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弗朗茨·卡夫卡
卡夫卡(1883年-1924),奥地利小说家,现代派文学的鼻祖,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他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风雨飘摇的末期,社会转型阶段,现代人的不适感在其作品中表现明显。
表现主义大师
【了解卡夫卡】
多元文化背景
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与斯拉夫人没有什么来往,而他长期居住的布拉格的多数民族是斯拉夫人,他接受的是德语教育,这使他与周围人没有共同语言;他既不是完全的奥国人,也不是捷克人。他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虽有犹太血统,却又与犹太人的生活、宗教和习俗保持着非常大的距离。
【了解卡夫卡】
孤独的人生
卡夫卡敏感而封闭。事实上他外形俊朗而富于吸引力,一生艳遇频频。然而,对家庭生活的恐惧感使他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终生未娶。
“你换来的是一个体弱多病、不擅交际、沉默寡言、神情沮丧、举止待板、几乎不可救药的人,这个人只有一种美德,那就是他爱你。”
【了解卡夫卡】
紧张的父子关系
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对儿子粗暴而专制。卡夫卡一生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他对于儿子的兴趣无法给予哪怕一丁点儿的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关于万能的、神一样的父亲以及关于罪恶感的题材都经常有所表现,体现了卡夫卡矛盾的审父心理。
【了解卡夫卡】
个人化写作
卡夫卡说:“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写作被他视为唯一立足之地的精神生活。
【了解卡夫卡】
卡夫卡的作品文笔明净而想象奇特,常用寓言体。寓意丰富而晦涩。
他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
夫卡卡被许多20世纪文学流派追奉为先驱。阿尔贝·加缪、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萨特三位大作家都受到卡夫卡作品的影响。
英语中有"Kafkaesque"(即卡夫卡式的)这一词来描述生活中像卡夫卡作品里那样离奇的现象。
作品特点及影响
【了解卡夫卡】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美国诗人奥登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现代派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现代派文学】
《变形记》创作背景:
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而当时的布拉格正处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中,“社会主义、犹太主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以及一切虚假的世界主义等各种信念都相互冲突”。
《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我们对传统小说的阅读最惯常的思路,即按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展开阅读。在传统的小说中,最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一部小说价值的大小就看其是否提供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可在《变形记》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有哪些强烈的令人难忘的个性留下来,人物几乎都湮没在一片丑陋、冷漠之中。
在传统的小说中,有起伏跌宕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悬念迭出,引人入胜。但《变形记》写的都是一些具体琐碎的现实生活的细节,简直没有什么故事,也没有什么情节,甚而觉得有些繁冗拖沓。
在传统的小说中,人物都会局限在天时、地理、人际等客观因素的牢笼中,还必须遵循着逻辑原则及因果关系来合理推论。但《变形记》超越时空的限制,对事件的交代极其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甚至泯灭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虚幻与现实难解难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了。
梳理、简述情节
第一部分(1-8段):格里高尔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虽然他对推销员的辛苦和老板的苛刻有所抱怨,但仍念念不忘起床赶火车去工作。
第二部分(9-14段):变身甲虫的格里高尔发现,起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他努力想离开床穿衣起身,但仍难以控制已变作甲虫的身体。
第三部分(15-23段):上司秘书主任特意上门察看情况。因为没赶上火车也没有请假,他对格里高尔人品表示怀疑,并暗示他在公司饭碗不稳。格里高尔的父母很担心,决定请锁匠开门看个究竟。
第四部分(24-29段)格里高尔情急下努力打开了门,吓得秘书主任落荒而逃,母亲瘫软在地,父亲像野人一样将他赶回了房间。
格里高尔的心理发展
家人对他的态度
双线
深入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行为和生活上表现出哪些“甲虫式”特征?
甲虫(格里高尔)的特征:
①丑陋——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1
②笨拙——他本来可以利用胳膊和手坐起来,但现在取代它们的是许多条小细腿。它们不停地做着许多动作,控制不住。……9
他想先将身体的下半部挪出床外,可是他还从未看见过、也想象不出现在的下半身成了什么样子,只觉得它笨重得很难移动。它只能十分缓慢地移动,到最后他几乎发疯似的使出吃奶力气,不顾一切地向前推进……11
他想到了他的父亲和那个使女——他俩只要把胳膊伸进他隆起的脊背下面,这样把他从床上慢慢撬起来……14
甲虫(格里高尔)的特征:
③脆弱——不过他的下颚倒好像非常结实;靠着它倒真的把钥匙转动了,而并未注意他会因此让自己付出某种代价:一种棕色的液体从嘴巴里流了出来,从钥匙上滴落到地上。 …… 23
他抬起身体的一侧,斜躺在门框上,身上的那一侧擦得满是伤痕,在洁白的门上留下难看的斑痕。 …… 29
此时,父亲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淋漓。 …… 29
甲虫(格里高尔)的特征:
④失语——这声音分明还是他以前的声音,然而却掺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使得他的话只是一开始还听得清楚,后面的话音就被破坏得不知所云……7
“您二位听懂他哪怕一句话了吗?”协理问父母 …… 21
【总结】:
甲虫没有自由行动的能力,行动极其不便,无法控制自己,不能支配自己,与人的自由活动差别极大。
深入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二、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人们的反应如何?
