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3 23:1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历史 年级 高二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教科书 书 名:《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 了解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带来的商业贸易变化尤其是经营方式的创新。 2. 通过选取各类史料,分析近代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变化的内在关联。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世界市场的形成及近代商业贸易变化中经营方式的变化。
教学难点: 对商品交易所、股份制公司、银行等新概念的理解。对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发展变化关系的认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用一副漫画进行导入,漫画的内容是17世纪一位叫波莱特的小朋友关于食物的梦想。 教师提问:这位小朋友最想吃的食物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杯来自中国的茶。她的餐桌上有一个清朝人的形象,手里面端的是来自中国的茶。 教师提问:在17世纪的时候,要“掷三银块”,才能“饮茶一盅”,茶是奢饰品,是梦想。到了18世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展示材料: 材料一 1744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第尔林对诺丁汉郡的观察: “这里的人们不能没有茶、咖啡和巧克力,尤其是茶,被人们大量且广泛地饮用……一位衣衫褴褛、满脸油污的妇女走进店里,后面还跟着两个孩子,……她要一便士的茶和半便士的糖,当店主忙着为其服务的时候,她说:‘恩先生,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我被禁止每天喝点茶,我就无法活了。’” ——刘章才《18世纪中英茶叶贸易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学生回答:一位衣衫褴褛、满脸油污的妇女花一便士买到了茶,茶变成了普通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大众商品。 教师提问:为什么茶叶会在欧洲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茶叶的欧洲之旅,一起来看看其背后的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首先,我们来看看茶叶的传播过程。 第一部分:茶——世界市场的见证者 材料二: 时间茶叶传播概况先秦 巴蜀已经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 西汉 茶叶传到了中亚乃至西亚,并向东传入了日本。 17C 1610年,荷兰将首批茶叶作为商品运回欧洲;1670年,美洲殖民地已经开始饮茶。一直到17世纪中后期,阿姆斯特丹都是欧洲的茶叶供应中心。18C 1759年,在距首次进口茶叶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英国的茶叶贸易量增长了18000多倍。伦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与转卖市场。 19C初 茶文化传播到大洋洲 19C40S 英国开始在印度阿萨姆地区开辟茶叶种植园,盗取中国优质茶种。 19C后期 英国在锡兰、非洲设茶叶工厂,大规模生产红茶(比如立顿)。
——据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刘章才《十八世纪中英茶叶贸易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等整理 教师提问:请大家根据表格信息,思考茶叶的传播范围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茶叶先是从中国传到了中国周边的中亚、西亚、日本等地区,到17、18世纪后,传到了欧洲、美洲,后又传到了大洋洲,非洲都开设茶叶工厂,茶叶从中国传到了全世界。 教师提问:从茶叶的传播范围来看,茶叶是世界市场形成的见证者。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及表格信息思考第二个问题,推动茶叶走向世界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学生回答: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西汉时,推动茶叶传到中亚、西亚的重大事件是丝绸之路,这一时期还是区域性市场;到了17、18世纪,推动茶叶传到欧洲、美洲的重大事件是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这一时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到了19世纪,英国开始开辟自己的茶叶种植园,主要是工业革命之后,英国需要开辟更多的原料产地,因此要打破中国对茶叶的垄断,这样,也使得更多的地区被纳入世界市场。到了19世纪后期,英国开办茶叶工厂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资本输出,比如大家熟悉的立顿,就在锡兰开办工厂,大量生产红茶,这也使得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最后请同学们思考,把中国茶叶推向世界的主导国家有何变化呢? 学生回答:从荷兰到英国。 教师提问:为什么是这两个国家呢?英国又何以后来者居上呢?我们先从地理位置上找找原因。展示地图 ——地图出自《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习图册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20年9月第1版,第39页。 教师提问:从地图上看,荷兰与英国有哪些地理优势? 学生回答:荷兰与英国位于大西洋沿岸,而大西洋沿岸此时是世界贸易中心,地理位置优越。 教师提问:但是大西洋沿岸还有其他国家,这就意味着荷兰和英国还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接下来,我们从商业贸易的变化,尤其是经营方式的变化与创新来找找原因。 第二部分:茶——商贸变化的亲历者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这幅图片,你一眼看过去,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大建筑物里有很多人。 教师提问:但这是1531年安特卫普设立的第一个商品交易所。既然是商品交易所,为什么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不是商品?这种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是如何进行的呢?请大家在材料里找找原因。 材料三:一个大市场可以保证产品和销售条件的专门化。……个别商品大量连续的交易使销售开始按样品进行。例如,伦敦的商人可以在这些市场上购买波罗的海的谷物,而只需验看样品和留下样品。销售者担保交付的货物会比样品好或较好。 ——D.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 学生回答:是用样品进行交易的? 教师提问:用样品进行交易会带来怎样的便利呢?假如你有一千吨的粮食要拉到市场去卖,到了市场以后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买主,于是你不得不把粮食拉回家,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大笔运输费用。但是商品交易所的样品交易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学生回答:可以节省交易费用,大大增加贸易量。 尽管当时的安特卫普不在荷兰,但这么好的交易方式,荷兰立马模仿,阿姆斯特丹也有了粮食交易所。尤其是当安特卫普因战乱衰落后,其优势地位立马转移到荷兰,荷兰因此成为欧洲商业中心。