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
一、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本课表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课文不足百字,第一句总起全文,主客两人,一问一答是全文的重点。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走近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学会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有礼貌。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然后,借助注释和语境,疏通文意,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有礼貌;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引入。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谈话双方的身心。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机敏聪慧,回答别人时语言更是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吧。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通课文,读不懂的地方批注。
2.检查自读情况。
(1)学生试读,读准字音。
(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诣、为、曰、应、禽;强调“梁”的写法。)
(2)学生练读,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重点强调:“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停顿。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中间要停顿。)
(3)多形式诵读,读通句子。
可以学生个别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等形式,学生读到流利,朗朗上口。
(三)读精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注释,同桌合作自学文意。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说说课文的意思。读不懂的词句做上记号。
2.学生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学生展示中,教师伺机补充讲解。
惠:同“慧”,聪明、智慧。
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放,摆设。
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未闻:没有听说过。未,没有。闻,听说。
夫子家禽:先生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讲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小组合作学习串讲文意。
学习小组合作,说说每句的大意,然后推荐一名说得好的全班交流。
(教师伺机指导理解文言句意的方法:尽量落实句中字词的含义,串连起来,有些不完整的地方,根据语境补充完整,不通顺的地方,稍作调整。)
4.结合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
要求: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来读。
(读是是小古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读课文注解,理解字义,再讨论正确的读法。开展各种形式的读,有层次地读,生硬地停顿破坏了整个的朗读美感。所以教学中,让学生试读、练读,把握节奏,还要指导学生朗读。可以引导学生声音延长时稍轻,一句结束后胸中的一口气要全部吐出,全身气息吐纳均衡,并试着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整个过程不但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规律、方法还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升小古文朗读素养。)
(四)读透课文,品析妙语
1.思考: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 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杨氏之子才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他马上就反应过来,用孔雀作答。可见他聪明机智,应对能力强。
2.讨论: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相比,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引导学生思考,比较两句话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抓住 “未闻”,体会学生否定方式,婉转作答的妙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反映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3.总结:齐读课文,说说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杨氏子?
(机智聪明、反应快、有礼貌、幽默风趣)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指导学生在深刻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小练笔。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话会有什么反应 想象孔君平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等,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境,进一步体会杨氏之子所答言语的妙处,通过想象想象孔君平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等,把人物写活。
2.学生展示,同伴互评,教师相机点评。
(小古文语言精练,表达清晰明了,质朴之中充满力量,简洁又不失雅致。相比之下,白话文却很难拥有古文经典的高贵气质与优雅风貌。利用小练笔的形式来做拓展练习,讲文言和白话融会贯通,以提升学生们读、说、写的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小古文的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把课文的大意说给家长听。
2.完成《作业本》。
附板书:
21.杨氏之子
机智、风趣
甚聪惠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师生互动较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堂课以“读”为主线,用“读”串起了“讲”、“议”、“悟”、“写”等环节,学生参与度高。从诵读入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弄懂文言文意思,同时,辅之以文言文学法的回顾与总结。品读文本语言,注重立足文本,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言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拓展环节,能紧扣文本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结合情境,想象人物行动,再来表达的能力,也深化了学生对人物特点的认识。各个教学环节设计巧妙,能前后呼应、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学习于无声处收获颇丰。