拥布衾而眠,其心境与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相似。
本诗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苏轼写文章善于绘声,《石钟山记》中“ ”一句描写轰鸣不止的声音,足以令船夫惊恐;《赤壁赋》中所描写的幽咽不绝的洞箫声,既能“ ”,亦能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而落泪。
小明在写作以保家卫国为主题的征文时, 引用陆游《书愤》中 “ , ”两句,描绘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克敌制胜的豪迈之情。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 , ”两句,写词人于萧条与冷落中,仍泛舟于浩渺的洞庭之上,心神不动,气魄不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她站住了,那琴声是从备斋里传出来的,徐缓、轻柔的绕过那白雪中的雕梁画栋,在雪中的清冷的空气里, A 飘过来,向她飘过来,琴弓在舒展,丝弦在震颤,扣人心扉的节奏和旋律,如泣,如诉,如梦,如诗,从容不迫地讲述着东方一个古老的、生死不渝的故事①……
她的心被俘虏了, B 地走过去,走过去,怕踩动脚下的雪,发出一丝杂音,破坏了那纯净如水的韵律。②她又停下来,她不忍心去叩响那小小书斋的门,去打断那宁静的世界中的天籁之音……
她从备斋前走开了,③踏着被白雪覆盖的小桥,沿着粉雕玉琢的石阶,走上湖心小岛,站在小亭的檐下,静静地听着,琴声在她耳畔回旋,回
旋……
雪花 C 地飘落,岸边的博雅塔,水中的石舫,都披上了一身轻柔的白纱。垂柳,国槐,银杏,红枫,树叶都早已落尽了,如今被白雪挂满了枝头④……
洁白的燕园,洁白的未名湖,洁白的小岛,漫天飞雪中,伫立着一个少女的身影……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叠词,三处叠词不能相同。(3 分)
对文学作品来说,省略号的使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五个段落都以省略号结尾,请分析第一处和最后一处省略号各有怎样的表现力。(4 分)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 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21~22 题。
① ,这是我方的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从本体论上看,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它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是说, ② ,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 祥林嫂置身封闭保守的鲁镇,饱经磨难和压迫,虽“捐门槛”来救赎自己而不得,最终惨死于祝福之夜,如果我们读这篇小说只关注祥林嫂“死”的结果而漠视事件发展过程,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深意也读不到了。
第二,从逻辑上看,凡事有过程才会有结果,天道酬勤,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 19 年,班固写《汉书》
花了 20 余年时间,曹雪芹著述《红楼梦》耗费毕生精力……如此等等,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读来皆是血,坐不得冷板凳,下不了真功夫, ③ ,只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三,从时空上看,结果往往只在一瞬间,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 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揭竿而起的一生不精彩吗 李杜一生才华横溢,满腔抱负,最终却困顿飘零,我们难道会因为他们结局不佳就不记得他们一生的孜孜以求吗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请指出一辩第二个理由的逻辑谬误。(4 分)四、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渗透原指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微量元素渗进钢铁炼就百炼钢,春水渗进大地促发万物滋长,时光渗进成长成就一段生命,文化渗进制度形成一种社会形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诸如此类。
请以“渗透”为话题,结合时代与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限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济宁市第一中学 2024 届高三 4 月份定时检测
1.D(错在“更深刻”)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A(转折关系错误。离不开功名,但又需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
3.D(没有留白)
4.(4 分)①留白体现了中国文人的真性情,隐藏着他们内心的秘密和喜怒哀乐。②留白表现了中国文人自由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每点 2 分)
5.(6 分)①这两句诗运用了留白的手法。(1 分)
②当所有人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的时候,音乐却戛然而止,听众显然还没有从音乐的氛围中走出来,因此就形成了突然的空白,诗人用江水和秋月去填补人们心中的空白。(3 分)
③诗人宕开一笔写环境的寂静无声,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技艺高超。(2 分)
B(A.“主要借秀丽山川塑造母亲的形象,表达对母亲的情感”错。C.“深刻”错。D.“艰难一生的缩影”错。)
B(“欲扬先抑”错。)
①祁阳三中是我考上吃国家粮的地方,飞出群山,开启梦想,生命发生了蜕变。
②浯溪碑林激发了我对书法艺术的爱好,古碑上的文字作为见证历史的精神符号给予人更深刻的影响。
③陪伴母亲重游浯溪,回顾母亲生命中的艰难时刻,更清晰地感知到母爱的深沉与伟大。(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
①“山是母亲的命,也是孩子的养分”,表达对大山的歌颂,体现出自然是生命之源,是生存之本;
②“故乡的山路就是被许多母亲踩弯踩细的……”,表达对天下母亲的歌颂,体现出苦难可以让她们变得坚韧;
③“父母是儿女眼里不变的山水;而在父母眼中,儿女便是整个世界!”表达了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深厚情感,体现平凡中孕育着伟大。(每点 3 分:句子 1
分,情 1 分,理 1 分。任答两点即可。)
CEG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前我们先君桓公和商人都是从周地迁移出来的,共同协作来耕作这块土地,除治荒草砍去草莽荒秽而一道居住在这里。世世代代都有盟誓。“我先君桓公与商人”是句子的主语,“出”谓语,“自周”是后置状语,中间不断开, “周”后 C 处断开;“以艾杀此地”,“艾杀”意思是斩割、芟除,是句子的谓语,“此地”是宾语,后面 E 处断开;“而”字连接“斩之蓬蒿藜藿”和“共处之”,中间不断开,“处之”是“处于之”的省略,后面 G 处断开。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正确。均为拜谒、拜见的意思。句意:韩宣子拜见郑定公。/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错误。轻视。/苟且。句意:我并不是轻视晋国而对它有二心。/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正确。安抚。/抚养、养育。句意:治理国家不是忧虑能否侍奉大国安抚小国。/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
正确。动词,责备、指责。/名词,过错。句意:子大叔责备子产说。/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故选 B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周天子同意提议”表述不正确。原文“晋平公会诸侯于平丘,齐侯及盟。郑子产争贡赋之所承”,可见晋平公主盟,郑国执政子产据理力争。故选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您为什么吝惜一个玉环,因此从大国那里招来憎恨呢?
