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科书 书 名: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能够将城市化置于近代以来世界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时空框架下,从多个不同视角认识中外 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2.能够基于史料分析,通过不同阶段世博会展品内容和主题的变化,辩证认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存在的问题。 3.能够通过21世纪中国针对城市化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认识,为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和谐城市而努力奋斗。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教学难点: 从多个不同视角探究城市化的进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通过对比亚里士多德对城市的评价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进入本节课的主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古今对比,理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中,而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它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尤其是近代以来城市化的推进,促进了人类美好生活的实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 呈现教材中“城市化”的诸多表现,说明城市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城”长史。接着以美 国城市芝加哥为例,创设“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日与夜”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这次世博会上展出的摩天轮、电灯等,切入“从世博会看近代以来的城市化”教学主线。 一、“城”长的动力 教师出示学生课前整理的“世界博览会一览表(1851-1933)”,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思考这些展品的共性——工业文明的成果,城市发展的产物。 学习任务1:多重建构·探究城市化的动力 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首次世博会在英国诞生的原因,并用思维导图描绘工业化、城市化、世博会三者的关系,重点理解“工业化如何推动城市化进程”。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整理的世博会展品表格,既为学生深入思考提供了认知起点,也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初步掌握了搜集和整理史料的方法;用思维导图描绘三者关系,有利于提升学生基于史料进行逻辑建构并做出历史解释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背后的动力引擎是工业化,即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唯物史观。 二、“城”长的足迹 学习任务2:多维视角·探究城市化的进程 视角1:“望远镜”——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1950-2015年)”数据图,并结合所学,分别梳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长的足迹,比较其差异。 城市化开始于掌握生产力先机的西方国家,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一方面是被卷入的,呈现出被殖民化特征,另一方面在开始时间和城市化水平上具有滞后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变缓,但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城市化速度突飞猛进。 设计意图:通过横纵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近代以来世界工业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因果联系和时空差异。 视角2:“多棱镜”——阅读“世界博览会一览表(1851-1933)”,分组阐述世博会从哪些方面体现“城”长的成果。 展品归为以下几类:革新建筑技术,丰富生活服务,创新生活方式,密切交流联系,便利交通出行。可以将之概括为居住条件改善和基础设施发展两大方面。 设计意图:基于史料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名言的含义——世博会是科技成果的收藏者和展示者,更是城市文明演进的承载者和推动者。 视角3:“显微镜”——从上海煤气路灯管窥近代中国“城”长的特点。 从时间上看,近代中国城市化始于鸦片战争之后,起步较晚;从空间上看,主要集中于一批通商口岸,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但其他地方依然以农村为主,发展很不平衡。但即便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城市化水平依然有限,在新旧杂糅的过程中城市逐步实现新陈代谢。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插图“清末上海街道的煤气路灯”创设情境,结合材料思考上海煤气路灯出现的背景、意义和上海市民对煤气路灯态度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城市化具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特征,深化对视角1的理解。 三、“城”长的挑战 学习任务3:多类史料·探究城市化的挑战 首先,教师出示学生课前整理的1935-1970年以及1970年至今的世博会主题表格,引导学生得出世博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变成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世博会不断变化的主题,直指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与挑战。 其次,教师出示学生课前预习的“史料阅读”、“问题探究”、插图等教材辅助史料,让学生判断史料类型,说明史料价值,并引导学生从中概括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问题。 再次,链接选择性必修二第5课、第14课和第15课,引导学生归纳人类为解决城市化问题已经采取的措施。 最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如何看待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分小组讨论,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还有哪些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多种类型的教材史料,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通过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世博会主题的变化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使学生理解:城市化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会面临诸多问题,要全面辩证地评价城市化;城市化的问题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出现的,随着城市化进一步发展,部分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四、“城”长的愿景 学习任务4:多元思考·畅想城市化的未来 在任务3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近年来世博会和国家重大会议上对“城”长愿景的畅想和实践,例如: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建立“和谐城市”,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展出的“智慧城市”、2022年中共二十大上强调建立“人民城市”…… 设计意图:西方城市化强调先进发达,却忽视了公平、平等和人文关怀。中国虽然是后发城市化国家,但却为21世纪的城市化提供了新方案:“和谐城市”是对如何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问题的回应;“人民城市”则揭示了城市化的核心应以人为本。“智慧城市”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背景下生产力水平提高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通过从多个不同角度畅想城市化的未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环节三:总结升华】 教师出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的英文翻译Better City,Better Life,提出问题:“ ? 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最后总结:100多年前,一切关于城市文明的进步始于世博会,但关于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思考却不会止于世博会。世博会引发的关于未来城市化的思想火焰,或将点化我们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全球化时代,进而照亮整个世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英文翻译,发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的“城市”是一个动态发展、渐趋完善的城市,从而鼓励学生课后持续思考。首尾呼应,使学生深化对本课主旨的理解。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