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材料之“选材”
有了广博、正确的材料,是否就意味着可以拿到文中直接用了呢 显然不是,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一一选材。丰富的素材是积累出来的,但好素材一定首先是选出来的。选材之于作文,犹如选择之于人生。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文章的谋篇布局和主题表达。对于材料的选取,必须要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智慧,更要有能取能舍的魄力。
选材有标准,图表如下:
真实 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
典型 有情感、认识、思考
服务主旨、突出形象
突显本质。规律
新颖 避熟就生,寻找新生点
发散思维,旧材挖新点
细小 小事件,源于生活
小人物,就在身边
小景物,随处可见
小细节,人物环境描写
三无 无禁区:禁低幼(俗)、消极等
无盲区:熟悉的
无病区:认知正确
【一、真实,让说服更有力】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真实性创造可信性,可信性创造认同感。真实的素材让文章更可信,更容易在知识上赢得认可、在情感上感染读者、在道理上说服读者。而虚假的素材不但不能达到以上效果,反而会让读者生厌,有种被欺骗和被愚弄的感觉。
(一)生活真实是写作的基础
哪些才是真实的材料呢 一定要选择现实中切实发生的,才算真实吗 这是每一个写作者首先应明白的问题。真实分为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通常强调的多为生活真实,如包括生活、历史、科学在内的,合乎生活情理和自然社会规律的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等,都是生活中的客观真实。它们没有经过主观的加工和改造,没有想象和虚构。但是千万不要误解为生活真实就是照搬、照录、还原生活,既然是写作,必要的剪裁加工还是要有的。
(二)艺术真实是作品的可贵品质
生活中哪有这么多趣事呢?要写作文,又要写得真实,怎么办?这就涉及另一种真实——艺术真实。所谓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感知、想象、思考,对生活进行加工改造,以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
例如,初中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台阶》《驿路梨花》《社戏》《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孔乙己》《变色龙》中的人物和事件等题材,都属于艺术真实。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突出人物形象,必须对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剪裁加工。因此,选材既要符合生活真实,又要接纳艺术真实。
【范文:下面这篇老师的下水文,并非自己的真实经历,只是以“那条街”为母女情感和美好回忆的载体,虚构而成。但是之所以并不觉得虚假,是因为在现实中,这样的类似场景是切实在某些人那存在的,事情本身以及人物表现是符合人物角色的。这其实就属于艺术真实。】
我熟悉的那条街
我十五岁了,居住的房屋一直是在那条老街。乡村的街道似乎都一个样,或宽或窄而已。只是我们这条街,有一棵古老的合欢树,花开花谢,它默默记载着岁月的过往,静静地看着街道上人来人去。
忆儿时,我上幼儿园,妈妈总是牵着我的小手,从街这头到那头,送我去学校。我们母女俩聊个没完,还记得有一次,我问妈妈:“妈妈,您看我长得漂亮吗?”
“当然漂亮呀!你就是妈妈的小公主!”我听后开心极了。
“那妈妈,您就是最美丽的白雪公主,您比别的妈妈都漂亮!”我笑着。
“你这小嘴.太甜!”妈妈低下身子亲了一下我的额头。
岁月如梭,我上小学五年级了。妈妈决定不再送我,说我终究要长大,她得试着放手。只是每天放学后,我一走到街口,便一准儿能望见妈妈的身影,她总在家门口等我回家。
“妈,我这么大了,您不用担心了。你看,整条街就您自己在这等。”话虽这么说,但心里是幸福的。
“没事,我看见你到家我才放心些,现在路上车辆太多了!”妈妈抚摸看我的头,“走,进屋,妈今天做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
时间老人把类似这样的人间故事最终定格成美好的回忆,存储在人们心田。
如今,我上了初中,个子比妈妈都高了,那条街也早已变成了集市。每逢集市,我和妈妈依然手牵手逛街,只是风雨天的街道上,变成了我为母亲打伞,就像小时候母亲为我打伞一样…….
