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月光曲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月光曲沪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21 08:2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光曲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等词语造句。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音乐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思路;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特别是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经过,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分清事物和联想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
教学难点:课文中对《月光曲》内容的描述意境较深,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要讲哪一课?
  生:《月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曲》。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众笑)
  生:因为它没有歌词。
  师:那么你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曲”。
  生:没有歌词的歌曲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就不是歌曲了。
  生:没有歌词的音乐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的音乐,“音乐”这两个字还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曲。
  师:乐曲,对。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来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曲。
  师: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生:弯弯曲曲。
  师:弯弯曲曲,对不对?
  生:对。
  生:曲水流觞。
  师:对,曲水流觞。这是咱们绍兴的一个名胜。讲王羲之《兰亭序》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师:还有吗?
  生:曲折。
  师:对,还有吗?我再组一个吧。行不行?
  生:行。
  师:曲服,决不曲服。(生有说对,有说不对)
  师:那是哪个“曲”呀?
  生:应该是屈原的屈。
  师:对,咱们绍兴的同学不愧是历史名城的人,组词都用历史名人在组词。好,《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
  生:贝多芬。
  师:贝多芬是什么人?
  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的一位音乐家。
  师:是个什么样的音乐家?
  生: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生:我以前从书上看到过。
  师:今天的书里有吗?
  生:有。
  师:那你为什么不说今天的书啊?今天的书是怎么说的?
  生:今天的书上说的是“一百多年前……”
  师:我就要能说明“著名”的那一点。
  生: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师:对了,是他谱写的乐曲很著名,当然他也就著名了。这篇文章说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师:我们刚才说的是课文的第一段,是吗?
  生:是。
  师:那咱们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经学完了对不对?
  生:对……不对。
  师:你说第一段没学完,你读读第一段,大家听一听还有哪儿没学?(一学生读第一段)
  师:大家听出来没有,刚才哪儿没讲?都讲了没有?
  生:都讲了。
  师:整篇文章是写他谱写《月光曲》,那整个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谱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
  生:是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他说最后一段和谱写过程没有关系。那么他弹完钢琴,飞奔回客栈,连夜写下来曲子,这个曲子叫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师: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生:因为他当时有了灵感,如果第二天写的话,灵感就没有了。
  师:“当时有了灵感,”就回去创作了?不是这样吧?
  生:因为我们俗话说,“趁热打铁”他是趁着灵感还记着,如果明天,灵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记下来了。
  师:“灵感”这个词这样说不太合适。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按你这么说,他刚才弹的曲子不是他心里早已有的?
  生:对。
  师:临时弹出来的,对吗?
  生:是。
  师:所以他赶紧回去把它记录下来。那么他回去做的只是个记录过程,而不是创作过程是不是?
  生:是。
  师:是不是现在我们把最后一段也学完了?
  生:是。
  师:哪儿还没学完,再看一看,学完没有?
  生:学完了。
  师:我们这两段课文学得真痛快!好了,你们把还没学的部分好好读一遍。注意,我让大家读书,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思考,读完了就有话想说,想压你也压不住。有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生:能。
  师:一边读,一边准备一下要说什么话。开始。(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想说站起来就说,不用举手。
  生:我读了第二段到第九段,我觉得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人、热爱劳动人民和热爱大自然的伟大音乐家。
师:你怎么看出他热爱大自然了?
  生: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他谱写了《月光曲》是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第九段里有明确的说明。
  师:你的认识超过了我的认识,非常好。谁还讲?
  生:我从第九段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我还知道了……
  师:(打断)你先等一下,你说你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能不能再谈具体一点?
  生:是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好吧,接着讲。
  生:我从第二段到第九段还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我还知道了贝多芬非常热爱同情可怜人,他是名人,却不要钱为一个穷苦的人弹琴。
  师:好,还有吗?
  生:课文第三节的最后一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一句是姑娘说的,其实她不是“随便说说”,她是为了安慰哥哥,不让哥哥内疚而说了“随便”。这说明妹妹很懂事,对家里的处境也很清楚,表现了兄妹互相关心的情感。还有我想给刚才那位同学补充一句:第九段不仅仅写了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它写了大海从平静到波涛汹涌。这一段是皮鞋匠的联想,通过皮鞋匠的联想,写出了贝多芬琴声的优美和穷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
  师:好,好。谁还想说就快点。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从第三节可以看出盲姑娘十分懂事,因为她想去听贝多芬的音乐会,可是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很昂贵,我们家又穷所以买不起。从这里可以看出盲姑娘很懂事。
  师:好的,但没说太清楚。
  生:我想说的是,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贫爱富,他身为一个高级音乐家,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却义务为盲姑娘弹自己写的曲子;第二是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爱音乐,还十分懂音乐。所以贝多芬要为她弹曲子。
  师:非常好。
  生:我读懂了(读)“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师:你们说的把我要讲的都说完了,那这堂课就别上了。好,同学们注意,下课!(学生不动)我打算要讲的你们都说了,那不是该下课了吗?我再讲是不是多余了?下课,起立!(同学们起立)哎呀,我又想起来了,先坐下。(众笑)我不知道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能不能提一提呢?
  生:课文第七节他说:“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贝多芬没有承认自己就是盲姑娘所说的贝多芬先生,他为什么不肯承认呢?
  师:你的意思是贝多芬应该这个时候站起来掏出一张名片来给她,(众笑)也就是说应该亮明自己的身份,是吗?
  生:对。
  师:但他没有亮明,为什么?那你就带着你自己的这个问题来听讲。看能不能明白,如果最后问题还是不能解决,你就站起来再问我,好不好?(生点头)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还要弹一首?
  师:是啊,弹一首行了吧?为什么还要弹一首?谁还有问题?你们没问题了,我可有问题。让不让我提?
  生:让。
  师: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我备课的时候读了半天,刚才你们也说了半天,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生:第九节。
  师:那是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他是通过写兄妹俩的想象,来写出贝多芬弹的这首曲子非常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联想到了这个景色,所以我认为他在从侧面来写这个《月光曲》。
  师:我还是没有听清。你没有解释得太清楚,谁能解释清楚给我听?
  生:他写大海,是写《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说他在即兴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兄妹俩想象到的意境,所以这也是说他在写这首曲子。
  师:你是说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是《月光曲》的意境。我连《月光曲》的旋律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它的意境呢?比如有的文章写弹一首曲子,他就写这首曲子是多么高亢,多么低沉,节奏是什么样的。有的还要比喻成什么“莺鸣空谷”、“珠落玉盘”等等。这些都一定要说的。这一篇呢,我什么也没看到,曲调怎么样,节奏怎么样?
