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人教版选修2)(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人教版选修2)(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13 15:34:28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人教版选修2)
流域的综合开发
(23高二下·辽宁营口·期中)荆江指长江干流枝城到城陵矶段,位于荆江南岸的松滋河、虎渡河和藕池河简称荆南三口水系。长江荆南三口水系在汛期分泄荆江水沙到洞庭湖。左图示意长江荆南三口水系及洞庭湖图,右图示意1959-2017年该水系水位、流量及流域降水量(图中数值是各时段的均值)。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2003~2017年时段荆南三口平均水位较之前显著降低,主要原因是( )
A.流域用水量增多 B.流域降水量减少
C.荆江补给量减少 D.河床淤沙量增大
2.2003年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与洞庭湖发生一定变化,与三峡水库运行前相比( )
①荆江河段冲刷加剧 ②洞庭湖水位上升
③洞庭湖泥沙淤积加重 ④洞庭湖枯水期提前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C 2.C
【解析】1.随着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流域用水量增多,但由于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结合材料“长江荆南三口水系在汛期分泄荆江水沙到洞庭湖”可知,荆南三口水位主要与荆江补给和降水有关,因此流域用水量对于荆南三口平均水位影响较小,A错误;由图可知,荆南三口平均水位显著降低,但流域降水量变化不大,B错误;由材料“(位于荆江南岸的)长江荆南三口水系在汛期分泄荆江段水沙到洞庭湖”可知,荆南三口平均水位受荆江补给量影响大,荆南三口水位下降显著,主要原因是荆江补给量减少,因为2003年后三峡水库开始蓄水,C正确;荆江补给量减少,携带泥沙量减少,河床淤沙量减少,D错误。故选C。
2.三峡水库拦截泥沙,三峡水库下游含沙量减少,荆江河段冲刷加剧,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①正确,③错误;水库具有调节作用,枯水期洞庭湖水位上升,丰水期洞庭湖水位下降,②错误;三峡水库在河流汛期结束后,开始蓄水,会导致洞庭湖枯水期提前,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④正确,②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3高二上·辽宁丹东·期中)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每年6~10月定期泛滥,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青尼罗河上游地处埃塞俄比亚高原,白尼罗河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它源于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区。下图为尼罗河干支流地形剖面示意图和尼罗河流域图。据此完成下面3-5小题。

3.与白尼罗河相比,青尼罗河开发水能的优势是( )
A.汛期长,发电时间长 B.峡谷多,落差大,水能丰富
C.落差小,利于河流梯级开发 D.流量稳定,发电量季节变化小
4.尼罗河中上游修建水库,对其下游地区的影响可能是( )
A.海浪侵蚀相对加重,海岸线向陆地退缩
B.携带泥沙增加,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C.入海水量增加,三角洲面积变大
D.沿岸土壤肥力增加,土地盐碱化减轻
5.尼罗河枯水期时径流量主要来自白尼罗河的主要原因是( )
①该季节青尼罗河处于枯水期,径流量小 ②青尼罗河主要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蒸发、下渗量大
③白尼罗河上游湖泊补给,流量稳定 ④白尼罗河源于南半球,此季节得到补给,径流量较大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3.B 4.A 5.B
【解析】3.由尼罗河干支流地形剖面示意图可知,青尼罗河比白尼罗河落差大,峡谷多,水能丰富,是青尼罗河开发水能的优势,B正确,C错误。由于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地区,汛期比青尼罗河时间长,A错误。白尼罗河源头有维多利亚湖调蓄,流量比青尼罗河稳定,D错误。故选B。
4.根据题意“尼罗河中上游修建水库”,水库对河流径流量有调蓄作用,流入海洋的总体水量不变,C错误。但发生洪涝的机会就少,泛滥沉积的泥沙减少,因此下游的土壤的肥力下降,D错误。水库有滞留泥沙的作用,所以其下游河流携带泥沙减少,B错误。入海泥沙减少,三角洲面积减小,海浪侵蚀相对加重,海岸线向陆地退缩,A正确。故选 A 。
5.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尼罗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从图中看,青尼罗河发源埃塞俄比亚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10月至次年6月为旱季枯水期,水量少,此时尼罗河也为枯水期,①正确,②错误。从图中看白尼罗河发源于维多利亚湖,湖水补给较稳定,③正确。结合材料可知,白尼罗河发源于南半球热带草原区,10月至次年6月为其雨季,降水较多,径流量大,④正确;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高二上·山东日照·期中)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70%的水能资源集中在我国云南河段。我国已在该流域建成11个大、中型水电站,并对梯级开发的水电站统一管理。考虑到下游国家的利益,我国每年都会将澜沧江大型水库调度情况通报给下游国家。下图示意澜沧江干流开发力度最大的河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梯级开发的突出意义是( )
A.改善航运条件 B.提升防洪灌溉能力
C.增强生态保护 D.稳定并增加发电量
7.我国将澜沧江大型水库调度情况通报给下游国家的目的是( )
A.加强河流上、下游的配合,统筹管理流域内水资源
B.统一布局上、下游工业类型,加强国际间产业合作
C.征收下游国家的费用,便于我国流域内河流的整治
D.信息共享,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流域内旅游的价值
【答案】6.D 7.A
【解析】6.湄公河沿岸属于季风气候,季节降水变化量大。通过梯级开发,可以增大河流枯水期的水量,可以调节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合材料“我国已在该流域建成11个大、中型水电站,并对梯级开发的水电站统一管理”可知,梯级开发能稳定并增加发电量,D正确;上游流经峡谷中,河道狭窄,水流很急,梯级开发对改善航运效果不明显,A错误;当地降水丰富,灌溉用水较为充足,因流速较快,防洪压力较小,B错误;结合材料“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70%的水能资源集中在我国云南河段”和“我国已在该流域建成11个大、中型水电站,并对梯级开发的水电站统一管理”可知,梯级开发主要是稳定并增加发电量,而不是增强生态保护,C错误。故选D.