这条熟悉的街啊,将来的某一天,我必然会离开你,去追逐我的梦。若我追梦归来,你还会是我熟悉的那条街吗?定是那条街,因为有我的娘亲在家门口,翘首期盼,望女归来······
【二、典型,让表达更有效】
选材最怕不典型,那么,什么是材料的典型性呢 材料的典型性有三:有情感、有认识、有思考;服务主旨或突出形象;突显事物本质和规律。
(一)有情感、有认识、有思考
判断材料是否典型,首先要看是否有意义,即材料能否给读者带来情感、认识或思考。
其一,所选材料能向读者传递情感,引起共鸣,甚至感动读者。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片段,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片段: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对母亲勤劳持家的描写:杨绛的《老王》中老王给“我”送鸡蛋和香油的情节:鲁迅《故乡》中中年闰土来看“我”的片段等。传递和抒发情感,多侧重于记叙性的文章。这是初中阶段首选的写作文体——记叙文。
其二,能给读者传递一定的信息知识,带给读者新的认识。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等介绍事物、事理的说明性文章。传递信息和认识是这类文章的主要目的。不过初中阶段这种选材习作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比较边缘化,因为大多数初中生的知识储备粮都比较欠缺。
其三,传递某种观点、理念、思想,能引发读者思考的文章。比如《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精神的三间小屋》等哲理性散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等寓言,《纪念白求恩》《论教养》《最苦与最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谈读书》《无言之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议论性文章,以及像《植树的牧羊人》《台阶》《驿路梨花》《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孔乙己》《变色龙》等小说文体。说明一下,初中生议论文是可以训练的,谨记不要问题不明,议论记叙平均笔墨,就不知所言了。
以上三个方面的选材,本身都是有意义的。抒发情感、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观点,三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彼此交叉,相互支撑,只是侧重不同而已。
(二)服务主旨或突出形象
有意义的材料更需切题,只有能够突出、衬托主旨或形象的材料,才能体现其价值。例如,某同学文章主旨明明是表现母亲的勤苦,所选择的材料却是写爸爸对我的爱。单从材料本身来看并无任何问题,但结合所写文章主旨分析,材料就明显偏题、跑题了。应选择母亲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工作;每周干两三份兼职;为熟悉业务,跑书店、查资料、求指教等切题、典型的材料。
再如小说《孔乙己》,作品的主题是反映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毒害,控诉科举制度的罪恶,表现群众的冷漠麻木,深层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孔乙己的形象,是一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吃懒做、死要面子、自视清高、迂腐可笑,而又有诚实善良一面的底层穷酸读书人。为突出孔乙己的形象,表现小说主题,鲁迅选择了孔乙己东西被揭短、取笑,孔乙己没有考取秀才被众人讥笑,孔乙己教“我”写“茴”字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吃,孔乙己曾替人抄书营生,孔乙已被丁举人打断腿,孔乙己用手“走”进酒店等事件。这些事件或片段对突出主题和人物形象都是典型的。同时,作者还设置了典型的环境:当时社会缩影的咸亨酒店。当然,就连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典型的。因为,鲁迅对孔乙己形象的塑造除通过典型事件、环境表现外,本身也采取了粘接、典型化的手法,即在广泛地集中、概括众多人物的基础上,通过“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来完成。因此,无论是人、事、景、物还是理念,无论是直接选取,还是通过剪裁塑造,只有服务主旨、突出形象才是典型的素材。
(三)突显事物本质和规律
写作文根本上都是为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需要围绕事物本质和规律,或者其具体表现的主题来选材。按照材料与主题的亲疏关系来看,有的材料关系密切,有的则关系疏远。很显然,关系越密切的材料,表现力越强,越能够突显主题。最能突显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材料才是最典型的,也才能达到以少胜多的表达效果。
例如,作文《第一次对母亲说“不”》,作为表现“拒绝溺爱,学做大写的人”的主题,选取我拒绝母亲让我继续撒谎骗取老师信任的事例,可谓典型深刻。作文《我和你一起走过》,作者为突出“四季交替,不变的是母爱”这一主题,分别通过四个年龄段,写妈妈教育我帮助小哥哥、鼓励我学骑自行车、用山区孩子照片教我感恩、促成我和同桌成知交等片段,来突出妈妈教会我有爱心、要坚强、要感恩、要宽容,材料虽小,对于那些年龄段却可谓精当典型。再如,作文《让路》,作者选取歌德和鲍叔牙中外两位名人的故事,论证“宽容谦让才能得到他人尊敬”的道理。选材典型精当,论证充分有力。同年的作文《让路》,另一位作者所选的教师陈萍给孩子让路、国家总理给志愿者让路,相对其他素材也是十分典型的。对典型材料选取的过程,也是运用逻辑思维分析、比较的过程。
【三、新颖,让素材与众不同】
写作常面临素材雷同、传统陈旧的问题,那些司空见惯的材料被大家一用再用,没有任何新意。要写好作文,还需在作文选材创新上下功夫,需要勤动脑、敢想象,多角度、多层面思考。
(一)避熟就生,寻找新生点