  生:我从第九节上,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开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后来霎时间洒满了月光,最后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没听懂,这还不是在写月光和大海吗?——不过,我也听出你们的意见了。你们都认为第九节是讲《月光曲》的曲调的,对吗?
  生:对。
  师:那么你们把第九节很有条理地读一下,然后讲给我听,我才能明白。现在自己看第九节,想朗声读就朗声读,想默读就默读,想互相读也可以,用各种方式读都可以。读完了讲给我听,开始。
  (学生开始以不同方式读文)
  师:谁能说给我听?
  生:我觉得(读)“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
  师: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刚才读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情景?
  生:就是讲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
  师:月亮升起来,还有吗?
  生:就是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等等,现在月亮升起来了,(板书“月亮升起“)后面呢?
  生:(读)“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师:没到那么远吧?你先思考一下,另一位同学接着讲。
  生:应该是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师: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还有一个词呢?
  生:霎那间。
  师:你把这一段读一下我听听。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
  师:洒满了银光以后整个海面上是什么样?有一个词,是什么?
  生:微波粼粼。
  师:我不会写这四个字,你帮我写吧。(一学生上前在“月亮升起”后写“微波粼粼”)谁还接着说?已经告诉我了,月亮升起来了,大海上波光粼粼。接着往下解释,后来月亮怎么样了?海面怎么样了?
  生:后来“海面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那月亮跑哪去了?
  生:月亮……
  师:书上怎么说你就怎么读。
  生:应该是(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你的意思说现在月亮升高了,接着往下说,穿过微云以后呢?
  生:(读)“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是不是月亮和大海都产生了变化?
  生:对。
  师:(指板书)这里是月亮刚刚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刚才说的是什么样的啊?
  生:月亮升起。
  师:我再写个“月亮升起”?
  生:越升越高。
  师:谁越升越高?
  生:月亮。
  师:那怎么写啊?月亮越升越高,我只要四个字。
  生:月亮升高。
  师:对,海面上怎么概括?
  生:海面上波涛汹涌。
  师:不对,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是不是这两句呀?那这两句用四个字能概括吗?
  生:刮风起浪。
  师:也可以,但不太美。
  生:狂风巨浪。
  师:这风有点太大了。(笑声)
  生:刮风卷浪。
  师:能不能这么说,风怎么样?
  生:卷。
  师:卷什么样的浪?
  生:巨浪。
  师:对了,“风卷巨浪”这四个字多好呀!把两个意思都说了。(板书“风卷巨浪”)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概括成“风卷巨浪”行不行?
  生:行。
  师:(对一学生)你去把“月亮升高”写在“风卷巨浪”的前面。(学生上前写)再往下看,还有吗?后面月亮怎么样呢?大海又怎么样呢?说不来的“使劲”读一读,谁把皮鞋匠看他妹妹后面那一段读一读。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大家一起来读。接着我的话来读“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生:(读)“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现在月光怎么样了?
  生:照耀。
  师:大海怎么样了?
  生:波涛汹涌。
  师:谁来写这八个字?(一学生上前写)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谁愿意读“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这一点儿?谁接着他读“月亮升高,风卷巨浪”这一点儿?谁读“月光照耀,波涛汹涌”这一点儿?(三个学生站起来)一个人读完下一个接着读。大家听一听他们三个读得有没有变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风卷巨浪、波涛汹涌。开始。(三个学生分别读这三段话)
  师:大家一齐来读,我给你们打上拍子,你们一边读一边用眼角扫一下我的手势,我怎么指挥你就怎么读。咱们看看读起来有意思没意思。预备,起!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随机给予指导)
  师:这回谁起来再读?谁读第一层?没有发过言的举手,已经发过言的先放下手。(教师让三个学生站起来)开始。(三生分别读)
  师:太好了,谁还想读?(一女生站起来)你现在先挑一层,这三层随便你想读哪一层,读完了,你想和哪位同学挑战,你就点他的名。(女生点了姓赵的同学)好,你先读,开始。
  女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赵生也读这一层与她比)
  师:满分是五分,全体同学用你们的手给女生亮分。
  生:五分。
  师:五分,好,给第二个同学亮分。
  生:五分。
  师:也是五分,很好。都读得不错。谁还想比?还有两个名额。(指一举手的学生)随便读一段,谁敢应她的战?(马上有一男生站起来)好,开始读。
  女生:(读)“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涌过来。”(男生重读这一部分)
  师:两个人都读得不错,还有一个名额,谁来读?(又一女生站起,另一男生站起应战)
  女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男生重读)
  师:两位同学读“波涛汹涌”真的波涛汹涌。前面看见妹妹恬静的脸,读得很温柔。这位男同学读得也很温柔。(众笑)好啦,大家读得也不错,讲得也不错,但我还是不明白,我说《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我找不着。你们告诉我,这儿(指板书三层)写的是月亮和大海,这哪是《月光曲》呀?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因为它是用语言文字来代替这个《月光曲》的。
  师:噢,代替了,那《月光曲》就是:(唱)“月亮升起……”(众笑)
  生:不是,不是,它的旋律,用语言文字来表示它的旋律。因为课文不可能把《月光曲》整一首的谱子写下来,要是那样的话,我们不用学《月光曲》了。
  师:成音乐课了是吧,他的话解释清楚了吗?
  生:没有。
  师:非常遗憾,没讲清楚,谁能帮我解释清楚?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师:你光这么说不行,我知道波涛汹涌是“轰隆、轰隆”的非常大的海浪,我知道它的声音很大,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支老师,黑板上都写的是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海。
  师:对呀!
  生:那我们可以联想到月亮是很……
  师:(打断)你想怎么联想就怎么联想?不对。我还可以联想到我小时候,我妈妈生气了,一开始不太厉害,到后来揍了我一顿。(众笑)我还可以联想到这个呢。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我觉得它第一层的意思是说《月光曲》的第一段非常柔和。它……
  师:(打断)你怎么认为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我还认为我妈妈刚刚生气呢!(众笑)你说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不行呀,你怎么来证明呢?好好读书,再把第九节好好看一下。(学生各自看书)
  师:想想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生:不是,是联想。
  师:谁的联想?
  生: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师: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生:他们是听了贝多芬弹的乐曲后联想的。
  师:那听他的曲子,脑子里就出现了这种情景,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噢,谁还能说得更清楚一点?
  生:我觉得他们是听贝多芬的曲子听得十分投入,脑子里才联想出这番景象。
  师:噢,我明白了,这回你们算给我讲明白了。(指板书)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时候,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是快呢,是慢呢,是轻呢,是重呢?