7.澜沧江大型水库调度情况通报给下游国家,可以加强河流上、下游的配合,统筹管理流域内水资源,而不是提高流域内旅游的价值,A正确,D错误;工业布局主要是根据本国的资源、市场、交通等因素决定的,B错误;澜沧江大型水库调度情况通报给下游国家,不是为了征收下游国家的费用,C错误。故选A。
(23高二下·辽宁抚顺·期中)《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以长江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8-10小题。
8.长江经济带以长江为依托,主要是因为长江提供了( )
A.水资源 B.水能资源 C.鱼类资源 D.航运条件
9.在长江经济带中,中游城市群武汉的地理位置优势是( )
A.位于交通枢纽 B.矿产资源丰富 C.经济发达 D.劳动力丰富
10.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应( )
①禁止开发森林资源②禁止捕鱼③调整农业结构④发展节水农业
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8.D 9.A 10.C
【解析】8.长江沿线城市众多,经济发达,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故长江经济带以长江为依托,主要是因为长江提供了航运条件,促进货物流通与贸易发展,D正确;水资源、 水能资源、 鱼类资源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有影响,但不是主要条件,ABC错误;故选D。
9.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通过水陆交通,武汉可与四川、陕西、河南、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以及湖北九省相通,故在长江经济带中,中游城市群武汉的地理位置优势是取决于其位于交通枢纽,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应是合理开发森林资源,而不是禁止,①错误;禁止捕鱼不利于经济发展,应当是合理捕捞,②错误;调整农业结构,可以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③正确;发展节水农业,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绿色发展,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及黄河的调水调沙
(23高二下·江苏扬州·期中)2013年以来长江上游实现梯级开发,综合效益明显提升,2023年10月12日三峡水库蓄水水位接近175米。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2003~2012年间,三峡水库的水沙关系( )
A.总体呈现正相关 B.总体呈现负相关
C.先正相关后负相关 D.正负相关交替
2.2013年以来,入库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上游( )
A.水库运行 B.水土保持
C.用水增多 D.降水减少
3.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所发挥的环境效益表现在( )
A.降解更多的污染物 B.减少大气环境污染
C.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 D.改善下游通航条件
【答案】1.A 2.A 3.B
【解析】1.读图可知,2003~2012年间,三峡水库径流量、输沙量大致呈正相关,因此该时段内三峡水库的水沙关系总体呈现正相关,A正确,BCD排除;故选A。
2.结合材料“2013年以来长江上游实现梯级开发,综合效益明显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游水库修建后,拦水拦沙,导致入库输沙量减少,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上游水土保持,B错误;上游人口和经济规模较小,用水增多对径流量影响不大,不会导致入库输沙量减少,C错误;降水变化小,D错误;故选A。
3.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发电量大,所发挥的环境效益表现在以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可大量减少火力发电产生的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减少了大气环境污染,B正确;三峡水库蓄水后,降低该河段径流流速,不利于降解更多的污染物,不利于水体的净化,A错误;鄱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与湖区和赣江流域有关,C错误;改善下游通航条件不属于环境效益,D错误;故选B。
(23高二上·陕西咸阳·期中)下图是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和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图。读图完成下面4-6小题。
4.图中乙地黄土层的厚度最可能是( )
A.83米 B.146米 C.185米 D.234米
5.对于图中四地叙述合理的是( )
A.甲地适宜进行新农村建设 B.乙地较丙地更适宜发展林牧业
C.丙地适宜开发梯田 D.丁地水能资源丰富
6.若该地壳稳定,一年后对甲地海拔重新测量,其海拔明显增加,则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乙地退耕还林 B.丙地森林遭到砍伐 C.丁地育林育草 D.甲地林地遭到破坏
【答案】4.C 5.A 6.B
【解析】4.乙处海拔为850~860米,乙处基岩高程是650~700米,黄土层厚度是用海拔高度减去基岩高程,由此可判断乙地黄土层厚度范围是150~210米,C在此范围内,正确,A、B、D错误。故选C。
5.甲地地形平坦开阔,地势相对较低,适合建设新农村,A对;乙地地形平坦,更适宜建梯田,丙地坡陡,比乙地更适合发展林牧业,B错;丙地等高线密集,坡较陡,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修建梯田,C错;丁地位于山谷,地形相对平坦,落差小,水能资源不丰富,D错。故选A。
6.图示甲是黄土塬下的一条沟,一年后对甲地海拔重新测量,其海拔明显增加,可能是丙处的水土流失加剧,大量的泥沙堆积在甲处形成的,丙是沟谷地形,若森林遭到砍伐会加剧其水土流失,B对;乙在黄土塬上,地形平坦,发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较小,退耕还林对甲地影响小,A错;丁在沟谷最末端,育林育草会减少其水土流失量,不会增加甲的高度,C错;甲本身是沟地,林地破坏,会让甲地海拔更低,D错。故选B。
(23高二下·福建仙游·期中)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其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形成了地上悬河。据研究表明,黄河下游细沙(粒径小于0.025mm的泥沙)对河道淤积影响不大,粗沙(粒径大于0.05mm的泥沙)淤积严重。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一座集减淤,防洪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
其通过与三门峡水库等水库的联动,在黄河主汛期来临前进行的调水调沙减轻了黄河泥沙淤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下图为小浪底水利枢纽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
7.调水调沙过程中,小浪底水库开闸放水后,三门峡水库才开闸放水的主要目的是( )
A.为小浪底水库蓄水提供水源 B.冲刷小浪底水库库底泥沙
C.保证三门峡与小浪底水位差 D.排出三门峡水库库底泥沙
8.实施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河口处三角洲泥沙粒径( )
A.从海洋向陆地方向减小 B.总体减小
C.从黄河向两侧方向增大 D.总体增大
【答案】7.B 8.D
【解析】7.根据材料“其通过与三门峡水库等水库的联动,在黄河主汛期来临前进行的调水调沙减轻了黄河泥沙淤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可知,在调水调沙过程中,小浪底水库开闸放水后,三门峡水库才开闸放水的主要目的是由小浪底上游的三门峡水库泄洪,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冲刷小浪底库区沉积的泥沙,B正确;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联动调水调沙,因此不是为小浪底水库蓄水提供水源,此时小浪底要腾出库容,为之后的雨季防洪做准备,A错误;加大了三门峡与小浪底水位差,C错误;可以排出三门峡水库库底泥沙,但不是联动调水调沙的目的,D错误。故选B。
8.实施调水调沙期间,下游河流的流量加大,流速加快,含沙量增大,携带的泥沙颗粒大,黄河河口处三角洲处沉积的泥沙粒径总体增大,B错误,D正确;在入海口处地势变缓,受海水顶托作用,越向海洋处河流流速越小,沉积的泥沙颗粒越小,因此从海洋向陆地方向泥沙粒径增大,A错误;在入海口处黄河水会从主干流方向出现侧向漫溢流,但侧向漫溢流水量小,沉积的颗粒会较小,因此从黄河向两侧方向泥沙粒径会减小,C错误。故选D。
(23高二下·辽宁沈阳·期中)小浪底水利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工程规模宏大,水沙条件特殊,2001年12月全部竣工。下图是黄河靠近入海口某水文站1976~2018年输水统计图。完成下面9-10小题。
9.相比1976-2001年,2002-2018年洪峰提前的原因是( )
A.气候变化 B.水库调节 C.植被恢复 D.耗水减少
10.黄河口径流量变化将导致( )
A.入海口海潮入侵次数增加 B.黄河三角洲面积出现萎缩
C.黄河下游河段通航价值提高 D.河口地区地下水位变幅变小
【答案】9.B 10.D
【解析】9.读图分析,与1976-2001年相比,2002-2018年该水文站径流量峰值降低,且峰值出现的时间由8月提前到7月。这是因为水库提前放水导致峰值提前出现,是为了调蓄汛期时的径流量,B正确;与气候变化关系不大,A错。植被恢复会使峰值推退,C错误。耗水减少不会导致洪峰提前,D错。故选B。
10.小浪底水库2001年12月全部竣工,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相比于1976~2001年,2002年~2018年,黄河口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河口地区地下水受河流水补给的季节变幅减小,D正确。海潮入侵次数受海潮发生次数决定,且地上河受海潮入侵影响小,A错。尽管输沙量减小,但淤积量仍大于侵蚀量,所以黄河三角洲面积并没有出现萎缩,B错。黄河下游河段径流量减小,通航价值降低,C错。故选D。
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
(23高二下·浙江·期中)欧洲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气输入地区,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在甲乙两地间修建了“北溪二号”天然气输气管道。2022年9月底,位于波罗的海海底的天然气管道发生多处泄漏。下图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德国大量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原因是( )
①德国天然气产量小,供需矛盾突出 ②使用天然气无污染,对环境影响较小
③德国经济发达,对天然气需求量大 ④距离俄罗斯近,运输成本低
⑤德国国内煤炭资源枯竭,石油资源匮乏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2.该受损管道近期修复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有( )