作文选材大致有这样两种现象:一是陈词滥调,反复弹唱;二是钟情经典,扎堆拔毛。例如,逢作文必离不开看病、送伞、让座、扶老人、辅导学习、批改作业,离不开秦始皇、勾践、屈原、项羽、司马迁、诸葛亮、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岳飞、李清照、文天祥等。这些材料被用得太多而缺乏新意,容易给人老套、虚假的感觉。应避熟就生,寻找那些不被人重视、目光聚焦少、热度不高的材料。例如,作文《爱,也是一种体验》,选的材料是父母之间的爱;作文《忍不住烧香拜佛》,选的是爷爷和我“烧香拜佛”这一看似“迷信”的活动;作文《渐入佳境》,选的是一次进店学绣十字绣的经历:作文《从未走远》,选的是雕石刻砖艺人:作文《出川》,选的是李白学艺出川之事:作文《带秋风律己,携春风处世》,选的是杨震与王密、刘备与刘巴的故事;作文《我向往红薯花一样的人生》,选的是毫不张扬、低调处世的红薯花。这些作文之所以出彩,与它们所选材料的新颖性有很大关系。
再如,引用周邦彦、朱熹、纳兰性德、王国维、顾城、席慕蓉、仓央嘉措的诗词,引用拜伦、波德莱尔、柯尔律治、惠特曼、雪莱、济慈的诗,引用苏格拉底、萨特、恺撒、俾斯麦、丘吉尔、马丁路德的名言,引用东周列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的历史故事,引用非当红娱乐、企业明星的事例等,这些带给读者的感觉必然是耳目一新的,也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恰恰因为这些“新”,文章可能就会与众不同,获得读者青睐。
(二)发散思维,旧材挖新点
任何典型素材都有它的多面性和多义性,可以变换审视传统素材的角度,有意避开被人们作为重点讨论的内容,去开发少被人关注的点面。这样既运用了经典素材,又能从中发现新意,给出不一样的解读。作文要写好,发散思维是重要一步。下面,借项羽的材料来分析。
项羽(前232-前202),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国史上最强武将,是力能举鼎气压万夫的盖世豪杰,号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斩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权同皇帝。后与刘邦争天下,兵败乌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事件梳理:会稽起兵、拥立淮王、屠城城阳、杀宋义、破釜沉舟、破章邯、收章邯、坑杀秦卒、鸿门宴、屠烧咸阳、分封诸侯、杀韩王成、大战彭城、逐亚父范增、鸿沟合议、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
要选与项羽有关的材料,不一定非要写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还可以写其他事件;不一定非要从他的刚愎自用、好忌多疑、智谋不足、不善用人、残暴凶狠、自私等角度写,还可以从他的意气、自信、自省、抗争、奋斗、英勇、果断、豪爽、坚毅、仁德等方面来写。作文《我身边的书籍》选的是项羽的豪情;作文《沉下来,才最踏实》选择是项羽的自傲;作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选的是项羽不善把握时机;作文《失误面前,莫轻言放弃》选的是项羽不善变通;《失误≠失败》选的则是项羽的轻言放弃。同样的材料,思考点不同,选材的具体角度也会各异,只有多角度、多方向发散思维,材料才有可能出新。
但上一段例文选材的呈现,又再次提醒我们,选材一定紧紧围绕“立意”,集中表现一个主题。
【四、细小,让主题以小见大】
作文选材最忌大处下笔,材料过大既不好把握,又不利于主题表现。真正的好作文多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见大”。这里的“小”指的是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是某个点、某个侧面、某个片段,选的是小角度,记的是小事情,刻画的是小人物,描写的是小景物、小细节,反映的是小现象。“大”指的是大背景、大情感、大道理、大主题。以小见大就是要实现“一叶落而知秋,一芽绿而示春”“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效果。下面,分别从小事件、小人物、小景物、小细节四个方面作以分析。
(一)小事件,源于生活
善于选小事、写小事是一种能力。因为它小,写作的点就要找得精准,是通过小事抒情还是阐明道理,必须一清二楚。不然,所选小事就真的成为不值得一写、不屑一看、无关紧要的琐事了。通过小事实现以小见大,多见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性文体,如散文、小说等。
例如,莫怀戚的《散步》可谓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了,但作者却把它写成了经典。原因就在于作者抓住了小事中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个点,来感悟柔情、责任,进而表现尊老爱幼和敬畏生命。又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通过“我”在父亲指导下,一步步地爬下悬崖的小事,抓住了“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点,由此感悟到一个人生道理,那就是:在人生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逐个击破,最后就能战胜大的困难。
【教师下水文:下面这篇文章就是老师生活中真实的一件小事,可以说抒发的就是生活里的微感动。只要你也善于用心体验观察,你也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暖心话语
上周三,接回在沧一中上学的女儿。
因为是暑假,又是高中,带回家的东西太多。两个行李箱,满满装的都是书,还有书包和另外一个小包。为了进家更方便些,选择因为疫情只开了一个小缝儿的小区北门,希望把行李箱能从门缝中推过去。
我和闺女是手里推的,背上背的,跟“逃难”归来似的。在小区门口,停了一辆黑色汽车,我不经意一瞥,见一个30来岁的小伙子坐在司机位置,我可没心思东张西望,低着头,推着箱子,嘴里嘟囔着:“闺女,这行李箱太宽,能过去吗?”