  生:我觉得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很柔和的。
  师:很柔和,(板书“柔和”)还有什么呢?
  生:然后到……
  师:(打断)等一下,光是柔和吗?
  生:还有比较缓慢,宁静。
  师:比较缓慢,徐缓。(在板书“柔和”后面写“徐缓”)后来呢?
  生:后来到风卷巨浪的时候,它的曲调声音应该响起来了,速度也加快了,声音从柔和变成高昂了。
  师:不到高昂吧,有劲没劲?
  生:有劲。
  师:对,有力了。(板书“有力”)
  生:最后是高昂。
  师:最后是高昂,(在“有力”下写“高昂”)还有吗?(指“有力”的后面)节奏呢?
  生:加快了,速度快了。
  师:节奏加快了,(在“有力”后写“快速”)这儿呢?(指“高昂”后)波涛汹涌了。
  生:波涛汹涌应该是更加快。
  师:更快了,情绪激荡了!(在“高昂”后写“激荡”)我们写这一个词行不行?浪花在激荡,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那么谁能从头到尾地,系统地帮我解释一下,使我能更加明白?我先说个开头,你接着往下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谁接着往下说?
  生: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对不对?
  生:对。
  师:这样一个音乐(指板书“柔和、徐缓”等)引起了如此联想,(指板书“月光大海”等)对吗?
  生:对。
  师:这是咱们猜想的,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
  生:想。
  师:听过没有?
  生:没有。
  师:咱们试试,看咱们研究得对不对。不过我想,贝多芬是那么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乐曲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么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然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可能不可能?
  生:可能。
  师: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也有低沉的波谷是不是?
  生:是。
  师:这样呢,就使他的乐曲旋律更丰富了,咱们听一听。(教师播放《月光曲》录音带,并配合音乐节奏打拍子,同时根据旋律的变化,指向板书相应内容)咱们先让贝多芬休息一会,就这么一段你们听出来没有?
  生:听出来了。
  师:基本上是(指板书)这么一个旋律变化是不是?
  生:是。
  师:咱们下课以后再仔细听。这个问题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弄明白了,谢谢大家!经过咱们的一段研究,讲清楚了,但是我又产生新的问题了。刚才你们说贝多芬非常同情穷苦人,所以他就创作了这首曲子,弹了一首又一首。第二首就是《月光曲》了,是吧?
  生:对。
  师: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你先告诉我,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哪儿去找根据?
  生:应该是到四、五、六、七、八段去找。
  师:四、五、六、七、八段,第二、三段没有事了?
  生:第二、三段,它是讲……
  师:你们从第二段开始读一读,看看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它的灵感是从哪儿来的?第二段到第七段都是在写他和盲姑娘兄妹认识的过程,开始是怎么回事,后来是怎么回事,最后是怎么回事,你看明白了,再讲给我听。可以互相研究。(学生读文)
  师:时间到了,大家休息一会,咱们先下课。
         
第二课时 
  师:好了,大家再来看一看,贝多芬和盲姑 ( http: / / www.21cnjy.com )娘的认识过程,再给两分钟时间,你能说出来,他们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来认识的,开始看书。(学生各自读文)
  师:下面发言的方法,你站起来先读出你作为根据的这段课文,然后你把这段课文概括一下,贝多芬怎么了?谁来?
  生:(读)“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先是听到有人弹他的乐曲,他就沿着乐曲找到了一所茅屋。
  师:你简单地告诉我,在你读的这段课文里,贝多芬怎么了?
  生:听到了。
  师:听到了琴声对不对?你建议这四个字怎么写?
  生:听到琴声。
  师:(板书“听到琴声”)对,再后来呢?还是读出相关的课文,然后进行概括,谁来读读?
  生:(读)“贝多芬走近茅屋……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从这儿……
  师:(打断)你先待一下,你认为这是第二个过程吗?
  生:……
  师:说了半天还是一个“听”字,刚才听到琴声,现在听到谈话,都是用耳朵,都是听,可见这个过程还不对。
  生:应该是(读)“贝多芬听到这里……可是眼睛瞎了。”
  师:这儿贝多芬怎么了?
  生:贝多芬走进茅屋。
  师:看见谁了?
  生:看见盲姑娘和她哥哥。
  师:盲姑娘和她哥哥,简单点怎么说?
  生:兄妹俩。
  师:不要“俩”行不行?
  生;兄妹。
  师:看到兄妹行不行?
  生:行。
  师:(叫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上前在“听到琴声”下写“看到兄妹”)再接着往下说。
  生:下面是(读)“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这叫“激动”地说?够激动吗?(此生重读最后一句盲姑娘说的话)
  师:最后这点最激动了怎么读?加快点速度一齐来读,开始。
  (学生们一齐有语气地重读这句)
  师:这儿我该怎么写?
  生:应该写弹奏乐曲。
  师:弹奏乐曲?贝多芬弹完了,盲姑娘说了一句话,你从这句话里看出什么来了?
  生:我看到了盲姑娘她十分懂音乐。
  师:你怎么知道她十分懂音乐?
  生:她能从贝多芬弹的乐曲中听出贝多芬弹得很纯熟,感情很深。
  师:意思是对的,还能说得更清楚一点吗?
  生:我从贝多芬弹一首曲子时,盲姑娘能听出他是贝多芬先生,说明她很懂音乐。
  师:是这个意思,你来说说。
  生:我觉得盲姑娘她虽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乐,她用心去听音乐,她听出来……
  师:(打断)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哪儿好,你们谁听出来了?
  生:用心去听音乐。
  师:用心去听音乐,还有,“心是明亮”的,说得多好!接着说。
  生:她用心去听音乐,听出来了,既然弹得这么纯熟,感情这么深,他一定是贝多芬先生。
  师:我问你“弹得多纯熟啊”这是对贝多芬弹琴什么方面的评价?
  生:对贝多芬弹琴非常熟练,充满激情。
  师:是从他的技巧上的评价对吗?
  生:对。
  师:那么感情多深哪,是对什么方面的评价?
  生:……
  师:一个是评价他的弹琴技巧,那么纯熟。“感情多深哪”,这是什么方面的评价?
  生:贝多芬在这首音乐里面,倾入了自己的激情,所以盲姑娘才听得出来他感情很深。
  师:就是贝多芬把自己的激情,投入到他手下的琴键中了是吧?
  生:是。
  师:说来说去这都是对什么的评价?
  生:对贝多芬……
  师:音乐的内涵是不是?
