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能够探究“宋教仁案”知道民国初期共和制的曲折发展过程,体会其特定时空背景,培育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能够结合不同类型的史料,知道国民党政权的实质,培育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能够以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个案为例,通过史料研读知道中共不同形式民主政权探索的意义,以对比、联系和综合分析的途径,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和优势,培育家国情怀和史料实证。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 难点:理解中国制度发展的独特性
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1 宋教仁刺杀之谜 教师活动:这是近代民国年间有名的政治人物——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晚上10点45分,宋教仁在上海沪宁火车站遇刺,遇刺的宋教仁被紧急送往了沪宁铁路医院。两天后凌晨时分,宋教仁因病情急转直下而去世。 近100多年来,宋案迷雾重重,争论不休,究竟是谁刺杀了他,谁才是真正的凶手仍旧是百年未解之谜。自事发至今,如学者尚晓明所言,“无论专业史学研究者,还是普通文史爱好者,对宋案真相的探究从未停止过”。 尽管当时刺客被抓,但幕后黑手到底为谁,因为复杂的政争,莫衷一是。在长期的研究中,有认为是执掌政府大权的袁世凯指使说,也有袁世凯手下自发说,一说应桂馨作为帮会会党头目,为了报复革命党对帮会的排挤而提议并策划了刺宋案。一说赵秉钧、洪述祖因猜错袁世凯的意图而擅自策划刺宋, 但袁世凯对宋被刺依然负有责任。也有陈其美的主谋说等等。 设计意图:以“宋教仁刺杀案”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一】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教师活动:按照当时政治逻辑,都说袁世凯为主要策划者。 材料2 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8 月25 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党务,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913 年初,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多席位,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改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指出袁世凯在当时为什么会成为头号嫌疑人? 学生活动:宋教仁政党政治的尝试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问题设计:假使袁世凯刺杀宋教仁,他的困境解决了吗? 学生活动:不能。因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国民党作为当时最大的政党,可以再次选举总理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学生活动:不能。随着袁世凯被指控有嫌疑刺杀宋教仁后,反而还激化了和国民党的矛盾。 教师活动:袁世凯真的这么鲁莽和愚蠢吗?在当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袁世凯所为,按照“无罪推定”的原则,谁杀了宋教仁仍旧是历史之谜。无论凶手是谁,令人惋惜的是1913年本是可以改变近代中国,完成共和制创设的一年,但是就在这一年,一切发生了转向,历史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 问题设计:结合所学,说明1913年后的历史发生了哪些转向? 学生活动: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且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主张武力讨伐袁世凯;袁世凯也走上了独揽大权的活动,如强迫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袁世凯复辟帝制等;政治格局混乱不堪,后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 教师活动:共和之路到底向何处去?孙中山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材料3 “革命程序”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之一,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最后做到“主权在民”。 ——选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对共和制的设想。 学生活动:必须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才能实现共和制。 材料4 从1928年开始的训政,原本预定为期6年,于1935年结束,进入宪政时期,但是受到日本军事侵略等因素影响,使训政时期延迟到1948年方结束,前后长达20年。 ——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5 1946 年11 至12 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出席大会的国民党代表占85%,此外是依附于国民党的青年党、民主社会党和若干“社会贤达“。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问题设计:结合所学,说明国民政府实现上述设想了吗?请运用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学生活动:没有。虽然随着1928年北伐的成功,东北易帜,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也完成了军政时期;1928年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进入训政时期;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进入宪政时期。但是国民党坚持训政和“行宪”的实质是一党专政,专制独裁。 教师活动: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最初设想,是打着“民主”旗号的独裁统治。 设计意图:通过“宋教仁案”后的民国政治走向,理解共和制在中国的曲折之路,培养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学习任务二】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教师活动:历史与现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其政权建设能力就在逐步累积,而到陕甘宁边区,党的政权建设能力得到了集中锻炼与释放。 材料6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4年长征开始1935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西北办事处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1950年陕甘宁边区撤消
——摘编自宋金寿、李忠全《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 材料7 为了使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更加广大的与强有力的基础,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把自己的政策,即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政策的许多部分,改变到更加适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情况。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8 ——李顺民、赵阿利《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变迁》 问题设计:结合所学,指出中华苏维埃政权在陕甘宁地区如何调整政策? 学生活动:从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到抗日民主政权;具体操作上通过在抗日根据地时期建立边区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实行“三三制”原则等多种形式扩大民主范围和阶级基础。 问题设计:合理猜测,随着解放战争战局的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从抗日民主政权向人民民主政权发展;具体操作上通过设置行政区,成立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来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教师活动: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在线成立,陕甘宁边区转变为西北行政区,自此撤销陕甘宁边区。 问题设计:结合所学,指出在陕甘宁边区党的政权建设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学生活动:加强政权建设;坚持人民民主;坚持与党外人士合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教师活动: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丰富经验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材料9 “共产党的成就倒是其在革命后创建的那种立于广泛的大众参政基础上的现代政府”;“共产主义运动对现代政治的突出贡献,不是革除和摧毁现存制度,而是组建和创造新型的政治制度”;“无疑,20世纪中期最突出的政治成就之一,就是1949年中国在经过长期动乱后首次建立了一个真正能治理中国的政府”。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问题设计: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借鉴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丰富经验所“组建和创造新型的政治制度”。 学生活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问题设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例,说明中国“组建和创造新型的政治制度”如何借鉴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经验。 学生活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共产党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多党派参政、合作,发扬了民主又避免了多党纷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共的领导下少数民族地区设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使农村和群众居民享有一定自治权。 材料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历程及其重大贡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1—1949 年) 在建立革命根据地时对红色政权建设作了长期的探索,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政权建设作了孕育和准备。 (二)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 年) (四)新时代(2012 年至今) 问题设计:结合所学,请补写标题并予以阐述。 学生活动:(二)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年) 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中,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 年)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开启新征程。如1982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完善,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也将其长期共存的地位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四)新时代(2012 年至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作出新的制度安排。 教师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在推进中国特色政治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最大的优势是坚持党的领导。 教师小结: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中国共产党于不同时期在制度探索上的贡献,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