国家(郑国)不和别国竞争,也会遭到欺凌,(郑国)哪里还成其为国家呢?
解析:(1)“爱”,吝惜;“取憎”,招致憎恨。(2)“陵”,通“凌”,遭到欺凌,被欺凌;“国”,名词作动词,成为国家;“何……为”,哪里(怎么、难道)……呢。
①坚守原则,眼光长远(或机智灵活)。②有礼有节,不卑不亢。③不畏强权,据理力争。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当子大叔等人责备他时,他说“吾非偷晋而有二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韩宣子向商人购买玉环,然后告诉了子产,子产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守原则,眼光长远(或机智灵活)。
②材料一中子产向韩宣子解释为何不给他玉环时,先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说明当初两国有誓言;然后说“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指责韩宣子让郑国抢夺商人的东西,背叛誓言,明确表明这样做不行;接着说“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如果韩宣子的要求不符合道义和原则,郑国绝对不会答应。由此可见子产有礼有节,不卑不亢。③材料二中子产面对晋平公,依然敢于据理力争“贡赋之所承”,一番话也是有理有据, “自日中争之,以至于昏,许之”,终于迫使晋平公答应了他的要求,为郑国争取了利益。由此可见子产不畏强权,据理力争。
D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D 项“其心境与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相似”错。“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意思是有布被不要担心睡觉冻僵,虽然积雪还多,但能够安稳睡到天亮;而“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布衾”给诗人以寒冷之感,杜甫的心境是凄苦的。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对两地风景差异的惊异。城里是夕阳晚照,城外是白雪皑皑,阴晴迥异的天气使诗人感到惊奇。
②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恬淡心境。诗人不羡慕御史台的楼台,在茅屋中感受寒意也不觉痛苦。
③对美好明天的期待。诗人虽然处在寒冷的境况中,但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每点 3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噌吰如钟鼓不绝 舞幽壑之潜蛟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A 慢慢 B 轻轻 C 静静
【解析】慢慢,用来修饰“飘过来”,突出琴声旋律舒缓的特点。与前文“徐缓、轻柔地绕过……”相照应;轻轻,用来强调“走过去”的动作十分轻微,与后文的“怕踩动脚下的雪发出一丝杂音”相呼应;静静,用来修饰雪花的“飘落”,进一步突出了校园环境的寂静。
①第一处的省略号用来标示声音的延续,突出了琴声悠扬,持续不断,使得“她”的心被俘虏,如痴如醉,沉浸其中。②最后一处的省略号用来标示余意未尽,着意描绘燕园的银装素裹和少女的悄然伫立,有着“言有尽意无穷”的文学感染力。
D【解析】这两句古诗,紧承前文“如今被白雪挂满了枝头”,衔接得当,语意连贯。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结果只是过程的一部分;一味追求最后的结果。
强加因果一一做好过程未必会取得不令人失望的结果;以偏概全—
—天道酬勤,这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做到“勤”不等同于做好过程。
【材料解析】
作文命制思路来自选必下第一单元研习任务“在当今社会中,你能看到哪些古诗词的‘渗透’?”一句,引导学生,由诗意对人的潜移默化阐发、延展开去,得出自己的思考,考查其思维及写作能力。
材料首先就“渗透”概念进行了解析,渗透在物理概念上,指水分子由高水分子区域(即低浓度溶液)渗入低水分子区域(即高浓度溶液)的扩散现象。“微量元素渗进钢铁炼就百炼钢”一句与此对应;在社会层面,指“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内容比较开放,能很好地引发思考与联想,也考查学生读题、审题及扩展能力。这一部分是引文,写作立意方向应该关注下文的几个示例句。
“春水渗进大地促发万物滋长”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渗透”现象; “时光渗进成长成就一段生命”引导学生思考“思考”“成长”等话题,