  生:是。
  师:这种评价就深一点了。那么最后一句呢?“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生:第一个“您”,带有问的意思。
  师:她是怀疑?“您是不是贝多芬先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
  师:你再读一遍。(生再读)
  师:她是以疑问的口气来表达自己的什么?
  生:来表达自己的激动。
  师:表达自己的判断和肯定。她现在肯定是谁在她面前?
  生:是贝多芬。
  师:那么反过来从贝多芬来说,他在这个小茅屋里遇见什么人了?
  生:遇到了知音。
  师:对,遇到知音。(让一学生把这四字写在“看见兄妹”的下面)什么叫知音?
  生:知音就是懂得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的人,叫知音。
  师:我是你的知音不是?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您不懂我心里在想什么。(众笑)
  师:对,说得非常对。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故事,我不讲,你们回去查一下成语词典,查一下“高山流水”这个词,记下来。这儿讲了中国古代的两个人的一段佳话,解释了知音这个词。现在我不讲,留给你们课下的作业,回去查成语词典。好啦,现在大家再回到课堂上来,贝多芬在这里意识到遇上了什么?
  生:知音。
  师:这个知音是普普通通的知音吗?
  生:不是。
  师:特殊在哪儿?
  生:特殊的是这位姑娘是个盲人。
  师:盲人有什么特殊的?
  生:盲人就是眼睛看不见。
  师:那看不见有什么特殊?
  生:就是内心沟通的。
  师:有点意思,还没说清楚。
  生:作为盲人,她知道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
  师:还不太明确。
  生:她不知弹琴的人是谁……
  师:咱班有没有练习弹钢琴的?
  生:有。
  师:举起手来我看看,(几个学生举手,教师指一个学生起立)你正在学钢琴是吧?
  生:是。
  师:我问你,你弹钢琴的时候,需要不需要看谱?
  生:有的时候要看,有的时候不用看。
  师:什么时候不用看。
  生:弹曲子的时候不需要。
  师:你不看谱是因为你心里已经有这个谱子了是吧?
  生:是。
  师:所以你就不用看谱子,“导—来—米—发”自然就出来了,但给你一个新的谱子,你要不要看?
  生:要看。
  师:那么我把你眼睛蒙上,你能行吗?
  生:不能,但我只要听过一遍,应该能摸索出来。
  师:如果这个曲子很复杂,刚才放的《月光曲》,你听过一遍了,回家以后能摸索着弹出来吗?(众笑)
  生:不能。
  师:不能,你又谦虚起来了!(众笑)如果我把《月光曲》的谱子放在你面前你能弹吗?
  生:能弹。
  师:你可能弹得很熟练,也可能弹得断断续续了,但是你总算能弹了是不是?
  生:是。
  师:我再问你,要是我把你的眼睛蒙上,让你弹《月光曲》,你行吗?
  生:不行。
  师:但是你有眼睛,你好学,盲姑娘好学不好学?
  生:不好学。
  师:我再问你,打个比方吧,如果你是个孤儿,家里又很穷,你想学弹琴,好学不?
  生:不好学。
  师:你想听一场音乐会,连票都买不起,能学吗?
  生:不能。
  师:那么你通过这些联想一下,盲姑娘学音乐的困难。
  生:盲姑娘第一她眼睛看不见,所以弹琴就要靠耳朵听,盲姑娘虽然看不到是谁,但是她能通过听,能听出来给她弹琴的是贝多芬。所以我认为贝多芬遇到了知音。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在这个特殊的晚上,在这么一个特殊的穷乡僻壤间,他遇到了一个特殊的知音,贝多芬心里激动不激动?
  生:激动。
  师:激动得很厉害是不是?
  生:是。
  师:我在这儿加四个字。(在板书“遇到知音”后写“万分激动”)那么我们再回到前面去,他正在小树林间散步,忽然听见有人在断断续续弹他的曲子,他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生:他很高兴。
  生:我觉得他会很奇怪,在这间小茅屋里会有人弹他的钢琴曲。
  生:我觉得他很惊讶。
  师:大家都说得有道理。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朗读声,在朗读什么?在朗读你发表在作文选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会怎么样?
  生:高兴。
  师:很高兴。刚才你们说的,很激动,很惊讶。心里怎么样?动了一下没有?
  生:动了。
  师:他被这个琴声触动了,是不是?他作为一个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有人弹他的曲子奇怪不奇怪?
  生:不奇怪。
  师:只不过是心里动了一下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写心里有一分什么?(在“听到琴声”后写“一分触动”)一分触动,可是后来看到兄妹俩,听到没有钱买什么?
  生:入场券。(quàn)。
  师:对,这个字读quàn。就是这样,她还在苦苦地学琴,那么清秀的一个姑娘眼睛却瞎了,这样的人在苦苦地学着,热爱他的音乐,贝多芬感动不感动?
  生:感动。
  师:(在“看到兄妹”后写“十分感动”)而且是什么呀?
  生:十分感动。
  师:这些是不是贝多芬那天晚上和兄妹俩的认识过程,和他当时的心情的变化,对不对?
  生:对。
  师:对,说到这儿,大家帮助我把这篇课文研究得比较明白了,但是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让不让我说?
  生:让。
  师:我说了能帮我搞明白吗?
  生:能。
  师:我记得我读过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你们读过没有?
  生:读过。
  师:“日照香炉……”读。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师:(打断)一点情感都没有,你们读得像看见一挂瀑布挂在山间那么激动吗?重新读。开始。(学生在老师的手势配合下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师:李白到庐山去游览,看见这么一挂高悬百丈的瀑布,心里非常激动,他为祖国有这么壮丽的山河而激动,因此他就提起笔来,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写出了一首诗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就是他由于心有所感,而表达的他对祖国河山赞叹的情感,对不对?
  生:对。
  师:你们学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课文没有?
  生:没有。
  师:没学过。俄罗斯在很早以前,有位画家叫列宾,他坐的船在伏尔加河上走,因为是逆流和顶风,所以船走不动,要用很多的纤夫拉着它走,知道不知道?
  生:知道。
  师:他看见衣衫褴褛的这些纤夫,那么苦,在拉着船往前走,他画了一幅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他用他的色彩和线条作工具,来表达对纤夫的同情和当时的感受。那么现在贝多芬看见什么了,他才创作出这首曲子来?他是被什么感动了?
  生:他被盲姑娘虽然眼睛瞎了,而且家里很穷,却还是那样学他的乐曲所感动。
  师:你们刚才在最初读了一遍课文以后发言,有的同学说,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创作出《月光曲》呢,有不少同学说,他是对穷人的同情,还有人说贝多芬不嫌贫爱富,他同情穷人就写出这样的曲子,你们还这样认为吗?