“哎,姐!”背后有人说话。
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小伙子下了车,喊我呢。
“这缝儿能过去吗?你先过去,我给你把箱子举过去,你在那边接着吧!”他边说边靠近了我。
“没事,我试试,谢谢啊!”我自己知道箱子有多沉,小伙子举起来再递给我,也大概不是容易的事。
还好,把行李箱愣挤进来了。
我称他是小伙子,其实我是认识他的,他是我先前同事的丈夫,只见过一次面:“难道是我同事在车里,看见是我,叫他下车帮忙的?可是好像车里也没别人。他应该真的不记得我,何况我带着口罩呢,那他怎么会主动下车帮忙?”这个想法一出现,我就觉得自己脸红,心胸太狭窄,怪自己“有辱”他人的善良,实属不应该。这个世间确有黑暗,但是万缕阳光才是我们面对的常态,不是吗
感恩生活中遇到的一切!虽没依靠他帮忙,但暖人的话语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间!
(二)小人物,就在身边
大人物通常与我们存在一定的距离感,相对于人人羡慕却难得一见的大人物,身边的小人物则更为熟悉,更加亲切,更方便沟通交流,写起来也更得心应手。关注自我,关注身边的人,也是近年中考作文的命题导向。“历史名人空念远,当世名流更焦心,不如关注眼前人。”在初中课文中,有很多关注身边小人物的典范之作。例如,杨绛的《老王》描写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蹬三轮车的普通劳动者形象。在作者笔下,老王是一个地位卑微、命运悲惨的不幸者,老实厚道、有责任心、替他人着想、知恩图报的善良者;又是一个不被人理解的失落者。他的普通就在于他的善良,愿意半价车费给“我”家送冰块;送钱先生看病,勉强收了钱还替别人担心;接受别人好处,总念念不忘,临死前一天还硬撑着送香油、鸡蛋上门感谢。作者写老王也是抓住了点的,那就是“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也是作者通过写老王想要深层表达的,那就是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关心不幸者,尊重弱势群体对社会的贡献,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平等的权利。《社戏》中的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无不都是小人物。
小人物很多,生活中到处都是。但想要写好,还需发现小人物的个体性和普遍性。个体性就是这个小人物有他自己突出的形象、性格特征和与作者的情感交集,他就是他;普遍性则意味着他又是一个群体的代表,有着他们共同的品质,是典型化后的形象,他是他们的代言人。把小人物的他仅仅写成他,是失败的;把小人物的他写成缺失自我的他们,同样是不成功的。
小景物,随处可见
如果说课文名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登勃朗峰》《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等都是以大景物取胜,那么《一棵小桃树》《猫》《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蝉》则是小景物写作的典范。有同学不禁会问,到底是大景物好写,还是小景物好写 尽管它们都可以写出好作品,但取大景物入文写成容易写好难,取小景物入文能写成就容易写好。下面,以课文名篇和中考满分佳作为例进行分析。
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是一篇典型的状物散文。作者写小桃树不是单纯地就物论物,而是将小桃树人格化,赋予它“我”的性格、情感和思想。小桃树的生长即“我”的成长,它命运是与“我”相融相通的。文章行文基本上也是按小桃树的生长、"我”的成长,两条一明一暗的线索并行前进。实际上,作者是在借小桃树抒情和言志,以此揭示面对人生的艰辛,要不畏挫折、逆境成长、与命运顽强抗争的道理,抒写自己对未来理想和幸福的执着追求,
