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教科书 书 名: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 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 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人工智能技术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
本课一共两个子目,主要讲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以及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 义,前者的学习,为后者做铺垫。第一子目主要介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技术的发展成就,包括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及航天、海洋、新材料等方面具体成果,其中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为重点,课程标准尤其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第二子目进一步阐释现代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的改变方面的意义,同时要辩证分析,现代科技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学生在初中已简单学习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其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对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在《中外历史纲要(下)》介绍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有助于理解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背景;经过第5课的学习,学生对工业革命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一定了解,同样逻辑框架,对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学会全面辩证的看待历史,认识现实,指导现实。 1.导入新课——“时代不负追梦人” 有梦·追梦·圆梦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从战国屈原的《天问》到盛唐李白的《把酒问月》……回眸千年,飞天梦几乎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璀璨文明一样悠远。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杨利伟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其成功完成太空之旅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被公认是继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此后,中国载人航天建设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多人多天、出舱活动、交会对接、太空授课、中长期驻留、舱段转位、组装完成……追梦路上,中国航天人步履铿锵。只要有梦、勇于追梦,就一定能够圆梦。2022年11月30日晨,神舟十四、十五航天员乘组在太空“胜利会师”。 作为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工程之一,载人航天涵盖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众多科学领域,涉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航天动力、通信、遥感、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工程技术,是当之无愧的国家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了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背后有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如此坚如磐石的群众基础,是中国载人航天屡创奇迹的坚强靠山和力量之源。 生在华夏,何其有幸!我国有曾在哪些领域有着辉煌的成就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内容,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以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巨大成就为切入点,导入本课,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和骄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背景 展示材料: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 材料1: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例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新墨西哥沙漠地带的一声爆炸标志着人类对原子动力的利用。将原子弹投在广岛和长崎是这一动力首次用于军事目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3:凡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投资也无力投资的项目和企业,国家通过巨额财政拨款完成,那些高风险、高投资的高新技术产业,几乎几乎都是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来兴建的,有力的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贵玉君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学生回答: ①理论基础: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②国际形势:军事需求与国际竞争刺激 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国家支持:各国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支持 教师补充:每项科学技术的进步其背后都有无数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 ④个人努力:无数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 力,分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背景,同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 教师讲解 ·电子计算机——世界 目的: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要。 出现:1946年,美国军方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影响: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电子计算机——中国 2016年,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是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以每 秒12.5亿次的峰值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被称为“国之重器”。 ·计算机网络 产生:1969年,美国国防部把几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起军用网络。 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目前已遍布全球。 影响: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等方面逐步扩展,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走入家庭。 教师提问,思考:请同学们举例当今互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 教师补充:网上购物和网上授课等,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深刻影响。 【设计意图】由理论联系实际,说明随着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革命性意义奠定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AI)——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 含义: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出现: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 内容: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教师提问,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表现? 教师介绍无人车间:无人车间又叫做自动化车间,是指全部生产活动由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生产第一线配有机器人而无需配备工人的车间。无人车间里安装了各种能够自动调换的加工工具,从加工部件到装配以至于最后一道成品检查,都可在无人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无人车间的出现降低了生产力对人类的依赖,部分劳动者能够从比较危险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应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及人工智能新兴产业,鼓励各个领域的智能化创新。 影响: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设计意图】人工智能技术是课程标准强调的重点内容,关于这一部分,教师展开补充,图文搭配,更加直观。使同学理解人工智能会极大的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协助人类,解放人类的双手。人工智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理解人工智能技术波及其他领域。 ·其他领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0至32页内容,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填空,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与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讲授过程中,拓展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历程和重点讲解我国的海洋技术“奋斗者号”,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学习任务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材料: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进步对生产与生活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学生小组代表回答,教师补充。 1.人类劳作方式发生变化 (1)计算机与人工智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2)大量的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人们越来越依靠技术革新来实现利润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 2.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 (1)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 (2)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3)全媒体不断发展,能够最大程度汇集各种渠道的信息,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3.人类视野发生了新的变化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进而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使思维方式发生改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联系所学知识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分析现代科技进步对生产力、劳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的革命性意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技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并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明白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代科技的发明与创新,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材料: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工具。……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爱因斯坦 请同学们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 (1)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全球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领域,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3)互联网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社会,往往使部分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容易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的信息,学会客观辩证的分析问题,科学技术在带给我们美好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需要我们科学运用并加以防范,培养对历史的思辨能力,加强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提升。 4.本课小结 【设计意图】梳理本课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 结尾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