思考有什么东西渗透到自己身上,引领、启发、指导自己成长,比如某种思想渗进心灵成就灵透心性,比如某种道理想通透后,引领自己成熟、了悟,从量变到质变,甚至顿悟;
“文化渗进制度形成一种社会形态”,可以思考比如“西学东渐”,比如“传统文化与民族自信”,比如先贤英烈的思想、功绩在当今生活中的“渗透”;比如某种哲学思考在生活中的“渗透”;比如自己某种思考的发生、发展过程。诸如此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引用杜甫《春夜喜雨》诗句,照应 “渗透”在物理层面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对因“渗透”而起的演变的思考,体会规律,阐发联想。
材料开放性较强,可写内容也比较开放。目的是考查学生通过现象发现规律,体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考查“形而上”分析建构语言文字的思维能力。
【参考立意】
①渗入融合,升级通透。 ②“渗入”和“透出”的智慧。
③慢生活之“润物细无声”。④心与心的渗透。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韩宣子有一对玉环,其中另一只在郑国商人手里。韩宣子拜见郑定公(请求 得到那只玉环),子产不同意给。说:“(这)不是国家府库中保存的器物,我们国君不知道。”子大叔、子羽对子产说:“韩宣子也没有太多的要求,(我们)对晋国也不能怀有贰心。(我们对)晋国、韩宣子,都是不能轻视的。如果恰好有说坏话的人在两国之间挑拨离间,从而激起晋国、韩宣子的凶心怒气,(我们对此事)后悔还来得及吗?您为什么吝惜一个玉环,因此从大国那里招来憎恨呢?为什么不找来给他呢?”子产说:“我并不是轻视晋国而对它有二心,而是要一直侍奉它,因此不给他(玉环),是对晋国忠诚信实的缘故。我听说君子不是忧虑没有财物,而是担心身居官位却没有美好的名声;治理国家不是忧虑能否侍奉大国安抚小国,而是忧虑能否按照礼仪来维护国家的地位。那些(掌管)大国的人,(如果随意)对小国下达命令,就都能得到他们所要求的东西,那(小国)将拿什么来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有时供给了,有时又拒绝供给,所得的罪过更大。对大国的(无理)要求,如果(我们)不依礼来驳斥,他们有什么满足的?我们假若将来成为(晋国的)偏远城邑,那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地位。如果韩宣子奉命出使(郑国),却来求取玉环,他的贪婪就太过分了,这难道不是罪过吗?拿出一只玉环而构成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宣子成为贪婪的人,怎么能采取这种做法呢?”
韩宣子向商人购买玉环,已经做成了交易。商人说:“一定要告诉君大夫。”韩宣子向子产请求,说:“不久前我请求得到那只玉环,执政认为不符合道义,我就没有敢再请求了。现在(我)从商人那里买到了,商人说‘一定要让你知道这件事’,谨以此作为请求。”子产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桓公和商人都是从周地迁移出来的,共同协作来耕作这块土地,除治荒草砍去草莽荒秽而一道居住在这里。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以此互相信赖。说:‘你不背叛我,我不强行买你的东西。’依靠这个有信用的盟誓,所以能互相支持直到今天。现在您为着两国的友好关系来到敝邑,却叫本国强夺商人的东西,这是教本国背弃盟誓,恐怕不可以吧!您得到玉环却失去诸侯,是一定不会这样做的。如果大国(晋国)发布命令并且要求我国供给的东西没有极限,我们郑国虽是边远小国,也是不会答应的。如果我把玉环献给您,不知道要达成什么目的,所以冒昧地私下把这些苦衷告诉您(谨敢私下告诉您)。”韩宣子退回玉环,说:“我韩起虽然不聪明,岂敢为得到一枚玉环而招致两项罪过?谨请退还它。”
材料二
晋平公在平丘与诸侯国会盟,齐侯参与会盟。郑国子产为进贡物品的轻重次序而谏诤,说:“从前天子确定进贡物品,其轻重是根据地位次序排列的。地位尊贵,贡赋就重,这是周朝的制度。地位低下而贡赋重的,这是距天子附近的小国(王畿之地)。郑为伯爵,在男服,如果让郑国按照公侯的贡赋标准,担心不能足数供应,谨敢以此作为请求。贡赋没有个限度,小国(进贡)有所缺少,这就是获罪的原因。诸侯修订盟约,这是为了使小国得以保存。贡赋没有限制,灭亡的日子会马上到来。决定存亡的规定,就在今日了。”从中午开始争论,直到晚上,晋人同意了。结盟以后,子大叔责备子产说:“诸侯如果来讨伐(郑国),
(我们)哪里能够轻易地对付(他们)呢?”子产说:“国家(郑国)不和别国竞争,也会遭到欺凌,(郑国)哪里还成其为国家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