但荷兰还想开拓更广的海外市场,此时的东方贸易路线被葡萄牙控制,怎样才能取得找到突破口呢?直到一个荷兰人的出现带来了转机。 材料四:有一个叫范·林斯柯顿的荷兰人在1588年决定去遥远的东方碰碰运气。1592年,他回到了荷兰,并将自己的经历写了下来。在书中他写道,他发现了一条可以绕过葡萄牙控制的马六甲海峡到达更远东方的航线。听到这个消息,阿姆斯特丹的商人大受鼓舞,决定开启去往东方的冒险之旅。 ——据威廉·伯恩斯坦《茶叶、石油、WTO:贸易改变世界》整理 情景模拟: 茫茫大海,危机四伏,有海难,有海盗。海外贸易更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撑。假如你是阿姆斯特丹的商人,你会用哪些合理的方法来规避风险,筹集资金? 教师提问:请大家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分享你们的智慧。 分组讨论后学生回答:可以通过合股、合资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可以寻求国家的支持与帮助。 教师提问:当时的荷兰确实成立这样一家拥有政府特权的新型股份制公司——荷兰东印 度公司。当时英国也成立了一家东印度公司,这两所公司有什么区别吗?我们通过材料来一起分析一下。 公司首次筹集资本投资方式VOC 荷兰650万盾(约50万英镑) 以10年为期,在出资期间不得擅自撤资退股。一般的公司股东平均能收到20%的分红。 EIC 英国约6.8万英镑 每完成一次远航,本金与收益都会回馈给每个股东。
材料五: ——据(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整理 教师提问:从首次筹集资本来看,两所公司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首次筹集资本为50万英镑,比英国公司多了很多。 50万英镑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英国一个熟练的工匠全年无休地工作一整年,也只能有10英镑的收入,要挣50万英镑意味着他要干5万年。这是一笔巨款,有了这比巨款,荷兰东印度公司实力大增,使得荷兰取代了葡萄牙的亚洲贸易。 教师提问:从投资方式来看,两所公司又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回答: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投资时间长,以十年为期,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投资时间短,更像是一个临时合股公司。 教师提问:从公司的长远发展来看,哪种投资方式更有利于公司的稳定? 学生回答:荷兰。 此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实力是比不上荷兰的,那英国是如何实现后来者居上呢?必然要进行改革。1657年,克伦威尔对东印度公司进行了改进。 材料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657年克伦威尔推出改革计划,一是取消投资额和收益在单次航海结束后即分配清算规则,代之将盈利向股东分配的规则……股份是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确立了每名股东的投票权和参加股东大会的权利,推动东印度公司治理向民主化方向转型。 ——王勇华《政商之殇:东印度公司兴衰启示》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材料概括有哪些改进措施? 学生回答:第一点是取消单次分配清算原则,使得英国东印度公司有了永久股份,第二点是股份可以自由买卖,第三点是公司管理更加民主化。 教师提问:这些改革措施能解决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困境吗? 学生回答:第一点措施能使公司运营更加稳定,第二点股份自由买卖意味着人们可以在伦敦的证券交易所买到公司股票,公司可以面向全社会集资,第三点管理民主化可以提高股东的积极性。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资金雄厚,尤其是后面两个措施,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所没有的,使得股份制公司的发展更加完善。同时东印度公司还有一系列的特权,这样一个既有权,又有钱的公司会对英国的商业扩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助推英国的殖民掠夺,加快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也使得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教师: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国不可避免地卷入到了同其他国家战争中去。在17世纪,打一场仗需要花费几千万英镑,国家财政难以负担,国王没钱了,可以找谁借呢?找你们借,你们会愿意借吗? 学生回答:不愿意借,怕国王会欠债不还。 教师:英国国王还真没少干这样的事儿。在查理二世的时候,他宣布国家无力偿还债务,当时就使得5个早期银行家破产,因为有这样的先例在,人们并不愿意借钱。但是当为解决英国财政危机的英格兰银行建立后,情况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七:短短11天内,1286个伦敦商人以黄金和白银的形式向英格兰银行提供了120万英镑的股本金。 ——查继宏《应该知道的金融常识》 学生回答:人们变得愿意借钱了。 教师: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给了人们信心呢? 材料八:1694年6月议会通过的筹款法案赋予英格兰银行按进口船只吨位收取关税的权利,该项税收是对英格兰银行借予政府贷款本息的担保。 ——孙立新《英格兰银行简史》 材料九:英格兰银行向政府提供120万英镑的贷款,作为回报,银行长期拥有银行券发行等特权。 ——沈素萍《世界著名银行简史》 学生回答:议会给了英格兰银行还款保障,同时英格兰银行还获得了政府给予的特权。 教师:这样一个既有还款保障,又有政府特权的银行,人们对它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都愿意购买它的股票,这样国家信用制度建立起来了,英格兰银行也成为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英国的财政危机解决了,对外扩张有了保障,也使得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创新,使得荷兰和英国取得了辉煌成绩,尤其是英国,能够后来者居上,成为19世纪中期世界贸易的中心。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这些新的经营方式也传到了中国。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除了经营方式的变化,大家还能说出纲要下已经提到的其他变化吗? 学生回答:贸易中心的转移,商品种类和流通量的增加,贸易格局的变化。 教师提问: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世界市场推动商业贸易的变化,而商业贸易的变化也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张,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三部分:茶——当下创新的期待者 回望我们这节课,我们不仅要看到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更要看到扩张背后的创新,正如当下中国茶叶面临的困境。 材料十 当今世界的三大饮料中,茶叶品牌首推英国立顿。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却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茶品牌。由于缺乏品牌效应,七万家中国茶厂在总体实力上竟难敌一家英国立顿,立顿茶业年产值相当于中国茶业年产值的七成。中国茶何时才有叫的响当当的品牌。 ——陈冀:《七万中国茶厂,为何不敌一家立顿?》,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12月17日 为何七万中国茶厂不敌一家立顿,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缺少创新!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