  生:不是。
  师:现在怎么认为?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他的激情从哪来?
  生:他的激情是从姑娘身上来的。因为贝多芬觉得盲姑娘爱音乐,也很懂音乐,觉得遇到了知音,就不由自主地又弹了一曲。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
  生:为知音。
  师:那么当然了,这个知音又是那么困苦,又瞎又穷,对不对?
  生:对。
  师:这点我又明白了,还有,《望庐山瀑布》就写的是庐山的瀑布,“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画的是河上的十一个纤夫。那么贝多芬这首《月光曲》的旋律我明白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从哪里来,我也明白了。但是《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我知道了内容是什么。(指一学生起立)刚才是你说的吧?你说《月光曲》的内容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你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生: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
  师:你现在怎么认为?
  生:我认为《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
  师:(打断)你的意思简单一点就是《月光曲》写兄妹俩的。那么我问你,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什么的?
  生:是写兄妹俩贫穷的。
  师:那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什么的?
  生: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
  师:那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呢?
  生: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众笑)
  师:不行,这个说法说服不了我。别人有想法吗?内容是写什么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
  师:有道理,说得还不太清楚,我给画几个符号大家看一看,(在板书的前后两大部分间画了三个“~”)这样一来,两部分连接起来,你们仔细看一看,内容是写什么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写了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师:不是,看清楚。
  生:我觉得贝多芬的《月光曲》是写盲姑娘眼睛虽然瞎了,但却依然学琴和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师:也不对。你们没有注意我刚画到黑板上的那三个符号。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这一层是说贝多芬听到琴声有一分触动,后来,“月亮升高”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后十分感动,后来“月光照耀”是说贝多芬遇到知音后,非常激动,这里表达贝多芬的心理变化。
  师:你们发现他把前后两部分怎么样了?
  生:连起来了。
  师:对应起来说的,那么把他这段话概括一下,贝多芬那天晚上所写的《月光曲》的内容就是写他怎么样?
  生:心情。
  师:那天晚上和兄妹俩接触的过程,以及他的心情是不是?
  生:是。
  师:可不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是不是呢?(教师一边说,一边指着相应的板书)
  生:对。
  师:后边都是这样发展下来了,对不对?
  生;对。
  师:谁能说?
  生: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然后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简单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对不对?
  生:对。
  师: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谁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还说我上课时提过的问题。就是课文的第七节“贝多芬没有回答”,他为什么没有告诉盲姑娘自己的名字?
  师:你们想想,如果贝多芬是一个非常喜欢炫耀自己的人,这个时候就该掏出什么来了?
  生:名片。
  师:掏出来上面写满了各种头衔的名片,贝多芬是这样的人吗?
  生:不是。
  师:再说了,如果贝多芬说了名字,后面能有盲姑娘用耳朵听出来贝多芬弹的曲子这样的情节吗?
  生:不能。
  师:明白了吧?谁还有问题?所以咱们归结一下:《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这首曲子的诞生,是由于遇到知音,是不是仅仅的简单的同情穷人?
  生:不是。
  师: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生:不是。
  师:对了,所以它是怎么样产生的?大家看我写的字,读出来(在“月光曲”前写“有感于知音”生们一起读出来)是有感于知音才创作了《月光曲》,才产生这个灵感,大家打开书,读一下第八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清幽”是什么意思?
  生:“清幽”的意思是美丽而幽静。
  师:你是照字典上念的。你自己怎么理解?比如,太阳在天空照着,风和日丽,大地上显得那么清幽,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我觉得应该是淡淡的,不是很强烈,所以书上说那晚上的“清幽”就是月光是淡淡的,十分秀美,十分幽静。
  师:淡淡的,雾里看花,今天早上升起了大雾,树木房屋都是朦朦胧胧的,淡淡的,啊,真是一个清幽的早上呀!行吗?
  生:不行。
  师:这不是淡淡的吗?
  生:(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我觉得这是解释清幽的。
  师:那么你给翻译一下,怎么解释。
  生:“清幽”就是一切很……
  师:说不来了!(笑声)
  生:我觉得是清静幽然的意思。
  师:清静幽然,用这两个词来解释一个词。我本来不懂一个词,你现在弄得我有三个词不懂了。(众笑)有些词呀,你硬要说它的解释是说不出来的,只能像他刚才说的一样“盲姑娘用心去听贝多芬的音乐。”有些词语你只能用心去体会了。我给你们说四个字,你们去体会,中国有句话是说:“月光如水”,你们去体会这个“清幽“。
  生:因为水是十分平静的。
  师:(打断)水还有波涛汹涌的时候呢!
  生:有些水是十分平静的,它把月光比作很平静、淡淡的、所以“清幽”也是这样的。
  师:那么清亮亮是吧?好,有些词是只能意会,不能……
  生:不能言传。
  师: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了钢琴,就是《月光曲》,他把他的这一份情感寄托给谁了?
  生:月光。
  师:对了,寄托给月光了。所以《月光曲》的产生,第一有感于知音;第二,大家读,(教师在“月光曲”后写“寄情于月光”,学生们齐读)最后产生了《月光曲》,一首世界名曲。课文讲完没有?
  生:讲完了。
  师:该不该下课?什么?你说哪里还没讲?
  生:我觉得后面的问题难理解。
  师:你说说哪不懂。
  生:贝多芬是怎样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师:咱们讲了没有?
  生:讲了。
  师:哪儿还没讲?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我现在让你们背诵,能背下来吗?
  生:能背下来。
  师:是不是提前都背了?
  生:不是。
  师:那你起来背一背,我听一听,(指一学生)
  (此生流利地背诵倒数第二段)
  师:谁能像他这样背诵的举手。(有三个学生举手,教师让他们站起来)你们老老实实地说,你们所以能背下来,就是上课这会功夫背会的吗?
  生:对。
  师:提前背了吗?
