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 课题 18.《童年的水墨画》 施教时间
教学 目标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难懂的句子。 2. 激发阅读童诗的兴趣,尝试用童诗记录自己的童年生活。
教学 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难懂的句子。
教学 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难懂的句子。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回忆策略 1.指名背诵《溪边》。 2.指名回忆并概括《溪边》的学习策略,将学习要点通过板书形式呈现出来。 二、迁移策略,学会阅读 1.组织开展小组学习: (1)运用诗歌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江上》《林中》。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组织交流学习成果。 (1)交流《江上》的学习成果。 ①指名朗读诗歌,说说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抓住“拍水戏耍、拨动、你拨我溅、钻入、出水、一阵水花、两排银牙”等词语说说从《江上》这首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指名说说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④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交流《林中》的学习成果。 ①指名朗读诗歌,并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交流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抓住“松树、清清爽爽、松针、雨珠、明明亮亮、小蘑菇”想象林中的景物,抓住“一声欢叫”“一个个斗笠像蘑菇”等想象孩子们在林中捡蘑菇的情景。 ③指名交流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 ④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三、整体对比,简要赏析 1.指导学生将三首诗歌联系起来,思考:这三首诗歌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组织学生交流。 (1)组织学生从内容、情感的角度发现相同点。 (2)组织学生从表达角度发现相同点。 3.组织学生整体朗读。 四、布置作业,尝试创作 1.指导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 2.尝试用童诗的形式记录童年趣事。 学生背诵古诗。 1.学生交流,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2.学生交流汇报曾几的资料。 3.学生交流对诗题的理解。 《三衢道中》是三衢山的道中 4.学生合作进行学习。 (1)按停顿朗读古诗。 (2)交流词语的意思。 (3)学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说说整首诗的内容。 (4)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5)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朗读古诗。 (6)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配画。 根据古诗的内容评价其他作品。 发挥想象,描述画面。 (7)背诵古诗。 5.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6.认读会写的字。 7.给生字组词,巩固生字。 8.学生观察字形: “梅、溪、泛、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写时左窄右宽。 梅:左右横穿插避让,右侧横间距匀称。 溪:右部分“爫”“幺”“大”,写得紧凑些。 泛:注意“之”的写法,笔画少而不散。 减:右部分不是“成”。 9.学生认真观察并书写。 10.欣赏评议他人的书写。 11.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完成配图、积累卡。 12.从课内到课外,利用多种手段,收集诗作。
板书 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江上 拍水戏耍、拨动、你拨我溅、钻入、出水、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林中 松树、清清爽爽、松针、雨珠、明明亮亮、小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