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科书 书 名: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的出现。 教学难点: 充分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
教学过程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经过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学习,对于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与世界性的影响已有基本了解,本课以工业革命的影响为明线,工业革命存在的社会问题为暗线,采用循序渐进问题链的教学方式。其中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此问题的探究有一定的兴趣。但本课涉及的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将努力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研读史料、小组讨论中理解主干知识,认识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又能促进生产生活的飞跃。 1.温故知新: 请同学们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已经按照通史的体例较为充分完整介绍了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和影响。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则聚焦于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从经济与社会的角度着重讲述了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改变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作用。这也正体现了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 【设计意图】建立起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联系。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回忆复习,温故而知新。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节选片段,回答问题。 视频简介:在工厂的工人成为了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不停歇地完成一项简单却重复性劳 动。每一项行为所需要的时间都被以秒为单位的时间管理精准控制,并被工厂主时刻监控和视频对话控制。如果流水线上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至整个厂房。工厂主盲目要求生产速度和效率,并想方设法缩短员工的如厕、就餐时间。长时间的压迫导致工人生理与心理上的高度紧张,甚至最后卓别林饰演“夏尔洛”疯掉了。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利用问题导入教学,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电影运用夸 张的手法,表现了当时美国盛行的泰勒制和福特制生产方式。讲述了美国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率飙升,工人在巨大的压力下饱受折磨的故事,体现出资本主义制度对于工人的剥削压榨与异化。视频导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教学铺垫,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导入学习任务一: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变化 问题链: 教师提问:1.视频中主人公“夏尔洛”是什么身份? 学生回答:工人 教师提问:2.工人夏尔洛所在的工厂,生产工具是什么? 学生回答: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了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教师提问:3.随着工厂的出现,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工厂制度的特点 (1) 时间:实行倒班制。 (2) 规章: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 (3) 生产: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以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4) 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教师提问:4.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他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买得起的“平民汽车”。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汽车大王:福特自传》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视频内容回答。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 (1)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2)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教师追问:那工厂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呢?我们国家什么时候引进机器生产工厂制度? 学生回答:洋务运动。 影响:经济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上: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求民主、共和、独立之路。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中国迈向近代化。 教师讲解:展示“汉阳铁厂”和“天津永利碱厂”的图片,介绍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和过程。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后来,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借助图片和教师讲解,让学生结合工业革命促进社会进步和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等史实,体会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与热爱劳动、敢于创新的品质,培养家国情怀。 教师提问:5.《摩登时代》反映了工业时代怎样的社会问题?埋下伏笔,过渡到学习任务二。 【第一部分总设计意图】巧用问题链,小口切入,设定历史情境,通过小问题来观照大意图。围绕特定情境进行连续式提问,问题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做到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去设置问题,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去掌握方法策略,实现拓展迁移,生成有思辨性的深层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思维的启发作用,从而构建知识框架。这一部分为本课重点内容即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做铺垫。 借助视频分析,体会技术进步对生产方式变革的巨大推动作用,感悟热爱劳动、敢于创新的精神。大机器生产是生产力的变化,工厂制度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的出现,加快了社会前进的速度,不仅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飞跃,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 4.学习任务二:工业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变化(从时间、空间、领域三个维度思考) (1)时间层面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图片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他是什么职业呢 学生开放式回答 教师公布答案:叫早工,他在叫人起床。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工厂蓬勃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为了谋生,他们需要每天按时去上班。有些工人的工作时间是固定的,但有些工人是倒班制。最麻烦的码头工人,他们的工作时间受潮汐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起床的时间也不固定。在闹钟发明之前,为了能够在早上按时起床去上班,一个崭新的职业应运而生——这就是在每天早上,专门叫这些人起床的人。我们姑且称之为“叫早工”。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工业革命带来的时 间观念转变。 (2)空间层面 出示图片 城市化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①人口结构: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 ②城市规划:相对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 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乡村面貌的变化: ①现代化水平提高: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②眼界开阔:人们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走出,眼界开阔了。 【设计意图】空间上从城市到乡村,工业革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 城市的布局、使人们的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但是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使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这一部分的内容与教材第11课相联系,可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乡村的变化则与教材第3课内容呢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生产。 (3)领域层面 出示图片和材料 19世纪末英国曼彻斯特大运河 材料: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①交通方式: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 低而受人青睐。 ②社会流动: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 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①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表现: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20世纪初清 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和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理解工业革命引发技术变革对交通运输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4)消极影响 材料: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同学们阅读材料,教师再次追问学习任务一中的未解决问题:5.《摩登时代》反映了工业时代怎样的社会问题?请同学们辩证思考,在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同时,也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资本家压榨工人,阶级矛盾尖锐。 解决方案: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的自我改革(民主化、社会保障制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讨论后进一步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变化,客观理性的从正反两面辩证的看待历史现象,培养对历史的思辨能力。 5.本课小结 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为第6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总结: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对人们的劳作与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生产方式的改变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也加剧了贫富分化与环境恶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20世纪乃至之后随着技术与社会进步,进一步得到缓解和改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体会生产方式对社会变革的决定性意义。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