①冬季水温低,施工困难②海域盐度高,设备受损③海底水压大、不易作业④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1.D 2.C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天然气储量、产量很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大,冬季冷湿,大部分地区需要天然气取暖,因此天然气需求量大,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①③正确;德国注重环保,多使用比较清洁的能源,天然气为低污染能源,相对于传统化石能源,对环境污染小,但不是无污染,②错误。德国天然气进口来源主要是俄罗斯,相距较近,管道运输成本较低,因此大量进口天然气,④正确;德国国内煤炭资源面临枯竭,还没有枯竭,⑤错误。排除ABC,故选 D 。
2.输气管道纬度较高,冬季水温低,易结冰,施工困难,①正确;该海域为波罗的海,盐度低,②错误;输气管道位于海底,水压大、不易作业,③正确;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④错误;排除ABD,故选C。
(23高二下·辽宁沈阳·期中)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下图为中缅油气管道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3-5小题。
3.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建设主要是基于( )
A.区域交通运输能力的增强 B.沿线地区油气资源开发
C.降低途经地区生态环境压力 D.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需要
4.中缅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所遭遇的最主要困难是( )
A.终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 B.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穿越河流数量多
C.生态环境脆弱,环保投入大 D.沿线人口与建筑物稠密,拆迁费用高
5.中缅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结束了滇、黔、桂地区没有天然气管道的历史。中缅天然气管道贯通对滇、黔桂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
A.促进能源资源的开发 B.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C.减轻地震灾害的危害 D.减轻大气环境污染
【答案】3.D 4.B 5.D
【解析】3.中缅油气管道的开通促进了我国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该工程绕过了马六甲海峡,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的安全性,所以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建设主要是基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需要,D正确。AB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加大途经地区生态环境压力,C错。故选D。
4.中缅油气管道沿线山高谷深,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管道穿越了多条河流,山地隧道与穿江工程是中缅油气管道建设最大的难点,B正确。冬季降水少,A错。区域气候湿热,水热充足,生态环境并不脆弱,C错。沿线人口与建筑物相对稀疏,拆迁费用较低,D错。故选B。
5.贯通中缅天然气管道有利于改善滇、黔、桂地区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的消费比重,减轻大气污染,D正确。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使得滇、黔桂地区能源结构多元化,滇、黔桂地区煤炭等能源开发减缓,A错。对滇、黔桂地区旅游业、地震等影响不大,BC错。故选D。
(23高二下·辽宁协作校·期中)1950年,台湾岛架设最早的电力调配工程——“东电西送”,将中央山脉东侧的水电通过高压线翻越古道输送到西部。1998年,台湾岛建成另一条翻越中央山脉的“西电东送”线路。21世纪又建成自高雄到台北的“南电北送”线路。图示意台湾岛“东电西送”路线,据此完成6-8题。
6.推测台湾岛“东电西送”架设的高压电线主要通过的地形为( )
①鞍部②山谷③山脊④山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从“东电西送”到多方向输电,主要是为了( )
A.增大发电产能 B.调整能源结构 C.推动基建进程 D.保障电网稳定
【答案】6.A 7.D
【解析】6.“东电西送”,将中央山脉东侧的水电通过高压线翻越古道输送到西部,期间会跨越中央山脉,地形复杂,山脊、山峰施工量大,架设的高压电线主要通过的地形为鞍部、山谷等地势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的地区,故A正确,排除BCD,故选A。
7.从“东电西送”到多方向输电,“西电东送”、“南电北送”等线路,主要是为了保障电网稳定,提供充足的电力,D正确,多方向输电不是为了增大发电产能,推动基建进程,故AC错误;多方向输电在于发电线路多,缓解电力分布不均的问题,不是为了调整能源结构,B错误,故选D。
(22高二下·辽宁协作校·期中)2021年9月10日,“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全段铺设完成。该天然气管道从俄罗斯经波罗的海海底到达德国,可绕开乌克兰和波兰等国,将天然气输送到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建成后,预计俄罗斯每年可向德国输送550亿立方米天然气。下图为“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8-10小题。
8.据图推测“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建设最有利的条件是( )
A.有地方政策大力支持 B.工程建设难度小
C.原有基础设施较完善 D.线路相对较短
9.“北溪二号”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有( )
①海底情况复杂②地质结构不稳定③部分海域封冻期长④技术储备不足
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8.C 9.C
【解析】8.材料中并未体现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A错误;工程线路较长,海底情况复杂,建设难度大,B错误;从图例中可以看出,有已经建好的北海天然气管道和众多节点,原有的基础设施较完善,C正确;线路跨海距离较长,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C,A、B、D错误。
9.北溪二号经过了海洋,海底的情况复杂,加大了建设难度,①正确;该地地质条件较稳定,②错误;由于纬度较高,气温低,部分海域封冻时间长,加大了建设的难度,③正确;俄罗斯技术水平高,④正确,故正确选项为C,A、B、D错误。
10.(23高二下·辽宁大连·期中)据报道,2022年8月13号,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全线贯通。该工程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部署的重点工程,下图是工程线路示意图。完成下题。
设计初期,该线路有南北两方案,但最终选择了北线方案。其优势主要是( )
A.输电线路短,输电速度快 B.技术更先进,输电能力强
C.建设成本低,维护难度小 D.避开城市群,占用耕地少
【答案】10.C
【解析】10. 从图中可以看出,南线、北线输电线路长度相差不大,故A错误;不管南线还是北线,技术水平是一样的,故B错误;南线经过山区海拔较高,冰区长度较大,河网密度更大,建设成本高,维护难度大,北线沿线地区地势起伏较小,冰区长度较小,河网密度较小,建设成本低,维护难度小,故C正确;城市群和耕地不是影响输电线路选址的主要因素,故D错误。所以选C。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4高二上·河南南阳·期中)虹吸效应是中心城市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的集聚现象,而扩散效应是中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溢出效应反映了两者叠加的影响。下图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时间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能( )
A.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环境改善 B.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
C.促进外围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D.促进城市间产业的分工协作
2.扩散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有( )
①带动周边中小城市产业发展 ②促进城市群的形成
③加快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 ④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关于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时经济联系密切 B.t1时经济要素空间流动规模最大
C.t2时中心城市经济要素无溢出现象 D.t3时城市群分工协作加强
【答案】1.B 2.A 3.D
【解析】1.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是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大量人口被吸引到大城市
后,区域中心城市的环境在短期内会遭到破坏,A错误;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是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通过吸引周边的资源,可以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B正确;虹吸效应是将外部资源集中起来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外围城市发展机会变少,C错误;中心城市产业向外转移,有助于促进城市间产业的分工协作,对应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D错误。故选B。
2.扩散效应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迁移一部分人口、转移一部分产业,较为低级的产业转移出去后,有利于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化升级,带动周边中小城市产业发展,①正确;周边的小城市在受到扩散效应后得到发展,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与中心城市共同构成城市群,促进城市群的形成,②正确;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处于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期,且扩散效应并不是流向中心城市郊区,不会加快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③错误;扩散效应使得中心城市产业优化升级,高素质人才被留下,但并不会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④错误。①②组合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t0时虹吸、扩散效应均不明显,说明经济联系并不紧密,A错误;经济要素空间流动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溢出效应等因素影响,t1时虹吸效应明显,但不能判读处此时流动规模最大,B错误;受扩散效应影响,t2时中心城市经济要素存在溢出现象,C错误;t3时受扩散效应影响,城市群分工协作加强,D正确。故选D。
