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3 22:5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科书 书 名: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不同时空条件下生产工具的演进历程,认识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2.通过问题探究认识生产工具的变革对生产方式的推动作用,理解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
教学难点: 认识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天工开物》是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它被世界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宋应星在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科学态度,天工开物取自“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从字面上理解“天工”指自然界造成的工巧,反映着自然力的作用。在古代,“天”还有“神力”或“鬼神”之意,这种思想一直占据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但宋应星已从传统的旧学模式中跳出来了,他信自然力与人力的作用,“开物”即开发万物、成就万物,是对工匠、农民的高度赞扬。他认为社会上的财富正是由这些劳动群众创造的,所以他在《天工开物》里用热情的语调歌颂工匠、农民在开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奇巧智慧,并把他们的各种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详细载入书中,以传于后世。他将“天工开物”思想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体现了唯物史观。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主要围绕古代的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都有所记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将学生带入设定的历史情境,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强调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2.导入学习任务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个子目内容,自主梳理耕作工具的变化历程,填写表格。再根据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耕作工具的材质分期。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况,形成知识建构,使学生认识到古代耕作工具的变化经历了从非金属时代到金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的变化。 拓展补充: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0“历史纵横”理解人类耕作方式的演化历程。重点讲解“铁犁牛耕”的出现并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的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其中特别强调,对比汉代长辕犁和唐代曲辕犁的区别,体现了生产工具的进步。 【设计意图】使同学们认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对劳作方式的影响,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灌溉工具 教师展示陶器、桔槔、翻车、筒车和风力水车的图片,梳理灌溉工具的变化历程,并运用相关史料进一步分析其动力来源。纵观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思考灌溉工具的演变趋势,再追问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如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的?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的趋势,得出结论灌溉装置日益复杂、从人力驱动到自然力驱动,效率大大提高,使学生认识到古代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劳动工具,认识古代人民在生产中发挥的智慧。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也促进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3)畜牧业工具 识记畜牧业的工具设施:弓箭、槽、圈、厩,并展示相关图片。 3.导入学习任务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个子目内容,自主梳理耕作工具的变化历程,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使学生自主梳理纺织工具的进步。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历史纵横解读“汉代提花机模型”,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2)陶瓷工具的进步 教师展示坯车、匣钵、支钉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并介绍这些工具的用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测坯车、匣钵、支钉的用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这些工具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陶瓷业工具的进步对陶瓷业发展的影响。 (3)冶金工具 冶炼金属的两种方式,小型金属器具使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使用工具有土炉、锤和锉等;大型金属器具使用铸造金属原料的方式,使用工具有坩埚和范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学习金属冶炼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断地从实践中探索,促进的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 4.导入学习任务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劳作方式——家庭式劳作 材料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2: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思考:两则材料中的劳作方式分别出现的时间和异同? 得出结论: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劳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向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转变(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运用唯物史观的内容,进而推出: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劳动方式的转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家庭式劳作,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男的种田,女的织布,各司其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生产,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稳定,给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税源,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2)农业劳作方式——庄园式劳作 材料:三国至隋代也就是唐代以前,北方广大地区为预防游牧民族的侵扰,建立坞堡,坞堡内以宗族集团为核心,拥有部曲。部曲各有自家的私有经济,但对坞主负有封建义务,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和土地。南方的情况有所不同。南方的土地大部分是移民拓殖而来,大地主封占山水,修营别业,招律农民开发。在这种分种制下,农民的依附性较强,而独立自主性较差。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动荡,农民在政治上要依靠地主的保护,而在经济上要依靠地主的支持。这种经济、政治上的依赖,导致了人身依附。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庄园式劳作是在战争或国家行政权力势力衰微下,为适应土地高度集中而出现的农业劳作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劳动者对封建主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劳动具有强制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手工业劳作方式 教师通过表格方式进行讲解分析。 4.课堂小结: 构建本课思维导图,回顾知识点。 教师升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劳作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 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本节课学习了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变化,最后我们把目光再回到开始时的《天工开物》“物自天生,工开于人”,古代先民的劳作留给我们今天最大的遗产是什么?不仅仅那些高超的技术成果,更重要的是生产劳动中体现出的自强不息的奋斗与创新精神! 【设计意图】在带领学生系统地认识了劳动工具与劳动方式发展脉络与影响的基础上,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认识古代的一切成果莫不凝聚着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创造性地劳动。感受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勤劳刻苦”和“自强不息”精神的价值观念,为“家国情怀”的主题升华埋下伏笔,同时与本课导入首尾呼应,相辅相成。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