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3 22:3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科书 书 名:《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加深对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仍处于相对孤立、分散状态的理解。 2.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了解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区食物物种交流的具体表现,进一步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相对独立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树立时空观念。 3.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辩证、理性地看待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影响,理解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同时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 4.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视角,认识食物物种交流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基于世界历史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提升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美洲食物物种的外传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概况; 教学难点: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重大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呈现图片:杭州亚运会上的扬州蔬菜。 2.教师讲解:我们即将迎来杭州亚运会,据新闻报道,为保障亚运会的果蔬供应,高标准种植的“扬州蔬菜”即将亮相在杭州亚运会餐桌上。那么,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如今在中国大规模种植的番茄、黄瓜、辣椒等蔬菜他们的原产地是在哪里呢?他们又是什么时候、如何来到我们中国的呢? (设计意图:借助时政热点带出本课主题,运用学生身边之事引出课题,再回到身边之物讲授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新课讲授】 一、“分散”的世界 1.呈现材料: (甲)两汉两晋,从陆路引入的种类,多数用“胡”字标明。 (乙)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的,多半用“海”字标明。 (丙)南宋、元、明,用“番”字表示从“番舶”(外国海船)带来的。 (丁)清代用“洋”字标明。 ——石声汉《中国农学遗产要略》 2.问题:在五六百年前,我们能在餐桌上接触到这些食物吗?新航路开辟前的食物物种交流有何特点呢? 3.教师讲解:虽然此时彼此交流是双向的,但因为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是相对独立和分散的,所以彼此之间的物种交流也是以临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交流为主。到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失去了生物边界,独立的文明之间开始了更广阔、更紧密地交流。 4.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知识 5.教师讲解: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徙,也促进了世界动植物、商品的大交流,同时也带了疾病的传播。本节课呢,我们主要针对“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进行更为详细地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一个设问将学生视野拉回新航路开辟前,以本为本,以教材课前导语出发,让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前世界食物物种交流情况进行回顾,与后面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情况自然衔接并形成对比,为理解本课内容和影响做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二、“交流”的世界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呈现:教材中的两幅玉米图,引导学生思考两幅玉米图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教师讲解:通过对两则史料的解读我们就能得知,李时珍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玉米传播种植范围有限,而且李时珍是医药学家,重在植物的药性,导致对玉米的认知与实际有出入。而身为植物学家的吴其濬是清中后期人,此时玉米种植范围更广了,他对玉米的认知也更深入了,所绘制的玉米图更符合实际。作为史料的两幅玉米图反映了明清时期人们对玉米的认知,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玉米传播及种植情况。 3.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整理玉米外传情况。 传入路径推广传入欧洲传入中国
4.呈现:教材“学思之窗”材料,思考甘薯传入中国的路径 5.设置学习任务一:基于对玉米、甘薯外传情况的学习,结合教材,自主梳理其他美洲作物的外传概况,并概括其特点。 类型物种传入欧洲传入中国粮食作物马铃薯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教师过渡:物种的交流是双向、互补的,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2.设置学习任务二:结合教材,梳理欧亚农作物传入美洲的概况,完成表格。 农作物的推广类别物种影响禽类的推广物种影响粮食类水果类蔬菜类经济类
3.呈现地图:新航路开辟后部分作物的传播方向(来自图册),思考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4.教师讲解: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哥伦布的航行使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一体化时代。旧大陆向新大陆贡献了谷物、蔬菜以及甘蔗、橄榄等物种,欧亚大陆也从美洲获得了新的作物品种。可见,新航路开辟后,(PPT)在欧洲的主导下,世界交流的范围更广了,更丰富了。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交流具有长期性。 新航路的开辟虽然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世界连接更紧密,但人类的迁徙和远洋航行,会不自觉地带走各种疾病,进而引发疫病大流行,交流是具有双重影响的。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文字史料,对玉米、甘薯知识点的单独梳理,一方面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史料实证素养,以及提出问题并解释的历史解释素养。另一方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教师“点”的详细教学,推动后面两个学习任务“面”的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基于所学和地图,让学生对比新航路开辟前后食物物种交流出现的变化、特点,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三、“一体”的世界 1.呈现材料: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是稻、麦、菽、粟等五谷杂粮。这种作物结构,在美洲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引进和传播后,迅速发生了变化。玉米、番薯、马铃薯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的供应量……盈余出售,使玉米、番薯、马铃薯等成为可用来交易的商品,……并促进了明清时期粮食商品化的发展。而流民为此大量垦荒种植,对既往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2.设置学习任务三:结合材料与课本,阐述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中国民众社会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结合课本辩证地解释“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利用学习任务突破难点;通过对不同物种、文明交流的双重影响进行的反思,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国际视野,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世界观。) 【课堂小结】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历史不仅仅是人类的产物,物种同样能够影响历史发展。而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是发展的前提。面对当前世界各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板书设计】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