(24高二上·湖北·期中)甲企业是美国一家电动汽车公司,2018年7月,甲企业电动汽车价格由于中美关系紧张在中国突发性上涨。对此,甲企业决定在上海市独资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工厂,规划年产50万辆高档纯电动整车(下图)。据此完成下面4-6小题。
4.甲企业决定在中国建设超级工厂,主要是为了( )
A.避开贸易壁垒 B.靠近原料产地 C.降低工资成本 D.拓展上海市场
5.甲企业选择我国上海布局超级工厂,主要是因为上海( )
A.消费水平较高 B.科技力量雄厚 C.产业链条完备 D.对外更为开放
6.临港新片区成为甲企业在上海建超级工厂的所在地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技术雄厚 B.土地广阔 C.交通便利 D.资金充足
【答案】4.A 5.C 6.C
【解析】4.结合材料“2018年7月,甲企业电动汽车价格由于中美关系紧张在中国突发性上涨。对此,美国T公司决定在上海市独资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工厂”可知,T公司主要是由于中美关系紧张,贸易战加剧,为了避开贸易壁垒,因此选址直接在中国建厂,A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我国更加靠近原料产地,B错;甲企业在中国建设超级工厂(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主要考虑有技术的劳动力,不是普通廉价劳动力,同时上海市劳动力成本相对我国其他省份是较高的,所以甲企业在中国建设超级工厂并不能降低工资水平,C错;甲企业到中国设厂,是因为中国及国际上巨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绝不仅限于上海市场,D错。故选A。
5. 结合所学可知,上海汽车工业基础雄厚,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强,产业协作关系好,产业链完善,C对;甲企业到中国设厂,是因为中国及国际上巨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绝不仅限于上海市场(消费水平较高),A错;甲企业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到中国投资建厂,主要依靠自身技术,而不是上海的科技力量,B错;上海相对于我国的其他地方在对外开放上并没有明显优势,D错。故选C。
6.上海临港地区是已经成形的工业区,工业配套设施齐全,对外交通便利(临港、且有跨海大桥与洋山港相连等),社会协作好,是工厂建设的优势区位,C对;上海临港地区技术力量不雄厚,该品牌工厂拥有自己的技术,A错;土地资源不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突出优势,B错;临港新片区“甲企业决定在上海市独资建设”提示该品牌工厂是依赖自己充足的资金,不是依靠临港区原来的资金,D错。故选C。
(22高二下·四川眉山·期中)作为对外投资的新方式,海外园区已成为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海外园区建设一般采用共商共建模式,但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仍面临诸多困境。下图示意高水平海外园区具备的关键优势。完成下列7-8小题。
7.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面临的最大困境是( )
A.产业规划不合理 B.融资渠道不畅通
C.人才培养不到位 D.政治经济风险
8.中国海外园区建设采用共商共建模式,有利于( )
①均摊投资建设成本 ②构建多方协调机制
③降低投资外部风险 ④消除文化制度差异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7.D 8.C
【解析】7.根据材料信息,海外园区的关键优势在于政策支持、良好的投资环境、共享信息和资源及集聚经济效应,中国海外园区建设采用的是共商共建模式,产业规划合理,A错误;园区实行信息和资源贡献,得益于集聚经济效应,融资渠道畅通,B错误;人才培养属于投资软环境,是海外园区的优势,C错误;对外投资面临着制度和文化的差异,所以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政治经济风险大,D正确。故选D。
8.海外园区建设属中国在外投资建厂,中国出资,外国提供优惠政策、便利设施和专业服务等,不属于均摊投资建设成本,①项错误;文化制度差异无法消除,④项错误;共商共建模式有利于构建多方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投资外部风险,②③正确。故选C。
(23高二下·辽宁丹东·期中)下图示意世界汽车产业四次大转移情况,据此完成下面9-10小题。
时间 世界汽车产业转移方向
1915年左右 欧洲→美国
1970年左右 美国→欧洲
1985年左右 欧洲→日本
1995年左右 欧洲、美国、日本→中国
9.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许多著名汽车生产公司生产线纷纷落户中国,使中国汽车产量迅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地形和气候条件适宜 B.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高
C.发达的经济和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 D.科技发展迅速,潜在市场广大
10.有关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肯定会削弱迁出区的经济实力
B.缩短迁入区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C.增加迁出区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外迁
D.解决迁入区的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9.D 10.B
【解析】9.汽车产业是技术和市场导向型产业,我国承接汽车产业主要是科技发展迅速,自身的制造业水平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我国汽车潜在市场广大,对外吸引力大,D正确。汽车产业与地形、气候无关,A错误。资源和劳动力数量对汽车产量影响不大,B错误。汽车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因果关系颠倒,而且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也并不发达,C错误。故选:D
10.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缩短移入区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B对。会促进移出区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实力,A错。减少移出区就业机会,增加人口外迁,C错。增加移入区的环境污染问题,D错。故选:B。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22高二下·山东菏泽·期中)近年来,中国纺织业积极地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国纺织业近向国际,布局全球。除了海外产能的加速扩展,纺织企业的海外投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2016年4月,山东某纺织集因完成了对法国某时尚服装集团的收胸。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与法国时尚服装企业相比,中国纺织企业的主要优势是( )
A.人力成本低 B.产业基础好 C.原料丰富 D.土地成本低
2.山东纺织企业收购法国时尚服装集团的主要目的是( )
A.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 B.避开关税壁垒
C.增加国外纺织品的进口 D.提高产品附加值
3.山东某纺织集团的收购该时尚服装集团有利于( )
A.降低劳动力成本 B.获得廉价原料
C.扩大欧洲消费市场 D.提高市场竞争力
【答案】1.A 2.D 3.D
【解析】1.中国纺织企业生产普通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与法国时尚服装企业相比,中国劳动力丰富且廉价,人力成本低,A正确。法国纺织业起步更早,产业基础好,B错误;和法国企业相比,中国具有原料、土地优势,但这不是影响纺织业主要区位因素,C、D错误。故选A。
2.中国纺织企业全球布局可谋求资源全球配置,通过品牌收购、渠道拓展、技术合作、资本运作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降低营销成本,但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不断进行转型升级,以此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提高产品附加值,D正确,A错误;避开关税壁垒、增加国外纺织品的进口不是其全球布置的主要目的,B、C错误。故选D。
3.山东某纺织集团的收购该时尚服装集团,接收了欧洲的员工,劳动力成本上升,A错误;欧洲企业原料成本高,B错误;决定欧洲消费市场是欧洲的消费人口、消费习惯、消费能力,不会因为一个企业的收购发生太大改变,C错误;山东某纺织集团可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创意,将自身从普通服装生产向高端服装生产转型,提高市场竞争力,D正确。故选D。
(22高二下·江苏淮安·期中)2020年11月15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目前成员国有15个。区域总人口、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约30%左右,是全球涵盖人口最多、最具潜力的自贸区。RCEP的签署意味着以后这15个国家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往来,10年内关税将为零。下图为RCEP成员国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4-6小题。
4.RCEP各成员国( )
A.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B.经济互补性强,利于深化合作
C.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多发 D.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
5.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RCEP,主要目的是( )
A.出口更多农产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B.进口更多的高科技产品,破除国外技术封锁
C.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更高质量的开放
D.帮助该区域更快发展,增强国际影响力
6.自贸区的建设对该区域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 B.拓宽市场空间,提高产品附加值
C.优化各国进口结构,增加消费成本 D.促进分工与合作,增加就业
【答案】4.B 5.C 6.D