郑振铎的小说《猫》,文章写“我”养三只猫的经历,喜欢前两只猫,却见证了两只猫的悲剧,厌恶第三只猫,更是制造了它的悲剧。字里行间流露着“我”对亡失小猫的悲痛、遗憾,对第三只小猫的愧疚,这是浅层的情。深层意义上,是“我”对善待弱者、关注生命的反思,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是对人性良知、世情温暖的呼唤。
中考作文《越来越受尊重的我》,作者以童话的体裁、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菜馍馍的遭遇,描绘了一幅人间世态图。很明显,文中拟人化的菜馍馍是融入了“我”的情感和思考的。文章借写物(菜馍馍),以小见大,揭示了亲情无关贵贱的社会大主题。 作文《“三生有幸”》以“我”的口吻,借一棵树从“树一火柴一灰烬”的演变历程,及三世的不同体验,揭示了“奉献是一种幸福”的主题。作文《我向往红薯花一样的人生》,借对平凡红薯花的描写,抒发自己不事张扬、低调处世的人生追求。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描写植物还是状写动物,都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或借物抒情,或借物喻理,或托物言志。有时,还需发挥想象,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直接赋予物以情思和品质。因此,在选择写作的物时,就要善于发现与自己有情感交集,可以用来比拟和象征或其本身就包含某种道理的景物。这类文章适合写成散文,或者说明性文章,写成说明性文章时,可侧重借物传递知识信息或道理。
【范文:一个同学由讲桌和讲桌上的东西引发联想,看似写物,实则写人,抒发对老师这份职业的一份感激和理解。】
小小讲台故事多
我是某某班的讲桌,在整个教室里也算是庞然大物了。一袭银灰色的外衣,裹藏着我坚硬的躯体,谁让我是铁做的呢!
我虽说也算老师们的专属,可并不受优待。这不晚自习的课间,几个同学在教室里大声说笑。
“啪!啪!啪!”值班老师拿戒尺狠狠地抽在我身上。老师啊老师,又不是我惹你生气,你打我干嘛?我真是躺着都中枪……唉!
“你以为就你自己倒霉,不还有我吗?咱俩又没矛盾,不是?”戒尺小兄弟忍不住和我抱怨,“物理老师说了,力是相互的,我打的你,我也一样疼!”戒尺可唠叨个没完了。
“我这衣服上本来写的明明白白:学不可以已,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结果变成了打不可以已,不用戒尺不知学之重要!得,不抱怨了,这叫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才子!”
茶盒里的粉笔头听了我和戒尺的聊天,他们也来了兴致。
“两位哥哥,告诉你们个秘密吧?你俩想听不想听?”最爱说话的一个粉笔头神秘兮兮地说。
“别卖关子了,赶紧的!”
“你俩看我们这些粉笔头,根本就不能写字了,你们以为老师们如此节约吗?舍不得扔了我们。好像不是这样,哪个同学上课打瞌睡或开小差,我们就是老师们手中的飞镖。也怪了,老师们的投镖本领真挺准,有时还能一箭双雕呢!”
啧——啧——,粉笔头竟还不由发出赞叹声。
“几位别瞎唠嗑了。”一个英语笔记本着了急,“你看,我都在讲桌大哥这里呆了一天了,小主人也不来找我。我这里还有一堆错题等着改了。初三了,老师们不就怕这些同学不勤奋,将来后悔吗?老师们是真爱他们,替他们着急啊!我们受点委屈不算啥!”笔记本意味深长地说。
我俩听了也表示赞同,是啊,我们每天不是都能听到各位老师对同学们的谆谆教诲嘛!
我是讲桌!
我是戒尺!
我是粉笔!
为了同学们的未来,我们豁出去了!