  生:没有。
  师:真没有?那你们就是极聪明的孩子。我只凭这一堂课就背不下来,我没要求大家当堂背诵,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你们几个能背下来是超乎寻常,非常好,好啦,咱们下课吧。下课。
于永正《月光曲》课堂实录
————对三维目标的侧重与整和
第一课时
“音乐式”导入语
  上课铃声落,师生问好之后,片刻,教室里响起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光曲》。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
  师:(深沉地)百多年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首,叫《月光曲》(板书:月光曲。稍片刻,琴声渐止。)《月光曲》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书,读读课文。读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家听听。
(《月光曲》声中介绍导入,能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刻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突破文的难点,如,使学生明白此文讲的就《月光曲》怎样创作出来的。不仅如此,音乐还能引起学情感的共鸣,陶冶学的情操。)
1、由听乐曲《月光曲》,介绍作者及其名言,板书课题
2、自由读书说给大家听。板书:字字入目,过目不忘;
(1)先概括的讲,讲出大意,再迅速默读,思考该怎么讲,自己小声练习;交流:他讲得怎么样?补充;;
(2)具体、生动地讲。再读课文一遍;把生动的情节、细节记住,看过的东西要努力记住,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有用。指名读。
3、体会关键词语意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感情。
故事会讲了,课文是否会读了?能不能读出感情?指名读,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看书,注意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感情。
“断断续续”板书,从这个词语你看出了什么?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幽静”的意思知道吗?谁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
“随便说说”从这句话你看出了什么?(很懂事)懂什么事?她是随便说说吗?——读书就应该这样,通过字词句去体会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座”和“坐”0的区别,提醒一下——读书要仔细,字字入目;
“幽”的写法,板书示范,学生练写;
“陶醉”:从苏醒一词你知道陶醉什么意思?
4、重点有感情朗读8、9两节。
静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
第二课时
1、指名读8、9段,平时很少举手,胆子小的同学读,鼓励她读:我不怕,我会读!
——照顾整体学生
2、听播音员读这两段、练读、指名读
3、背诵8、9段
自读、背、指名背
4、写作方法:实实在在的事物和联想
(1)出示“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屋子里真的披上了银纱了吗?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介绍联想词。
(2)读第9段,划出实实在在的事物和联想,指名读;
去掉联想美吗?出示去掉联想的句子
5、课外阅读拓展
反思:
三维目标不一定在每堂课中得到体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且也不一定是独立地显现出来,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于老师在设计三维目标时就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以一个为中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实现,不分先后,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随机处理必要的知识,并适当地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总之,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三维目标意识,努力挖掘教材各种能体现三维目标的因素,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前准备: 板书课题,课件打开: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 放音乐《致爱丽斯》 课前准备: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 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知道吗? 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 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 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 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是这样的,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太 生:刻苦了,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 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 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师:两条途径,利用上网查资料,挺便捷的。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师:说明他很有音乐天赋,8岁呀,不简单。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到了晚年失聪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上网查的 师:恩,其实课后资料袋也写着呢,说明他生活坎坷。同学们,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说什么吗?但是 生:但是贝多芬用他自己的顽强的毅力,不断的努力,赢得了更多的观众,逾越自己音乐上的最高峰 师:说得多好啊,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花,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师:上课 生:老师好 老师:请坐。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已经预习了,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在黑板上写字可以稍微把字写大一点。 1,听写词语 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一笔一画工整有力。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几个词语的笔画,先听后写 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生写)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的对吗? 生:对 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他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正确,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之”,明白吗? 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 学生写 老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非常善于联想 学生: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皎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到是皎洁的月光 生:我觉得是特别轻柔,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老师:恩,蒋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 生:第二种 师:第二种,清幽的月光让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生小声说。 师;没事儿,放出声音也没关系 师: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贝多芬谱写月光曲时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因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的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月光曲 老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情境,请愿意再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 学生:就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老师:是吗?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一间茅屋,贝多芬谈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 师生:月光曲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生默读,师巡视,师:恩,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拿起了笔,把一些句子画了下来,我相信他的理由,他或许觉得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老师:同学们,咱们现在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谁先来读,好,请你读吧。 学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谈啊,……” 老师: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具体项,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的呢,先不要说,再读读。 学生:我认为应该是这句话“这首曲子多难谈啊……那有多好啊” 老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读一读,来,读出声音来。 生读。 师:恩。谁再来读一读?打动贝多芬的心 学生:朗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 老师:好的,他后边强调了那该多好啊,读出了盲姑娘内心的向往,我相信贝多芬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 学生读 老师:同学们,他又强调了贝多芬自己,贝多芬从姑娘的口中听到了自己名字能不激动吗? 我们一字一句要读到贝多芬的心哪,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姑娘说,读 学生齐读 老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学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 师:是,贝多芬听出了他内心满心的渴望。他还听出了什么 生: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 师:很喜欢音乐你听出来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 师:追求,而不仅仅是喜欢,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要是能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 师:我也感受到了,这是他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我是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当的,这表现出她内心的渴望,这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我从课下知道贝多芬立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一点就可以打动贝多芬,从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贝多芬为他们弹奏曲子。 老师:我感觉到了,你真正是以贝多芬的身份,音乐家的身份来体会,富有同情心的贝多芬从这句话中还听出了什么呢? 生:从这句话他还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师:用另外一个词形容,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生:从这句话里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听贝多芬亲自弹的音乐是有苦衷的,他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他的苦衷是什么 生:他的苦衷是家境贫寒,所以他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师:他用了一个词,什么词 生:贫寒 师:贫寒哪,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 学生:我从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 师:种种细节让你感觉到了 生:我体会到的是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两个太字让我感到了他家境贫穷 老师:两个太字让你感受到他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 学生:还有我还从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老师: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这一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这首曲子多难谈啊,”起 学生读 老师: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继续读妹妹的话 学生接着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 老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他想听贝多芬弹钢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说明他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的钢琴而难过。 师:你也是善解人意的姑娘,明明是非常想听却说是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真希望能听到贝多芬弹,但却说只是随便说说。随便说说并不是指真的是随便说说,而是压抑了他内心的情感。 师:你用压抑这个词我倒还不至于,但我跟你同样的感觉是盲姑娘在掩饰自己的愿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却说成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难以抉择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家境贫寒,不想再给他哥哥造成负担。 师:体会得真好。我们来读读这段话。我们来分角色,分头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你读妹妹的话,我读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 师生分角色读 老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他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学生:我觉得贝多芬自己也说过他是为穷人服务的。而他这家非常贫穷,没办法听贝多芬的音乐,书上也说了“他们……”这说明他们家非常穷,而贝多芬却没办法实践他自己的话,也就是他的音乐是为穷苦人服务的,我觉得他在这里不光感动于姑娘热爱音乐,而且也很痛心,他想满足他们的愿望 老师:你在用心体会一个音乐家的心情,去揣摩他的创作的心理,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 学生:是这段话“他多纯熟啊,……” 师: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读 学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 老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为什么再谈一曲呢 师:哦,我想贝多芬被感动了,所以再来一曲,第一个问题还有吗? 