【解析】4.RCEP各成员国主要有中、日、韩、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该区域里各成员国气候类型多样,不完全是季风气候,A错误。该区域有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方面互补性较强,利于深化合作,B正确。东亚处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多发,东南亚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多地震,但是澳大利亚处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震较少,C错误。绝大多数的亚洲国家人口稠密,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D错误。故选B。
5.RCEP签署国区域总人口、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较大,涵盖人口多、潜力较大的自贸区,在这个区域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往来,可以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往来,深化国内改革,实现产业升级,促进经济一体化,推动经济高质量的发展,C正确。向成员国出口更多农产品,并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且目前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制品,A错误。进口更多的高科技产品,不是引进技术,不能破除国外的技术封锁,B错误。中国积极推动RCEP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发展经济为主,D错误。故选C。
6.自贸区的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协调分配,轻工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向缺乏的国家出口、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向缺乏的国家出口等,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增加就业,D正确。跨国贸易对一些国家的生态环境反而是恶化,比如生产高污染产品出口到别的国家,A错误。自贸区的建设有利于各国拓宽市场空间,但不能对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有直接影响,B错误;优化各国进口结构,会减少消费成本,C错误。故选D。
(23高二下·河北邢台·期中)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和伊朗三国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同意恢复两国外交关系,三国表示愿尽一切努力,加强国际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图示意沙特和伊朗两国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
7.沙特和伊朗两国的共同之处有( )
①高原地形广布②石油资源储量丰富③热带草原气候为主,降水稀少④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中国和沙特、伊朗三国经济具有互补性,三国间的主要贸易往来最有可能的是( )
A.沙特自伊朗进口石油钻井设备 B.沙特向伊朗出口粮食
C.中国向伊朗出口家电产品 D.中国自沙特进口家具产品
【答案】7.A 8.C
【解析】7.沙特和伊朗两国都位于西亚地区,地形都以高原、山地为主,①正确;两国都是世界重要的产油国,石油资源储量丰富,②正确;沙特阿拉伯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伊朗为沙漠气候和半沙漠气候,③错误;两国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业落后,城市化水平较高,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沙特、伊朗石油资源丰富,中国制造业发达。沙特自中国进口石油钻井设备,A错误;沙特农业生产落后,不能向伊朗出口粮食,B错误;中国向伊朗出口家电产品,C正确;中国向沙特出口家具产品,进口石油,D错误。故选C。
(23高二下·山东菏泽·期中)潍柴动力是我国最大的高速大马力柴油机生产商。2005年以来,潍柴动力先后收购多家海内外知名企业,并通过技术输出、产能合作等方式建立海外生产基地。2014年11月潍柴动力海外第一个自主建设的发动机生产基地在印度正式投产。如图示意潍柴动力的发展历程。据此完成下面9-10小题。
9.潍柴首个海外生产基地选在印度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生产效率 B.扩大消费市场 C.提高设计水平 D.增加当地就业
10.与直接投资建厂相比,潍柴动力通过海外收购方式进行企业扩张的优势是( )
A.提高产品品质 B.接近消费市场 C.减少竞争对手 D.扩大生产规模
【答案】9.B 10.C
【解析】9.提高生产效率不是主要目的,而且印度和中国相比技术落后,并不能提高生产效率,A错误;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未来对高速大马力柴油机的需求量大,市场潜力大,所以印度成为该公司首个海外生产基地的主要优势为市场潜力较大,B正确;生产基地主要负责产品的生产而不是设计研发,C错误;增加当地就业并不是企业选址
的目的,而是当地政府引进企业的目的,企业选址的目的主要是扩大消费市场或降低成本获得更高效益,D错误。故选B。
10.通过海外收购,可以获取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突破技术瓶颈,但是不能提高产品品质,A错误;可以利用原企业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影响力,可以扩大国际市场,但不一定是接近当地的消费市场,B错误;降低汇率影响,绕过贸易壁垒,减少竞争对手,C正确;与直接投资建厂相比,海外收购并不能扩大生产规模,D错误。故选C。
“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23高二下·辽宁沈阳·期中)埃塞俄比亚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中国是埃塞俄比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埃塞俄比亚正在实施增长和转型的新五年计划。我国服装企业纷纷在埃塞俄比亚工业园区投资建立成衣制造厂,使埃塞俄比亚成为欧美进口服装和皮革的主要国家之一。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埃塞俄比亚承接中国产业转移对埃塞俄比亚的影响是( )
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②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③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④就业压力增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对埃塞俄比亚的影响是( )
①在世界经济“三元结构”中升级为核心层 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③国际劳务输出和原材料供应成为经济支柱 ④国际文旅合作得到深化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B 2.C
【解析】1.相较埃塞俄比亚,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较高,因此埃塞俄比亚承接中国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就业使得就业压力减小,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①③正确,④错误;随着产业迁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可能会给当地带来环境污染,②错误。综合上述分析,①③正确,②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加入“一带一路”后,埃塞俄比亚承接中国产业转移,有利于埃塞俄比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低,科技力量薄弱,不能在世界经济“三元结构”中升级为核心层,①错误,②正确;当地承接中国的产业,就业机会增多,因此国际劳务输出不是当地的经济支柱,③错误;加入“一带一路”,有利于埃塞俄比亚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使国际文旅合作得到深化,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③错误,②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3高二下·湖南湘西·期中)“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
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下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
3.在陆上丝绸之路铁路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有( )
①气候寒冷,冻土广布 ②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困难
③多高原山地,多地质灾害 ④沙漠广布,气候恶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列关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变化可信的是( )
①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等地区集聚
②基础设施投资增大,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运输系统更完善
③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
④欧洲国家通过提供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亚欧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3.C 4.A
【解析】3.读图可知,陆上丝绸之路铁路主要经过中亚地区,铁路沿线冻土较少,①错;沿线多沙漠戈壁,生态环境脆弱,②、④对;沿线多高原山地,多地质灾害,③对。②③④,故选C。
4.“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地区集聚,①对;基础设施投资增大,主要以铁路运输为主,不可能所有交通运输都要大力发展,②错;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③对;资金主要通过亚投行,不是通过欧洲国家提供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④错。①③对,故选A。
(23高二下·云南楚雄·期中)近年来,全球高科技企业技术并购大幅增长,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沿
线的技术并购活动亦有风起云涌之势。国与国之间大规模的技术并购投资既促进了国际资本的跨境流通,增强了全球创新要素的跨界流动,又对推动“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下图分别示意“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时间段并购方的空间分布格局。据此完成下面5-7小题。
5.与1998~2002年相比,201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并购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并购行业种类增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B.并购行业种类增多,以高新技术行业为主
C.并购行业种类减少,金融服务业显著减少 D.并购行业种类减少,商务服务业显著减少
