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中学历史 年级 高二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第2课时)
教科书 书 名: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物种交流及近代美洲物种外传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征和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概况。 教学难点: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的重大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材料: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 ——农史学家石声汉 概括古代物种交流的特点:交流物种较少;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二、讲授新课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美洲物种外传的原因及特点 ⑴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把美洲物种带到旧大陆。 ⑵特点:先传播到南欧,再到全欧洲及亚非各地;由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到食用大量栽培。 2.美洲物种在欧洲和中国的传播 物种在欧洲传播在中国传播玉米16-17世纪,南欧→欧洲各国广泛种植,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明朝时分别通过西北、西南、东南沿海传入,并推广种植; 清朝前期得到大规模推广; 鸦片战争前已遍布全国。马铃薯16世纪末,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欧洲农艺家改良新品种又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引入;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食用栽培。辣椒15世纪末,→西班牙→欧洲各国。明朝传入,称为“番椒”。
【问题探究1】 材料一: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遍布全国。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 ——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二 思考: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在中国明清时期广泛种植?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欧亚作物的传入: ⑴物种: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庶等 ⑵结果:小麦与水稻成为美洲第一、二大农作物。 2.欧洲畜禽的传入 ⑴物种:牛、驴、马、猪、羊、鸡 ⑵意义: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三、本课小结 【问题探究2】 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的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一.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概况 ㈠美洲物种的外传 1.背景 2.主要物种 ㈡与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1.小麦和水稻 2.畜禽物种 3.非洲物种的传播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中学历史 年级 高二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第2课时)
教科书 书 名: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物种交流及近代美洲物种外传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征和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概况。 教学难点: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的重大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这是新旧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了各种全球性、生态上的巨大转变。不同于以往洲际之间的交往,它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动物、植物、农作物、人种、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 二、讲授新课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⑴增加粮食总产量:高产作物推广,提高各地抗饥荒能力,促进人口增长。 ⑵改变食物结构:物种交流,改变各地食物结构,丰富人们的食物种类。 ⑶促进畜牧业发展:高产作物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肉蛋奶食品。 2.推动各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⑴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⑵中国:高产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更多粮食投入市场出售。 3.对各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⑴美洲:马、牛、羊等食草动物繁殖,扩大种植,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⑶中国:新作物引进,荒山、丘陵、沙地等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 探究1:教材P9“学思之窗”: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提示:明朝时福建商人陈振龙从吕宋(今菲律宾)带回中国并传播。 探究2:教材P11“思考点”: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提示:①高产作物推广,增加粮食总产量,提高各地抗饥荒能力,促进人口增长。②物种交流,改变各地食物结构,丰富人们的食物种类。③高产作物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肉蛋奶食品。 探究3:教材P12“史料阅读”:清朝时期玉米的种植有什么影响? 提示: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是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三、本课小结 “共同”的世界: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5分钟思考时间,学生举手作答) 材料一 随着全球经济- -体化,国际贸易、跨国旅游业等快速发展,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当前全球性的问题,对各国生态环境、农业发展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被认作是21世纪五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开展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控已是全球各国政府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工作重心之一。 一一赵彩云《中国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外来客”》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等的发展不断加剧。 一一王瑞等《重大外来入侵杂草在我国的分布危害格局与可持续治理》 结合材料,谈谈当今各国应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答案: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国家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 四、板书设计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四、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