(四)小细节,不经意间
巴尔扎克说:“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细节是对细小、典型情节的详细描写,它渗透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中。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文章以细节取胜,细节可立形象,可感人心,可烘托气氛,可推动情节,可突出中心等。因此,有必要选择与中心有关的细节,进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以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效果。由于细节体现在各类型的描写中,所以细节的选择既要体现其细腻丰富的作用,也要具备其他各类型描写本身的作用。
1.外貌细节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最后一课》(都德)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老王》杨绛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如《最后一课》《老王》中外貌细节的选择,是考虑为下文做铺垫,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列夫·托尔斯泰》中外貌细节的选择则考虑凸显人物形象特点的作用。对外貌细节的选择,一定要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舍弃其他一般化的共性,同时要特别关注人物的眼睛。
2.动作细节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背影》(朱自清)
同人物外貌一样,动作细节同样能起到塑造形象、推动情节、突出主题的作用。因此,选择动作细节时,一定要顾及这些作用。如《秋天的怀念》《背影》中的动作细节既突出了母亲、父亲的形象,又能起到表现主题的作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动作细节属于活动细节,能起到丰富内容、表现主题的作用。
3.语言细节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秋天的怀念》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藤野先生》(鲁迅)
语言细节起到反映心理、展现性格、突出形象的作用。比如以上所列举的语言细节,基本都有这样的作用。有的还具有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对语言细节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其作用,还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比如《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絮叨敏感,《藤野先生》中藤野的严谨。
4.神态细节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孔乙已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孔乙已》(鲁迅)
神态细节也可以起到表现心理、刻画性格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神态细节的选择一般会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综合使用。
5.心理细节
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 --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 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心理细节有利于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彰显文章主题。心理细节的实现可以通过内心独白,还可通过梦境幻想或依附于动作表情。对心理细节的选择,要注意切合当时环境和时机,符合人物的身份。
6.环境细节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最后一课》(都德)
环境细节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它具有交代背景、交代身份、渲染气氛、衬托心理、抒发情感、寄托思想、反映性格、突出形象、象征暗示、推动情节、铺垫故事、深化主题等诸多作用。对环境细节的选择要注意依据其不同作用,根据需要而定。
同样,初中生也是善用小细节的高手,正是这些不经意的小细节让他们的作文受到青睐。
父亲刚走了几步,又回来了,告诉我,最上面的一个饼中夹着他当晚炒的菜,是我最喜欢的西红柿炒鸡蛋,要快吃,或许还热着哩。然后,才头也不回地走了。---《那脚印,那亲情》
由于爸爸是当搬运工的,平时衣服沾满了污迹,但是这天他换上了干净崭新的白衬衫,把原本乱蓬蓬的头发洗得黑亮,就像过新年似的。
爸爸累倒了,他躺在床上,腰疼得不能动弹,手上全是血泡。他面带微笑地看着我,听我读完我的作文和老师表扬的评语,高兴得眼睛都湿润了,却不知说什么好,只说了两个字:“好,好。”
---作文《相册里的微感动》
父亲却慢悠悠的,不慌不忙。他拿出一张大报纸,对折,再对折,细细裹在我提包的袋子上,拿起来掂掂,又放下,如此反复。……见我急匆匆地要走,父亲递过提包,轻轻说道:“这样不勒手,好提。”---《父母掌心里的微感动》