6.中东欧地区发出技术并购联系量一直较强,主要原因是( )
A.产业转型迫切,需要大量引进外部资金 B.企业同质化严重,跨境发展争夺较激烈
C.开放程度高,核心技术对外共享意愿强 D.科技发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较高
7.“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对沿线地区企业并购产生的主要影响表现为( )
①受距离影响增大,发出技术并购联系量减少
②跨境并购联系量增多,且规模扩大
③地区合作加强,接收境外并购联系增多
④企业并购规模扩大,并购成本增加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5.B 6.D 7.B
【解析】5.相比1998~2002年,201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发出技术并购联系量增多,企业间技术并购加强,并购行业种类增多,且并购行业出现多元化,由原来的电子信息产业向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发展,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中东欧地区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高,资金雄厚,为扩大企业规模和发展海外市场,发出技术并购联系量一直较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可促进跨境资本的流通,降低企业并购成本,同时也会加强沿线经济和科技
发展落后地区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吸收,加强地区间的合作,接收境外并购联系增多,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B。
(23高二下·河南焦作·期中)2002-2019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出口额从4.69亿美元增长到87.98亿美元。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是斯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聚集的核心载体平台,2017年启动建设工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认定了29家。“一带一路”65个国家可划分为东盟10国、西亚18国等7大区域。表示意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7大区域文化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变化情况(单位:%)。据此完成下面8-10小题。
区域年份 东亚1国(蒙古) 东盟10国 西亚18国 南亚8国 中亚5国 独立联合体7国 中东欧16国
2002 0.642 34.919 46.824 5.450 0.287 6.716 5.162
2006 0.157 35.439 37.372 10.345 2.116 8.253 6.317
2010 0.096 38.560 30.328 12.486 1.935 8.528 8.066
2014 0.057 45.512 30.799 12.150 1.356 7.191 2.935
2017 0.009 46.750 24.552 15.269 1.276 3.245 8.900
8.2002-2017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是( )
A.西亚18国占比增大 B.市场增量较大
C.主要集中在南亚8国 D.市场分布均匀
9.影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西亚18国市场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化相似性 B.贸易基础 C.市场距离 D.技术研发投入
10.四川、云南、陕西、西藏四省区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不利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产业基础 C.人口数量 D.文化底蕴
【答案】8.B 9.B 10.B
【解析】8.由题干信息“2002-2019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出口额从4.69亿美元增长到87.98亿美元”可知,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值上升迅猛,市场增量较大,B正确;我国对东盟10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占比高于西亚18国,东盟10国占比高,增长速度快,已经成为我国一带一路上主要的文化产品出口地,AC错误;据图表信息可知各地的占比份额相差很大,分布并不均匀,D错误。故选B。
9.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是斯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聚集的核心载体平台,影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因素是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西亚与我国的文化并不相似,A错误;我国和西亚18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相关贸易基础好,是影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西亚18国市场的主要因素,B正确;我国与西亚地区地理距离远,市场距离不近,C错误;文化产品对技术研发的要求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B。
10.四川、云南、陕西、西藏四省区都是我国西部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是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不利因素,B正确;四省区中西藏和云南在边境地区,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地理位置较为优越,A错误;四川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人口众多,人口数量不是不利因素,C错误;四省区都有其悠久独特的地域文化,相关文化底蕴深厚,D错误。故选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人教版选修2)
流域的综合开发
(23高二下·辽宁营口·期中)荆江指长江干流枝城到城陵矶段,位于荆江南岸的松滋河、虎渡河和藕池河简称荆南三口水系。长江荆南三口水系在汛期分泄荆江水沙到洞庭湖。左图示意长江荆南三口水系及洞庭湖图,右图示意1959-2017年该水系水位、流量及流域降水量(图中数值是各时段的均值)。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2003~2017年时段荆南三口平均水位较之前显著降低,主要原因是( )
A.流域用水量增多 B.流域降水量减少
C.荆江补给量减少 D.河床淤沙量增大
2.2003年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与洞庭湖发生一定变化,与三峡水库运行前相比( )
①荆江河段冲刷加剧 ②洞庭湖水位上升
③洞庭湖泥沙淤积加重 ④洞庭湖枯水期提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高二上·辽宁丹东·期中)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每年6~10月定期泛滥,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青尼罗河上游地处埃塞俄比亚高原,白尼罗河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它源于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区。下图为尼罗河干支流地形剖面示意图和尼罗河流域图。据此完成下面3-5小题。

3.与白尼罗河相比,青尼罗河开发水能的优势是( )
A.汛期长,发电时间长 B.峡谷多,落差大,水能丰富
C.落差小,利于河流梯级开发 D.流量稳定,发电量季节变化小
4.尼罗河中上游修建水库,对其下游地区的影响可能是( )
A.海浪侵蚀相对加重,海岸线向陆地退缩
B.携带泥沙增加,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C.入海水量增加,三角洲面积变大
D.沿岸土壤肥力增加,土地盐碱化减轻
5.尼罗河枯水期时径流量主要来自白尼罗河的主要原因是( )
①该季节青尼罗河处于枯水期,径流量小 ②青尼罗河主要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蒸发、下渗量大
③白尼罗河上游湖泊补给,流量稳定 ④白尼罗河源于南半球,此季节得到补给,径流量较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4高二上·山东日照·期中)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70%的水能资源集中在我国云南河段。我国已在该流域建成11个大、中型水电站,并对梯级开发的水电站统一管理。考虑到下游国家的利益,我国每年都会将澜沧江大型水库调度情况通报给下游国家。下图示意澜沧江干流开发力度最大的河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梯级开发的突出意义是( )
A.改善航运条件 B.提升防洪灌溉能力
C.增强生态保护 D.稳定并增加发电量
7.我国将澜沧江大型水库调度情况通报给下游国家的目的是( )
A.加强河流上、下游的配合,统筹管理流域内水资源
B.统一布局上、下游工业类型,加强国际间产业合作
C.征收下游国家的费用,便于我国流域内河流的整治
D.信息共享,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流域内旅游的价值
(23高二下·辽宁抚顺·期中)《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以长江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8-10小题。
8.长江经济带以长江为依托,主要是因为长江提供了( )
A.水资源 B.水能资源 C.鱼类资源 D.航运条件
9.在长江经济带中,中游城市群武汉的地理位置优势是( )
A.位于交通枢纽 B.矿产资源丰富 C.经济发达 D.劳动力丰富
10.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应( )
①禁止开发森林资源②禁止捕鱼③调整农业结构④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及黄河的调水调沙
(23高二下·江苏扬州·期中)2013年以来长江上游实现梯级开发,综合效益明显提升,2023年10月12日三峡水库蓄水水位接近175米。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2003~2012年间,三峡水库的水沙关系( )
A.总体呈现正相关 B.总体呈现负相关
C.先正相关后负相关 D.正负相关交替
2.2013年以来,入库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上游( )
A.水库运行 B.水土保持
C.用水增多 D.降水减少
3.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所发挥的环境效益表现在( )
A.降解更多的污染物 B.减少大气环境污染
C.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 D.改善下游通航条件
(23高二上·陕西咸阳·期中)下图是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和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图。读图完成下面4-6小题。