生:我的问题是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没有承认。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怎么说 生:我会先弹一曲,然后再说 师:所以你会有此一问,这是你的问题,第二个问题,还有吗? 生:贝多芬是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还要称一个非常贫穷的姑娘为“您” 师:是呀,我的认为是既是出于礼貌。也是出于对盲姑娘的尊重。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弹琴给她听 师:就是他为什么再弹一曲给他听。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 老师:是呀,这是你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同学们,我们一边交流一边思考,这些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现在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学生:从他说“弹得多娴熟啊”“多深情啊”我感觉到他听得很认真,而且他对音乐的酷爱以及执着使他认为这是贝多芬的弹的曲子 老师:他强调了盲姑娘在用心听,而且是个热爱音乐的姑娘,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理解吗? 学生: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确定这个音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老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当中出现了一个词“知音”,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是一篇传说,对吗? 生:对。 师:这个传说里面写到钟子期是于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于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出高山听出流水,那这里能够从哪里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吗? 生:因为盲姑娘一听他弹的曲子就能猜出他是贝多芬,因为喜欢他平时经常听,所以一听他弹曲子就知道是贝多芬在弹 老师:盲姑娘熟悉贝多芬的音乐,还有其他细节可以感受出他是贝多芬是知音呢。 生:从开始盲姑娘弹琴弹的断断续续的,还在练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一听到弹的曲子就猜出是贝多芬,所以她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你联系上文谈了自己的理解。 生:我是从盲姑娘第一次听贝多芬弹,而且只听了一遍,就理解出来贝多芬弹得么多娴熟,多么深情,所以是他的知音 老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我觉得盲姑娘只听贝多芬弹了一遍,就能达到贝多芬弹的曲子那种境界,所以我觉得盲姑娘是非常能够理解贝多芬,所以是他的知音。 师: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他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拿出声音读。 学生读。 师:自己读,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 师:我能听出盲姑娘内心十分激动,谁再读一读 生读 师:我能感受到她内心万分的激动。咱们为了更深的理解这句话,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为什么听一首曲子能这么激动呢 生:我觉得因为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弹奏,她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所以她非常激动 师: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她这么激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而且我觉得他也十分的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他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他不敢相信,所以他很激动 师:你从这句话里的哪里看出他不敢相信,难以置信啊。 生:我从这句话里的两个您看出来的 师: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可以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于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对吗,刚才有个同学还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个有各人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师:贝多芬默认了,这是你的理解 生:我觉得贝多芬不回答,是因为他知道盲姑娘是自己她的知音,不想在他面前明白的说他是贝多芬。 师:我想起两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打通两个人心灵的就是这,这 生:这一句 师:音乐。对吗?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生:和我们上回学于伯牙和子期一样,在这里盲姑娘知道贝多芬,我感觉他们之间是互通的,所以我感觉他们心有灵犀 师:联系上文再次证明了音乐可以打通两个人的心。 生:我觉得贝多芬已经知道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他非得点明出来他就是贝多芬,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老师:是的,音乐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一位同学。 生:我的理解是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回答,这是他感谢盲姑娘的一种行为。 老师们鼓掌。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你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你具备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潜质。好,同学们,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再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老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吧,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学生: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 鼓掌 老师:三个多么,一个排比,说明此时贝多芬百感交集,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学生: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中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 鼓掌 老师:是啊,同学们,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找到知音更感幸福的呢,还有什么比弹上一曲感谢知音更感幸福的呢,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生:我认为他会想兄妹俩如此的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去创造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为让他们听到,为知音开的音乐会。 师:是的,很多同学强调了,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播放音乐,师配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继续听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下课。
 随 感:
  1、正如台湾教育家所说的: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的起点已经是很高很高了。不是普通的学生所能答的。精彩来自学生。比如想像内心的话,学生写得不是一般得好了。
  2、让学生读句子,设疑,体现了一个学习过程。
  3、整节课前部分比重很大,最精彩的联想段没有攻破。

  课前准备:板书课题,打开课件:深蓝色的背景,月光下的大海,左中贝多芬头像照片,播放钢琴曲《致爱丽丝》,师生静静地欣赏。
  (一) 听曲谈话 走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人物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
  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知道吗?
  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在音乐上有很大的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
  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
  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
  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要求他学得太——
  生:刻苦。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
  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
  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师:两条途径。利用上网查资料,挺便捷的。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师:说明他很有音乐天赋,8岁呀,不简单。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到了晚年失聪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上网查的。
  师:嗯,其实课后资料袋也写着呢,说明他生活坎坷。同学们,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同学知道我想说什么吗?但是——
  生:但是贝多芬用他自己顽强的毅力,不断的努力,赢得了更多的观众,逾越自己音乐上的最高峰。
  师:说得多好啊,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的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芬,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二)以词串文,轻叩心扉
  师:上课。
  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师好。
  师:请坐。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已经预习了,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
  师: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在黑板上写字可以稍微把字写大一点。(一位女生到黑板前,其余学生写在本子上)
  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
  师: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师对着那位女生说:一笔一画工整有力。)
  师: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几个词语的笔画,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得对吗?
  生:对。
  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她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正确,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之底”,明白吗?
  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学生写)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1: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
:非常善于联想。
  生2:我认为清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到是皎洁的月光。
  生3:我觉得是特别轻柔,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师:嗯,蒋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3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
  生:第2种。
  师:第2种,清幽的月光让人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生小声试说)
  师;没事儿,放出声音也没关系。(约2分钟后)
  师: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1: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的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
  ——月光曲。
  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创作的情境,谁愿意再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
  生2: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师: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一间茅屋,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
  师生:月光曲。
  (三)一番“对话” 聆听心声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生默读,师巡视)
  师:嗯,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拿起了笔,把一些句子划了下来,我相信他有理由,他或许觉得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师:同学们,咱们现在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谁先来读,好,请你读吧。
  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师: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具体想,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先不要说,再读读。(生自由读对话)
  生:我认为应该是这句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有多好啊。”
  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读一读,来,读出声音来。(生读盲姑娘的话)
  师:嗯。谁再来读一读?来打动贝多芬的心。
  生1:朗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
  师:好的,他强调了“那该多好啊”,读出了盲姑娘内心的向往,我相信贝多芬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
  生2:(读)
  师:同学们,他又强调了“贝多芬”,贝多芬从姑娘的口中听到了自己名字能不激动吗?我们一字一句要读到贝多芬的心里。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姑娘说,读——(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生1: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
  师:是,贝多芬听出了他内心满心的渴望。他还听出了什么?
