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课文14.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 施教者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盯、治、怪”4个左窄右宽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学习课文第一、第四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第一、第四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关系。
预设教学流程
观赏葫芦,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都会什么乐器啊?那你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出示葫芦丝)对,它也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你听。(播放音效一小段葫芦丝)葫芦丝是用什么做的知道吗?(葫芦)(出示PPT葫芦这个生词),板书“葫芦”,念好轻声。 2.了解葫芦自古以来的功用,葫芦文化。(课件出示相关葫芦制品,葫芦工艺品图片)葫芦的作用可大了,(相继出示图片)它不仅可以做成葫芦丝,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它还可以装水,装酒。嫩的时候还能够炒起来吃呢!怪不得有一个人说——(指板书题目)(我要的是葫芦) 3.那这个人究竟得到葫芦了吗?让我们赶紧走进这个故事,请小朋友打开语文书,自己自己读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开始吧。 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动笔圈圈本课生字,同桌合作互读,归类识字。 教师和学生合作串读课文,相机正音,反馈评价。 随文识字:“藤”是后鼻音,借助插画,了解藤的特点,出示“葫芦藤”拓展生活中常见的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帮助识字。 图文对照,梳理因果 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至第三句。 (1)学习课文第一句(出示):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思考:句子中“一颗葫芦”和课题中“葫芦”意思一样吗? (2)结合观察第一幅插图,联系上下文,明白“一棵葫芦”是包含: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 (3)感受葫芦的生字顺序: ①思考: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 动笔画出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②用“△”标出一连串的动词。(板书:种了 葫芦,长满了 绿叶,开出了 小花,挂了 小葫芦) ③利用选义项的方式,理解“谢”在文中的意思。 (4)指导朗读,规范学生语言。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②借助以下关键词(出示):种了、长满了、开出了、花谢以后、挂了。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种植经验,尝试有序表达。 学习第一自然段第四至第五句,感受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1)指导有感情朗读句子(出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体会感受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满意之情。 (2)关注种葫芦人的行为,抓住关键词“每天、看几次”,指导重音朗读,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喜爱与渴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导语:可是没过几天,原本长得这么好的葫芦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棵葫芦怎么了? (2)自由读,同桌交流。 (3)比较发现,感受表达的生动。 出示句子: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4)指导重音朗读,抓住“更,慢慢地,一个一个”,感受蚜虫,叶子,小葫芦三者之间的联系。 书写指导,练习写字 学写汉字“棵,盯,治,怪”。 (1)学生看范字,归纳“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 (2)教师提醒“棵、怪”中穿插笔画位置,同时边范写边说明各个笔画的注意点。 棵:“果”字的撇捺要舒展。 盯:“丁”旁横拉长一些,竖钩收笔靠近竖中线。 治:第四笔撇折的折点在田字格的中心左侧。 怪:右上部“又”撇捺舒展开,右下部“土”最后一横不宜超过撇捺的宽度。 (3)学生书写,组词。 (4)交流反馈。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好多新的字宝宝,而且还见到了一棵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后来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下课。
板 书 设 计 我要的是葫芦 种了 葫芦 长满了 绿叶 开出了 小花 挂了 小葫芦 教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