这些贴近生活的细节堪称精细、精当、经典,看似普通得不值一提,却足见作者心灵之敏感。作家李凖说,细节在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负着同样的作用。典型的细节不在小,而在于小中的大作用,在于它强大的感染力。此外,选择小细节一定要遵循真实、精选、详细的原则,唯真实可以感人,唯精选才够经典,唯详细才可精彩呈现。
细节写得好,来源于作者的细致观察,或者说用心看待生活。更要去考虑细节描写在文章中需要实现的价值。
比如:有同学写“尝试”话题的,选材为登山,可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用在旅游前带什么东西上,这固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但与主题无关,该直接删掉,老师是给父亲的语言描写修改设置在鼓励“我”自己登山,不要再如以往一样坐缆车,体会亲自尝试的乐趣。这与爬山的感悟主题就联系起来了,扣住了尝试话题。
关于细节,在以后谈及描写章节中深入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五、三无,让文章远离“是非”】
写作文,三分技巧,七分选材。选材不仅要博采约取,在广积材的基础上精选材,选真实的、典型的、新颖的、细小的,还要选安全材、健康材、正确材。这就是选材“三无”:无禁区、无盲区、无病区。
(一)无禁区,选材更安全
无禁区就是指不能选低幼化、低俗化、消极、袭的材料。年龄段不同,作文考查的思维能力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初中生就要力避小学生常用的素材,比如自己学会洗衣服,帮妈妈打扫卫生、捶背,考试成绩好奖励吃次肯德基,养成不再挑食的好习惯,扶老奶奶过马路,捡到钱主动上交,等等。这些材料并非立意不正确,而是对于初中生来说颇显低幼化,不能反映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低俗化是指含有非法、暴力、谩骂、辱诽谤、拜金、炫富,以及违背道德、社会价值观等,具有错误导向的材料。比如,某某靠赌博买了辆车,某某靠乞讨盖了楼房,某某不忍受辱成功报复某人,某某因嫌弃老母唠叨拒绝赡养,等等。消极是指那些情感态度低沉、悲观、厌世、偏激、不思进取,甚至思想阴暗、反动,给读者传递负能量的材料。比如,因作业多就抱怨教育制度残害人,因生活艰难就觉得活着没意思,遭遇挫折后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因心情不好就想做坏事宣泄,看到某不公现象就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等。
抄袭别人的素材,据为己有。无论是全搬照抄,还是剪切拼凑,抑或是套改式洗稿,都是应避免的。即使引用,也要适当有度,不能超过作文整体比例的30%。按50分制计算,一旦被判定为抄袭,分数基本在20分以下,如果为严重抄袭,最高不会超过10分。如果完全抄袭试卷上的阅读理解范文,那就只能得0分了。因此,千万不要套抄、洗稿,务必远离抄袭。
【范文:比如一个学生,写自己曾经被同桌告状,略有不满,所以在查作业时同桌忘记作业没做,他幸灾乐祸赶紧告状,固然实事求是,但传达的是一种报复心理。经老师修改,变成《说不出的滋味》,对同学情的反思。】
说不清的滋味
清晨,阳光温和。心情也不错,我一路哼着小曲来到学校。
刚坐到座位上,组长就过来催交作业。我很快找出我的作业本交上,可李东迟迟不拿。别看以前我俩是同桌,说我俩是仇人还差不多,平日也是一见面就“互掐”。一见他不拿作业,我像机关枪似的追问:“组长让交作业了!”
“没做!”李东没好气地说。
听到他这么说,我开心极了!此时我的心情就如绽放的花儿一样,别提多美了!
“组长,李东没做作业,你赶紧记下来!”我报告组长。心中窃喜:“哈哈,等着挨老师批吧!哼!谁让你以前告我的黑状,害得我被叫家长。”
想起叫家长一事,我就来气。
以前我俩是同桌,他经常“偷”我的铅笔和铅,还有其他一些小摩擦,有一次我忍不住就用笔扎了他的手,还把他手抓破了。他告了状,还有“伤口”为证,我百口莫辩,被叫了家长,我被父母狠狠批评了一通,从那之后,我怀恨在心。
今天总算有李东倒霉的时候了。只见语文老师把作业没完成的同学叫到讲台前,结果寥寥无几,也就两三个人没完成。李东恨不得把头埋进整个胸腔里去,脸像喝了十袋醋·····老师“噼里啪啦”一顿狂训······
不知怎得,我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本以为我会高兴的不得了,可看着李东那可怜兮兮的样子,心里竟有些不舒服了,亏了他还和我做了半年同桌呢,我至于这么盼着他挨批吗?以前是不是我太“小心眼”了?
我竟还想着,等下课后,我一定真诚地安慰他几句,并督促他尽快把作业完成,这该是最开心的事情吧?
(二)无盲区,选材更可控
为了让作文素材运用得心应手,一定要选择熟悉的材料、知道的材料、能搞明白的材料、可以想象与把控的材料。熟悉材料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才能有效地驾驭材料。还应注意,要选择自己已正确理解的材料,比如典型事例、名言名句等,在运用之前,一定要保证对它们有充分的理解,而不是曲解和误解。
(三)无病区,选材更正确
选材远离病区,就是所选材料要保证其正确性,不出现常识性认识和理解错误。尤其是引用历史事件、名人材料时,一定要对材料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避免将错误的内容写入文章。
选材除了以上要求外,还应尽量做到材料的多元、丰富和趣味性。如记叙性文章选材应有一定的趣味性,议论性文章要注意多角度选材,避免材料雷同,使论据丰富且充分。
总之,对于材料的选取和创意,平常要多积累、多练习,开放思维,用全新的视角去诠释和挖掘写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