  生2: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
  师:很喜欢音乐你听出来了!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
  师:追求,而不仅仅是喜欢,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要是能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
  ……”感受到的。
  师:我也感受到了,这是她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3:我是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的,这表现出她内心的渴望,这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我还从课外知道贝多芬立志为穷苦人造福,贝多芬想到我能为贫穷的兄妹俩弹钢琴,也是幸福的。这一点就可以打动贝多芬,从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贝多芬为他们弹奏曲子。
  师:我感觉到了,你真正是以贝多芬的身份,音乐家的身份来体会,富有同情心的贝多芬从这句话中还听出了什么呢?
  生4:从这句话他还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师:用另外一个词形容,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生5:从这句话里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听贝多芬亲自弹的音乐是有苦衷的,她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的苦衷是家境贫寒,所以她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师:她用了一个词,什么词?
  生:贫寒。
  
贫寒哪,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贫寒?
  生1:我从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
  师:种种细节让你感觉到了!
  生2:我体会到的是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两个“太”字让我感到了他家境贫穷。
  师:两个“太”字让你感受到他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
  生3:还有我还从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师: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起——(学生读)
  师: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继续读妹妹的话——(学生接着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1:我感觉贝多芬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他想听贝多芬弹钢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说明他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的钢琴而难过。
  师:你也是善解人意的姑娘,明明是非常想听却说是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2: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真希望能听到贝多芬弹,但却说只是随便说说。随便说说并不是指真的是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在压抑她内心的情感。
  师:你用“压抑”这个词,倒还不至于,但我跟你有同样的感觉是盲姑娘在努力掩饰自己的愿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却说成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3: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手足情深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们家境贫寒,不想再给她哥哥加重负担。
  师:体会得真好。我们来读读这段话。我们来分角色读,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你们读妹妹的话,我读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师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生:我觉得贝多芬自己也说过他是为穷人服务的。而盲姑娘家非常贫穷,没办法听贝多芬的音乐,书上也说了“他们……”这说明他们家非常穷,而贝多芬却没办法实践他自己的话,也就是他的音乐是为穷苦人服务的,我觉得他在这里不光感动于姑娘热爱音乐,而且也很痛心,他想满足他们的愿望。
  师:你在用心体会一个音乐家的心情,去揣摩他的创作的心理。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
  生:是这段话“他多纯熟啊,……”
  师: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读——(学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
  (四)两番“对话” 心灵互通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想问为什么再弹一曲呢?
  师:哦,我想贝多芬是被感动了,所以再来一曲。第一个问题。还有吗?
  生2:我的问题是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没有承认?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怎么说?
  生:我会先弹一曲,然后再说。
  师:所以你会有此一问,这是你的问题,第二个问题,还有吗?
  生3:贝多芬是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还要称一个非常贫穷的姑娘为“您”?
  师:是呀,我的认为是既出于礼貌,也是出于对盲姑娘的尊重。
  生4:我还有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弹琴给她听?
  师:就是,他为什么再弹一曲给她听?
  生5:我的问题是,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
  师:是呀,这是你的问题。同学们,我们一边交流一边思考,这些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现在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1:从她说“弹得多娴熟啊”、“多深情啊”,我感觉到她听得很认真,而且她对音乐的酷爱以及执着使他认为这是贝多芬的弹的曲子
  师:他强调了盲姑娘在用心听,而且是个热爱音乐的姑娘,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理解吗?
  生2: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确定这个音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当中出现了一个词“知音”,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是一篇传说,对吗?
  生:对。
  师:这个传说里面写到钟子期是于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于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
里面听出高山听出流水。那这里能够从哪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吗?
  生1:因为盲姑娘一听他弹的曲子就能猜出他是贝多芬,因为喜欢他平时经常听,所以一听他弹曲子就知道是贝多芬在弹。
  师:盲姑娘熟悉贝多芬的音乐,还有其他细节可以感受出他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2:从开始盲姑娘弹琴弹的断断续续的,还在练习,可以看出她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一听到弹的曲子就猜出是贝多芬,所以她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你联系上文谈了自己的理解。
  生3:我是从盲姑娘第一次听贝多芬弹,而且只听了一遍,就理解出来贝多芬弹得么多娴熟,多么深情,所以是他的知音。
  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4:我觉得盲姑娘只听贝多芬弹了一遍,就能达到贝多芬弹的曲子那种境界,所以我觉得盲姑娘是非常能够理解贝多芬,所以是他的知音。
  师: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她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学生自由读)
  师:自己读,谁来读一读?(一生读:“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
  师:我能听出盲姑娘内心十分激动,谁再读一读?(第2位学生读)
  师:我能感受到她内心万分的激动。咱们为了更深地理解这句话,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为什么听一首曲子能这么激动呢?
  生:我觉得因为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弹奏,她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所以她非常激动。
  师: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一读。(第3位学生读)
  师:她这么激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而且我觉得她也十分的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家,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她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她不敢相信,所以她很激动。
  师:你从这句话里的哪里看出她不敢相信,难以置信啊?
  生:我从这句话里的两个“您”看出来的。
  师: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可以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第4位学生读)
  师: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于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对吗,刚才有个同学还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个有各人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1:我觉得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师:贝多芬默认了,这是你的理解。
  生2:我觉得贝多芬不回答,是因为他知道盲姑娘是自己她的知音,不想在他面前明白的说他自己是贝多芬。
  师:我想起两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打通两个人心灵的就是这,这——
  生:这一句
  师:音乐。对吗?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生3:和我们上回学于伯牙和子期一样,在这里盲姑娘知道贝多芬,我感觉他们之间是互通的,所以我感觉他们心有灵犀。
  师:联系上文再次证明了音乐可以打通两个人的心。
  生4:我觉得贝多芬已经知道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他非得点明出来他就是贝多芬,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师:是的,音乐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一位同学。
  生5:我的理解是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回答,这是他感谢盲姑娘的一种行为。(场内老师们鼓掌。)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你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你具备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潜质。
  (五)释放心情,曲终意犹
  师:好,同学们,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 ( http: / / www.21cnjy.com )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再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吧,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生1: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场内老师们鼓掌)
  师:三个“多么”,一个排比,说明此时贝多芬百感交集,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2: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
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中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全场热烈鼓掌)
  师:是啊,同学们,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找到知音更感幸福的呢?还有什么比弹上一曲感谢知音更感幸福的呢?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生3:他会想兄妹俩如此的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去创造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会要让他们听到,这是我为知音开的音乐会。
  师:是的,很多同学强调了,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出示这句贝多芬名言)
  师: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播放音乐,师配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继续听——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