协理的表现:
①“啊!”的一声惊呼——那声音听起来就像大风呼啸似的;他耸着肩,嘴巴张得大大的,扭过头来,将两眼朝向格里高尔。
②在格里高尔讲话时,他片刻也没停留……
③“一个大步跨了好几个梯级,指听得“呼”的一声便消失不见了,可他那声惊呼还在整个楼梯间回响。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协理发现格里高尔化虫并逃跑的过程,表现了以协理先生为代表的社会,对丧失了劳动能力、毫无利用价值的格里高尔的遗弃,体现了社会的冷漠。
母亲的表现:
①先是合着双手看着父亲,而后朝格里高尔走了两步,随即倒了下去。
②他动作不便而摇晃着躺在他母亲的对面时,……突然跳了出来,双臂前伸,十指岔开……没命的往后逃离。
③母亲又一次尖叫起来,起身往回跑。
对现实的难以接受,只有害怕,毫无关心。
父亲的表现:
①一边跺着脚,一边挥舞着手杖和报纸,把格里高尔赶回房去。
②父亲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似的发出啾啾声,毫不留情地逼着格里高尔回房间里去。
③他固执地一心想着格里高尔能快快进屋去……大喊大叫地催促着格里高尔往前走;猛力一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地弹进了他房间,顿时满身鲜血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
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出父亲对格里高尔已毫无耐心,只有厌恶;“啾啾声”说明父亲已经不把他当成人看,一个冷血无情、野蛮强横的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深入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三、找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说说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
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这一切都见鬼去吧!(第4段)
工作辛苦
饮食低劣
人情淡漠
内心烦恼
①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
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格里高尔的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人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社会失去信心,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这是他变成甲虫的深层社会原因。
假如我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他不从高高的桌子上掉下来才怪……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我一定办理这件事。(第5段)
【解析】②格里高尔不能支配、主宰自己的生活,他潜意识里想要逃避这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和事。这是他变成甲虫的主观的、内在的原因。
为父母还债的心理压力,受老板的气,遭压榨、遭猜忌、猜疑、遭歧视等。
工作压力
生活重负
心理壁垒
怯懦逃避
“甲’’
人情冷漠世态炎凉
艰难无助
焦虑痛苦
现 代 人 的 困 境
孤 立 绝 望
(压抑感)
(孤独感)
(陌生感)
(放逐感)
第二段:“我发生什么事啦?”——
第四段:“多么艰辛的职业”——
第五段:“这么早就起床” ——
“我一定办理这件事,那时就会一帆风顺”——
第六段:连用五个疑问句——一会儿问,一会儿又否定——
深入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四、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反映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并不十分惊异,比较平淡。
奔波劳累,饮食低劣,孤独。
谨小慎微,不敢反抗。
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
挣扎起床去赶火车,心急如焚。
格里高尔的形象:
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思想感情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老板要炒他的“鱿鱼”而焦虑,他为父亲暗暗地存了一笔钱而欣慰,他为妹妹明年上音乐学院的事而筹划,他为今后一家人的生计而忧心……他多工作认真、努力;他对家庭负责、担当;他对亲情渴望、忍耐;他对自己却麻木、压抑。他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同时他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接受,他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小人物。
《变形记》主题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即:
1.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人异化成了非人的问题。
(由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孤独无助、焦虑痛苦的心理和他对自己变形前生活及工作的有关回忆可见)
2.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
(由格里高尔变形及死后周围人的反应可见)
何为人的“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论描述的异化(Entfremdung)是指原本自然互属或和谐的两物彼此分离、甚至互相对立。异化一词最重要的用法是表示人与其“类本质”(Gattungswesen)的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论基于他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过程的观察:工人不可避免地失去对自己工作的控制,从而失去对生活及自我的控制。工人从来都不是自主、自我实现的人类存在,他只能以资产阶级欲其所是的模式而存在。
马克思将资本主义下劳动的异化划为四类:
工人与他的“类本质”的异化。
工人之间的异化,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将劳动化约为市场上待价而沽的商品,而非社会关系。
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因为产品脱离工人自身的控制,反而成为异己的、敌对的关系。
工人与其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劳动成为无意义的活动,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
什么是未被“异化”的人?
弗洛姆理解的异化就包括两重:一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是生产性潜能被异化成一种匮乏的基本生存手段。人实践自身的生产活动变成了吃饱饭的工作。二是欲望的异化,使得实践意义与人的自身偏离,拜物教造成了一系列虚假的物质需求,以及一些虚假的价值体系来捆绑人自身的意义。
未被异化的人就是自由和独立没有屈服于虚假的拜物偶像和虚假消费需求的幻觉中的反抗主体。而这种心灵主体的形成,是反抗消费主义的自我革命的开始,最后达到“复归”。
“异化 ”的深刻性
人弱小得不堪一击
虫
丧失了抗争的力量
整个世界都是异己
是社会绝对的弱者
亲
人
物
变
形
仇
虫
(心)
(形)
虫
虫
虫
人
人
人
人
异化
非人
“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探究一:《促织》和《变形记》都写了变形,同学们比较一下二者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变形的人物
变形的原因
变形的情节
变形的结局
都是忠厚善良之人,不愿意伤害别人
成名的善良表现在不伤害别人,导致儿子被迫化虫;格里高尔表现在对家人无怨无悔的责任与爱,受压化虫;
都是在压力之下变成“非人”
成名的儿子化虫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救赎家人;
格里高尔的变形则是没有任何预兆、不受控制的;
都采用了荒诞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
《促织》情节完整,曲折跌宕,扣人心弦;
《变形记》双线结构,格里高尔的心理变化和家人的反应,构成强烈对比,有助于小说主题的表达
都表现了小人物命运的悲惨
《促织》以喜剧结束,属于浪漫主义的笔法,以乐衬哀;《变形记》悲剧结局,直接表现了人性的冷漠。
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米兰·昆德拉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龙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