4.图中乙地黄土层的厚度最可能是( )
A.83米 B.146米 C.185米 D.234米
5.对于图中四地叙述合理的是( )
A.甲地适宜进行新农村建设 B.乙地较丙地更适宜发展林牧业
C.丙地适宜开发梯田 D.丁地水能资源丰富
6.若该地壳稳定,一年后对甲地海拔重新测量,其海拔明显增加,则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乙地退耕还林 B.丙地森林遭到砍伐 C.丁地育林育草 D.甲地林地遭到破坏
(23高二下·福建仙游·期中)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其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形成了地上悬河。据研究表明,黄河下游细沙(粒径小于0.025mm的泥沙)对河道淤积影响不大,粗沙(粒径大于0.05mm的泥沙)淤积严重。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一座集减淤,防洪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其通过与三门峡水库等水库的联动,在黄河主汛期来临前进行的调水调沙减轻了黄河泥沙淤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下图为小浪底水利枢纽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
7.调水调沙过程中,小浪底水库开闸放水后,三门峡水库才开闸放水的主要目的是( )
A.为小浪底水库蓄水提供水源 B.冲刷小浪底水库库底泥沙
C.保证三门峡与小浪底水位差 D.排出三门峡水库库底泥沙
8.实施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河口处三角洲泥沙粒径( )
A.从海洋向陆地方向减小 B.总体减小
C.从黄河向两侧方向增大 D.总体增大
(23高二下·辽宁沈阳·期中)小浪底水利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工程规模宏大,水沙条件特殊,2001年12月全部竣工。下图是黄河靠近入海口某水文站1976~2018年输水统计图。完成下面9-10小题。
9.相比1976-2001年,2002-2018年洪峰提前的原因是( )
A.气候变化 B.水库调节 C.植被恢复 D.耗水减少
10.黄河口径流量变化将导致( )
A.入海口海潮入侵次数增加 B.黄河三角洲面积出现萎缩
C.黄河下游河段通航价值提高 D.河口地区地下水位变幅变小
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
(23高二下·浙江·期中)欧洲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气输入地区,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在甲乙两地间修建了“北溪二号”天然气输气管道。2022年9月底,位于波罗的海海底的天然气管道发生多处泄漏。下图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德国大量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原因是( )
①德国天然气产量小,供需矛盾突出 ②使用天然气无污染,对环境影响较小
③德国经济发达,对天然气需求量大 ④距离俄罗斯近,运输成本低
⑤德国国内煤炭资源枯竭,石油资源匮乏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2.该受损管道近期修复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有( )
①冬季水温低,施工困难②海域盐度高,设备受损③海底水压大、不易作业④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3高二下·辽宁沈阳·期中)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下图为中缅油气管道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3-5小题。
3.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建设主要是基于( )
A.区域交通运输能力的增强 B.沿线地区油气资源开发
C.降低途经地区生态环境压力 D.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需要
4.中缅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所遭遇的最主要困难是( )
A.终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 B.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穿越河流数量多
C.生态环境脆弱,环保投入大 D.沿线人口与建筑物稠密,拆迁费用高
5.中缅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结束了滇、黔、桂地区没有天然气管道的历史。中缅天然气管道贯通对滇、黔桂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
A.促进能源资源的开发 B.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C.减轻地震灾害的危害 D.减轻大气环境污染
(23高二下·辽宁协作校·期中)1950年,台湾岛架设最早的电力调配工程——“东电西送”,将中央山脉东侧的水电通过高压线翻越古道输送到西部。1998年,台湾岛建成另一条翻越中央山脉的“西电东送”线路。21世纪又建成自高雄到台北的“南电北送”线路。图示意台湾岛“东电西送”路线,据此完成6-8题。
6.推测台湾岛“东电西送”架设的高压电线主要通过的地形为( )
①鞍部②山谷③山脊④山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从“东电西送”到多方向输电,主要是为了( )
A.增大发电产能 B.调整能源结构 C.推动基建进程 D.保障电网稳定
(22高二下·辽宁协作校·期中)2021年9月10日,“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全段铺设完成。该天然气管道从俄罗斯经波罗的海海底到达德国,可绕开乌克兰和波兰等国,将天然气输送到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建成后,预计俄罗斯每年可向德国输送550亿立方米天然气。下图为“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8-10小题。
8.据图推测“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建设最有利的条件是( )
A.有地方政策大力支持 B.工程建设难度小
C.原有基础设施较完善 D.线路相对较短
9.“北溪二号”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有( )
①海底情况复杂②地质结构不稳定③部分海域封冻期长④技术储备不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23高二下·辽宁大连·期中)据报道,2022年8月13号,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全线贯通。该工程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部署的重点工程,下图是工程线路示意图。完成下题。
设计初期,该线路有南北两方案,但最终选择了北线方案。其优势主要是( )
A.输电线路短,输电速度快 B.技术更先进,输电能力强
C.建设成本低,维护难度小 D.避开城市群,占用耕地少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4高二上·河南南阳·期中)虹吸效应是中心城市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的集聚现象,而扩散效应是中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溢出效应反映了两者叠加的影响。下图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时间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能( )
A.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环境改善 B.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
C.促进外围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D.促进城市间产业的分工协作
2.扩散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有( )
①带动周边中小城市产业发展 ②促进城市群的形成
③加快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 ④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关于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时经济联系密切 B.t1时经济要素空间流动规模最大
C.t2时中心城市经济要素无溢出现象 D.t3时城市群分工协作加强
(24高二上·湖北·期中)甲企业是美国一家电动汽车公司,2018年7月,甲企业电动汽车价格由于中美关系紧张在中国突发性上涨。对此,甲企业决定在上海市独资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工厂,规划年产50万辆高档纯电动整车(下图)。据此完成下面4-6小题。
4.甲企业决定在中国建设超级工厂,主要是为了( )
A.避开贸易壁垒 B.靠近原料产地 C.降低工资成本 D.拓展上海市场
5.甲企业选择我国上海布局超级工厂,主要是因为上海( )
A.消费水平较高 B.科技力量雄厚 C.产业链条完备 D.对外更为开放
6.临港新片区成为甲企业在上海建超级工厂的所在地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技术雄厚 B.土地广阔 C.交通便利 D.资金充足
(22高二下·四川眉山·期中)作为对外投资的新方式,海外园区已成为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海外园区建设一般采用共商共建模式,但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仍面临诸多困境。下图示意高水平海外园区具备的关键优势。完成下列7-8小题。
7.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面临的最大困境是( )
A.产业规划不合理 B.融资渠道不畅通
C.人才培养不到位 D.政治经济风险
8.中国海外园区建设采用共商共建模式,有利于( )
①均摊投资建设成本 ②构建多方协调机制
③降低投资外部风险 ④消除文化制度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3高二下·辽宁丹东·期中)下图示意世界汽车产业四次大转移情况,据此完成下面9-10小题。
时间 世界汽车产业转移方向
1915年左右 欧洲→美国
1970年左右 美国→欧洲
1985年左右 欧洲→日本
1995年左右 欧洲、美国、日本→中国
9.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许多著名汽车生产公司生产线纷纷落户中国,使中国汽车产量迅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地形和气候条件适宜 B.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高
C.发达的经济和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 D.科技发展迅速,潜在市场广大
10.有关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肯定会削弱迁出区的经济实力
