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3 19:5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科书 书 名: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水平1-2学习目标:能够叙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以及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近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能够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建立、发展的历程。 2.水平3-4学习目标:能够比较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异同,认识西方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嫩沟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认识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的特色;能偶认识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是随着时代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能够体会制度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和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退想斋日记》中的一篇日记,猜一猜清末山西举人刘大鹏写该日记的时间。 变与不变的矛盾 【任务一】根据近代科举改革大事记表,结合所学绘制晚清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时间轴,并标注这一时期政治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绘制时间轴,了解晚清时期选官制度的变革历程,涵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戊戌变法时期:①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②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③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材料1:第一场论题五道,试中国史事,本朝政治。第二场策题五道,凡西学中天文、地理、学校、财赋、兵制、商务、公法、刑律,以及格致、制造、声光、化电等类,听考官酌举命题,不必拘定经济科专门之例。第三场四书义题二道,先《学》《庸》《论语》,次《孟子》,五经义题一道不拘何经,均遵依四子、五经原文命题。 ......经义始于北宋,当时程试之作,传者绝少。至明初功令四书五经经义,则已渐开八股体格。今宜参取讲义经说之意,以朴实说理明白正大为主。 ——1898年礼部颁布《遵议乡会试详细章程》 设问:阅读材料,指出《遵议乡会试详细章程》对科举制度做出哪些实质性的改革?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设计应指向学生关键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深入剖析《遵议乡会试章程》对科举制度的实质性改革,旨在帮助学生从考试内容、考试文体角度理解戊戌变法时期向西方学习,变革科举制。 清末新政时期:①1901年,清政府统领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②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③1904年确立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④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 材料2:第二款(二)西历本年八月十九,即中历二十七年七月初六日,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八。 第十款(三)西历本年八月十九日,即中历二十七年七月初六日,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 ——1901年《辛丑条约》 设问:结合教材,指出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它们与科举制有何关联? 材料3: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设问1:根据材料,概括袁世凯等人提出废除科举的理由。 【小结】 设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推动晚清时期科举制废除的重要因素。 【设计意图】《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通过比较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学生可以发现晚清科举制改革一方面学习西方走向近代化,另一方面保留传统维护封建统治。在这矛盾的变革中,清政府的新政改革最终培养了一大批掘墓者。教师利用经典材料,创设历史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科举制废除的原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 二、理想与实践的背离 1、孙中山规划理想蓝图 材料4: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这本是美意,但是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设问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孙中山的主张。 设问2: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强调“考试权独立”“非经考试合格不能做官”的理由。 【设计意图】材料可以呈现鲜活的、具象的历史情境,重构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孙中山认为,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这一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2、民国时期政府进行实践 【任务二】结合教材,指出民国时期政府对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具体实践。 材料5: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民国时期文官考试的内容在总体上虽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却仍顽固地保留着传统科举制的残余。......二是考试与任用的脱节,这直接影响了文官考试效能的发挥。三是党治与军治色彩的存在,个人因素的干扰,派系势力的抗拒等,也使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现代性受到极大限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李里峰《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表格整理,能够直观了解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创立、形成和发展。通过表格比较,进一步理解公务员制度与文官制度的内在联系,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至此,学生理解民国时期以考试为主的官员选拔制度不断趋向法制化和公平化,而借助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学生也了解到文官考试制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保留着科举制残余等局限性,存在实践与理想背离的现状。 三、传承与创新中树特色 1、新中国成立前的干部制度 材料6:1938年,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中国共产党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强调干部不仅要忠诚,还必须具备团结群众和带兵打仗的才能。 ——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选拔制度的百年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考察》 材料7:解放战争时期,“党的一元化领导”进一步加强,并开始重视干部制度建设:“这一时期,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制定了50多个关于干部工作的文件或制度,使党管干部的原则进一步确立起来,并逐步实现了干部工作的制度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 【设计意图】借助材料,创设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选拔情境,使学生理解“干部”的历史概念,并进一步认识中共逐渐确立“才德兼备”的选拔标准和“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任务三】绘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演变示意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绘制示意图,掌握干部制度的发展历程,认识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认识到现代中国的干部制度传承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党管干部原则,借鉴了传统科举制度、民国时期选官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公开考试的选拔方式。 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建设过程中树立了哪些新特色? 【探究与拓展】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概括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设计意图】学生在比较西方文官制度与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区别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理解党管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总结升华】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