B.缩短迁入区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C.增加迁出区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外迁
D.解决迁入区的环境污染问题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22高二下·山东菏泽·期中)近年来,中国纺织业积极地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国纺织业近向国际,布局全球。除了海外产能的加速扩展,纺织企业的海外投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2016年4月,山东某纺织集因完成了对法国某时尚服装集团的收胸。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与法国时尚服装企业相比,中国纺织企业的主要优势是( )
A.人力成本低 B.产业基础好 C.原料丰富 D.土地成本低
2.山东纺织企业收购法国时尚服装集团的主要目的是( )
A.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 B.避开关税壁垒
C.增加国外纺织品的进口 D.提高产品附加值
3.山东某纺织集团的收购该时尚服装集团有利于( )
A.降低劳动力成本 B.获得廉价原料
C.扩大欧洲消费市场 D.提高市场竞争力
(22高二下·江苏淮安·期中)2020年11月15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目前成员国有15个。区域总人口、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约30%左右,是全球涵盖人口最多、最具潜力的自贸区。RCEP的签署意味着以后这15个国家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往来,10年内关税将为零。下图为RCEP成员国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4-6小题。
4.RCEP各成员国( )
A.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B.经济互补性强,利于深化合作
C.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多发 D.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
5.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RCEP,主要目的是( )
A.出口更多农产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B.进口更多的高科技产品,破除国外技术封锁
C.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更高质量的开放
D.帮助该区域更快发展,增强国际影响力
6.自贸区的建设对该区域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 B.拓宽市场空间,提高产品附加值
C.优化各国进口结构,增加消费成本 D.促进分工与合作,增加就业
(23高二下·河北邢台·期中)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和伊朗三国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同意恢复两国外交关系,三国表示愿尽一切努力,加强国际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图示意沙特和伊朗两国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
7.沙特和伊朗两国的共同之处有( )
①高原地形广布②石油资源储量丰富③热带草原气候为主,降水稀少④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中国和沙特、伊朗三国经济具有互补性,三国间的主要贸易往来最有可能的是( )
A.沙特自伊朗进口石油钻井设备 B.沙特向伊朗出口粮食
C.中国向伊朗出口家电产品 D.中国自沙特进口家具产品
(23高二下·山东菏泽·期中)潍柴动力是我国最大的高速大马力柴油机生产商。2005年以来,潍柴动力先后收购多家海内外知名企业,并通过技术输出、产能合作等方式建立海外生产基地。2014年11月潍柴动力海外第一个自主建设的发动机生产基地在印度正式投产。如图示意潍柴动力的发展历程。据此完成下面9-10小题。
9.潍柴首个海外生产基地选在印度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生产效率 B.扩大消费市场 C.提高设计水平 D.增加当地就业
10.与直接投资建厂相比,潍柴动力通过海外收购方式进行企业扩张的优势是( )
A.提高产品品质 B.接近消费市场 C.减少竞争对手 D.扩大生产规模
“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23高二下·辽宁沈阳·期中)埃塞俄比亚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中国是埃塞俄比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埃塞俄比亚正在实施增长和转型的新五年计划。我国服装企业纷纷在埃塞俄比亚工业园区投资建立成衣制造厂,使埃塞俄比亚成为欧美进口服装和皮革的主要国家之一。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埃塞俄比亚承接中国产业转移对埃塞俄比亚的影响是( )
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②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③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④就业压力增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对埃塞俄比亚的影响是( )
①在世界经济“三元结构”中升级为核心层 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③国际劳务输出和原材料供应成为经济支柱 ④国际文旅合作得到深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高二下·湖南湘西·期中)“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下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
3.在陆上丝绸之路铁路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有( )
①气候寒冷,冻土广布 ②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困难
③多高原山地,多地质灾害 ④沙漠广布,气候恶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列关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变化可信的是( )
①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等地区集聚
②基础设施投资增大,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运输系统更完善
③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
④欧洲国家通过提供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亚欧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3高二下·云南楚雄·期中)近年来,全球高科技企业技术并购大幅增长,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的技术并购活动亦有风起云涌之势。国与国之间大规模的技术并购投资既促进了国际资本的跨境流通,增强了全球创新要素的跨界流动,又对推动“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下图分别示意“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时间段并购方的空间分布格局。据此完成下面5-7小题。
5.与1998~2002年相比,201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并购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并购行业种类增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B.并购行业种类增多,以高新技术行业为主
C.并购行业种类减少,金融服务业显著减少 D.并购行业种类减少,商务服务业显著减少
6.中东欧地区发出技术并购联系量一直较强,主要原因是( )
A.产业转型迫切,需要大量引进外部资金 B.企业同质化严重,跨境发展争夺较激烈
C.开放程度高,核心技术对外共享意愿强 D.科技发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较高
7.“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对沿线地区企业并购产生的主要影响表现为( )
①受距离影响增大,发出技术并购联系量减少
②跨境并购联系量增多,且规模扩大
③地区合作加强,接收境外并购联系增多
④企业并购规模扩大,并购成本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高二下·河南焦作·期中)2002-2019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出口额从4.69亿美元增长到87.98亿美元。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是斯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聚集的核心载体平台,2017年启动建设工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认定了29家。“一带一路”65个国家可划分为东盟10国、西亚18国等7大区域。表示意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7大区域文化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变化情况(单位:%)。据此完成下面8-10小题。
区域年份 东亚1国(蒙古) 东盟10国 西亚18国 南亚8国 中亚5国 独立联合体7国 中东欧16国
2002 0.642 34.919 46.824 5.450 0.287 6.716 5.162
2006 0.157 35.439 37.372 10.345 2.116 8.253 6.317
2010 0.096 38.560 30.328 12.486 1.935 8.528 8.066
2014 0.057 45.512 30.799 12.150 1.356 7.191 2.935
2017 0.009 46.750 24.552 15.269 1.276 3.245 8.900
8.2002-2017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是( )
A.西亚18国占比增大 B.市场增量较大
C.主要集中在南亚8国 D.市场分布均匀
9.影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西亚18国市场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化相似性 B.贸易基础 C.市场距离 D.技术研发投入
10.四川、云南、陕西、西藏四省区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不利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产业基础 C.人口数量 D.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